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也升起了點小脾氣,開始跟他們對著幹。他們想讓自己來校驗禮記,自己偏要找別的事兒。
於是劉辯轉向剛剛說話的老者提問到:“不知這位先生如何稱唿?”
老頭捋著胡子嗬嗬的笑道:“草民荀爽。”
劉辯倒吸一口冷氣,他有些理解星爺的當時隨機點名時候的心態了。沒想到自己,準備隨機找茬的幸運觀眾竟然是如此一位大咖。
在老牌名士裏,荀爽的地位非常的高,在如今的圈子裏絕對算得上是一唿百應的那種。並且身為荀氏八龍之一,對於很多學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和這位先生的關係幾乎決定了大部分潁川才子的好感度。
在黨固的過程中,荀爽對於禮也做過注,研究可謂非常之深。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他身為荀家的後人,非常崇拜荀子的思想,對於法家的很多理念都十分推崇。
荀子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魏國而魏國作為法家的發源地,人們的思想都非常推崇法家,荀子雖然作為當時的大儒,但是法家的觀點也非常的重。因此荀子一直大力地推進著法家思想的精華融入進儒家。加上荀子對儒家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後世人們對他極為景仰,使他成為了繼孔子,孟子之後,第三位古今文明儒家的大儒。
但是荀子並不是如同他表麵那樣風光,僅管儒學已經集百家之所長,依然有不少人對荀家的理論有所排斥,把荀子排擠到另一個小圈子。為了家族得以延續,哪怕是荀子的後人,也很少有注重研究法家思想的。當然,很少並非沒有,每一代荀家的傳人都會有人努力傳承著荀子的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先祖爭取所有人的認可。
荀爽便是如此,他一直在默默的傳承著。研究禮的時候也有一部分因素是為了找到更多契合點,想要多角度的推進法家。因此漢靈帝在朝堂上要求孔融在禮記的注釋上引入法律條目這一消息經過好友傳到荀爽耳中之後,荀爽毫不猶豫的離開潁川,來到洛陽。
今日聽到劉辯在台上發言,一下就勾起了他的興趣。再後來輕輕一試探,發現竟然也是同道中人。倒不是說他想要光複法家,隻是對於法律的應用,荀爽和劉辯有著許多相同的見解,這代表著劉辯思維與荀家傳承的契合,代表著荀家發展的機會。
張儉這種社牛人類雖然無法理解劉辯在社交時的耗能速度,但是作為交際達人他的好友缺什麽、想什麽他都一清二楚。荀爽一直想要為他的先祖證明,也為他們這一派的思想證明,這一點張儉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張儉才會設法把劉辯攔下來促使其與荀爽多接觸接觸,也算是為他拉攏屬於自己的勢力,一個優秀臣子的內心就是這麽的純樸。本來以為劉辯一生氣就會撒潑打滾,他都準備好上去溫言勸慰了。結果劉辯這麽上道,自己就去搭話了,都省的自己再去操心,果然良臣輔佐明主,倆人都很輕鬆。
可惜劉辯並不清楚他們內心所想,否則一定會狠狠地誇讚一句,“做得很好,想法也非常好,但是下次別再這樣了。”
最終劉辯也隻能無奈的隨著眾人走向了保存書籍的屋子。
屋子中有大量的竹簡,其中絕大部分被裝在箱子裏保存,小部分被取出放在外麵,有幾位小書童在竹簡堆旁奮筆疾書,將竹簡抄錄成書籍。除了竹簡之外,還有一排排大書架,上麵陳放著許多的書籍。很多書光遠遠看一眼就能感到其年代感。顯然這幾位小書童的抄書工作任重而道遠。
孔融非常鄭重地走向了一個書架,抱出了一摞書籍。從紙張的厚度上來看,劉辯就知道這是用的新紙。顯然這些書還不到一歲,再結合他們的來意,很簡單就推測出這就是近期整理好的禮記了。
由於整冊書還沒有全部完成,可能還要調整內容和順序。因此並沒有開始印刷。之所以會有一大摞,是為了防止書籍損壞,眾人手動抄了一些副本。
