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廣袤的雪原,厚厚的積雪掩蓋之下,遠處的山嶺、溝壑等等所有帶棱角的東西全都變得異常平緩,成為視野當中一條條順滑的曲線。
北地的大雪和江南的雪花就不是一迴事兒,尤其是雪後初晴的這個夜晚,空曠而又遼遠的感覺撲麵而來,頓時讓人感覺天地之大,這樣的景色在江南是萬難見到的。
雖說小公爺徐靜昌不是什麽滿腹經綸的文人,好歹也算是知道一些膾炙人口的詩篇,“夜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的豪邁,“風蕭蕭兮夜漫漫”的壯景也曾讓他生出幾分男兒豪情,甚至心向往之。但是真正來到茫茫無邊的草原之時,才知道這裏根本就沒有詩詞描繪當中的恢宏意象,就隻有“苦寒”二字才是最深刻的體會。
從長城隘口出來之後,已經走了好幾天,這一路上既沒有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也沒有看到“城頭月出照涼州”的風物,這裏空曠的讓人心悸,除了雪還是雪,連鬼影子都見不到一隻。
幾天前下的那場大雪,連一點點融化的跡象都沒有,已經積的沒過了膝蓋。無遮無擋的環境當中,寒風吹動表層的細小雪沫子,就會形成一大片扯地連天的“白色雪幕”,讓人連東西南北都分不出來。
原本以為隻要來到前線走一個過場就可以迴去,想不到卻是如此的艱苦,徐靜昌早就後悔,後悔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鳥不拉屎的鬼地方,後悔自己不該為了一點點功名就是來受這份罪。
雖然熊熊的篝火已經點起來了,但徐靜昌還是感覺很冷,唿嘯的寒風就好像小刀子一樣直接就吹進了骨頭的縫隙當中,徹骨生寒呀。
他下意識的看了看四周,厚厚的積雪反射著皎潔的月光,夜晚中的一切都顯得十分明亮,但卻看不清楚,總是給人一種影影綽綽的模糊感受,就好像是身在一團迷霧當中。
“孫指揮,咱們走了好幾天,連人影子都沒有見到過一個,若是有敵軍突襲,可怎麽辦?”
這個幼稚的問題直接就把孫成岩給逗笑了,完全就是出於禮貌,孫成岩很有耐心的解釋著:“這裏還是我軍的實控區域,不可能有大股的敵軍。就算是有……附近幾百裏範圍之內,早就已經沒人了,怎麽會有什麽突襲?小公爺無需憂慮。”
“萬一……我是說萬一,萬一有敵軍突然襲擊我們,如何抵擋?”
“或許會有小股的散兵遊勇,或者是零星的牧民,但卻成不了什麽氣候,我帶來的這千把弟兄,還有小公爺的隨行人員,就算是遭遇了小股的敵人,他們也會遠遠的避開,根本就不敢和咱們交鋒。要是大量敵軍的話……這種環境當中,不可能有很多敵人埋伏在這裏,真的不用擔心。”
畢竟已經進入了交戰的前線地帶,徐靜昌最擔心的就是突然遭遇鋪天蓋地的蒙古鐵騎,那就真的糟了。
事實上,徐靜昌的擔心根本就是杞人憂天:在這種鬼地方,為了襲擊一個朝廷使團而埋伏下千軍萬馬,隻要敵軍的指揮官的腦子還沒有進水,就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安排,因為成本太高了。
“貴人放心吧。”說話的這個人約莫四十來歲的年紀,他是孫成岩手下的護衛親兵,從裝束上看來應該還是個六品的武官,他的腰裏挎著一把細細長長的彎刀,雖然穿著明軍的製式軍裝,頭發卻結成了蒙古式的發辮,而且講話的語氣非常生硬,明顯就是個蒙古人:“就算我是敵人的將領,也不可能在這種地方埋伏大量人馬。”
“為什麽?”
