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之外,昔日的屯田軍大營內。


    “殺”


    “殺”


    “殺”


    大營之內,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麵的軍演。


    四萬大軍分成兩支部隊,一方是白毅為主將,一方是荊雲為主將。


    荊雲就是昔日荊山內雄鷹部落的少族長,因為被楚王熊章賜姓荊,所以他就叫做荊雲。


    荊雲因為在部落裏麵拉來了一千人,所以楚王熊章就按照諾言,將其從一個小兵提拔成了一個旅長,掌管兩千人。


    荊雲為人謹慎好學,在軍中一年多的時間成長得極快,深得上將軍孫念的看重。


    如今這屯田營內,就流傳著白毅和荊雲兩人乃是日後楚國未來的雙子星。


    這四萬大軍都是奴隸和野人組成,如今在這屯田軍大營被上將軍孫念訓練將近兩年,如今前方戰事吃緊,楚王熊章正好今日過來檢驗上將軍的練兵成果。


    於是,上將軍讓這四萬大軍分別演示了軍陣、戰陣、隊列和操練之後就提議讓白毅和荊雲兩人分領兩軍,然後進行兩軍搏殺。


    楚王熊章對於上將軍的提議自然沒有意見,他也想見識一下這時代冷兵器戰爭的場麵。


    因為屯田軍大營演武場的大小的限製,以及是內部軍演,所以雙方都沒有使用戰爭兵器戰車。


    兩軍交戰,主要是主將對戰陣靈活運用,多軍種的相互配合,這十分考驗主將的指揮能力。


    《孫臏兵法》中提到作戰有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水陣和火陣是水火戰法,不屬於方陣)


    雖然名字多種多樣,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可以統稱為方陣戰術。


    在這些個戰陣大類中,最有戰鬥力的當屬方陣、圓陣、錐形陣、雁行陣、鉤形陣、玄襄陣。


    交戰之時,不論是白毅領導的軍隊還是荊雲統帥的軍隊,雙方采用的都是方陣。


    方型陣應該說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戰術,曆經殷商、西周、春秋三個時期的發展,方陣是最為成熟的野戰攻擊戰陣,就算是後麵的戰國、秦漢時期的方陣也是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方陣規模宏大,分為左前、左後、右前、右後、中央五個板塊。


    人數分布為四方多,中央少,這種陣法非常適合進攻,可以做到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配合支援。


    當然,分為五個板塊的原因主要還是和這個時期的兵器有關。


    春秋時期的五兵分別是矛、戟、戈、殳、楯。


    前排者為長矛手,矛手之間為持戈兵,櫓楯在矛前作防禦,戟兵和鈹兵作為近戰輔助或者撿漏。


    箭手守在中軍,負責提供遠程火力攻擊。


    雖然雙方都是方陣,但對於方陣內部的布局還是有些區別,例如白毅喜歡進攻,他就將箭手放在盾手的後麵,這樣就可以將打擊力量再往前方延伸。


    荊雲喜歡防守,就將櫓楯放在最前方,長矛兵放在盾軍之後,是典型的方陣排列。


    這些人平日是親密的袍澤,但此時雙方下起手來可毫不手軟。


    白毅讓射手三輪齊射,箭手的箭都是用白布包裹,並粘了石灰,箭矢攻入荊雲的方陣之內,按照約定,凡是身上有白點的都要自動退出。


    麵對白毅箭雨攻勢,荊雲讓盾手將盾牌放在頭頂傾斜角度。


    將對麵的第一輪箭雨大部分擋下。


    看到自己的箭雨沒有建功,白毅沒有露出其他的情緒,隻見他揮動手裏的令旗,看到自己主將的令旗變動。


    白毅麾下的箭手立刻開始變動起來。


    中後方的箭手依然進行日常的小幅度仰射,但前列的箭手卻改成平射,在對方的軍陣繼續向前邁進的時候,第二輪箭雨射出。


    這次仰射的箭矢盡數被擋下,但數百隻平射的箭矢確實落在了荊雲軍陣最前列的盾手身軀之上。


    就這樣,荊雲的軍陣前方出現了一個防守的豁口。


    “再射”,白毅抓住荊雲調整軍陣的間隙,立刻讓人集中力量進行第三輪平射。


    這一下荊雲方陣負責防禦的盾手已經損失了一半。


    但麵對這情況,荊雲也隻是挑了挑眉,他手中的令旗早在白毅進行第三輪攻勢之時就已經讓軍陣變動起來。


    他居然讓前方方陣變動成錐形,原來,不知道什麽時候,現在雙方都軍陣不過二十步的距離,荊雲準備讓自家的軍士如同錐子一樣刺破白毅的防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法師小麵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法師小麵包並收藏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