當劉辯接過他們遞來的其中一個副本,嘴裏終於吐出了最後一口氣,成為了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既然沒有選擇了,隻好老老實實留下耗時間了。
本來以為接下來將要是很長一段時間的枯燥時光,當但等他翻開書籍之後,甚至還沒有看內容,腦子裏就產生了許多思緒,把空虛的內心完全填滿。
接到書的第一印象就是豎版的書籍看著好別扭呀,上一次看到這樣的書還是在一個學文學史的朋友那裏。據說古代文人之所以近視的少,就是因為他們看書是豎版的,上下看需要經常活動眼睛,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
隨後第二個想法就是這個字寫的是真好看呀。全文都是用隸書抄寫,字全都大小一致,間隔也非常的整齊。哪怕隻是簡單的瞟兩眼,都能夠感受到抄寫者優秀的書法。想想自己那一手破字,哪怕是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有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寫字,依然寫不出如此工整還美觀的字。
注意力之中在內容上麵之後,就產生了第三個想法。他看著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字一句感歎“我的媽耶,怎麽那麽多繁體字?”幸虧劉辯經常在某花動漫網站上看動漫,那裏的字幕很多都不是簡體的。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他能夠把許多常用的繁體字與簡體字對應。否則光這麽多繁體字就會讓自己一句話都讀不通。
強烈的不適感使劉辯堅定了決心。得要想辦法把簡體字給帶過來,不是說簡體字有多少優越性,單純的是他自己用不習慣,寫著也廢手。可是自己也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的簡體字都想起來,也不知道哪些用起來好,哪些用起來不好。因此這件事情也沒有辦法一蹴而就,隻能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慢慢去推動了,為了把更多他看不習慣的繁體字更換為簡體字,劉辯已經開始計劃一天讀多少書了。
於是劉辯轉向剛剛說話的老者提問到:“不知這位先生如何稱唿?”
老頭捋著胡子嗬嗬的笑道:“草民荀爽。”
劉辯倒吸一口冷氣,他有些理解星爺的當時隨機點名時候的心態了。沒想到自己,準備隨機找茬的幸運觀眾竟然是如此一位大咖。
在老牌名士裏,荀爽的地位非常的高,在如今的圈子裏絕對算得上是一唿百應的那種。並且身為荀氏八龍之一,對於很多學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和這位先生的關係幾乎決定了大部分潁川才子的好感度。
在黨固的過程中,荀爽對於禮也做過注,研究可謂非常之深。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他身為荀家的後人,非常崇拜荀子的思想,對於法家的很多理念都十分推崇。
荀子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魏國而魏國作為法家的發源地,人們的思想都非常推崇法家,荀子雖然作為當時的大儒,但是法家的觀點也非常的重。因此荀子一直大力地推進著法家思想的精華融入進儒家。加上荀子對儒家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後世人們對他極為景仰,使他成為了繼孔子,孟子之後,第三位古今文明儒家的大儒。
但是荀子並不是如同他表麵那樣風光,僅管儒學已經集百家之所長,依然有不少人對荀家的理論有所排斥,把荀子排擠到另一個小圈子。為了家族得以延續,哪怕是荀子的後人,也很少有注重研究法家思想的。當然,很少並非沒有,每一代荀家的傳人都會有人努力傳承著荀子的思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先祖爭取所有人的認可。
