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5
領導要審時度勢選擇接班人
第一節立於不敗,傳承非小事
一
個人事業做得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要想將自己的第二生命延續,就必須找到可以擔當的接班人。同樣,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凡是不怨不尤,以事先避免事後可能帶來的後悔作為警惕的要點,用來趨吉避兇,是非常值得每一位領導者學習應用的。
袁術集團覆滅:企業必須要有接班人
玉璽素來被視為傳國的寶物。秦始皇時,才雕琢成璽。玉璽上麵的幾個大字,出自李斯手筆。秦亡,子嬰把玉璽獻給漢高祖。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外出。迴宮時丟失玉璽,玉璽歸孫堅所有。孫策把它典當給袁術,袁術嘴巴上說我不是要你的玉璽,實際上心中大喜,認為自己有當皇帝的命。他在淮南,自認為地廣糧多,有了孫策典質的玉璽,就想應天順人,自立為皇帝。於是統領大軍二十餘萬,分成七路,要攻取中原。不料被關羽大殺一陣,敗迴淮南。曹操乘機來攻,袁術大驚,趕忙渡過淮河,從此毫無起色。後來被劉備追殺,氣得吐血鬥餘而死。玉璽被奪,送往許都獻給曹操。一場空歡喜,沒經過多久,便煙消雲散了。
有些東西,對極少數人來說是寶貝,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是禍害。袁術出身世家,四世三公,若是好好經營,本來可以稱霸一方。孫策用玉璽來借兵時,袁術就有心從此不再歸還。他看到孫策掃平江南,上表申奏朝廷,一麵結交曹操,一麵向自己索迴玉璽的不同情勢,也應該提高警覺,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把玉璽歸還孫策。這樣就使曹操出兵打孫策,並促使孫策把玉璽再還給獻帝。如果曹操據為己有,必成天下公敵。或者幹脆將玉璽還給獻帝,看看孫策怎樣反應。也可以如約還給孫策,和他結成親家,聯合在一起,共拒曹操。可惜袁術和袁紹,終究外表體麵、腦袋空空,想不出好計策來。
領導力箴言
袁術隻看到玉璽卻沒有看到人才的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選擇和培養好接班人直接關乎事業的成敗。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對立業感興趣,而對成家不太感興趣,就是因為很多人小的時候沒有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樣,人生兩大事,隻完成一半,有一半還是落空的。大學之道,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沒有“立業”,難道立業不重要麽?其實,成家立業是過程,不是目的,成家立業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能修身,這個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也是沒有價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體會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家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這種親密的關係,甚至延伸到活人與死人之間:有些活人憑借自己的餘蔭,依賴祖先的功德立足於社會;某些死人則由於在世子孫的功業而揚名,借著他們所建立的事業來流芳百世。
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永生,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都不願意在活了短短幾十年後,就被人們淡忘,總想留下一些什麽東西。西方人追求永生,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信我者,得永生”。中國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隻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國人最高明的是想辦法活在大家心中。為什麽中國人重視心連心?就是想永生。隻要大家都記得你,你雖死猶生。
有時候企業好比是一家人,家人之間應有成全的理念。成全就是你一個人做不到的話,我們幾個人把自己的力量都加在你身上。你有什麽成就,再迴過頭來照顧我們。家庭成員眾多,哪個比較合適讀書,就讓他去讀書;哪個比較適合學手藝,就讓他去學手藝;哪個比較適合種田,就讓他去種田。全家人都讀書,又沒有一個人讀得好,倒不如讓會讀書的代表全家人去讀,全家人成全他。所以有的人一成名,就要迴饋兄弟姐妹。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原動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軍,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總希望有人繼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為子女會把我們的理想繼續下去。由此看來,不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家庭,都必然要有一個傳承事業的接班人,什麽時候這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袁紹三子相爭:不確定接班人是企業傳承大患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留在身邊。袁紹死時,謀士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袁譚不服,引兵攻打袁尚。二人親自交鋒,袁譚大敗,派人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假意以女許婚,並自領冀州牧。袁譚打敗袁尚後,要討迴冀州。