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經很深了。
永樂皇帝朱棣躺坐在龍榻上,咬牙切齒的用朱筆在奏章上頭打了幾個大大紅叉,然後又用很大的力氣摔在一旁……
宮裏頭暖烘烘的氣溫讓他已經有了幾分昏昏的睡意,但他的精神卻陷入了一種莫名的亢奮之中,無論如何都睡不著,幹脆又翻看起了奏章。
大明朝幅員萬裏生民億兆,就算是有人殺官造反也不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事情,大軍彈壓之然後剿滅之也就行了,根本就不值得過分關注,但這幾個月來接連兩次反叛,已經讓朱棣感受到了隱隱的不安。
總的來說,年前和開春之後的這兩次反叛,其實規模極小。但這兩次發生在西南邊陲之地的反叛,卻和建文皇帝朱允炆扯上了關係。
根據奏報,是因為有建文餘孽在那些地方煽風點火不停的挑唆,那些人打起了“恢複正朔”的旗號起兵造反的。
自己的那個侄子雖然已經被朱棣從皇位上趕了下來,而且朱棣一直都對外宣稱他早已死在亂軍之中,其實很多人全都心中雪亮,知道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死。
他不僅沒有死,而且還非常的活躍,一直在挑動各地造反。雖然那些反賊基本成了不什麽氣候,卻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朱棣就想不明白了,那些反賊明明是不可能成功的,為什麽還要造反呢?
難道說,朱允炆那個正統的號召力真的有那麽大嗎?
雖說“奉天靖難”的口號是朱棣自己喊出來的,並且已經在事實上掌控了大明,其實連他自己都很清楚的知道,所謂的奉天靖難其實就是造反篡位。
即便是在千百年之後,也終究難逃一個“篡”字。
這個“篡”字,就是深深的紮在朱棣心頭的一根尖刺……
當朱棣剛剛抬手想要摸索著拿起書案上的茶碗之時,在一旁伺候著李芳已經奉上了一杯茶水。
李芳伺候朱棣這麽多年了,就算是沒有吩咐他也知道朱棣是想喝茶了。
又濃又鹹的奶茶,正是朱棣喝習慣了的那種口味。
“什麽時辰了?”朱棣頭也不抬的問了一句。
“迴陛下,已經過了亥時中刻。”
“嗯。”
簡簡單單的“嗯”了一聲之後,朱棣就再沒有說過什麽,繼續埋頭看著桌子上的那些奏章。
窗外的月亮漸漸移到了中天,陣陣涼風吹拂起來,當李芳躡手躡腳的準備關上窗子的時候,朱棣卻頭也不抬的說了一句:“把窗子看著吧,朕覺得有些氣悶。”
“是。”
或許是因為在龍榻上躺坐太久的緣故,朱棣從榻上跳了下來,赤著腳走到窗前,望著蒼茫夜空中的那一輪明月,用一種自言自語的語氣說了一句:“朕是昏庸之君麽?”
“萬歲文成武德澤被天下,乃是一代雄主。”
“朕是昏黯之君麽?”
“萬歲聖光獨照明見萬裏,乃是千古明君。”
“一代雄主?千古明君?”朱棣笑了笑,但他的笑容卻顯得有些勉強:“你這奴婢倒是會說話,朕知道你是在討朕的歡心,一代雄主千古明君哪是那麽容易的?”
“真要說雄主明君,自然首推皇考太祖……”
朱元璋白手起家,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就憑再造中華的曆史功績,就算不敢說是千古第一帝王,明君雄主肯定能排的上,就算是千秋百代之後,斑斑史書也會給出一個極高的評價。
朱棣知道自己無法和朱元璋相提並論,但眼下的局麵……
“廣南反了,太平又反,還全都打著恢複正朔的旗號,難道說朕就真的不如允炆那小兒麽?”