荀爽便是如此,他一直在默默的傳承著。研究禮的時候也有一部分因素是為了找到更多契合點,想要多角度的推進法家。因此漢靈帝在朝堂上要求孔融在禮記的注釋上引入法律條目這一消息經過好友傳到荀爽耳中之後,荀爽毫不猶豫的離開潁川,來到洛陽。
今日聽到劉辯在台上發言,一下就勾起了他的興趣。再後來輕輕一試探,發現竟然也是同道中人。倒不是說他想要光複法家,隻是對於法律的應用,荀爽和劉辯有著許多相同的見解,這代表著劉辯思維與荀家傳承的契合,代表著荀家發展的機會。
張儉這種社牛人類雖然無法理解劉辯在社交時的耗能速度,但是作為交際達人他的好友缺什麽、想什麽他都一清二楚。荀爽一直想要為他的先祖證明,也為他們這一派的思想證明,這一點張儉心知肚明。正因如此張儉才會設法把劉辯攔下來促使其與荀爽多接觸接觸,也算是為他拉攏屬於自己的勢力,一個優秀臣子的內心就是這麽的純樸。本來以為劉辯一生氣就會撒潑打滾,他都準備好上去溫言勸慰了。結果劉辯這麽上道,自己就去搭話了,都省的自己再去操心,果然良臣輔佐明主,倆人都很輕鬆。
可惜劉辯並不清楚他們內心所想,否則一定會狠狠地誇讚一句,“做得很好,想法也非常好,但是下次別再這樣了。”
最終劉辯也隻能無奈的隨著眾人走向了保存書籍的屋子。
屋子中有大量的竹簡,其中絕大部分被裝在箱子裏保存,小部分被取出放在外麵,有幾位小書童在竹簡堆旁奮筆疾書,將竹簡抄錄成書籍。除了竹簡之外,還有一排排大書架,上麵陳放著許多的書籍。很多書光遠遠看一眼就能感到其年代感。顯然這幾位小書童的抄書工作任重而道遠。
孔融非常鄭重地走向了一個書架,抱出了一摞書籍。從紙張的厚度上來看,劉辯就知道這是用的新紙。顯然這些書還不到一歲,再結合他們的來意,很簡單就推測出這就是近期整理好的禮記了。
由於整冊書還沒有全部完成,可能還要調整內容和順序。因此並沒有開始印刷。之所以會有一大摞,是為了防止書籍損壞,眾人手動抄了一些副本。
當劉辯接過他們遞來的其中一個副本,嘴裏終於吐出了最後一口氣,成為了一條沒有夢想的鹹魚。既然沒有選擇了,隻好老老實實留下耗時間了。
本來以為接下來將要是很長一段時間的枯燥時光,當但等他翻開書籍之後,甚至還沒有看內容,腦子裏就產生了許多思緒,把空虛的內心完全填滿。
接到書的第一印象就是豎版的書籍看著好別扭呀,上一次看到這樣的書還是在一個學文學史的朋友那裏。據說古代文人之所以近視的少,就是因為他們看書是豎版的,上下看需要經常活動眼睛,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科學道理。
隨後第二個想法就是這個字寫的是真好看呀。全文都是用隸書抄寫,字全都大小一致,間隔也非常的整齊。哪怕隻是簡單的瞟兩眼,都能夠感受到抄寫者優秀的書法。想想自己那一手破字,哪怕是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有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寫字,依然寫不出如此工整還美觀的字。
注意力之中在內容上麵之後,就產生了第三個想法。他看著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字一句感歎“我的媽耶,怎麽那麽多繁體字?”幸虧劉辯經常在某花動漫網站上看動漫,那裏的字幕很多都不是簡體的。經過長時間的磨練,他能夠把許多常用的繁體字與簡體字對應。否則光這麽多繁體字就會讓自己一句話都讀不通。
強烈的不適感使劉辯堅定了決心。得要想辦法把簡體字給帶過來,不是說簡體字有多少優越性,單純的是他自己用不習慣,寫著也廢手。可是自己也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的簡體字都想起來,也不知道哪些用起來好,哪些用起來不好。因此這件事情也沒有辦法一蹴而就,隻能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慢慢去推動了,為了把更多他看不習慣的繁體字更換為簡體字,劉辯已經開始計劃一天讀多少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