曹操大怒,寫信解除婚約,並且發兵追擊袁譚,不準袁譚再度求降,不久斬袁譚於陣中。袁尚和袁熙,星夜奔往遼東,郭嘉向曹操進言,不必加兵,遼東必殺二袁,提頭來獻。果然不出所料,遼東太守公孫康,因袁紹常有並吞遼東之心,懷疑二袁來此相投,終將鳩奪鵲巢。待二袁來時,先埋伏刀斧手,於席間砍下兩人的首級,用木匣裝好,派人送到易州,來見曹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沒有家產的人,立不立繼承人,根本無所謂,反正沒有東西可以爭,大家並不在乎由誰來繼承。家產豐厚時,最好生前就定下繼承人,預防後患。由三子平分,勢力必然單薄,降低競爭力。所以舊製大多傳給長子,以確保原有的勢力。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可謂龐大。三子是不同母親所生,難免增加衝突的可能性。袁尚是後妻劉氏所生,形貌俊偉,甚為袁紹喜愛,所以留在身邊。劉氏常催袁紹立袁尚為繼承人,卻因廢長立幼與禮製不符,經常成為亂源,因此猶疑未決,一再拖延。袁紹臨終,劉氏逼迫袁紹立袁尚為嗣,這才引起兄弟相殘、同歸於盡的慘劇。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領導力箴言
我們說接班人一定要在無形中培養。為什麽加上“無形”二字?因為太多的事實證明,隻要領導有意栽培哪個人,哪個人就會被“害死”。你可以試試,隻要你公開宣布,現在要培養某人當接班人,那個人在三年之內未必當得了你的接班人。在培養接班人方麵,千萬別迷信所謂的法定程序,那有時是行不通的。
培養接班人不但要暗地裏培養,還不能隻培養一個人。一個領導真的要培養幹部,就要讓他輪調,讓他從事過所有的業務,才知道他合適不合適。凡是直線升上來的,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因為他的能力不夠,眼界太窄,專業有限。隻有那些調來調去、久經曆練的人才能勝任。
但輪調是一個理想,實際卻行不通。因為中國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說當一個人做不好才會被調走。這個觀念必須改正過來,做對做錯都要調,而且是不定時地調走。定時調動是最糟糕的,如果說兩年一調動,那麽被調動的人的表現會是第一年不錯,第二年不做。也就是說,第一年他會推卸責任:“我是剛來的,要了解一下,我不敢亂動。”他說的很對,因為他還有一年就結束任期了,做到一半豈不是連累別人?第二年時他什麽都不做,隻是等待被調走。這樣,他什麽也沒做,什麽也沒學會。
所以領導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做對、做錯、做好、做壞都和別人沒關係,公司需要你,就調你,這是一種榮譽。此外,沒有固定任期,因為公司不知道什麽時候需要什麽樣的人,這樣輪調才會有效,輪調之前要有一個預備期,就是讓被調動的人適應一段時間再把他調過去;還要有醞釀期,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有不同意見可以溝通,讓大家心平氣和,這時再調過去。
從袁紹沒有在生前培養好接班人,最終釀成子嗣相殘,沒有能才可擔大事的曆史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諸葛亮收薑維:領導要放手培養接班人
祁山在現在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位於諸葛亮北伐的主要進軍路線上,山上有十分堅固的城池,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對魏延一開始就沒有好感,要不是劉備勸阻,早就砍了他的頭。後來劉備一再提拔魏延,並讓他隨同入川。魏延東征時已封為鎮北將軍,甚得劉備信任。這次追隨諸葛亮北伐,他向諸葛亮建議取道子午穀,攀援秦嶺,然後直撲長安。諸葛亮卻認為這並非萬全之計,不予采納。魏延怏怏不樂,幸虧趙雲以半百高齡,連斬曹軍五將。關興、張苞建有奇功,魏延趁機騙取安定城。蜀軍士氣大振,打算攻取天水。
中郎將薑維向天水太守馬遵獻策,起兵出城,隻留文官守城,待趙雲來攻打時,才內外夾攻。此計果然奏效,趙雲首尾不能相顧,隻好衝開一條路,引敗兵奔走。薑維趕來,幸好張翼、高翔趕來救援,趙雲才得以逃迴大寨,向諸葛亮說中了敵人之計。又說薑維年紀輕輕,功夫了得。當地人告訴諸葛亮: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於是諸葛亮自為前部,向天水出發,親眼看到薑維調度兵馬,也歎為將才。吩咐魏延引軍虛張聲勢,詐取薑母所在的冀縣,如薑維到來,即放他入城。曹軍大將夏侯懋是駙馬,被王平生擒,諸葛亮命他招安薑維,並且說薑維現在冀縣探望母親,已經派人來說:但得駙馬在,我願來降!夏侯懋懦弱無謀,表示願意配合。諸葛亮給了他衣服鞍馬,不令人跟隨,放之自去。夏侯懋逃離途中,見數人奔走。問之,答曰“薑維獻了城池,歸降孔明。蜀將魏延縱火劫財,因此棄家逃走”。不久又見百姓攜兒扶老而來,所說皆同。夏侯懋信以為真,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兵士認得是駙馬,慌忙開門迎接入內。夏侯懋與太守細說薑維之事,大家都認為薑維已經投降。
當夜蜀兵來攻,火光中可見薑維在城下挺槍勒馬,大叫:“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懋及馬遵到了城上,薑維大叫:“我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夏侯懋驚問什麽前言。薑維迴答:“汝寫書信教我降蜀,怎麽現在卻不承認。我今降蜀,加封為上將,哪裏有迴魏的道理?”原來城下的薑維,是諸葛亮找形貌相似的兵士偽裝的,在火光中不容易辨識,這才以假亂真。真的薑維奪得蜀軍糧草,正要入城,被張翼和王平兩下夾攻。薑維殺出一條生路,來到天水城門。太守令士兵亂箭射下,薑維飛奔封城,又是一陣亂箭射來。兩地皆說他是反國之賊,既已降蜀,又來幹什麽。薑維不能辯解,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途中被關興截住去路,諸葛亮乘車由山坡中轉出,問他此時為什麽還不投降。薑維想了許久,前有諸葛亮,後有關興,根本沒有退路,隻好投降。諸葛亮慌忙下車而迎,執著薑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天遇到你,吾願足矣!”
