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東齊國想要加入楚盟
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 作者:法師小麵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整整兩日緊張激烈、針鋒相對的談判,東西齊國雙方代表都已疲憊不堪,但最終還是艱難地達成了共識。
首先,齊國從此一分為二:東邊由齊侯薑荼掌控,他成為了東齊之主;而西邊則歸齊侯薑積統治,其順理成章地被尊稱為西齊之主。
如此一來,曾經強大的齊國如今變成了兩個相互獨立且互相仇視的諸侯國。
其次,齊國相田恆因失職,被罷黜了相位,而且田氏一族的逆臣也被移交至天子手中聽候發落。
此舉就是田氏和齊國給洛邑的周天子一個交待。
再者,雙方就領土劃分問題達成了明確約定。
以高密這座城池作為界限,高密城及其以東的廣袤土地皆劃歸東齊國所有;而高密城往西的區域則全部歸屬西齊國管轄。
此外,為避免日後可能產生的摩擦和衝突,雙方還特意在淳於與高密兩地之間劃定了一片緩衝地帶,以此來減少直接接壤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由於這項重要協議是在夷維這個地方簽訂完成的,所以它在後世便被人們稱作“夷維停戰協議”。
正是在楚國積極的斡旋、協助以及正確引導之下,這場前後延續長達八個多月之久、給齊國人民帶來無盡苦難的內戰才得以緩緩落下帷幕,久違的和平曙光終於重新灑向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大地。
此戰也給楚王熊章贏得了仁義的名聲。
當夷維停戰協議簽訂之後的第三天開始,楚國和西齊兩國相繼從邊境撤軍。
西齊國在西線隻保留五萬大軍,在東線隻留下兩萬大軍,其餘軍隊都被田氏裁撤。
齊國的青壯勞動力迴到國內之後,在地方官的要求下迅速進行春耕。
此時的西齊國境內一片繁忙景象,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開展著各項生產活動,以盡快恢複國家因戰爭而遭受的損失。
與西齊國相鄰的東齊國卻麵臨著另一種局麵,他們與楚國之間的談判和交流卻尚未結束。
在楚國使節居住的府邸裏,東齊國的右相晏子再一次前來拜訪。
當他見到楚使柳川時,開口的第一句話便引起了對方的驚訝。
“什麽?你們東齊國竟然想要加入楚盟?” 柳川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置信地問道。
晏子深吸一口氣,麵色凝重地點點頭,緩緩解釋道:
“如今東西兩齊雖已停戰,但西齊國的實力遠勝我國十倍有餘。待到李木將軍率領的軍隊從東齊國撤離之後,以西齊國的強大軍力,必然會對我們發起攻擊。”
“憑我東齊國目前的國力和兵力,實在難以抵擋,因此我們的國君才希望能夠成為楚盟中的一員,以求自保。”
聽完晏子這番言辭懇切的話語,柳川微微皺起眉頭,沉思片刻後說道:“右相若是僅僅擔心西齊國的威脅,那麽東齊國隻需與我們楚國單獨結盟即可,無需加入楚盟這麽麻煩。”
聞聽此言,晏子臉上露出一絲苦笑,無奈地搖了搖頭:
“大人有所不知啊!我東齊國地域狹小、人口稀少,若僅與貴國結盟,一旦遭遇強敵入侵,恐怕也難以為繼。唯有加入楚盟,借助眾多盟國之力,方能有一線生機。還望楚使能夠理解我們的苦衷,向楚王轉達我國的請求。”
晏子心裏十分清楚,與強大的楚國結盟確實有著諸多好處,可以帶來暫時的安穩和發展機遇。
但是,一個令他擔憂的問題始終縈繞心頭:萬一楚國突然間背棄盟約該如何是好?畢竟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變幻莫測,利益的驅使常常使得盟友反目成仇。
不過,如果選擇加入由楚國主導的聯盟組織楚盟,那情況則大不相同了。
楚盟裏麵包含著眾多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國家,這些國家一直以來對楚國都是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隻要他們東齊國也能夠順利地加入到楚盟當中去,那麽楚國再想要背棄盟約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倘若楚國膽敢拋棄東齊國,那麽楚盟裏的其他成員國必然會感到惶恐不安,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楚國舍棄的對象。
如此一來,整個楚盟將會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甚至可能麵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局麵。
而楚國作為楚盟的發起者和領導者,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東齊國的君臣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一致認為,加入楚盟才是最為穩妥可靠的選擇。
對於東齊國君臣心中打的這些小算盤,聰明睿智的楚使柳川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可惜的是,關於是否接納東齊國加入楚盟這件事,他並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你們東齊國想要加入楚盟,本使個人對此可是非常歡迎!不過,按照楚盟一直以來的規矩,但凡有哪個國家想要成為楚盟中的一員,那就必須得到楚盟各成員國半數以上的認可和同意才可以。”
“因此,本使現在就得把右相你這邊提交上來的申請給傳迴到襄郢去,然後等待著襄郢那邊的楚盟總部進行投票表決,如何?”