我真的不如朱允炆嗎?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李芳根本就不敢迴答。
作為在朱棣身邊伺候了這麽多年的老太監,李芳很明智的知道這個問題無論自己怎麽迴答都不合適,所以幹脆就沒有開口,而是默默的從袖子裏掏出了一份《同文報》。
報紙這東西,並不是什麽現代化的產物,早了隋唐時代就已經開始普及了。隻不過古代的報紙多是以官方邸報的形式存在,而且發行周期很長,說的也都是一些朝廷的政令、消息。
象《同文報》這種來自民間的三流小報,充斥著張家長李家短的花邊新聞,還有各種各樣人們喜聞樂見的奇聞異事,絕對是開了曆史的先河。
朱棣早就已經見過這樣的《同文報》了,他對報紙上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毫無興趣,但李芳既然把這份報紙給了他,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為《同文報》上刊了一篇《天命論》的文章。
這片文章的署名者就是《同文報》的主筆胡富貴,隻不過他沒有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了“胡從文”的筆名。
《天命論》這麽大一個標題,按說就應該是寫一些展布經濟、縱橫文武之類的文字,但這篇文章的內容卻恰恰相反:雖然標題取的很大,頗有些先聲奪人的意思,但筆法卻非常非常的平和樸實。
這篇文章“文眼”鮮明而又突出: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天縱奇才,乃是自大秦始皇帝橫掃六合起來不世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夠驅逐蒙元恢複山河,就是因為四個字——天命所歸。
至於什麽才是天命,這篇文章說的非常具體:就是天下人的需要,就是萬眾之心的需求。
因為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元的殘酷統治,所以才會眾望所歸,所以才會民心所向,所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締造煌煌大明。
在一番吹捧之後,馬上話題一轉,點出了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雖然太祖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然人力終有窮時,他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後世子孫就應該繼承朱元璋為競之事業,繼續開疆拓土,讓日月所照臨之地全都歸入大明版圖。
在最後的總結段落中,這篇《天命輪》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大明需要一個銳意進取的君主,以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
民間公然評論時政,其實已經犯了朝廷的大忌,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雖然通篇都沒有提到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沒有提起奉天靖難的字眼,其實這樣的文章最多隻適合在私下裏穿越,如此堂而皇之的刊發出來是很不適合甚至是犯忌諱的,稍微不慎就會引來災禍。
但還是刊發了出來。
手裏捏著這張薄薄的小報,朱棣的唿吸竟然變得粗重起來。
那種感覺是那麽的奇妙,就好像他第一帶兵打了勝仗一樣,黝黑的臉上竟然泛起了一抹病態的潮紅。
朱棣微微的顫抖著,捏著這張紙搖晃了好幾下,嘴皮動了好幾下,似乎想要說點什麽,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過了好半天,才終於平複了激動的心緒,用略顯沙啞的口吻說道:“滿朝公卿,一個個引經據典,全都是空口大言,卻不及這鄉野之言一針見血,好文,真是好文章……”
“是朕想做這個皇帝麽?”朱棣的聲音越來越沙啞,沙啞之中還帶著一絲難以名狀的興奮:“非也,朕不想當這個皇帝,而是大明需要朕,朕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這篇《天命輪》的宗旨隻有一個: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宏圖偉業還沒有完成,所以大明不需要一個守成的君主,而是需要另外一個朱元璋。
誰能為大明朝開疆拓土,誰能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誰就是大明朝最合適的君王。
一直以來,朱棣都極力否定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而是宣稱自己的皇位來自朱元璋。其實這樣的說法就是自欺欺人,真是太勉強了,很難說服天下人。
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大明需要朱元璋式的君主。
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朱棣自登基以來,處處模仿朱元璋,簡直就是第二個洪武皇帝。
我稱帝不是因為我想做這個皇帝,而是出於大明朝的需要。
這就為朱棣的“奉天靖難”提供了一個更加務實的基礎。
同時,在這篇文章當中,屢屢提起唐太宗李世民,並且大加褒獎。言外之意已經非常明顯了:朱棣就是明朝版的李世民。
這樣的文章肯定有溜須拍馬的嫌疑,但立意和立論卻非常的樸實而且站得住腳:大明朝需要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收成之君,所以就有了永樂皇帝,這就是天命所歸,這就是人心所向。
朱棣終於為自己的合法性找到一個堅實而且絕對能說服天下人的理論基礎:大明朝需要我這樣的皇帝,而不是朱允炆那樣的書呆子。
奉天靖難的大戰為什麽能夠以弱勝強?
當然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奇跡,而是天命而是人心。
仔細品味著這篇文字,越品越有味道,朱棣早已“龍顏大悅”:“把這篇《天命論》刊印下來,分發各地,讓全天下的人都看看……”
“說什麽北伐是勞師遠征,說什麽勞民傷財,隻是朕要繼承太祖皇帝遺誌而已,這就是最大的道理!”