少年慎擇師,老年慎擇徒。諸葛亮說的是真心話。薑維大喜拜謝,共商取天水、上邽的計策。於是天水、上邽、冀城三地悉歸蜀漢。遠近州郡,也都望風歸降。諸葛亮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這一次北伐,獲得薑維這一員大將,確實是最大的收獲。諸葛亮自知年紀逐漸老大,急需培養接班人,得到薑維,當然是“吾願足矣”。
領導力箴言
一個人到底是聖賢還是凡人,關鍵在一個字——“無”,“無”的程度高,他就是聖賢;“無”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門不帶錢的人才是有錢人一樣,一輩子老在“有”這個層次打轉的人,其實很可憐,就是我們所講的“想不開”。非要抓住權力不放的領導,身心疲憊,你要權力幹什麽?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員工尊重你,你沒有也等於“有”,員工不尊重你,你“有”還是等於沒有。其實“有”和“沒有”,是如影隨形的,是永遠並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個領導在創業初期,確實應該親力親為,帶領大家一起奮鬥。但當企業走上正軌後,領導就要逐漸放手,將權力移交給員工。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樣,當一個小孩蹣跚學步時,你扶著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開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會摔跤,以後他就不敢走。等他漸漸走得穩了,就要放開手,讓他自己去嚐試,如果此時你還不放心,還要扶著他,那他一輩子都不會走。
管理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開始,領導要帶著員工,教會他們怎樣做,否則是不負責任,領導的責任是保證員工能夠完成工作。員工成長到什麽程度,你就放手到什麽程度,這個“度”要自己去拿捏。
“無”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做到合理的地步。很多領導都是從“有”開始的,所以舍不得放權,或擔心員工做不好,這樣一生占有權力會很辛苦。剛開始,領導要樣樣做給員工看,因為你有經驗,知道該如何做。等你把所會的知識都傳授給員工後,就要逐漸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嚐試,而你得抓緊時間充實自己。員工成長了,你也得成長。當你的員工不太相信你,或者他們給你提出很多意見,或者你交代的事他們推三阻四,甚至玩點花樣,你就應該明白問題出在你身上,要從自身找原因。老是責怪別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長的,而隨時檢討的人,才會不斷提高。
其實,人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有”,到死亡以後就變成“無”。領導者要體會到這一點,從“有”慢慢修煉到“無”。在“有”的時候,你會不斷成長,越來越好;當你過了40歲之後,漸漸地腿沒有力氣、眼睛模糊、牙齒鬆動、頭發掉落,就應該進入“無”的境界。如果這時候你還要繼續奮鬥的話,就會折損壽命。就像諸葛亮一樣,他是智慧的化身,且一生勤勉。當了蜀國丞相後還凡事親力親為,就連處罰士兵這樣的小事都要親自過問,生怕別人處理得不公正,結果勞累過度,英年早逝,給蜀國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領導應該做無形的工作。有形的、具體的工作,要交給基層員工去做。領導做的都是傷腦筋的工作,傷腦筋誰看得到?但是傷腦筋是有作用的,想想這個人為什麽不高興,怎麽撫慰一下;想想那個人是不是太囂張,怎麽牽製一下。這些都是無形無跡的,寫工作報告的話根本就寫不出來。培養接班人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正道,企業能否得以延續在此一舉。
劉備白帝城托孤:大任要托付給有義氣的人
年輕時,劉備常以家世特殊,身負重任,如不趁早圖謀,將來必定後悔來激勵、鞭策自己。在被漢獻帝尊稱為皇叔之後,他更加小心謹慎,唯恐稍有大意,即為曹操所殺。這才自動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戰袁術,獲得逃離曹操掌控的大好機會。
劉備奮鬥了多年,雖然文有孫乾、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但還是一事無成。當他從水鏡先生處得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即可以安天下,才意識到再像以前一樣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三顧茅廬,對諸葛亮如此謙卑。
諸葛亮下山相助,劉備言聽計從,怕的是稍有違背,他就可能後悔。關羽遇害,張飛責備劉備當了漢中王,早忘了桃園結義的誓言,使得劉備不顧一切,要興兵伐吳。張飛限期三軍掛孝,逼得部將將他殺害。劉備明知聯吳抗曹是一貫政策,也唯恐違背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為後人所恥笑,毅然不接受諸葛亮的勸阻,以及東吳特使諸葛瑾交還荊州、永結兩國盟好的和解,以示複仇的決心。
劉備出師不利,加上哀傷過度,終於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於人世,速請諸葛亮、李嚴等大臣來永安宮,隻怕遲了來不及交代後事,很可能會悔恨。
諸葛亮來了,劉備請他坐在床邊,承認自己不聽丞相的話才自取其敗,為的是怕諸葛亮誤會自己對他不信任,以後不方便處理事情。看見馬謖在旁邊,趕緊叫他暫且退下,暗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的是怕諸葛亮重用馬謖,造成悔憾。最後坦誠向諸葛亮表示:阿鬥可輔,就請輔助他;如果他太不像樣,可以自立為成都王。害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這種舉動,不可能是以退為進。如果是的話,大可以仿效當年劉表讓荊州的故事,直接請諸葛亮為漢中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直接的話,對諸葛亮的傷害太大,等於擺明不讓諸葛亮這樣做。
我們從劉備一生的表現,可以相信他這樣說是出於一片真誠。如果說他是騙人的,我們有一句話,可以當作參考:騙一次算騙,一直騙下去,騙一輩子,就不算騙。劉備是真誠還是虛偽?我們從他不接受劉表的禮讓,不忍心拋棄新野的百姓,不貪戀漢中王的既得利益而為弟報仇,應該可以相信他的真誠。
諸葛亮的退休計劃,由於劉備的托孤而完全打消。以後阿鬥的種種行為,諸葛亮都能夠忍耐,和白帝城劉備說這一番話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劉備地下有知,也會含笑九泉吧!
領導力箴言
一個團隊不管規模大小,基層員工才是團隊的基礎。作為團隊領導者,你最看重自己的基層員工哪方麵的素質?如果你僅僅覺得能力最重要,那你的團隊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個有能力而沒有義氣的團隊是非常可怕的,“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團隊既可以幫你完成大業,也可以使你一無所有。
