第487章 常山張子產
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 作者:韓小春偷帶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日下午,叛軍已在城北、城西、城北分別下營,唯獨留下南門不圍。
這是典型的圍三闕一,擺明了想要城中守軍知難而退。
但張特絕非初出茅廬的小將。
這些年他走南闖北,麾下有心腹部曲數百,他堅信,即便是那些與他關係不算緊密的郡兵懼戰潰逃,他也能用這幾百人多抵擋叛軍幾日。
次日。
咚!咚!咚!咚!
進軍之鼓,轟隆作響。
張特向城外望去,遠遠看到叛軍先鋒的將旗,赫然寫著一個“王”字。
此乃上穀太守王渾,此王渾並非王昶之子,而是前幽州刺史琅琊人王雄的兒子。
王雄卸任幽州後,不久病逝,王渾憑借父輩在幽州的人望,摸爬滾打也混出了名堂。
張特不清楚毋丘儉本人是否來到真定,但河北一帶地勢平坦,他向遠處眺望,觀其軍勢,猜想該是於後方坐鎮。
隨著遠處叛軍旗手揮動著旗幟,原本列陣緩步前進的叛軍,轉走為跑。
前排步兵舉著盾牌在前,掩護著身後抬著雲梯、推著戰車的步軍前行。
此時張特注意到,叛軍軍陣的兩翼有兩列嚴陣以待的騎兵,一邊是身著玄甲的幽州突騎,另一邊則是身著胡服的胡人騎士。
但張特根本沒有出城野戰的打算,那氣勢洶洶的騎兵隻能站著看,充當門麵。
見叛軍進入射程,張特隨即收起思緒,赫然拔出佩劍,高聲大喊:“攥射!”
密集的箭矢隨令而動,傾盆而下,旋即便在叛軍陣中綻出一朵朵血花。
縱使這些郡兵不是各個射術精湛,但守城好就好在,不需要你射得多準,大家一股腦向天空拋射就行,射完一箭,繼續射,管他射沒射中。
張特不停地在城樓上走動,觀察著每一處的戰況。
忽然他神色一緊,看向某處,厲聲大喊:“優先處理雲梯!不要讓他們登牆,給老子不要命的砸!”
各級將校亦是指揮著自己的麾下。
對於此刻而言,張特作為一城主將,臨陣指揮都是次要的了,更多是要靠下級軍官,甚至每一個士兵自己的判斷來決定生死。
他在這裏,主要是維持守軍的士氣。
然而叛軍的人數畢竟占優,真定守軍也絕非三頭六臂,很快便有不少女牆被叛軍登上。
城頭上一名真定小兵,剛剛扔下石塊,把幾個攀上來的叛軍疊羅漢似得轟了下去。
眼見著又有大批叛軍向上攀爬,遂急忙對袍澤道:“愣著做什麽,給梯子推下去啊。”
身旁袍澤是個小年輕,十六七歲的樣子,以前從未打過仗,看到身旁已有袍澤被亂刀砍死,本身已是嚇破了擔哪裏顧得了那麽多,伸手便是照做。
可推了兩下,梯子卻紋絲不動。
他剛要轉頭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卻不料被再次登上城牆的叛軍一刀砍死,臨死前他還在糾結,為什麽就推不動呢。
但戰場無情,沒人會理會他一個小兵的死活,就連剛才那位勸他推梯的士兵也恐懼地跑開了。
那人跑了幾步,卻被提著刀的督戰兵攔住了去路。
“敵軍在那裏,給我滾迴去。”
他不敢違逆,隻好大步跑迴原先的防守位置,橫豎都是一死,索性跟叛軍拚了!
就在這時,張特恰好走到此處,他砍倒一名叛軍,從屍體上跨過去。
隨後看到竟然有人在徒手推雲梯,當即眉頭倒豎,怒火中燒:
“你們他媽的在做什麽?”
雖然他不懂得什麽“杠杆定律”,但多年的從軍經驗告訴他,雲梯這玩意即便是沒有雲梯車的簡易版,也不是那麽容易推動的。
何況叛軍也不是傻子,雲梯的下方會有人用力頂住梯子,並且梯子的頂端有鐵製的掛鉤。
想要推下去,起碼要耗費好幾個人力,有那閑功夫不如扔石頭、潑金汁來的實在。
張特厲聲訓斥了幾句,趕忙離開了此片區域,查漏補缺。
他有點後悔平日練兵的時候沒有帶士兵們來城牆上練習守城,主要是實在沒想到真定這地方竟然會有戰事。
.....