“那不劃算呀。”明軍當中本就有很多蒙古士兵,這一點都不稀奇,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手下就曾經有三個衛的蒙古兵,“這就好像是為了抓一隻兔子而出動幾十條獵狗一樣,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這個蒙古士兵頭目從懷裏摸出一個小小的紙包,打開紙包往架在篝火上的銅壺裏頭添了些鹽巴、碎肉之類的東西,隨隨便便攪和了幾下,就倒出了濃濃的湯汁,分別遞給眾人。
這種蒙古式的“鹽茶”又腥又鹹,好像還摻雜了羊油之類的東西,帶著一股明顯的腥膻味道,徐靜昌根本就喝不下去。
雖然陳長生知道這種蒙古式的茶湯蘊含著很高的熱量,但味道真的是太古怪了,隻是象征性的沾了沾嘴唇也就放下了。
隻有趙深,似乎一點都不在乎,雙手捧著大大的木碗,趁著熱乎勁一口氣喝了個幹淨。
火光的映照之下,徐靜昌看清楚了這個蒙古武官的麵容,很難說那就是一張人臉:蓬鬆的絡腮胡子幾乎要和頭發連接到一起,左半邊的臉頰上有一大塊傷疤……也不能說是一塊傷疤,而是很多細小的傷疤綜合都是一起,麵頰骨已經打的凹陷了下去,已經重新長出來的贅肉讓這張臉顯得坑坑窪窪,從嘴角到眉角的肌肉被傷疤牽引著錯離了原位,讓這個蒙古武官的表情顯得猙獰而又可怖。
真的很難想象得出,什麽樣的打擊才會傷到這個樣子,而且他竟然還活了下來。
“小公爺不要被老哈的這幅模樣嚇到。”孫成岩笑著解釋道:“今年開春的時候,老哈帶著百十個兄弟與敵激戰,被狼牙棒砸在臉上,生生扯下了半張麵皮,卻依舊死戰不退。莫看老哈容貌醜陋,卻是貨真價實的勇士,真要是說起悍勇,連我都自愧不如……”
從蒙古武官老哈臉上的傷疤就可以知道當初的那場戰鬥慘烈到了何種程度,連孫成岩都敬重的手下,肯定就是勇士了。
趙深對於這樣的勇士十分敬重,抄起銅壺親手給他斟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濃茶”,然後舉起木碗微微示意:“以茶代酒,敬勇士。”
老哈也不客氣,直接就一飲而盡。
孫成岩指著視野盡頭那條彎彎曲曲的順滑曲線說道:“過了前麵的五馬嶺,就是阿巴哈爾部的地盤了,我們的人實在不方便再往前走。從明天開始,就要小公爺自己走了……”
大明朝的北伐,其實非常複雜,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敵我關係那麽簡單。在很多情況下,敵人和自己人的分界線其實非常模糊,就比如說這個阿巴哈爾部吧,雖然他們確確實實就是蒙古人的部落,但卻和明軍的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隻要明軍不進入他們的地盤,他們就會對明軍視而不見,保持一種相對中立的態度。在某些情況下,隻要事先打過了招唿,他們甚至會允許明軍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展開軍事行動。比如說在幾個月之前的秋天,他們還會同意明軍使用他們的水源,但卻有一個絕不可以逾越的前提條件:絕不允許明軍跨過五馬嶺,否則的話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縱觀曆史,在大明朝和草原實力糾葛了幾百年的曆史上,這種狀況幾乎貫穿始終。很多蒙古部落並沒有把明軍當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隻要明軍願意拿出一點足以打動他們的好處,他們就會在保持中立的同時展現出一些善意的配合。
當然,這是小部落在戰爭夾縫中鍛煉出來的生存智慧,他們既不想因為得罪明軍而招來大規模的戰爭今兒引發滅頂之災,同時也不敢得罪強大的草原勢力公開表現出親近明朝的態度。
他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取決於明軍的實力:如果明軍表現出強大的架勢,他們就會更親近一些。要是明軍明顯打不過“北元殘部”,他們也不介意趁火打劫一番。
小部落的敵我態度,完全取決於明軍的強大程度,這是戰爭的常態。
在這廣袤無邊的草原上,這種行徑根本就談不上忠誠或者是背叛,純粹就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搖擺。
草原上,沒有那麽多講究,生存下去就唯一的原則。
事實上,明軍也不敢過分的逼迫他們表明態度,因為那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徹底把他們推向對手的懷抱,那就得不償失了。