永樂皇帝朱棣躺坐在龍榻上,咬牙切齒的用朱筆在奏章上頭打了幾個大大紅叉,然後又用很大的力氣摔在一旁……
宮裏頭暖烘烘的氣溫讓他已經有了幾分昏昏的睡意,但他的精神卻陷入了一種莫名的亢奮之中,無論如何都睡不著,幹脆又翻看起了奏章。
大明朝幅員萬裏生民億兆,就算是有人殺官造反也不是一件多麽了不起的事情,大軍彈壓之然後剿滅之也就行了,根本就不值得過分關注,但這幾個月來接連兩次反叛,已經讓朱棣感受到了隱隱的不安。
總的來說,年前和開春之後的這兩次反叛,其實規模極小。但這兩次發生在西南邊陲之地的反叛,卻和建文皇帝朱允炆扯上了關係。
根據奏報,是因為有建文餘孽在那些地方煽風點火不停的挑唆,那些人打起了“恢複正朔”的旗號起兵造反的。
自己的那個侄子雖然已經被朱棣從皇位上趕了下來,而且朱棣一直都對外宣稱他早已死在亂軍之中,其實很多人全都心中雪亮,知道朱允炆根本就沒有死。
他不僅沒有死,而且還非常的活躍,一直在挑動各地造反。雖然那些反賊基本成了不什麽氣候,卻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朱棣就想不明白了,那些反賊明明是不可能成功的,為什麽還要造反呢?
難道說,朱允炆那個正統的號召力真的有那麽大嗎?
雖說“奉天靖難”的口號是朱棣自己喊出來的,並且已經在事實上掌控了大明,其實連他自己都很清楚的知道,所謂的奉天靖難其實就是造反篡位。
即便是在千百年之後,也終究難逃一個“篡”字。
這個“篡”字,就是深深的紮在朱棣心頭的一根尖刺……
當朱棣剛剛抬手想要摸索著拿起書案上的茶碗之時,在一旁伺候著李芳已經奉上了一杯茶水。
李芳伺候朱棣這麽多年了,就算是沒有吩咐他也知道朱棣是想喝茶了。
又濃又鹹的奶茶,正是朱棣喝習慣了的那種口味。
“什麽時辰了?”朱棣頭也不抬的問了一句。
“迴陛下,已經過了亥時中刻。”
“嗯。”
簡簡單單的“嗯”了一聲之後,朱棣就再沒有說過什麽,繼續埋頭看著桌子上的那些奏章。
窗外的月亮漸漸移到了中天,陣陣涼風吹拂起來,當李芳躡手躡腳的準備關上窗子的時候,朱棣卻頭也不抬的說了一句:“把窗子看著吧,朕覺得有些氣悶。”
“是。”
或許是因為在龍榻上躺坐太久的緣故,朱棣從榻上跳了下來,赤著腳走到窗前,望著蒼茫夜空中的那一輪明月,用一種自言自語的語氣說了一句:“朕是昏庸之君麽?”
“萬歲文成武德澤被天下,乃是一代雄主。”
“朕是昏黯之君麽?”
“萬歲聖光獨照明見萬裏,乃是千古明君。”
“一代雄主?千古明君?”朱棣笑了笑,但他的笑容卻顯得有些勉強:“你這奴婢倒是會說話,朕知道你是在討朕的歡心,一代雄主千古明君哪是那麽容易的?”
“真要說雄主明君,自然首推皇考太祖……”
朱元璋白手起家,推翻蒙元建立大明,就憑再造中華的曆史功績,就算不敢說是千古第一帝王,明君雄主肯定能排的上,就算是千秋百代之後,斑斑史書也會給出一個極高的評價。
朱棣知道自己無法和朱元璋相提並論,但眼下的局麵……
“廣南反了,太平又反,還全都打著恢複正朔的旗號,難道說朕就真的不如允炆那小兒麽?”