一個團隊有沒有生產力,有沒有高效率,關鍵看成員之間有沒有義氣。義氣就是讓員工心甘情願地跟你同坐一條船。如果員工認為,企業的興衰是領導的事,和他們無關,不要勉強他們做額外的工作。這樣企業就很危險,因為很多時候,如果不加班加點的話,企業就會有損失。在平時,領導要充分關心員工,建立一種情誼後,員工才會跟你講義氣,否則就是公事公辦,根本不能解決問題。要想讓員工對公司有義氣,就要讓他們感覺到你很關心他們,會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著想,他們自然就會替公司設想。但是,隻要求他們講義氣的話,那跟土匪強盜沒什麽區別,土匪強盜也是非常講義氣的,團隊跟土匪強盜的區別在於守不守規矩。既要講義氣,又要守規矩,兩者並不矛盾。
在中國式的團隊中,義氣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義氣,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國人原本有重義氣的傳統,隻是後來越來越強調製度化,越來越受西方的權利、義務觀念的約束,漸漸忽視了義氣。現在企業強調製度化,但是製度之外還有很多可做之事。
製度隻針對一般狀況而製定,沒有考慮到任何特殊情況,所以,身為領導者,必須要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以彌補製度之不足。隻有讓他們感動,他們才會有義氣。基層員工隻要認為自己完全照章辦事就是對的,這個團隊就危險了。可惜我們現在已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基層員工隻要遵守規定就好了,千萬別提什麽意見與建議,所以我們的團隊經不起考驗。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很講義氣的員工。不論是才華和領導力都與劉備的兒子不在一個級別上,但聽到劉備的話後他卻表現得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鬥,其忠義之氣也是很明顯的。
劉備托孤啟示:領導授權要選擇合適的人
曹操當魏王時,左慈告訴他,不妨考慮請劉備當皇帝,自己則雲遊四海,或者到峨眉山修道。曹操對自己的處境十分了解,形勢已經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隻有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人生的終點。因為他的仇人太多,都不會放過他,他一旦離開權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殺。他兒子也心中有數,知道曹操在玩弄什麽把戲,絕不肯中途罷手。那些依附在他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會把轎子放下來,才不管你想不想繼續坐下去呢。他隻好把左慈當妖怪,下令追捕斬殺,以免擔負不聽忠言的罪名。
現在輪到劉備自己,明知道劉禪的困境實在難以突破,還要勉強讓他接任。封建秩序的僵化,從這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要諸葛亮繼位,不等於要諸葛亮的命?很可能會逼得他當場撞死以表明他的忠心。我們不能夠以現代的觀點,來評鑒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不過在劉備那個時代,真的除了重重拜托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之外,沒有別的路走。劉禪能否繼承大業,那是他的事。劉備既然立他為太子,便隻好把這個難挑的大擔子,不顧一切地交付給他了。
領導力箴言
領導在授權之前,一定要選用合適的人選,一個人的忠誠度不僅看不見,而且還會改變,一個人本來很忠誠,突然間就會變得不忠誠了。其實所有的奸臣都是從忠臣變過來的,如果一個人額頭上刻著“奸臣”兩個字,就沒有變成奸臣的機會了。事情往往是他開始很忠誠,後來由於皇帝對他過於信任,最後他才慢慢變成奸臣。
一個人值不值得信賴,既不需要看相,也不需要算生辰八字,那都是不可靠的;隻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信任來自考驗。
在進行授權時,一定要提防被授權的人,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必要的警覺性。
領導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授權的,因為他有很多顧慮,怕幹部弄權,怕幹部能力不夠……所以領導在授權時,心裏通常是七上八下的。而員工在受權的時候一定要有藝術,決不能喜形於色,也不能表現出非你莫屬的樣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節找準對象,所托非人喪基業
繼
承人有時候擔當重任時還很年輕,這就需要領導為這個新生力量找個助力,然而想找對助力談何容易?找錯了人,往往會所托非人喪基業。可見,為了讓整個企業能夠正常地發展延續下去,領導者必須堅定自己的立場,在自己在位的時候就考慮全局,將培養接班人、後事的囑托和開始要進行的幾個步驟一一認真落實。
劉表生前無遺囑:及時改變觀念企業才能傳承
對劉備來說,荊州非常重要。劉表對劉備的信任和敬重,從放心托孤給他可以看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竟然弄得荊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實在是令人遺憾!
劉備隻顧慮個人的名譽,並不理會組織目標的達成,恐怕不是兩全其美的態度。諸葛亮在涉及個人名譽的事情上,不方便過分堅持他的意見,這是深諳員工和領導者的相處之道,我們不能怪他。關羽和張飛,在這方麵的素養都不夠,幫不上忙。倒是局外人伊籍,有話可以直說,提供給劉備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他的身份,原為荊州幕賓,也不便過分偏向劉備,隻能夠通風報信而已。
劉琦和劉琮對劉備都相當敬畏。劉琮在劉表逝世時,還向眾人表示,如果投降曹操,兄長劉琦在江夏,叔父劉備在新野,要是聯合起來興兵問罪,要怎麽辦?實際上當時有很多人,並不讚成投降曹操,反而歡迎劉備此時明白表示態度,來接管荊州。諸葛亮所說的良機,便是指民意的歸依。
劉備應該以叔父的身份,輔佐劉表的長子劉琦繼任為荊州之主。相信這樣的做法,便可以善盡撫孤的責任。這樣,劉表臨終時,也不致盼望見到劉琦,大叫數聲而死。荊州大多數官民,也都能夠安心下來。至於蔡瑁等人,不用關羽、張飛出麵,當地的將領,如文聘、王威,自然會收拾他們。這樣,對於劉備本人的仁義形象也有增無減。若是劉表遺囑立劉琮為繼承人,劉備同樣可以輔助劉琮,把劉琦安撫好。以荊州的實力,曹操不見得能攻下來。對於百姓來說,劉備安荊州,才是大家最歡迎的。
領導力箴言
職位越高的人,處境越危險。所以身為高層主管,還要取得領導的信任,這樣領導才放心把權力交給你。這種想法本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會有差距的,當領導者發現企業的現狀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時,就要自己調整。當自己的觀念調整過來後,領導會發現整個事態都改變了;但領導的觀念不改,就改變不了任何人。