楚使柳川麵帶微笑地對著東齊國的右相晏子這般說道。
晏子聽聞此言後,趕忙拱手施禮道:“那如此一來,可真是太感謝楚使大人您了!”
話說這東齊國的疆域範圍雖說已然明確劃定下來,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初立不久、尚待發展完善的正式政權而言,它還有諸多重要事務亟待處理與解決。
其中最為關鍵且首要的一件大事兒,便是確立好本國的國都所在位置。
畢竟國都乃是一個國家之核心樞紐,更是其氣運凝聚匯聚的關鍵之所,一旦國都選定並正式確立下來以後,通常情況下都不應該輕易變動更改,否則必將引發一係列意想不到的麻煩與問題。
於是乎,經過齊侯薑荼與諸位大臣公卿們反複商討斟酌權衡之後,最終拍板定奪,決定將即墨這座城邑定為東齊國的都城。
即墨作為東齊國最大最繁華的城邑,將之作為都城確實比較方便,至少城池的規模在那裏,不需要重新再擴建,而且即墨城商業發達,又因為聚集了不少的人口,所以周邊農業也不差。
高密城雖然也是大城,但畢竟距離西齊國的淳於城太近,日後東西兩齊肯定會爆發大戰,到時候高密就是抵抗西齊國的第一線,若是將高密作為都城,那實在太危險了。
即墨不僅繁華富庶,而且還可以遠離西齊國的軍事威脅,加之與楚國琅琊的距離不遠不近,若是東齊國打不過西齊國,那東齊國向楚國求援也比較方便。
至於楚國會不會威脅到東齊國,齊侯薑荼不是太在乎,在薑荼看來,隻要自己東齊國有繼續牽製西齊國的作用,或者東齊國在有實力威脅到楚國之前,楚國都不會對東齊國動手。
這一點,齊侯薑荼對自己的判斷還是十分自信的。
首先,齊國從此一分為二:東邊由齊侯薑荼掌控,他成為了東齊之主;而西邊則歸齊侯薑積統治,其順理成章地被尊稱為西齊之主。
如此一來,曾經強大的齊國如今變成了兩個相互獨立且互相仇視的諸侯國。
其次,齊國相田恆因失職,被罷黜了相位,而且田氏一族的逆臣也被移交至天子手中聽候發落。
此舉就是田氏和齊國給洛邑的周天子一個交待。
再者,雙方就領土劃分問題達成了明確約定。
以高密這座城池作為界限,高密城及其以東的廣袤土地皆劃歸東齊國所有;而高密城往西的區域則全部歸屬西齊國管轄。
此外,為避免日後可能產生的摩擦和衝突,雙方還特意在淳於與高密兩地之間劃定了一片緩衝地帶,以此來減少直接接壤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由於這項重要協議是在夷維這個地方簽訂完成的,所以它在後世便被人們稱作“夷維停戰協議”。
正是在楚國積極的斡旋、協助以及正確引導之下,這場前後延續長達八個多月之久、給齊國人民帶來無盡苦難的內戰才得以緩緩落下帷幕,久違的和平曙光終於重新灑向這片飽受戰火摧殘的大地。
此戰也給楚王熊章贏得了仁義的名聲。
當夷維停戰協議簽訂之後的第三天開始,楚國和西齊兩國相繼從邊境撤軍。
西齊國在西線隻保留五萬大軍,在東線隻留下兩萬大軍,其餘軍隊都被田氏裁撤。
齊國的青壯勞動力迴到國內之後,在地方官的要求下迅速進行春耕。
此時的西齊國境內一片繁忙景象,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開展著各項生產活動,以盡快恢複國家因戰爭而遭受的損失。
與西齊國相鄰的東齊國卻麵臨著另一種局麵,他們與楚國之間的談判和交流卻尚未結束。
在楚國使節居住的府邸裏,東齊國的右相晏子再一次前來拜訪。
當他見到楚使柳川時,開口的第一句話便引起了對方的驚訝。
“什麽?你們東齊國竟然想要加入楚盟?” 柳川瞪大了眼睛,滿臉不可置信地問道。
晏子深吸一口氣,麵色凝重地點點頭,緩緩解釋道:
“如今東西兩齊雖已停戰,但西齊國的實力遠勝我國十倍有餘。待到李木將軍率領的軍隊從東齊國撤離之後,以西齊國的強大軍力,必然會對我們發起攻擊。”
“憑我東齊國目前的國力和兵力,實在難以抵擋,因此我們的國君才希望能夠成為楚盟中的一員,以求自保。”
聽完晏子這番言辭懇切的話語,柳川微微皺起眉頭,沉思片刻後說道:“右相若是僅僅擔心西齊國的威脅,那麽東齊國隻需與我們楚國單獨結盟即可,無需加入楚盟這麽麻煩。”
聞聽此言,晏子臉上露出一絲苦笑,無奈地搖了搖頭:
“大人有所不知啊!我東齊國地域狹小、人口稀少,若僅與貴國結盟,一旦遭遇強敵入侵,恐怕也難以為繼。唯有加入楚盟,借助眾多盟國之力,方能有一線生機。還望楚使能夠理解我們的苦衷,向楚王轉達我國的請求。”
晏子心裏十分清楚,與強大的楚國結盟確實有著諸多好處,可以帶來暫時的安穩和發展機遇。
但是,一個令他擔憂的問題始終縈繞心頭:萬一楚國突然間背棄盟約該如何是好?畢竟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變幻莫測,利益的驅使常常使得盟友反目成仇。
不過,如果選擇加入由楚國主導的聯盟組織楚盟,那情況則大不相同了。
楚盟裏麵包含著眾多實力相對較弱的中小國家,這些國家一直以來對楚國都是畢恭畢敬、唯命是從。
隻要他們東齊國也能夠順利地加入到楚盟當中去,那麽楚國再想要背棄盟約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倘若楚國膽敢拋棄東齊國,那麽楚盟裏的其他成員國必然會感到惶恐不安,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楚國舍棄的對象。
如此一來,整個楚盟將會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甚至可能麵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局麵。
而楚國作為楚盟的發起者和領導者,絕對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
因此,東齊國的君臣們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一致認為,加入楚盟才是最為穩妥可靠的選擇。
對於東齊國君臣心中打的這些小算盤,聰明睿智的楚使柳川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可惜的是,關於是否接納東齊國加入楚盟這件事,他並沒有最終的決定權。
“你們東齊國想要加入楚盟,本使個人對此可是非常歡迎!不過,按照楚盟一直以來的規矩,但凡有哪個國家想要成為楚盟中的一員,那就必須得到楚盟各成員國半數以上的認可和同意才可以。”
“因此,本使現在就得把右相你這邊提交上來的申請給傳迴到襄郢去,然後等待著襄郢那邊的楚盟總部進行投票表決,如何?”
楚使柳川麵帶微笑地對著東齊國的右相晏子這般說道。
晏子聽聞此言後,趕忙拱手施禮道:“那如此一來,可真是太感謝楚使大人您了!”
話說這東齊國的疆域範圍雖說已然明確劃定下來,然而對於這樣一個初立不久、尚待發展完善的正式政權而言,它還有諸多重要事務亟待處理與解決。
其中最為關鍵且首要的一件大事兒,便是確立好本國的國都所在位置。
畢竟國都乃是一個國家之核心樞紐,更是其氣運凝聚匯聚的關鍵之所,一旦國都選定並正式確立下來以後,通常情況下都不應該輕易變動更改,否則必將引發一係列意想不到的麻煩與問題。
於是乎,經過齊侯薑荼與諸位大臣公卿們反複商討斟酌權衡之後,最終拍板定奪,決定將即墨這座城邑定為東齊國的都城。
即墨作為東齊國最大最繁華的城邑,將之作為都城確實比較方便,至少城池的規模在那裏,不需要重新再擴建,而且即墨城商業發達,又因為聚集了不少的人口,所以周邊農業也不差。
高密城雖然也是大城,但畢竟距離西齊國的淳於城太近,日後東西兩齊肯定會爆發大戰,到時候高密就是抵抗西齊國的第一線,若是將高密作為都城,那實在太危險了。
即墨不僅繁華富庶,而且還可以遠離西齊國的軍事威脅,加之與楚國琅琊的距離不遠不近,若是東齊國打不過西齊國,那東齊國向楚國求援也比較方便。
至於楚國會不會威脅到東齊國,齊侯薑荼不是太在乎,在薑荼看來,隻要自己東齊國有繼續牽製西齊國的作用,或者東齊國在有實力威脅到楚國之前,楚國都不會對東齊國動手。
這一點,齊侯薑荼對自己的判斷還是十分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