戰鬥異常慘烈,或許是因為這是此番叛軍南下的第一次正麵作戰,士氣很足,以至於張特拚了老命,也難以止住守城將士們的負麵情緒。
之後接連十日,叛軍發起了多次圍攻,張特雖疲於應對,但依舊挺住了。
不過更苦惱的,應該是城外的叛軍。
他們剛剛南下不久便在一座小城吃了癟,不免損傷士氣。
要知道,守城方都捉襟見肘,狼狽不堪,攻城方隻會損失更甚。
叛軍中軍大帳內,王渾灰頭土臉地站在那裏,一言不發。
毋丘儉慍怒道:“王將軍,那日你信誓旦旦跟本督說,區區真定,五日便克,可如今十餘日已過,你作何解釋?”
王渾無以為辯,打不下來就是打不下來,菜是原罪。
“兄長。”這時,席下毋丘儉之弟,毋丘秀開口言道:
“此事不能全怪王將軍,他麾下將士損失大半,真定雖不是軍鎮,可畢竟是做郡城。”
“罷了。”毋丘儉擺手,讓王渾下去。
隨後語重心長的對弟弟說道:“我並非是要治罪於他,隻是我軍眾誌成城,舉兵南下,若是等田國讓東出太行時,我軍仍止步不前,豈不是讓人看了笑話?”
“當務之急,必須迅速拔掉真定這顆釘子,以震懾河北,否則就這麽一城一城的打下去,沒完沒了,到時候洛陽的大軍至,我軍危矣。”
“都督,下官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毋丘兄弟循聲看去,發現開口的人是右北平太守,涿郡人劉昕。
“你說。”毋丘儉點頭示意。
劉昕開口道:“下官與真定守將張特是同鄉,兒時便認識。之前他在北疆上任期間,我與他也多有走動。如果可以,我願為使,勸其歸降。”
毋丘儉訝然:“為何不早說?”
劉昕有些慚愧地說道:“此前張特斬我幽州信使,公然對抗,下官以為都督不會寬恕此人....”
“繼續說。”毋丘儉頷首。
劉昕道:“下官並非以為對方會看在同鄉的份上歸順,隻是下官覺得,此人雖然跟隨夏侯獻多年,但其實一直不被重用。”
“要知道,早年在淮南就跟隨夏侯獻的將領中,比如鄧艾、文欽,如今無不是為鎮一方的將軍,而這張特卻蹉跎經年,不上不下。”
毋丘儉捋著大胡子,微微點頭:“姑且一試吧。”
這是典型的圍三闕一,擺明了想要城中守軍知難而退。
但張特絕非初出茅廬的小將。
這些年他走南闖北,麾下有心腹部曲數百,他堅信,即便是那些與他關係不算緊密的郡兵懼戰潰逃,他也能用這幾百人多抵擋叛軍幾日。
次日。
咚!咚!咚!咚!
進軍之鼓,轟隆作響。
張特向城外望去,遠遠看到叛軍先鋒的將旗,赫然寫著一個“王”字。
此乃上穀太守王渾,此王渾並非王昶之子,而是前幽州刺史琅琊人王雄的兒子。
王雄卸任幽州後,不久病逝,王渾憑借父輩在幽州的人望,摸爬滾打也混出了名堂。
張特不清楚毋丘儉本人是否來到真定,但河北一帶地勢平坦,他向遠處眺望,觀其軍勢,猜想該是於後方坐鎮。
隨著遠處叛軍旗手揮動著旗幟,原本列陣緩步前進的叛軍,轉走為跑。
前排步兵舉著盾牌在前,掩護著身後抬著雲梯、推著戰車的步軍前行。
此時張特注意到,叛軍軍陣的兩翼有兩列嚴陣以待的騎兵,一邊是身著玄甲的幽州突騎,另一邊則是身著胡服的胡人騎士。
但張特根本沒有出城野戰的打算,那氣勢洶洶的騎兵隻能站著看,充當門麵。
見叛軍進入射程,張特隨即收起思緒,赫然拔出佩劍,高聲大喊:“攥射!”
密集的箭矢隨令而動,傾盆而下,旋即便在叛軍陣中綻出一朵朵血花。
縱使這些郡兵不是各個射術精湛,但守城好就好在,不需要你射得多準,大家一股腦向天空拋射就行,射完一箭,繼續射,管他射沒射中。
張特不停地在城樓上走動,觀察著每一處的戰況。
忽然他神色一緊,看向某處,厲聲大喊:“優先處理雲梯!不要讓他們登牆,給老子不要命的砸!”