若以事為主,那就隻好依法辦理了。而事一旦離開了人,便變得呆板、刻板,缺乏變化。其實,這正是美國式管理應變能力較差而中國式管理具有變動性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式管理法治大於人治而中國式管理人治大於法治的根本所在。另外,內、外環境都在變。我們一方麵要看到內部的環境,一方麵還要看到外部的環境。其中有四個方麵是最要緊的。
第一,市場的變化是最要緊的。市場永遠是模糊不清的,要不然怎麽會那麽難把握呢?如果市場被看清楚了,那做事就很容易了。
第二,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後麵的追兵會上來。現有的競爭對手都不可怕,因為你都清楚了,突然間出來的一個才厲害——看不見的敵人最可怕。
第三,不同的行業會把你整個打垮。以前隻是同業競爭,現在是不同行業也能競爭,往往是不同行業的競爭者會把你打垮。
第四,內部也是一樣,也是要學的。比如人的變動、材料的供需問題等。隻要來料一斷,整個工作就無法進行。所以,平常跟人家殺價,殺得狠了,市場一發生變化,你的來料會第一個會被斷掉。
由此看企業的傳承,是需要我們在自己的觀念上進行有效改變的。隻要改變順應天理,以人為本就一定要果斷堅定自己的立場。畢竟有些時候,依例行事,按照先例依樣畫葫蘆,實際上是找不到此時此地的合理點,才不得不依賴先例以推卸自己的責任。而一般人合理合法,寧願一切依法行事,便是不喜歡動腦筋、怕負責任,又不善於思考所呈現出的一種無奈。這是一個很大的弊端,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發展和傳承的有效推進。
劉表假遺囑教訓:培育人才是領導者的職責
人終會死,對自己來說,大可以不必驚慌。因為沒有人能夠把所有事情辦完再走,不如效仿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瀟灑態度:“酒店打烊,我就走!”來去清白,何必掛慮?但是,對事業組織而言,則不能說走就走,撒手不管。因為群龍無首,勢必引起各種爭奪,造成很大的混亂與危機。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劉表一死,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立次子劉琮為荊州主人,寫降書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派大軍南下。一方麵大軍逼近,一方麵派徐庶前來招降。劉備不為所動,曹操大怒,下令即日進兵。劉備不忍百姓受害,帶領大家向江陵而逃。一路上行動十分緩慢,趙雲保護老小,張飛斷後,關羽和諸葛亮分頭求取援兵。人心惶惶,時又值秋末冬初,大家走得和天氣一樣淒涼。劉備愛護百姓,卻又無力保護,內心更是悲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操殺掉劉琮母子,又派人往隆中搜尋諸葛亮妻小。幸好諸葛亮已先一步把家人遷往他處,才免遭毒手。
劉表生前,對次子有所偏愛,卻又拿不定主意,對接班人並無妥善的處置;死後家人受害,鄉土也守不住。可見這些嚴重的後果,都是劉表未盡責任的後遺症。話說迴來,如果不是這樣,像袁紹兄弟和劉表,如此龐大的事業,怎麽可能說倒就倒呢?富不過三代的教訓,比比皆是。重視家教,把下一代教養成人,慎選接班人,好好加以培育和引導,才是生生不息的必要措施。
領導力箴言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都絕對不能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隻要出現了這種局麵,勢必會引起各種爭奪矛盾,造成很大的混亂與危機。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其實是培育繼任者,讓事業得以生生不息,不致因為領導者的更替而導致組織的衰亡。將育才製度化,讓繼任者承接得宜,才能保證組織的長效發展。
領導者培養領導人才,有以下兩種方式。
順成式。例如,在提拔之前,給予適當的職業訓練,讓他先了解一些領導的原則和技巧,派任後再加以在職訓練,讓他從實際中體會和認知領導的藝術。通過不定期輪調,以達到多方麵磨煉的效果。領導人才的育成,德行、專業、管理、常識以及體魄五方麵要並重。順著委任和輪調,引導其走上圓通領導的道路。
順成式的實行是公開的,能夠明說且大家都知道。有計劃地培育領導人才,原本是應該做的事情,一方麵為了組織的成長,一方麵也由於新陳代謝的需要。
逆誘式。在順成式培育之外,隨機進行一些特殊的訓練。例如,讓他在困境中擔當職務,故意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看看他是不是支撐得住、能夠支持多久。也可以逐漸加重他的責任,增加其苦練的機會。逆誘式的訓練,目的在於提高其抗禦逆境傷害的能力,用以增強貧賤不能移的抗拒力。運用逆誘式的育才方式,最好不要明說才有實效。
逆誘式的施行,實際上比較困難。大多依不同情境設計,事前事後都不說明,目的在於以苦難來磨煉人才。經得起考驗的人才委以重責,經不起考驗的人下次再以其他形式考驗,看其有沒有長進。特別是要針對鋒芒畢露、自大自負、輕率魯莽這三大弊病,務須一磨再磨,才能使其成為良好的領導人才。
如今,由上到下普遍缺乏做人方麵的修養,是領導人才十分欠缺的主要原因。居上位的人,直來直往,而且不知道員工的心理和需求,也不能用苦難來磨煉員工,經常和員工格格不入,甚至彼此賭氣,不能活用班底,也不能為員工留下一條生路。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領導人才缺乏完整而有效培育的現狀。往往尚未準備好,就走馬上任,成為領導者,不是措手不及,便是走一步算一步,對組織的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風險性。身為組織領導人,最好設法對此情況加以改善。
孫權死後東吳混亂:避免團隊內部派係鬥爭
曹操、劉備先後死亡,孫權尚在。他比父親孫堅、長兄孫策都活得長久,對未來的貢獻,也很大。然而活得再久,還是會死。隻是死法各有不同而已。孫權看到台風來時,海水倒灌,鬆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在路上,因而受驚成病,日愈沉重。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囑以後事。死時年71歲,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看盡各種變化。
由於孫權的長子孫登很早病故,後改立孫和為太子,又封孫和的弟弟孫霸為魯王。這兩個人分成兩派,彼此惡鬥。孫權深為憂慮,最後廢太子,改封為南陽王。魯王被賜死,改立少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立孫亮為帝,與侍中孫峻,一同輔政。
司馬師聽說孫權亡故,以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攻吳。諸葛恪親自引兵迎戰,大敗魏軍。諸葛恪一麵遣使入蜀,請薑維進兵北伐,許以平分天下;一麵領軍進東興,要乘勢進取中原,把二十萬大軍開到前線,不料第一仗攻打新城便遭到慘敗。兵敗迴朝,被侍中孫峻以逆賊罪名斬殺全家老幼。諸葛瑾生前見諸葛恪聰明盡顯於外,曾經感歎: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現在果然應驗。孫亮封孫峻為丞相大將軍富春侯,總督一切。三國的傳承,情況大抵相似。皇帝年幼,又能怎樣?