“根據目前我所掌握的情報,這個阿巴哈爾部,約莫有兩千多帳部民,從這裏到更西北的大漠邊緣地帶,全都是他們的地盤兒。”遊牧和農耕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締造出迥異的社會狀態,蒙古人用“帳篷”的數量來統計人口,一“帳”差不多就相當於是一戶的意思。
草原上地廣人稀,又分為冬季和夏季兩個牧場,所以他們占據的地盤很大,但卻並沒有一個嚴格的邊界。至於說這個部落到底有多麽兵力,那就更加的說不清楚了——舉族為兵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拿起牧鞭就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抄起弓箭就是來去如風的士兵,甚至連女人都有引弓作戰的能力,真的很難對他們的戰鬥力有一個準確的評判。
真正的關鍵之處就在於:阿巴哈爾部的地盤死死的卡在東線明軍的戰線上,好像釘子一樣釘在大漠東邊,極大的限製了明軍的行動。小公爺徐靜昌這個招撫使的任務,就是盡可能的把他們拉攏到明軍的陣營當中,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要緊,隻要他們放開一條道路,允許明軍毫無阻礙的通過,也就可以了。
北地的大雪和江南的雪花就不是一迴事兒,尤其是雪後初晴的這個夜晚,空曠而又遼遠的感覺撲麵而來,頓時讓人感覺天地之大,這樣的景色在江南是萬難見到的。
雖說小公爺徐靜昌不是什麽滿腹經綸的文人,好歹也算是知道一些膾炙人口的詩篇,“夜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的豪邁,“風蕭蕭兮夜漫漫”的壯景也曾讓他生出幾分男兒豪情,甚至心向往之。但是真正來到茫茫無邊的草原之時,才知道這裏根本就沒有詩詞描繪當中的恢宏意象,就隻有“苦寒”二字才是最深刻的體會。
從長城隘口出來之後,已經走了好幾天,這一路上既沒有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也沒有看到“城頭月出照涼州”的風物,這裏空曠的讓人心悸,除了雪還是雪,連鬼影子都見不到一隻。
幾天前下的那場大雪,連一點點融化的跡象都沒有,已經積的沒過了膝蓋。無遮無擋的環境當中,寒風吹動表層的細小雪沫子,就會形成一大片扯地連天的“白色雪幕”,讓人連東西南北都分不出來。
原本以為隻要來到前線走一個過場就可以迴去,想不到卻是如此的艱苦,徐靜昌早就後悔,後悔自己不應該來到這個鳥不拉屎的鬼地方,後悔自己不該為了一點點功名就是來受這份罪。
雖然熊熊的篝火已經點起來了,但徐靜昌還是感覺很冷,唿嘯的寒風就好像小刀子一樣直接就吹進了骨頭的縫隙當中,徹骨生寒呀。
他下意識的看了看四周,厚厚的積雪反射著皎潔的月光,夜晚中的一切都顯得十分明亮,但卻看不清楚,總是給人一種影影綽綽的模糊感受,就好像是身在一團迷霧當中。
“孫指揮,咱們走了好幾天,連人影子都沒有見到過一個,若是有敵軍突襲,可怎麽辦?”
這個幼稚的問題直接就把孫成岩給逗笑了,完全就是出於禮貌,孫成岩很有耐心的解釋著:“這裏還是我軍的實控區域,不可能有大股的敵軍。就算是有……附近幾百裏範圍之內,早就已經沒人了,怎麽會有什麽突襲?小公爺無需憂慮。”
“萬一……我是說萬一,萬一有敵軍突然襲擊我們,如何抵擋?”
“或許會有小股的散兵遊勇,或者是零星的牧民,但卻成不了什麽氣候,我帶來的這千把弟兄,還有小公爺的隨行人員,就算是遭遇了小股的敵人,他們也會遠遠的避開,根本就不敢和咱們交鋒。要是大量敵軍的話……這種環境當中,不可能有很多敵人埋伏在這裏,真的不用擔心。”
畢竟已經進入了交戰的前線地帶,徐靜昌最擔心的就是突然遭遇鋪天蓋地的蒙古鐵騎,那就真的糟了。
事實上,徐靜昌的擔心根本就是杞人憂天:在這種鬼地方,為了襲擊一個朝廷使團而埋伏下千軍萬馬,隻要敵軍的指揮官的腦子還沒有進水,就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安排,因為成本太高了。
“貴人放心吧。”說話的這個人約莫四十來歲的年紀,他是孫成岩手下的護衛親兵,從裝束上看來應該還是個六品的武官,他的腰裏挎著一把細細長長的彎刀,雖然穿著明軍的製式軍裝,頭發卻結成了蒙古式的發辮,而且講話的語氣非常生硬,明顯就是個蒙古人:“就算我是敵人的將領,也不可能在這種地方埋伏大量人馬。”
“為什麽?”
