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玄再一次跪倒,哭泣著說道:“多謝太後、陛下隆恩!”
“明天朝廷將派遣幾位大臣,前往應詹愛卿的祖籍吊唁。”庾文君說道。應玄再次跪倒謝恩,準備迴去。庾亮問道:“應公子,你說應詹大人臨終給陶侃大人寫信,你知道信的內容嗎?”
“庾大人,家父臨終前,隻能說話不能動筆了。是家父口述,我代筆給陶侃大人寫的信,派人送到江陵。”應玄說道。庾亮問道:“那書信內容,應公子肯定記得,應詹大人都說了些什麽?”
應玄說道:“家父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家國情懷。家父說到了前幾年的戰亂,說到了元帝的創業之艱,和明帝的守業之難。家父唯恐再出現國家動蕩,希望陶侃大人竭節本朝,報恩幼主。”
庾文君和滿朝文武聽了,都被應詹的行為所感動。應玄再次給庾文君和司馬衍跪倒施禮,準備迴家。庾文君說道:“應公子,你迴家先料理應大人的喪事。待你守孝期滿,朝廷會予以任用。”
“多謝太後!多謝陛下!”應玄說完,迴家去了。
建康東郊庾亮府邸,一場酒宴正在進行。在座的除了庾家弟兄五個庾亮、庾懌、庾冰、庾條、庾翼之外,還有王導和溫嶠。
“咱們先喝一杯酒,然後轉入正題。”庾亮說著,端起酒樽。王導、溫嶠和庾懌等也端起酒樽,一飲而盡。庾亮、庾懌、庾冰坐在東麵,庾條、庾翼、王導和溫嶠坐在西麵。年齡最小的庾翼,站起來給每個人倒酒。庾亮說道:“今天之所以把王大人、溫大人請到家裏,是因為一些重要而又機密的事情。劉遐、應詹兩位大人相繼去世。江州刺史和徐州刺史就出現了空缺。尤其是江州,其地位僅次於建康所在的揚州和長江中上遊的荊州。”
王導說道:“應詹大人臨終遺言,可不是危言聳聽。明帝遺詔沒有陶侃,陶侃不高興。沒有蘇峻和祖約,這兩人也不高興。如果陶侃的人控製了江州,劉遐的部將控製了徐州,就不妙了。”
“那王大人是怎麽考慮的?”庾亮問道。王導說道:“首先朝廷要委派得力之人入主江州,其次是徐州。當下的形勢,江州刺史非溫嶠大人莫屬,否則難以震懾陶侃。至於徐州,不能再像劉遐那樣一人身兼數職。可以派郭默監淮北軍事,讓郗鑒兼任徐州刺史。如果讓郭默大權獨攬,後果難以預料。”
溫嶠推辭道:“自從我南渡來到江南,一直在朝廷任職。我並沒有多少治理大州的經驗,朝廷還是另請高明為好。”
王導說道:“當下的局勢,又到了緊要和危機關頭。如果溫嶠大人不能臨危受命,那接下來幾年,江南可能又會腥風血雨。”
“明天我就上奏太後和陛下,按王大人推薦的那樣發布朝廷詔令。”庾亮說道。溫嶠還打算說什麽,被庾亮製止了。
兩天以後,太極殿東堂。庾文君說道:“劉遐和應詹二位愛卿去世,江州和徐州治理出現了空缺。署理江州和徐州軍務和州務,必須委派得力之人。費仁,宣讀朝廷詔令。”
費仁接過詔令,開始宣讀:
朝廷詔令,任命溫嶠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出鎮江州治所武昌。劉承胤加任散騎常侍,擔任平南將軍府軍司。任命郭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車騎將軍郗鑒兼任徐州刺史。武陵王司馬曦任散騎常侍。司馬嶽封為吳王。增修石頭城,嚴加防備。
漢趙皇帝劉曜第二個兒子叫劉胤,江南晉室也有個叫劉胤的官員、將領。這個劉胤字承胤,東萊掖縣人,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後。所以再提到江南劉承胤,就是指這個劉胤。
費仁剛宣讀完詔令,兩個宮女和琅琊王司馬昱來到朝堂。三個人跪下,司馬昱放聲大哭。王導問道:“殿下哭泣所為何事?”
七歲的司馬昱隻知道哭泣,沒有說話。旁邊有個陪著哭泣的宮女說道:“啟稟太後、陛下,建平園夫人薨逝了!”