薑維這邊,乘機出兵北伐,以廖化為先鋒,也是無功而迴。三國的情勢發展至此,人才大多用盡,新人來不及補充。再打下去,好像也沒有什麽意義。分而複合,看來為時不久了。
領導力箴言
有些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若幹人自成體係,經營自己的小圈子,黨同伐異,這對於領導的權威是一種公然的挑釁,對於組織的團結是一種嚴重的破壞。小圈子像惡性腫瘤一樣有害,領導者絕不能縱容姑息,要堅決地把它砸爛。
員工拉幫結派,目的無外乎是兩個: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係打擊其他的同事,積累更大的力量進行內訌;其二是經營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死黨對抗領導,伺機取而代之。不論哪一種都會危害整個組織的團結,會威脅領導的權威。
對待如此小圈子,領導絕不能聽之任之,保留了他們的權威也就相當於削弱了自己的權威,無異於自殺行為。因此,對於結黨營私的員工,明智的領導者一定會毫不留情地砸爛它。
雖然古代有許多皇帝故意縱容下屬形成小圈子,以便於自己從中控製,坐收漁人之利,但實際上這樣做對於整個組織是不利的,而且一旦某個派係變大,領導者自己就很難駕馭了。“小圈子”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數少,而是針對它隻為少數人謀私利,在組織上排斥大部分人,隻注重自己內部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時候,“小”圈子實際上人數眾多,其成員大多占據要位,活動能量頗大。
國家基業沒有適合的人托付,各個派係爭權奪勢,力量相當。所以孫權一死,各個派係就開始爭鬥,導致國家混亂不堪,基業毀於一旦。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選好接班人,很容易使管理情況陷入混亂。
曹叡托孤啟示:謹慎選擇授權人
遼東燕王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為元帥,楊祚為先鋒,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而來。曹叡大驚,派司馬懿興師前往討伐。公孫淵哪裏是司馬懿的對手,被打得城中糧盡,人人怨恨。公孫淵父子投降,俱被斬首。
這時曹叡病重,封曹真之子曹爽為大將軍,輔佐太子曹芳,總攝朝政,不久病危,急召司馬懿還朝。曹叡仿劉備的方式,將年僅八歲的曹芳,托孤於司馬懿及曹爽。曹叡在位十三年,曹芳是養子,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曹爽自幼出入宮中,知道他的父親曹真累受司馬懿的氣,於是奏請曹芳加封司馬懿為太傅,自己則獨攬兵權。
司馬懿裝病,二子也退職閑居。曹爽專權,享受榮華富貴,反而對司馬家的虛實並不清楚。剛好李勝奉派為青州刺史,曹爽命其前往司馬府辭行,順便探聽消息。司馬懿早知其來意,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請李勝入座。李勝報告要去青州任職,司馬懿假裝聽不清楚,故意把青州說成並州。司馬懿裝得很像,笑著說:你方從並州來?李勝說是山東的青州,司馬懿大笑說:原來你從青州來。李勝說怎麽病成這個樣子,左右迴說太傅耳聾。李勝要了紙筆,寫了一行字呈給司馬懿。看完之後,司馬懿笑著說:我病得耳聾了,此去保重。然後以手指口,侍婢進湯。司馬懿喝得湯流滿襟,裝出哽噎的聲音,說:吾今衰老病篤,死在旦夕了,二子不肖,望多指教,迴去見曹爽時,千萬請他多給予照顧。說完倒在床上,聲嘶氣喘。李勝迴去後,一五一十告訴曹爽。樂得曹爽大叫:此老若死,吾無憂矣!司馬懿待李勝去後,起身向二子說:曹爽從此不會對我們有戒備,可以找機會下手了。不久司馬懿果真找到機會,以造反的罪名,斬殺曹爽全家,結束了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
劉備托孤,曹叡學得很像。但他沒有想過:司馬懿和諸葛亮不能相比。何況同時托孤二人,勢必引起無謂的紛爭。
司馬懿和曹真的恩怨,曹叡不可能不知道。同時托孤給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曹爽,固然可以收到製衡的效果,使他們不致彼此聯合起來,欺侮年幼的皇帝,然而曹爽的功力,哪裏是司馬懿的對手?請他來,等於要他的命。這一點曹叡為什麽想不通?我們可以推想。他並不是想不通,而是沒有其他的選擇。司馬懿位高權重,不請他輔佐,等於害曹芳。不得不請司馬懿,隻好想辦法加以製衡。想來想去,也隻有曹爽能夠製衡。這真是曹爽倒黴,把他找來,代替曹芳送死。司馬懿一看,曹爽的弱點十分明顯,要權、要錢、要享受。於是以退為進,裝病不出,把所有機會都讓給曹爽。兩個兒子跟著辭職,全家人不問政事。曹爽派人試探虛實,他又裝得十分逼真。李勝為了討好曹爽,當然形容得特別誇張,等於幫司馬懿的大忙,一起來害曹爽。人一旦喪失戒心,缺乏警覺性,隨時有被陷害的可能。司馬懿何等厲害,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要了曹爽全家人的命。
領導力箴言
古代的托孤對象,實際就是最高領導對部屬的一項最大限度的授權。我們說西方人的觀念是神本位。他們始終相信有個神在,始終相信上帝可以主宰一切。他們認為君權是神授的。國王或皇帝非常有權,但權是神給他的。但我們相信“天賦人權”這句話是中國人翻譯的,因為它的意思基本上是比較接近中國人的觀念的。人可以有權,但是這種權力是天賦的,而不是神授的。我們中國人承認天,西方人則認定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的東西,就可以說,既然神授權給我,我就可以授權給你,你就可以授權給他。而中國人好像不是這樣。中國人是人本位,不是神本位。我們以人為本,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過。我們講的是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你隻要憑良心,老天就會站在你這一邊,你就可以行使你的權力。在中國人眼中老天的權力隻授給有良心的人,而不授給沒有良心的人。所以中國人才會動不動就講要有良心。
同一件事,隻有你可以改變,別人不能改變,當然就是你有權。兩個人在一起,誰可以改變另一個人,誰就有權。比如領導可以改變員工,領導就有權;上級可以改變下屬,上級就有權。所以說,權就是權變。
