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越想越覺得自己做的過分,情緒被深深地自責所統治,竟然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對一件事情越是執著,越是容易鑽牛角尖。新禮記的編撰才剛剛開始,既沒有裝訂成冊流傳開,也沒有推而廣之的應用,對社會、人文都沒有任何影響,孔融卻已經覺得自己仿佛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劉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三言兩語,就把一位大儒的心態給聊崩了。
本來他隻是想跟孔融進行一次有來有迴的進行辯論。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勾引這些老學究們去鑽研,達到沒有閑工夫搭理自己的目的,以便他溜之大吉。
見到孔融沉默不語,劉辯整個人也就飄了起來,覺得自己說的全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自己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就開始在那裏“指點江山”起來。
為了裝出高手風範,劉辨就把語言放緩和了一些說到:“我覺得吧,禮它本身就應該用於提高人們自身的修養,而不是用來約束他人的。換句話說,我們把禮放在這裏,是為了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正確的觀念,而不是把它當作指揮人們幹這幹那的依據。”
劉辯擔心自己說的抽象又開始舉例子說:“文舉先生三歲就能讓梨。兄友弟恭,足矣百世流芳。但是你能讓所有的三歲小孩都必須去讓出大的梨子嗎?自家的梨讓了是情分,不讓是本分。如果什麽事咱們都拿著裏法去約束他們,是否有些太過分了呢?”
“再比如說,一個父親對兒子百般辱罵,我們依然拿著禮法要求兒子必須對父親百般孝順,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是太嚴酷了呢?這個孩子孝順,我們可以去讚揚他,但是如果他沒那麽孝順,似乎也合於情理。父慈子孝,先有慈父再有孝子。”
一套連招打出來,那些本來不太服氣的人,現在也認可了劉辯的說法。不少人隱隱感受到自己之前的觀念不太對但是還沒有想清楚,這些人與孔融一起安安靜靜的站著,等待著劉辯繼續說下去。
這麽多人的注視下,劉辯多少還是有些緊張。不過他這個人壓力越大的時候做事兒反而能夠超水平發揮。
他繼續說到:“其實禮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寫照,是我們千百年的沉澱。他仿佛一本百科全書一樣,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夠引導我們做出更好的行為,但並沒有強製力。”
說著說著劉辯忽然想起自己經常在網上看到的熱門話題。他就又補充了兩句:“我忽然想起一個說法叫慷他人之慨,什麽意思呢?就是說犧牲他人的利益實現你的慷慨。比如一個屠戶很有錢,街坊們就要求他白送肉給乞丐,自己卻一個饅頭都不願意施舍。用高尚的品德強行綁架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何其可笑?”
“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我們足以見得,禮存在的意義應該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在別人身上。”
見到氣氛有些壓抑,劉辯又開了個小玩笑:“說個笑話,有一個強盜正在行兇,此時你去勸他別再殺人了,應該積德行善。這個時候對方很有可能會把你一刀砍了,然後兇惡地說‘隻要我沒有道德,道德就綁架不了我’”
說完,劉辯看著被冷笑話凍到的人們,自顧自的開始解釋:“他的心中沒有這些良好的品德,就不會被品德所約束,此時我們對他講再多的禮也毫無作用。”
最後劉辯故意用有些幽默的語氣說了一句:“總之裏應該是人們修身的依據,而不是人們應當遵守的鐵律,否則的話我大漢的律法豈不是要退休了嗎?”
說到最後,劉辯感覺剛剛自己的發揮已經達到了大演說家的水平。
猛烈輸出完後的他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氣,感覺身體被透支幾乎要虛脫了。看著在座的人們嘴角都掛著一絲笑意,顯然被逗的心情不錯,劉辯開始為這一個話題做一個結尾以便引入自己的計劃。
他對著孔融施了一禮之後謙虛的說:“小子見識淺薄,若是不小心冒犯了先生或是哪裏說的荒謬不堪還請先生不吝賜教。依我看,聖人孔師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應該不會向後輩們傳達這樣的觀點吧,想必原句中應該還有別的條件吧。”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不得不還原原句了,否則這麽幹巴巴的說人家不對多下不來台啊。
可他不敢隨便指責在座的長輩斷章取義,最終隻能選擇了一個相對委婉的說法,向孔融表現出最恭敬的態度,免得他老人家下不來台。
這也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否則他自己背出來,自己翻譯就沒有這麽多事情了,根本不需要像剛剛那樣即興演講。更不需要請孔融來補全原句,自己駁了自己的麵子。
好在孔融作為當世之大儒,心性上沒得說,尤其是談起學問,包容心那是相當的強。對於劉辯有些冒犯的操作就好像沒有意識到一樣開始細心的講述起來。
“約之以禮,取自論語雍也篇。全句是‘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等到孔融說完之後,劉便又開始跳出來活躍氣氛。他浮誇的跳起來,猛地拍了一下手說到:“這就對了。約之以禮,是讓君子不離經叛道的自我修養。聖人之語簡直振聾發聵。”
正當劉辯要繼續說下去,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人群中忽然有一位青年猛地起身離去。把剩下的人都弄懵了,一個個目送他離開。沒過一會兒,這位青年又迴來了,他拿著一個梯子放到了那幅大字之下,想要爬上去將其摘掉。
隻不過嘛,這放梯子的動作手腳麻利,爬梯子的時候卻仿佛一個樹懶一樣。
對一件事情越是執著,越是容易鑽牛角尖。新禮記的編撰才剛剛開始,既沒有裝訂成冊流傳開,也沒有推而廣之的應用,對社會、人文都沒有任何影響,孔融卻已經覺得自己仿佛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劉辯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三言兩語,就把一位大儒的心態給聊崩了。
本來他隻是想跟孔融進行一次有來有迴的進行辯論。然後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勾引這些老學究們去鑽研,達到沒有閑工夫搭理自己的目的,以便他溜之大吉。
見到孔融沉默不語,劉辯整個人也就飄了起來,覺得自己說的全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自己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就開始在那裏“指點江山”起來。
為了裝出高手風範,劉辨就把語言放緩和了一些說到:“我覺得吧,禮它本身就應該用於提高人們自身的修養,而不是用來約束他人的。換句話說,我們把禮放在這裏,是為了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正確的觀念,而不是把它當作指揮人們幹這幹那的依據。”
劉辯擔心自己說的抽象又開始舉例子說:“文舉先生三歲就能讓梨。兄友弟恭,足矣百世流芳。但是你能讓所有的三歲小孩都必須去讓出大的梨子嗎?自家的梨讓了是情分,不讓是本分。如果什麽事咱們都拿著裏法去約束他們,是否有些太過分了呢?”