一聽鄭阿春去世了,庾文君拉著司馬衍從上麵下來。庾文君和司馬衍都流下了眼淚,母子倆把司馬昱拉起來,庾文君說道:“建平園夫人薨逝,哀家和陛下、滿朝文武都非常傷心。一會兒哀家和陛下、文武大臣前往吊唁。殿下有什麽要求,盡管直言。”
雖然司馬昱隻有七歲,但哭得非常傷心。司馬昱說道:“琅琊國的幾個大臣,認為我已經過繼,對母親的喪禮規格要降低。臣以為,母親在世時在琅琊國,去世時在建康的宮殿裏。我雖然出繼,但也沒有喪服降等的道理,這樣母子之情能正常表達。過去敬皇後去世,孝王已經過繼,也還是服大喪。百善孝為先,無論皇族還是百姓。這是明明白白的先例,我應當效法。”
庾文君作為司馬昱的皇嫂,摸了摸司馬昱的頭,以示關心。司馬衍拉著司馬昱的手說道:“王叔,你做得對,朕支持你。”
庾文君和司馬衍迴到上麵坐下,庾文君說道:“琅琊王所言,合乎禮製、禮法,也不違反我朝的規製。建平園夫人隻有這一個兒子了,琅琊王願意為母親服大喪,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安葬了鄭阿春以後,溫嶠和妻子李氏,妾王氏、何氏,兒子溫放之、溫式之,乘坐一隻朝廷派出的大船,從後湖逆流而上,前往江州赴任。同行的還有軍司劉承胤等十幾個下屬,以及仆人、侍女幾十人。溫嶠的家人都在船艙裏,船上有五十個親兵輪流劃槳。溫嶠和劉承胤站在甲板上,看著滔滔不絕的江水,溫嶠對身邊的劉承胤說道:“這一次前往江州赴任,不知道何時才能迴來!”
武昌,原來的荊州刺史府,變成了江州刺史府。第二天下午,溫嶠來到了武昌。大船還沒有靠岸,就見長江東岸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等到大船靠岸,溫嶠和家人、下屬走下大船來到碼頭,很多武昌的男女老少跪倒在地。已經在江州刺史府的十幾個掾屬,也來到碼頭迎接溫嶠到任。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領著幾十個武昌鄉親跪在路旁。老者看到溫嶠走了過來,大聲說道:“溫大人,我們武昌百姓,可把大人盼來了!前些年王敦在武昌屯兵、練兵,可把武昌的百姓害苦了!大人來了,我們有好日子過了!”
“明天朝廷將派遣幾位大臣,前往應詹愛卿的祖籍吊唁。”庾文君說道。應玄再次跪倒謝恩,準備迴去。庾亮問道:“應公子,你說應詹大人臨終給陶侃大人寫信,你知道信的內容嗎?”
“庾大人,家父臨終前,隻能說話不能動筆了。是家父口述,我代筆給陶侃大人寫的信,派人送到江陵。”應玄說道。庾亮問道:“那書信內容,應公子肯定記得,應詹大人都說了些什麽?”
應玄說道:“家父彌留之際,仍然不忘家國情懷。家父說到了前幾年的戰亂,說到了元帝的創業之艱,和明帝的守業之難。家父唯恐再出現國家動蕩,希望陶侃大人竭節本朝,報恩幼主。”
庾文君和滿朝文武聽了,都被應詹的行為所感動。應玄再次給庾文君和司馬衍跪倒施禮,準備迴家。庾文君說道:“應公子,你迴家先料理應大人的喪事。待你守孝期滿,朝廷會予以任用。”
“多謝太後!多謝陛下!”應玄說完,迴家去了。
建康東郊庾亮府邸,一場酒宴正在進行。在座的除了庾家弟兄五個庾亮、庾懌、庾冰、庾條、庾翼之外,還有王導和溫嶠。
“咱們先喝一杯酒,然後轉入正題。”庾亮說著,端起酒樽。王導、溫嶠和庾懌等也端起酒樽,一飲而盡。庾亮、庾懌、庾冰坐在東麵,庾條、庾翼、王導和溫嶠坐在西麵。年齡最小的庾翼,站起來給每個人倒酒。庾亮說道:“今天之所以把王大人、溫大人請到家裏,是因為一些重要而又機密的事情。劉遐、應詹兩位大人相繼去世。江州刺史和徐州刺史就出現了空缺。尤其是江州,其地位僅次於建康所在的揚州和長江中上遊的荊州。”
王導說道:“應詹大人臨終遺言,可不是危言聳聽。明帝遺詔沒有陶侃,陶侃不高興。沒有蘇峻和祖約,這兩人也不高興。如果陶侃的人控製了江州,劉遐的部將控製了徐州,就不妙了。”