有一個詞叫作權宜應變,這裏麵的“宜”字非常重要,它的意思就是要變到合理,不能亂變,亂變就是濫用職權。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權的領導卻經常都在濫用職權,結果搞得天下大亂。一個人有沒有權變的能力、能不能改變,是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改變,但要憑良心,不憑良心,天就會把你的權收迴去。凡是不憑良心亂變的人,沒有一個有好結果。就三國人物看來,司馬懿絕對是個良心缺失的人,他與對立的曹爽可以說是各懷心機。
劉備托孤於孔明,是將國之大業托付給了一個值得信任的、有義氣有良心的人。曹叡卻將國家托付給了兩個恩怨很深的人——司馬懿和曹爽。本想以兩方力量相互製衡,避免聯合起來,欺侮幼主,奪取江山,卻不想狡猾奸詐、心狠手辣的司馬懿最終以托孤重臣的身份消滅了曹爽,毫不客氣地收了江山。
領導要審時度勢選擇接班人
第一節立於不敗,傳承非小事
一
個人事業做得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要想將自己的第二生命延續,就必須找到可以擔當的接班人。同樣,一個企業也是如此,凡是不怨不尤,以事先避免事後可能帶來的後悔作為警惕的要點,用來趨吉避兇,是非常值得每一位領導者學習應用的。
袁術集團覆滅:企業必須要有接班人
玉璽素來被視為傳國的寶物。秦始皇時,才雕琢成璽。玉璽上麵的幾個大字,出自李斯手筆。秦亡,子嬰把玉璽獻給漢高祖。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外出。迴宮時丟失玉璽,玉璽歸孫堅所有。孫策把它典當給袁術,袁術嘴巴上說我不是要你的玉璽,實際上心中大喜,認為自己有當皇帝的命。他在淮南,自認為地廣糧多,有了孫策典質的玉璽,就想應天順人,自立為皇帝。於是統領大軍二十餘萬,分成七路,要攻取中原。不料被關羽大殺一陣,敗迴淮南。曹操乘機來攻,袁術大驚,趕忙渡過淮河,從此毫無起色。後來被劉備追殺,氣得吐血鬥餘而死。玉璽被奪,送往許都獻給曹操。一場空歡喜,沒經過多久,便煙消雲散了。
有些東西,對極少數人來說是寶貝,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就是禍害。袁術出身世家,四世三公,若是好好經營,本來可以稱霸一方。孫策用玉璽來借兵時,袁術就有心從此不再歸還。他看到孫策掃平江南,上表申奏朝廷,一麵結交曹操,一麵向自己索迴玉璽的不同情勢,也應該提高警覺,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把玉璽歸還孫策。這樣就使曹操出兵打孫策,並促使孫策把玉璽再還給獻帝。如果曹操據為己有,必成天下公敵。或者幹脆將玉璽還給獻帝,看看孫策怎樣反應。也可以如約還給孫策,和他結成親家,聯合在一起,共拒曹操。可惜袁術和袁紹,終究外表體麵、腦袋空空,想不出好計策來。
領導力箴言
袁術隻看到玉璽卻沒有看到人才的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否選擇和培養好接班人直接關乎事業的成敗。現在的有些年輕人對立業感興趣,而對成家不太感興趣,就是因為很多人小的時候沒有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樣,人生兩大事,隻完成一半,有一半還是落空的。大學之道,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沒有“立業”,難道立業不重要麽?其實,成家立業是過程,不是目的,成家立業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能修身,這個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也是沒有價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體會治理國家的道理。
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家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這種親密的關係,甚至延伸到活人與死人之間:有些活人憑借自己的餘蔭,依賴祖先的功德立足於社會;某些死人則由於在世子孫的功業而揚名,借著他們所建立的事業來流芳百世。
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永生,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都不願意在活了短短幾十年後,就被人們淡忘,總想留下一些什麽東西。西方人追求永生,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信我者,得永生”。中國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隻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國人最高明的是想辦法活在大家心中。為什麽中國人重視心連心?就是想永生。隻要大家都記得你,你雖死猶生。
有時候企業好比是一家人,家人之間應有成全的理念。成全就是你一個人做不到的話,我們幾個人把自己的力量都加在你身上。你有什麽成就,再迴過頭來照顧我們。家庭成員眾多,哪個比較合適讀書,就讓他去讀書;哪個比較適合學手藝,就讓他去學手藝;哪個比較適合種田,就讓他去種田。全家人都讀書,又沒有一個人讀得好,倒不如讓會讀書的代表全家人去讀,全家人成全他。所以有的人一成名,就要迴饋兄弟姐妹。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原動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軍,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總希望有人繼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為子女會把我們的理想繼續下去。由此看來,不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家庭,都必然要有一個傳承事業的接班人,什麽時候這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袁紹三子相爭:不確定接班人是企業傳承大患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字顯思,出守青州;次子袁熙,字顯奕,出守幽州;三子袁尚,字顯甫,留在身邊。袁紹死時,謀士審配、逢紀立袁尚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冀、青、幽、並四州牧。袁譚不服,引兵攻打袁尚。二人親自交鋒,袁譚大敗,派人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假意以女許婚,並自領冀州牧。