“再比如說,一個父親對兒子百般辱罵,我們依然拿著禮法要求兒子必須對父親百般孝順,對於孩子來說,是不是太嚴酷了呢?這個孩子孝順,我們可以去讚揚他,但是如果他沒那麽孝順,似乎也合於情理。父慈子孝,先有慈父再有孝子。”
一套連招打出來,那些本來不太服氣的人,現在也認可了劉辯的說法。不少人隱隱感受到自己之前的觀念不太對但是還沒有想清楚,這些人與孔融一起安安靜靜的站著,等待著劉辯繼續說下去。
這麽多人的注視下,劉辯多少還是有些緊張。不過他這個人壓力越大的時候做事兒反而能夠超水平發揮。
他繼續說到:“其實禮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寫照,是我們千百年的沉澱。他仿佛一本百科全書一樣,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能夠引導我們做出更好的行為,但並沒有強製力。”
說著說著劉辯忽然想起自己經常在網上看到的熱門話題。他就又補充了兩句:“我忽然想起一個說法叫慷他人之慨,什麽意思呢?就是說犧牲他人的利益實現你的慷慨。比如一個屠戶很有錢,街坊們就要求他白送肉給乞丐,自己卻一個饅頭都不願意施舍。用高尚的品德強行綁架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何其可笑?”
“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我們足以見得,禮存在的意義應該用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用在別人身上。”
見到氣氛有些壓抑,劉辯又開了個小玩笑:“說個笑話,有一個強盜正在行兇,此時你去勸他別再殺人了,應該積德行善。這個時候對方很有可能會把你一刀砍了,然後兇惡地說‘隻要我沒有道德,道德就綁架不了我’”
說完,劉辯看著被冷笑話凍到的人們,自顧自的開始解釋:“他的心中沒有這些良好的品德,就不會被品德所約束,此時我們對他講再多的禮也毫無作用。”
最後劉辯故意用有些幽默的語氣說了一句:“總之裏應該是人們修身的依據,而不是人們應當遵守的鐵律,否則的話我大漢的律法豈不是要退休了嗎?”
說到最後,劉辯感覺剛剛自己的發揮已經達到了大演說家的水平。
猛烈輸出完後的他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氣,感覺身體被透支幾乎要虛脫了。看著在座的人們嘴角都掛著一絲笑意,顯然被逗的心情不錯,劉辯開始為這一個話題做一個結尾以便引入自己的計劃。
他對著孔融施了一禮之後謙虛的說:“小子見識淺薄,若是不小心冒犯了先生或是哪裏說的荒謬不堪還請先生不吝賜教。依我看,聖人孔師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應該不會向後輩們傳達這樣的觀點吧,想必原句中應該還有別的條件吧。”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也不得不還原原句了,否則這麽幹巴巴的說人家不對多下不來台啊。
可他不敢隨便指責在座的長輩斷章取義,最終隻能選擇了一個相對委婉的說法,向孔融表現出最恭敬的態度,免得他老人家下不來台。
這也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否則他自己背出來,自己翻譯就沒有這麽多事情了,根本不需要像剛剛那樣即興演講。更不需要請孔融來補全原句,自己駁了自己的麵子。
好在孔融作為當世之大儒,心性上沒得說,尤其是談起學問,包容心那是相當的強。對於劉辯有些冒犯的操作就好像沒有意識到一樣開始細心的講述起來。
“約之以禮,取自論語雍也篇。全句是‘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叛道了。”
等到孔融說完之後,劉便又開始跳出來活躍氣氛。他浮誇的跳起來,猛地拍了一下手說到:“這就對了。約之以禮,是讓君子不離經叛道的自我修養。聖人之語簡直振聾發聵。”
正當劉辯要繼續說下去,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人群中忽然有一位青年猛地起身離去。把剩下的人都弄懵了,一個個目送他離開。沒過一會兒,這位青年又迴來了,他拿著一個梯子放到了那幅大字之下,想要爬上去將其摘掉。
隻不過嘛,這放梯子的動作手腳麻利,爬梯子的時候卻仿佛一個樹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