“那王大人是怎麽考慮的?”庾亮問道。王導說道:“首先朝廷要委派得力之人入主江州,其次是徐州。當下的形勢,江州刺史非溫嶠大人莫屬,否則難以震懾陶侃。至於徐州,不能再像劉遐那樣一人身兼數職。可以派郭默監淮北軍事,讓郗鑒兼任徐州刺史。如果讓郭默大權獨攬,後果難以預料。”
溫嶠推辭道:“自從我南渡來到江南,一直在朝廷任職。我並沒有多少治理大州的經驗,朝廷還是另請高明為好。”
王導說道:“當下的局勢,又到了緊要和危機關頭。如果溫嶠大人不能臨危受命,那接下來幾年,江南可能又會腥風血雨。”
“明天我就上奏太後和陛下,按王大人推薦的那樣發布朝廷詔令。”庾亮說道。溫嶠還打算說什麽,被庾亮製止了。
兩天以後,太極殿東堂。庾文君說道:“劉遐和應詹二位愛卿去世,江州和徐州治理出現了空缺。署理江州和徐州軍務和州務,必須委派得力之人。費仁,宣讀朝廷詔令。”
費仁接過詔令,開始宣讀:
朝廷詔令,任命溫嶠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出鎮江州治所武昌。劉承胤加任散騎常侍,擔任平南將軍府軍司。任命郭默為北中郎將、監淮北軍事、假節。車騎將軍郗鑒兼任徐州刺史。武陵王司馬曦任散騎常侍。司馬嶽封為吳王。增修石頭城,嚴加防備。
漢趙皇帝劉曜第二個兒子叫劉胤,江南晉室也有個叫劉胤的官員、將領。這個劉胤字承胤,東萊掖縣人,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之後。所以再提到江南劉承胤,就是指這個劉胤。
費仁剛宣讀完詔令,兩個宮女和琅琊王司馬昱來到朝堂。三個人跪下,司馬昱放聲大哭。王導問道:“殿下哭泣所為何事?”
七歲的司馬昱隻知道哭泣,沒有說話。旁邊有個陪著哭泣的宮女說道:“啟稟太後、陛下,建平園夫人薨逝了!”
一聽鄭阿春去世了,庾文君拉著司馬衍從上麵下來。庾文君和司馬衍都流下了眼淚,母子倆把司馬昱拉起來,庾文君說道:“建平園夫人薨逝,哀家和陛下、滿朝文武都非常傷心。一會兒哀家和陛下、文武大臣前往吊唁。殿下有什麽要求,盡管直言。”
雖然司馬昱隻有七歲,但哭得非常傷心。司馬昱說道:“琅琊國的幾個大臣,認為我已經過繼,對母親的喪禮規格要降低。臣以為,母親在世時在琅琊國,去世時在建康的宮殿裏。我雖然出繼,但也沒有喪服降等的道理,這樣母子之情能正常表達。過去敬皇後去世,孝王已經過繼,也還是服大喪。百善孝為先,無論皇族還是百姓。這是明明白白的先例,我應當效法。”
庾文君作為司馬昱的皇嫂,摸了摸司馬昱的頭,以示關心。司馬衍拉著司馬昱的手說道:“王叔,你做得對,朕支持你。”
庾文君和司馬衍迴到上麵坐下,庾文君說道:“琅琊王所言,合乎禮製、禮法,也不違反我朝的規製。建平園夫人隻有這一個兒子了,琅琊王願意為母親服大喪,合情合理,無可厚非。”
安葬了鄭阿春以後,溫嶠和妻子李氏,妾王氏、何氏,兒子溫放之、溫式之,乘坐一隻朝廷派出的大船,從後湖逆流而上,前往江州赴任。同行的還有軍司劉承胤等十幾個下屬,以及仆人、侍女幾十人。溫嶠的家人都在船艙裏,船上有五十個親兵輪流劃槳。溫嶠和劉承胤站在甲板上,看著滔滔不絕的江水,溫嶠對身邊的劉承胤說道:“這一次前往江州赴任,不知道何時才能迴來!”
武昌,原來的荊州刺史府,變成了江州刺史府。第二天下午,溫嶠來到了武昌。大船還沒有靠岸,就見長江東岸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等到大船靠岸,溫嶠和家人、下屬走下大船來到碼頭,很多武昌的男女老少跪倒在地。已經在江州刺史府的十幾個掾屬,也來到碼頭迎接溫嶠到任。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領著幾十個武昌鄉親跪在路旁。老者看到溫嶠走了過來,大聲說道:“溫大人,我們武昌百姓,可把大人盼來了!前些年王敦在武昌屯兵、練兵,可把武昌的百姓害苦了!大人來了,我們有好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