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都快崩潰了,沒錢還過個屁啊,幹脆分行李散夥得了。這時有人建議,朝廷的驛站係統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如果能夠索性裁撤掉這個看起來不甚有用的驛站係統,怎麽也能省下個幾十萬兩銀子的開支吧?


    窮瘋了的崇禎一聽頓時龍顏大悅,直誇出主意的家夥簡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天才,老子......啊不,朕怎麽就沒想到呢?於是當即拍板批準了這個方案,數以萬計的驛卒小吏就此光榮地下崗了,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做李自成的小角色。


    後來的曆史證明,給崇禎出這個餿主意的人如果不是純粹的憨憨蠢蛋,那就個心懷叵測,唯恐天下不亂的壞b。


    若幹年後,李自成這個下崗的小吏帶領著一大幫人“過五關,斬六將”,攻破紫禁城,將自己曾經的領導崇禎逼到了煤山那顆歪脖子樹上,可謂是報了當年被炒魷魚的一箭之仇。


    看到這裏,相信許多人除了唏噓感歎崇禎皇帝悲催無比的個人命運,以及大明末年窮途末路,無法挽迴的國運以外,還會不禁從心底產生一個大大的疑問,大明咋就那麽窮嘞?


    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大明窮的是國家和朝廷,還有廣大的底層農民百姓。絕大多數的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可一點都不窮,尤其是江南地區那種政商複合體的大佬們,簡直是富得流油。


    然而這幫富可敵國的既得利益體卻是基本上不納稅,或者納很少的稅。


    是不是感到很魔幻,很不可思議?


    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縱觀人類曆史,上下幾千年,古今中外,絕大多數的國家在發展了一兩百年之後。


    基本上都會呈現出大明末年這副揍性,例如曾經的羅馬帝國和現如今的美利堅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這些國家的一致通病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的民生、經濟、科技、軍事等整體實力是越來越強了。


    但國家的稅收卻是越來越少了,基層民眾的生存環境亦是越來越糟糕,不滿的情緒也順理成章地在社會中不斷地醞釀擴散。


    而一旦進入了這個狀態,整個國家往往不可避免地會背負天量的債務,承受巨大的財政壓力。


    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天災人禍什麽的,直接就會引爆大雷,動搖國家的統治根基。


    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這一進程隨著土地兼並、貧富兩極化日益嚴重已然無法逆。


    以大明為例,官吏、大商人、大地主等社會上層精英會通過影響朝廷決策,鑽法律漏洞,瞞報漏報等一係列騷操作來減少納稅。


    甚至不納稅,但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的開支卻是越來越大,於是乎決策層隻能通過對底層民眾進行加稅彌補財政赤字,但這一加稅又逼得原本就受了災。


    已然快活不下去的民眾起來造反,而朝廷為了鎮壓造反,又要進一步的加稅,然後是更多的人起來造反,如此往複死循環,直至國家的徹底崩潰瓦解。


    記得網絡上有位大佬曾經說過,這世間的許多問題,本質上都是經濟問題。


    沒錢的話可以讓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很快就走向毀滅,土崩瓦解;反之,有錢的話亦能讓一個地處東北邊陲。


    人口堪堪兩百萬的少數民族順利問鼎中原,統一全國。


    當年的後金正是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一邊厲兵秣馬,訓練軍隊,一邊積極開展生產建設。


    在廣袤的長白山境內挖人參、獵貂皮、訓鷹隼,跑到到朝鮮去貿易,賺取大量的西班牙銀子,然後又拿著這些賺來的銀子從山西晉商那裏購得鹽鐵、火藥等物資。


    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八旗軍隊,由此形成了一個良性的正循環。


    而反觀大明那一方,由於財政吃緊,朝廷時常是發不出邊軍的餉銀,拖欠幾個月乃至半年的餉銀都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身為帝國武力支持的邊軍官兵們窮困潦倒,生活無以為繼,甚至淪落到了要賣兒賣女的程度,敢問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麽戰鬥力呢?這樣的國家又怎麽不走向毀滅呢?


    不知道掛在煤山樹枝上的崇禎皇帝是否會想明白,自己為什麽會這麽窮。


    但是不得不承認,明朝還是有魅力的。


    清朝滅亡時,別說大臣了,就連太監都不殉國。


    而反觀明朝農曆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殺殉國。


    得知這個消息後自殺殉國的大小官員有名姓的有數千人,也有人統計認為有上萬人。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第八十卷《甲申殉難》的記載,大概有十五六位政府高官自殺,有的是全家自殺。


    以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為例,他聽到崇禎自殺的消息後,哭著說:“國家至此,臣死有餘責。”


    於是“乃衣冠向闕,北謝天子,南謝母。


    索酒招二友為別,酬漢壽亭侯像前,遂投繯。”


    他留下的遺言是:“都尚可為。死,吾分也。慎勿棺衾以誌吾痛”。倪元璐一家是十三口人全部殉國。


    朱由檢記起倪元璐這個人他現在在戶部山東清吏司做郎中。


    看到是時候要把他召喚迴來了。


    這樣的殉國的人,都值得給與官職,他連命都不要,為何不給。


    然而,大清滅亡的時候,清宗室並沒有崇禎皇帝的氣魄,身在高位的沒有一個自殺殉國的。


    唯有一個還是旁支,已經算不上是高官了。其他的文武大臣,為大清殉國的也是寥寥無幾,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大清滅亡之後,紀念大清的人幾乎沒有,但是紀念大明的,追思崇禎皇帝的人大有人在。


    很多滿清遺老為崇禎皇帝提攜碑文,進行追思、紀念。


    民國時代,沈尹默為崇禎皇帝自殺的地方題寫了“眀思宗殉國處”,把“自縊”改成了“殉國”,是對大明的追念。傅增湘題寫了《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碑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末年:朕崇禎皇帝朱由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正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正天並收藏大明末年:朕崇禎皇帝朱由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