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到了九月份,禮部已經將皇太孫冊封事宜準備好了,這天,朱允炆早早就被薅起來,淨身潔麵,穿戴盛裝。太子特有的金龍袍服穿著在身,在禮儀官的引導下走入大殿,站在朱元璋的的皇位旁,朱元璋看著這個與他幾乎一般高的孫子,雖身體單薄了些,卻也英姿卓越。隨後禮部官員揭開聖旨,莊嚴的宣告皇孫朱允炆順從天意民願,封為皇太孫。文武百官集體跪拜,先向朱元璋行禮,後向朱允炆行禮。隨後朱允炆在朱元璋的帶領和百官的擁護下,一同前往太廟祭祀,告知祖宗。一天的冊封事宜累的朱允炆暈頭轉向,終於結束了。晚上,朱允炆躺在床上,他終於等來了這一天,這也就意味著從今往後,他可以光明正大的攝政了,而且可以培養自己的班底。


    “七國之亂,亂在於藩勢大,而今藩王猶如七國之王,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削藩日後勢在必行。”齊泰等三人在東宮一如既往地對朱允炆進行洗腦,朱允炆靜靜的聽著,以前因為自己還不是皇太孫,雖有實卻無名,這一次,他不準備再沉默了。


    “先生敢言削藩,試問可有良策?”朱允炆故作感興趣的問道。


    方孝孺胸有成竹的說道:“先以藩王中勢弱者進行,收歸權柄,皇命一到,他們自當遵從,否則乃不忠之輩。”


    “那強者呢?”朱允炆接著問。


    “強者先派人掌管當地軍隊,撤除藩王軍中職務,而後以禮製之,若有不服者,可就近舉兵伐之,如此,此事必成。”方孝孺驕傲的說道。


    “你們二位也是這個意思?”朱允炆對著齊、黃二人問道。


    “我們三人仔細思慮,此事若如此,當可為。”二人答道。


    “我這裏有幾個問題,先生或可參考一下。一、若依你們所言,削藩以弱者為之,那弱者本就手無兵權,也無反抗之力,為何要興師動眾削其,造成其他藩王恐慌,若連縱抗旨,勢必事起,我朝現百廢待興,北邊又有北元強敵虎視眈眈,借機入侵該當如何?二、就算各藩王不連縱,那北邊燕王、寧王等九大塞王皆手握重權、鎮守邊塞、抵抗外敵,削其後誰人可守?誰又能守得住?三、若燕、寧等抵抗,其久經沙場,且跟隨開國良將學習用兵之道,手下又多強兵,若戰敗又當如何?你們的想法很好,但是戰爭不是靠想象來定性的,戰場之變化多端,想必各位也還記得皇爺爺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陳友諒60萬大軍,我明軍僅20萬,賊船高大,我舟弱小,何以得勝?”朱允炆一連拋出幾個問題。


    三人眉頭緊皺,都在思考朱允炆所說的問題,朱允炆抱著他這幾個月寫的一樣東西,打了招唿後去了朱元璋處。開玩笑,你們三個書生,忽悠我削藩,曆史上建文帝咋死的,我可不想再來一次。削什麽藩,老子心中有比這更好地辦法解決。


    “大孫,你上次說的那個治軍的路子,我已經派人準備實行了,但是最後那個政治思想是怎麽迴事,爺爺還是不太明白。”朱元璋問道。


    “皇爺爺,那個其實就是挑選忠誠正直之人,在軍中擔任官職,負責給兵卒宣傳愛國忠君的理念。”朱允炆說道。


    “哦,原來是要文官幹的事,可是文官不懂打仗,兵會越帶越弱的,這一條不要也罷。”朱元璋考慮了一下說道。


    “皇爺爺您別急,我當時說過這一條很重要,就是因為如果這一條施行好了,就是軍魂。文官當然不能帶兵,他們單獨有名稱,就叫政委吧,作戰、訓練等事宜一律嚴禁他們參與,他們就相當於教書先生一樣,隻負責軍隊的文化建設。”朱允炆耐心解釋到。


    “哦,咱明白了,好,咱這就著人做事,過個幾年,咱大明之師當無敵。”


    “皇爺爺,您別急啊,孫兒給您帶來了禮物,您先看看。”朱允炆說著,把放在旁邊的東西遞給朱元璋。


    《稅收製度》,看了一會兒,朱元璋神情凝重,“召戶部尚書呂昶、大學士宋濂還有翰林的官員。等等,把李善長也叫來,讓他們急速見咱,不必著朝服。”吩咐道。


    李善長,因為弟弟牽扯胡維庸案,被貶為民,軟禁在家,若無意外,他將跟藍玉一同被殺。此時接到召令,他的內心又燃起了希望,連忙吩咐管家不用備轎,著幾個下人輪流背著他向宮中跑去。在宮門口,他遇見同來的呂昶、宋濂等人,雙方遇見,都感到很驚訝,這是出了什麽大事,來不及多想,急忙一同小跑著進宮。可憐了三個老人,明明一陣風都能吹倒,卻不敢停歇。