各級將校亦是指揮著自己的麾下。
對於此刻而言,張特作為一城主將,臨陣指揮都是次要的了,更多是要靠下級軍官,甚至每一個士兵自己的判斷來決定生死。
他在這裏,主要是維持守軍的士氣。
然而叛軍的人數畢竟占優,真定守軍也絕非三頭六臂,很快便有不少女牆被叛軍登上。
城頭上一名真定小兵,剛剛扔下石塊,把幾個攀上來的叛軍疊羅漢似得轟了下去。
眼見著又有大批叛軍向上攀爬,遂急忙對袍澤道:“愣著做什麽,給梯子推下去啊。”
身旁袍澤是個小年輕,十六七歲的樣子,以前從未打過仗,看到身旁已有袍澤被亂刀砍死,本身已是嚇破了擔哪裏顧得了那麽多,伸手便是照做。
可推了兩下,梯子卻紋絲不動。
他剛要轉頭表示自己無能為力,卻不料被再次登上城牆的叛軍一刀砍死,臨死前他還在糾結,為什麽就推不動呢。
但戰場無情,沒人會理會他一個小兵的死活,就連剛才那位勸他推梯的士兵也恐懼地跑開了。
那人跑了幾步,卻被提著刀的督戰兵攔住了去路。
“敵軍在那裏,給我滾迴去。”
他不敢違逆,隻好大步跑迴原先的防守位置,橫豎都是一死,索性跟叛軍拚了!
就在這時,張特恰好走到此處,他砍倒一名叛軍,從屍體上跨過去。
隨後看到竟然有人在徒手推雲梯,當即眉頭倒豎,怒火中燒:
“你們他媽的在做什麽?”
雖然他不懂得什麽“杠杆定律”,但多年的從軍經驗告訴他,雲梯這玩意即便是沒有雲梯車的簡易版,也不是那麽容易推動的。
何況叛軍也不是傻子,雲梯的下方會有人用力頂住梯子,並且梯子的頂端有鐵製的掛鉤。
想要推下去,起碼要耗費好幾個人力,有那閑功夫不如扔石頭、潑金汁來的實在。
張特厲聲訓斥了幾句,趕忙離開了此片區域,查漏補缺。
他有點後悔平日練兵的時候沒有帶士兵們來城牆上練習守城,主要是實在沒想到真定這地方竟然會有戰事。
.....
戰鬥異常慘烈,或許是因為這是此番叛軍南下的第一次正麵作戰,士氣很足,以至於張特拚了老命,也難以止住守城將士們的負麵情緒。
之後接連十日,叛軍發起了多次圍攻,張特雖疲於應對,但依舊挺住了。
不過更苦惱的,應該是城外的叛軍。
他們剛剛南下不久便在一座小城吃了癟,不免損傷士氣。
要知道,守城方都捉襟見肘,狼狽不堪,攻城方隻會損失更甚。
叛軍中軍大帳內,王渾灰頭土臉地站在那裏,一言不發。
毋丘儉慍怒道:“王將軍,那日你信誓旦旦跟本督說,區區真定,五日便克,可如今十餘日已過,你作何解釋?”
王渾無以為辯,打不下來就是打不下來,菜是原罪。
“兄長。”這時,席下毋丘儉之弟,毋丘秀開口言道:
“此事不能全怪王將軍,他麾下將士損失大半,真定雖不是軍鎮,可畢竟是做郡城。”
“罷了。”毋丘儉擺手,讓王渾下去。
隨後語重心長的對弟弟說道:“我並非是要治罪於他,隻是我軍眾誌成城,舉兵南下,若是等田國讓東出太行時,我軍仍止步不前,豈不是讓人看了笑話?”
“當務之急,必須迅速拔掉真定這顆釘子,以震懾河北,否則就這麽一城一城的打下去,沒完沒了,到時候洛陽的大軍至,我軍危矣。”
“都督,下官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毋丘兄弟循聲看去,發現開口的人是右北平太守,涿郡人劉昕。
“你說。”毋丘儉點頭示意。
劉昕開口道:“下官與真定守將張特是同鄉,兒時便認識。之前他在北疆上任期間,我與他也多有走動。如果可以,我願為使,勸其歸降。”
毋丘儉訝然:“為何不早說?”
劉昕有些慚愧地說道:“此前張特斬我幽州信使,公然對抗,下官以為都督不會寬恕此人....”
“繼續說。”毋丘儉頷首。
劉昕道:“下官並非以為對方會看在同鄉的份上歸順,隻是下官覺得,此人雖然跟隨夏侯獻多年,但其實一直不被重用。”
“要知道,早年在淮南就跟隨夏侯獻的將領中,比如鄧艾、文欽,如今無不是為鎮一方的將軍,而這張特卻蹉跎經年,不上不下。”
毋丘儉捋著大胡子,微微點頭:“姑且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