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聽了,勃然大怒,高聲罵道:“好個介甫(王安石之字)之黨!”拂袖而去。從此,司馬光恨上了蘇軾。


    蘇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抱著一顆為國為民也對皇帝負責的赤子之心,在兩月之內,寫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對王安石的新法進行了全麵的批評,引起了朝野的震動。蘇軾把這種改革,比作皇帝在黑夜中騎著快馬馳走,群臣不是去為君主探明道路,而是在背後猛勁地打馬,危險之至,並要求神宗解鞍下馬,餵馬蓄銳,天明再行。王安石的新黨知道了這些,可謂恨得咬牙切齒。王安石還算是個君子,但他手下的那幫黨徒,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整治蘇軾。


    一天,王安石派謝景溫把蘇軾請來,要與他麵對麵地做一次“深談”。王安石怒責蘇軾說:“你站在司馬光一邊,指斥新法,是何居心?”蘇軾一聽,火往上冒,反問道:“你這話從何說起?”司馬光像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叔孫豹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之不朽。”這“三不朽”已成為中國人的人生信條。從司馬光一生來看,雖官至宰相,道德高尚,但真正使他不朽的,還是他主編的《資治通鑑》。


    王安石說:“仁宗在時,你主張改革時弊,反對因循守舊,是何等堅決,現在我行新法,你為什麽要夥同司馬光來反對我?”蘇軾怒道:“你口口聲聲說我同司馬光站在一起,可知我也反對司馬光的食古不化?你不審時度勢,反倒急功近利,貿然推行新法,必遭天下人之拒。”就這樣,兩人不歡而散。


    不久,王安石新黨中的重要成員謝景溫上書誣告蘇軾,說他扶喪返川時,利用官船販運私鹽。後雖經查無此事,但蘇軾已厭惡了朝廷的黨爭,想到外地去任地方官。這時,新黨正想排除異己,就把他貶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徐州輾轉數年,興水利,救水災,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又從徐州遷知湖州。這時,朝廷裏的鬥爭也很激烈。王安石提拔起來的一夥人,勾心鬥角,相互傾軋。呂惠卿本是靠阿附王安石才當上副宰相的,但為了當宰相,竟把他和王安石的私人信件交給神宗。在王安石寫給呂惠卿的信件中,有的用了“無使上知”的字樣,神宗一見,覺得王安石在搞陰謀詭計,十分惱怒,就罷去他的宰相職務,命其永遠不得返朝。這樣以來,過去曾經支持過王安石變法的“新進勇銳”之人呂惠卿、李定、舒亶等人就獨霸了朝權。蘇軾墨竹畫


    蘇軾到達湖州,按慣例要寫謝表,他想起朝廷上發生的這些事,不禁氣憤,在表中不由寫道:“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李定接到這份謝表一看,不由大喜,覺得陷害蘇軾的時機到了,立即串通舒亶準備“劾奏”蘇軾。


    但是,蘇軾文名布於天下,朝廷上也有一些元老重臣保護,更兼皇後對他很有好感,要想參倒蘇軾,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李定、舒亶、章惇等人怕他東山再起,將來難以處治,必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


    第二天早上,李定把謝表交給了神宗,首先彈劾道:“蘇軾說‘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既是反對新法,也是對皇上不滿;說‘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是發泄自己對職位的不滿情緒,實是未將皇上放在眼裏。”李定還說蘇軾有四條“可廢之罪”:一是“怙終不悔,其惡已著”;二是“傲悖之語,日聞中外”;三是“言偽而辯”,“行偽而堅”;四是說皇上“修明政事,怨己不用”。神宗看了蘇軾的謝表,果然臉色不悅,再加李定煽風點火,果然有些怒氣了。舒亶見火候已到,便趁機舉出“確鑿證據”,說蘇軾心存險惡。


    舒亶說:“蘇軾反對新法,證據確鑿,對每一種法令,他幾乎都作詩訕謗。他包藏禍心,怨恨皇上,無人臣之節,確屬事實。陛下行考核官吏的新法,他就說‘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陛下嚴禁私鹽,他就說‘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望陛下明察。”


    舒亶的這一招的確歹毒,蘇軾這些涉及新法的詩並無攻擊訕謗之意,無非是描述了行新法後的一些現象。但在舒亶都成了惡毒的攻擊,在此情此景之下,誰又能說得清楚呢?果然,在猶豫了一陣之後,神宗還是下令將蘇軾拿問。


    蘇堤因蘇軾而名滿天下


    蘇軾在湖州任上被捕,押出湖州時,百姓夾道相送,失聲痛哭,足見蘇軾之得民心。押到開封以後,投於烏台獄,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之一——“烏台詩案”。


    蘇軾在獄中待了很長時間,蘇軾的兒子求告無門,便去南京找蘇軾的弟弟蘇轍想辦法。臨行之時,他囑咐別人,送飯時送魚,不要送肉,但送飯的人搞混了,竟把肉送了進去,蘇軾一見,誤以為大限將至,不由悲憤中生。原因,蘇軾與兒子約好,如果沒有什麽情況,送飯時帶魚,如果情況緊急,送飯時帶肉,這樣可以內外通氣,早作準備。蘇軾自覺李定、舒亶等人必欲將他處死,在悲憤之中,索筆寫下了兩首詩,其一雲: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史有學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冷成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冷成金並收藏讀史有學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