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建立新朝以後,頒布了許多令人莫名其妙而又啼笑皆非的措施。新始建國二年,王莽根據古書《周禮》、《樂語》上的傳聞記載,開賒貸,立五均,平物價,抑兼併,發貨款。並令凡有田不耕者,城郭中宅不種菜植樹者,民浮遊無事者,都要交稅。採礦、漁獵、畜牧、蠶桑、紡織、補縫、工匠、醫、巫、卜、祝、方技、商販,納其利的十分之一上繳。並多次改鑄貨幣,尤其是改動地名、官名,改來改去,令人記載不清,書寫不明,以致下詔令時需註明原地名才能看明白。


    當時天下官吏不得俸祿,為生活所迫均從奸利所出,王莽追查建始二年以來貪汙致富的人,沒收其財產的五分之四,並命令下級揭發上級、僕人揭發主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能製止住貪汙,反而使貪汙更甚。新朝天鳳六年,王莽又宣布每六年改元一次,自言“當如黃帝升天”,其目的是欺騙百姓,但百姓受欺已久,不再上當。


    新朝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再次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後人,造九廟,黃帝廟高十七丈,工費數百萬,造廟士卒徒隸多為遷徙而死。


    由於政治極其腐敗,王莽新朝的諸多措施根本不符合實際,所以王莽政權遭到了從官吏豪強到普通百姓的一致反對。從新朝十多年開始,劉氏宗族及各地豪強就不斷起兵反抗,後遇天災,綠林、赤眉兩軍更是聲勢浩大。


    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王尋率兵四十二萬,號稱百萬,進攻起義軍。劉秀等人有勇有謀,以數千人在昆陽破敵幾十萬人,使王莽的主力軍從此崩潰,奠定了起義軍勝利的基礎。就在起義軍進攻長安的危急時刻,王莽仍相信天命,他居然率群臣至長安南郊,號哭祭天,凡哭得哀痛者都授以官職,官吏及平民因哀哭而封官的有數千人之多。公元23年九月,起義軍攻入長安,王邑等戰死,王莽率大臣入漸台,被起義軍圍攻,王莽為商人杜吳所殺。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書生皇帝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時六十九歲。


    古代一位大詩人曾經寫了這樣幾句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的確,王莽處心積慮地想篡奪西漢政權,想過過皇帝癮,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利用太皇太後王氏對他的信任,一步步地攫取權力,樹立威信,利用弄虛作假、矯情作偽的手段收攏人心,這也是事實。但是,作為今人,我們要探索的,不是王莽該不該篡權,漢朝和王莽的新朝究竟誰是正統,也不是去評價王莽的道德品質,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講並無多大的意義,我們要探索的重點是,王莽是不是一個純粹的騙子,純粹的野心家,身上是否連一點文人學士的影子都沒有。


    公平地講,王莽身上還是有著濃厚的書生影子的,在托古改製問題上,他一方麵確實是在拉攏人心,另一方麵,也不能否認他對古代有深厚的感情,真誠的嚮往,否則,他明知仿效古製並無多大收攏人心的作用,為什麽還要堅持那樣做呢?在相信符命問題上,他確有藉此登基做皇帝的目的,但在他內心深處,他還是有些相信的,否則,每到緊急關頭,他總是求助於神靈,怎麽沒有奮起抵抗或是另求他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虛偽、奸詐、殘忍的一麵,又有書生善良、真誠、教條、死板的一麵,隻是作為一個篡位皇帝,他這一麵很難被人發現罷了。


    周公輔成王畫像石


    在一些政策法令和對待起義軍的態度方麵,更顯出了書生本色。他本以為古禮對百姓也會像對他那樣有效,所以仿效周代,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但由於他的十足的書生氣反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成了桀、紂。至於對待農民起義,他就更像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學生了。


    中國的書生就是如此,中國的許多古書也就教人如此。正如開篇所說,書生隻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隻能為完善道德而做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就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


    3薄叭岬饋笨國“柔道”治國(1)


    ------------


    以柔勝剛,是中國人處世的理想境界。


    柔能克剛,是中國人處世的堅定信念。


    柔中含剛,剛中存柔,剛柔相濟,不偏不倚,才是中國人處世的正宗。這一理想化的處世方式,一個小小的太極圖表現得最為形象。在一個圓圈中有一條白色的陽魚和一條黑色的陰魚,陽魚頭抱陰魚尾,陰魚頭抱陽魚尾,互相糾結,渾融婉轉,恰成一圓形,無始無終,無頭無尾,無前無後,無高無下。最妙的是陰魚當中有陽眼,陽魚當中有陰眼,相互包容,相互蘊含,相互激發,相互轉化而又相互促生。我們曾經對這一處世方式進行過轟轟烈烈的批判,但當我們今天凝神諦視這個小小的太極圖時,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時也是我們處理人事的最高準則。必須指出的是,不論在歷史中還是現實中,剛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為主,寓剛於柔,其表現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盡管“柔道”是治國治民、為人處世的最佳方法,卻由於貪婪、暴躁、逞一時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人性中的弱點,人們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國歷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遠為不及的。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史有學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冷成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冷成金並收藏讀史有學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