“那不劃算呀。”明軍當中本就有很多蒙古士兵,這一點都不稀奇,早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手下就曾經有三個衛的蒙古兵,“這就好像是為了抓一隻兔子而出動幾十條獵狗一樣,是一筆賠本的買賣。”
這個蒙古士兵頭目從懷裏摸出一個小小的紙包,打開紙包往架在篝火上的銅壺裏頭添了些鹽巴、碎肉之類的東西,隨隨便便攪和了幾下,就倒出了濃濃的湯汁,分別遞給眾人。
這種蒙古式的“鹽茶”又腥又鹹,好像還摻雜了羊油之類的東西,帶著一股明顯的腥膻味道,徐靜昌根本就喝不下去。
雖然陳長生知道這種蒙古式的茶湯蘊含著很高的熱量,但味道真的是太古怪了,隻是象征性的沾了沾嘴唇也就放下了。
隻有趙深,似乎一點都不在乎,雙手捧著大大的木碗,趁著熱乎勁一口氣喝了個幹淨。
火光的映照之下,徐靜昌看清楚了這個蒙古武官的麵容,很難說那就是一張人臉:蓬鬆的絡腮胡子幾乎要和頭發連接到一起,左半邊的臉頰上有一大塊傷疤……也不能說是一塊傷疤,而是很多細小的傷疤綜合都是一起,麵頰骨已經打的凹陷了下去,已經重新長出來的贅肉讓這張臉顯得坑坑窪窪,從嘴角到眉角的肌肉被傷疤牽引著錯離了原位,讓這個蒙古武官的表情顯得猙獰而又可怖。
真的很難想象得出,什麽樣的打擊才會傷到這個樣子,而且他竟然還活了下來。
“小公爺不要被老哈的這幅模樣嚇到。”孫成岩笑著解釋道:“今年開春的時候,老哈帶著百十個兄弟與敵激戰,被狼牙棒砸在臉上,生生扯下了半張麵皮,卻依舊死戰不退。莫看老哈容貌醜陋,卻是貨真價實的勇士,真要是說起悍勇,連我都自愧不如……”
從蒙古武官老哈臉上的傷疤就可以知道當初的那場戰鬥慘烈到了何種程度,連孫成岩都敬重的手下,肯定就是勇士了。
趙深對於這樣的勇士十分敬重,抄起銅壺親手給他斟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濃茶”,然後舉起木碗微微示意:“以茶代酒,敬勇士。”
老哈也不客氣,直接就一飲而盡。
孫成岩指著視野盡頭那條彎彎曲曲的順滑曲線說道:“過了前麵的五馬嶺,就是阿巴哈爾部的地盤了,我們的人實在不方便再往前走。從明天開始,就要小公爺自己走了……”
大明朝的北伐,其實非常複雜,從來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敵我關係那麽簡單。在很多情況下,敵人和自己人的分界線其實非常模糊,就比如說這個阿巴哈爾部吧,雖然他們確確實實就是蒙古人的部落,但卻和明軍的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隻要明軍不進入他們的地盤,他們就會對明軍視而不見,保持一種相對中立的態度。在某些情況下,隻要事先打過了招唿,他們甚至會允許明軍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展開軍事行動。比如說在幾個月之前的秋天,他們還會同意明軍使用他們的水源,但卻有一個絕不可以逾越的前提條件:絕不允許明軍跨過五馬嶺,否則的話就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縱觀曆史,在大明朝和草原實力糾葛了幾百年的曆史上,這種狀況幾乎貫穿始終。很多蒙古部落並沒有把明軍當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隻要明軍願意拿出一點足以打動他們的好處,他們就會在保持中立的同時展現出一些善意的配合。
當然,這是小部落在戰爭夾縫中鍛煉出來的生存智慧,他們既不想因為得罪明軍而招來大規模的戰爭今兒引發滅頂之災,同時也不敢得罪強大的草原勢力公開表現出親近明朝的態度。
他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敵人,取決於明軍的實力:如果明軍表現出強大的架勢,他們就會更親近一些。要是明軍明顯打不過“北元殘部”,他們也不介意趁火打劫一番。
小部落的敵我態度,完全取決於明軍的強大程度,這是戰爭的常態。
在這廣袤無邊的草原上,這種行徑根本就談不上忠誠或者是背叛,純粹就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搖擺。
草原上,沒有那麽多講究,生存下去就唯一的原則。
事實上,明軍也不敢過分的逼迫他們表明態度,因為那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徹底把他們推向對手的懷抱,那就得不償失了。
“根據目前我所掌握的情報,這個阿巴哈爾部,約莫有兩千多帳部民,從這裏到更西北的大漠邊緣地帶,全都是他們的地盤兒。”遊牧和農耕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締造出迥異的社會狀態,蒙古人用“帳篷”的數量來統計人口,一“帳”差不多就相當於是一戶的意思。
草原上地廣人稀,又分為冬季和夏季兩個牧場,所以他們占據的地盤很大,但卻並沒有一個嚴格的邊界。至於說這個部落到底有多麽兵力,那就更加的說不清楚了——舉族為兵是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拿起牧鞭就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抄起弓箭就是來去如風的士兵,甚至連女人都有引弓作戰的能力,真的很難對他們的戰鬥力有一個準確的評判。
真正的關鍵之處就在於:阿巴哈爾部的地盤死死的卡在東線明軍的戰線上,好像釘子一樣釘在大漠東邊,極大的限製了明軍的行動。小公爺徐靜昌這個招撫使的任務,就是盡可能的把他們拉攏到明軍的陣營當中,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要緊,隻要他們放開一條道路,允許明軍毫無阻礙的通過,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