    殿內,朱元璋來迴踱步,左右侍從屏息凝神,他們擔心皇帝發怒,自己枉死。


    “陛下,戶部尚書呂昶...”“宣,快宣!”不等侍從稟報完,朱元璋急忙說道。


    “臣、臣等參見...”“哎呀,免了,免了,你們先看看這個。”朱元璋不等眾人行禮,把手中的卷軸遞給上下喘氣的眾人。然後看了李善長一眼,說道:“你也看看吧。”


    李善長聞言大喜,上位啊,你終於放過我了,他憔悴的臉上露出久違的歡喜,眼中帶著深深的感激望向朱元璋,行禮致謝。朱元璋擺了擺手,對這個老夥計他也是內心複雜。


    “皇上,此乃我大明之幸事啊,若按此法,我大明將蒸蒸日上,舉世無敵,臣恭喜陛下。”呂昶伏地而賀,作為主管國家經濟的高官,他激動萬分。這篇文章中涉及的很多,大體就是把以前按人頭收稅的製度變為按土地麵積收稅,其實這就是明後期張居正改革的主要內容。


    “臣敢問此冊出自何人之手,老臣願辭去尚書一職,保舉此人任職。”呂昶說道。這個老頭一生為官,其能力超然,一般人還真入不了他的眼,就連曾經的宰相胡維庸,他也看不起,可想而知,他對這篇改革的評價之高。


    “臣不敢苟同,陛下,此冊所列製度雖好,卻不可施行。”宋濂說道。


    “為何不可?”朱元璋絲毫不驚訝,其實他早就知道不可的理由,但還是詢問宋濂。


    “其一、人頭收稅乃古之稅收製度,曆朝均用此製度,盛世也曾屢現,如漢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可見人頭稅有其優;其二、將人頭收稅改為土地收稅,必將引起大族的反抗,士子不滿,底層收稅將變得更為艱難;其三,現大量流民尚無土地,如依此冊,短期內將造成國庫緊缺,財政吃緊;最重要的一點,是大量開墾荒田,地主、士紳的土地將無人耕種,反而導致良田變荒,白白損失了上好的田地,這是動搖國本啊。”宋濂有理有據的說道。


    這時惠妃派宮人來見朱元璋,朱元璋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朱允炆,說道:“聽見了吧,人家反對你的策略,你跟他們議,議好了再跟咱來說,咱有事先走了。”


    朱允炆一臉懵逼,這不對啊,這老爺子平時不是國事為大嗎,咋就這麽、這麽不負責任的走了,這還是那個勞動模範朱爺爺嗎?還不等朱允炆搞明白,一群大臣就圍了上來,他們沒想到皇太孫竟然提出的改革策略,著實吃驚不小。


    在幾個老頭的圍攻下,朱允炆隻得耐心的一一解答,“首先,人頭稅確實曆朝遵循,但是這種稅收製度在每個朝代後期,土地經過大量兼並,事實上八九成的農民沒有了土地,不僅造成了收稅越來越少,而且民變激增,前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這點呂大人應該深有體會。”


    “太孫殿下說的不錯,元朝確實如此。”呂昶說道。因為呂昶本是元朝的官員,後為朱元璋所用。


    朱允炆接著說道:“至於士紳反抗,試問哪個變革能不被人反抗,我大明將士用命換迴的安寧,就不是給他們享受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他們種著大明的土地,豈有不交稅之理,若真有此人,那他是想割地占據嗎?”


    好像是這麽個道理啊,我們辛苦的處理政務,每年俸祿勉強維持生活,又不敢貪,注意,在朱元璋時代,貪汙可是要殺頭的,當然,明後期貪汙最為嚴重。憑什麽地主坐在家裏享受,有官員已經私語起來。


    “第三,雖說短期內財政會出現緊缺,但沒有宋大人說的那麽嚴重,因為土地是變不了的,隻不過將原來應該流民交的稅換成了地主交而已,但不出三年,國庫就會成倍增長,從長遠來看,是利於國家的,並且還順帶解決了流民問題,百姓安居樂業,也節省了治理流民問題的費用;第四,良田無人耕種問題,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地主又耕種不了那麽多,那隻能減少手中的良田,這一部分良田一國家可以收購用來賞賜有功之臣,二經過一段時間,部分良田就會轉賣到農民手中,形成人人賣力、年年豐收的盛景,如有災年,也不再難以度過,朝廷也可輕易賑災。”說完,朱允炆看了一眼眾人,嚇了一跳。隻見他們用一種異樣的眼神望著自己,就仿佛看一個未穿衣服的美女似得。完了,裝過頭了。


    在熱烈的氛圍中討論結束,大臣們帶著興奮迴去了,他們要整理今天所獲得的信息,按照皇太孫的意思和皇上的表現來看,這個改革估計要實施了,因此他們得提前把能想到的都整理好,這就是做臣子的本分。


    李善長旁聽了一下午,他一言未發,隻不過渾濁的眼中露出震驚的光芒,他也想不到一個十四歲的皇太孫竟然想出這般治國決策。


    就在他也起身告退的時候,朱允炆卻說:“李善長,你隨我來吧,我有些問題還想要問你。”說完不等李善長迴應,即自行離去,李善長疑惑了一下,趕忙跟了上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瘋子在狂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瘋子在狂奔並收藏大明王朝之我是朱允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