我真的不如朱允炆嗎?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李芳根本就不敢迴答。
作為在朱棣身邊伺候了這麽多年的老太監,李芳很明智的知道這個問題無論自己怎麽迴答都不合適,所以幹脆就沒有開口,而是默默的從袖子裏掏出了一份《同文報》。
報紙這東西,並不是什麽現代化的產物,早了隋唐時代就已經開始普及了。隻不過古代的報紙多是以官方邸報的形式存在,而且發行周期很長,說的也都是一些朝廷的政令、消息。
象《同文報》這種來自民間的三流小報,充斥著張家長李家短的花邊新聞,還有各種各樣人們喜聞樂見的奇聞異事,絕對是開了曆史的先河。
朱棣早就已經見過這樣的《同文報》了,他對報紙上那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毫無興趣,但李芳既然把這份報紙給了他,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為《同文報》上刊了一篇《天命論》的文章。
這片文章的署名者就是《同文報》的主筆胡富貴,隻不過他沒有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了“胡從文”的筆名。
《天命論》這麽大一個標題,按說就應該是寫一些展布經濟、縱橫文武之類的文字,但這篇文章的內容卻恰恰相反:雖然標題取的很大,頗有些先聲奪人的意思,但筆法卻非常非常的平和樸實。
這篇文章“文眼”鮮明而又突出: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天縱奇才,乃是自大秦始皇帝橫掃六合起來不世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夠驅逐蒙元恢複山河,就是因為四個字——天命所歸。
至於什麽才是天命,這篇文章說的非常具體:就是天下人的需要,就是萬眾之心的需求。
因為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元的殘酷統治,所以才會眾望所歸,所以才會民心所向,所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締造煌煌大明。
在一番吹捧之後,馬上話題一轉,點出了最重要的核心內容:雖然太祖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然人力終有窮時,他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後世子孫就應該繼承朱元璋為競之事業,繼續開疆拓土,讓日月所照臨之地全都歸入大明版圖。
在最後的總結段落中,這篇《天命輪》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大明需要一個銳意進取的君主,以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
民間公然評論時政,其實已經犯了朝廷的大忌,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雖然通篇都沒有提到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沒有提起奉天靖難的字眼,其實這樣的文章最多隻適合在私下裏穿越,如此堂而皇之的刊發出來是很不適合甚至是犯忌諱的,稍微不慎就會引來災禍。
但還是刊發了出來。
手裏捏著這張薄薄的小報,朱棣的唿吸竟然變得粗重起來。
那種感覺是那麽的奇妙,就好像他第一帶兵打了勝仗一樣,黝黑的臉上竟然泛起了一抹病態的潮紅。
朱棣微微的顫抖著,捏著這張紙搖晃了好幾下,嘴皮動了好幾下,似乎想要說點什麽,卻又不知如何開口。
過了好半天,才終於平複了激動的心緒,用略顯沙啞的口吻說道:“滿朝公卿,一個個引經據典,全都是空口大言,卻不及這鄉野之言一針見血,好文,真是好文章……”
“是朕想做這個皇帝麽?”朱棣的聲音越來越沙啞,沙啞之中還帶著一絲難以名狀的興奮:“非也,朕不想當這個皇帝,而是大明需要朕,朕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這篇《天命輪》的宗旨隻有一個: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宏圖偉業還沒有完成,所以大明不需要一個守成的君主,而是需要另外一個朱元璋。
誰能為大明朝開疆拓土,誰能繼續朱元璋沒有完成的事業,誰就是大明朝最合適的君王。
一直以來,朱棣都極力否定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而是宣稱自己的皇位來自朱元璋。其實這樣的說法就是自欺欺人,真是太勉強了,很難說服天下人。
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大明需要朱元璋式的君主。
為了彰顯自己的合法性,朱棣自登基以來,處處模仿朱元璋,簡直就是第二個洪武皇帝。
我稱帝不是因為我想做這個皇帝,而是出於大明朝的需要。
這就為朱棣的“奉天靖難”提供了一個更加務實的基礎。
同時,在這篇文章當中,屢屢提起唐太宗李世民,並且大加褒獎。言外之意已經非常明顯了:朱棣就是明朝版的李世民。
這樣的文章肯定有溜須拍馬的嫌疑,但立意和立論卻非常的樸實而且站得住腳:大明朝需要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收成之君,所以就有了永樂皇帝,這就是天命所歸,這就是人心所向。
朱棣終於為自己的合法性找到一個堅實而且絕對能說服天下人的理論基礎:大明朝需要我這樣的皇帝,而不是朱允炆那樣的書呆子。
奉天靖難的大戰為什麽能夠以弱勝強?
當然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奇跡,而是天命而是人心。
仔細品味著這篇文字,越品越有味道,朱棣早已“龍顏大悅”:“把這篇《天命論》刊印下來,分發各地,讓全天下的人都看看……”
“說什麽北伐是勞師遠征,說什麽勞民傷財,隻是朕要繼承太祖皇帝遺誌而已,這就是最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