袁譚打敗袁尚後,要討迴冀州。曹操大怒,寫信解除婚約,並且發兵追擊袁譚,不準袁譚再度求降,不久斬袁譚於陣中。袁尚和袁熙,星夜奔往遼東,郭嘉向曹操進言,不必加兵,遼東必殺二袁,提頭來獻。果然不出所料,遼東太守公孫康,因袁紹常有並吞遼東之心,懷疑二袁來此相投,終將鳩奪鵲巢。待二袁來時,先埋伏刀斧手,於席間砍下兩人的首級,用木匣裝好,派人送到易州,來見曹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沒有家產的人,立不立繼承人,根本無所謂,反正沒有東西可以爭,大家並不在乎由誰來繼承。家產豐厚時,最好生前就定下繼承人,預防後患。由三子平分,勢力必然單薄,降低競爭力。所以舊製大多傳給長子,以確保原有的勢力。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可謂龐大。三子是不同母親所生,難免增加衝突的可能性。袁尚是後妻劉氏所生,形貌俊偉,甚為袁紹喜愛,所以留在身邊。劉氏常催袁紹立袁尚為繼承人,卻因廢長立幼與禮製不符,經常成為亂源,因此猶疑未決,一再拖延。袁紹臨終,劉氏逼迫袁紹立袁尚為嗣,這才引起兄弟相殘、同歸於盡的慘劇。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領導力箴言
我們說接班人一定要在無形中培養。為什麽加上“無形”二字?因為太多的事實證明,隻要領導有意栽培哪個人,哪個人就會被“害死”。你可以試試,隻要你公開宣布,現在要培養某人當接班人,那個人在三年之內未必當得了你的接班人。在培養接班人方麵,千萬別迷信所謂的法定程序,那有時是行不通的。
培養接班人不但要暗地裏培養,還不能隻培養一個人。一個領導真的要培養幹部,就要讓他輪調,讓他從事過所有的業務,才知道他合適不合適。凡是直線升上來的,沒有一個有好結果的。因為他的能力不夠,眼界太窄,專業有限。隻有那些調來調去、久經曆練的人才能勝任。
但輪調是一個理想,實際卻行不通。因為中國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說當一個人做不好才會被調走。這個觀念必須改正過來,做對做錯都要調,而且是不定時地調走。定時調動是最糟糕的,如果說兩年一調動,那麽被調動的人的表現會是第一年不錯,第二年不做。也就是說,第一年他會推卸責任:“我是剛來的,要了解一下,我不敢亂動。”他說的很對,因為他還有一年就結束任期了,做到一半豈不是連累別人?第二年時他什麽都不做,隻是等待被調走。這樣,他什麽也沒做,什麽也沒學會。
所以領導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做對、做錯、做好、做壞都和別人沒關係,公司需要你,就調你,這是一種榮譽。此外,沒有固定任期,因為公司不知道什麽時候需要什麽樣的人,這樣輪調才會有效,輪調之前要有一個預備期,就是讓被調動的人適應一段時間再把他調過去;還要有醞釀期,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有不同意見可以溝通,讓大家心平氣和,這時再調過去。
從袁紹沒有在生前培養好接班人,最終釀成子嗣相殘,沒有能才可擔大事的曆史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慎選接班人,順利交接,都是領導人生前應該辦妥的大事,千萬不能大意。
諸葛亮收薑維:領導要放手培養接班人
祁山在現在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位於諸葛亮北伐的主要進軍路線上,山上有十分堅固的城池,為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對魏延一開始就沒有好感,要不是劉備勸阻,早就砍了他的頭。後來劉備一再提拔魏延,並讓他隨同入川。魏延東征時已封為鎮北將軍,甚得劉備信任。這次追隨諸葛亮北伐,他向諸葛亮建議取道子午穀,攀援秦嶺,然後直撲長安。諸葛亮卻認為這並非萬全之計,不予采納。魏延怏怏不樂,幸虧趙雲以半百高齡,連斬曹軍五將。關興、張苞建有奇功,魏延趁機騙取安定城。蜀軍士氣大振,打算攻取天水。
中郎將薑維向天水太守馬遵獻策,起兵出城,隻留文官守城,待趙雲來攻打時,才內外夾攻。此計果然奏效,趙雲首尾不能相顧,隻好衝開一條路,引敗兵奔走。薑維趕來,幸好張翼、高翔趕來救援,趙雲才得以逃迴大寨,向諸葛亮說中了敵人之計。又說薑維年紀輕輕,功夫了得。當地人告訴諸葛亮:薑維字伯約,天水人,事母至孝,文武雙全、智勇兼備,真當世之英傑也。
於是諸葛亮自為前部,向天水出發,親眼看到薑維調度兵馬,也歎為將才。吩咐魏延引軍虛張聲勢,詐取薑母所在的冀縣,如薑維到來,即放他入城。曹軍大將夏侯懋是駙馬,被王平生擒,諸葛亮命他招安薑維,並且說薑維現在冀縣探望母親,已經派人來說:但得駙馬在,我願來降!夏侯懋懦弱無謀,表示願意配合。諸葛亮給了他衣服鞍馬,不令人跟隨,放之自去。夏侯懋逃離途中,見數人奔走。問之,答曰“薑維獻了城池,歸降孔明。蜀將魏延縱火劫財,因此棄家逃走”。不久又見百姓攜兒扶老而來,所說皆同。夏侯懋信以為真,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兵士認得是駙馬,慌忙開門迎接入內。夏侯懋與太守細說薑維之事,大家都認為薑維已經投降。
當夜蜀兵來攻,火光中可見薑維在城下挺槍勒馬,大叫:“請夏侯都督答話!”夏侯懋及馬遵到了城上,薑維大叫:“我為都督而降,都督何背前言?”夏侯懋驚問什麽前言。薑維迴答:“汝寫書信教我降蜀,怎麽現在卻不承認。我今降蜀,加封為上將,哪裏有迴魏的道理?”原來城下的薑維,是諸葛亮找形貌相似的兵士偽裝的,在火光中不容易辨識,這才以假亂真。真的薑維奪得蜀軍糧草,正要入城,被張翼和王平兩下夾攻。薑維殺出一條生路,來到天水城門。太守令士兵亂箭射下,薑維飛奔封城,又是一陣亂箭射來。兩地皆說他是反國之賊,既已降蜀,又來幹什麽。薑維不能辯解,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途中被關興截住去路,諸葛亮乘車由山坡中轉出,問他此時為什麽還不投降。薑維想了許久,前有諸葛亮,後有關興,根本沒有退路,隻好投降。諸葛亮慌忙下車而迎,執著薑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天遇到你,吾願足矣!”
少年慎擇師,老年慎擇徒。諸葛亮說的是真心話。薑維大喜拜謝,共商取天水、上邽的計策。於是天水、上邽、冀城三地悉歸蜀漢。遠近州郡,也都望風歸降。諸葛亮整頓軍馬,盡提漢中之兵,前出祁山。這一次北伐,獲得薑維這一員大將,確實是最大的收獲。諸葛亮自知年紀逐漸老大,急需培養接班人,得到薑維,當然是“吾願足矣”。
領導力箴言
一個人到底是聖賢還是凡人,關鍵在一個字——“無”,“無”的程度高,他就是聖賢;“無”的程度低,他就是凡人。就像出門不帶錢的人才是有錢人一樣,一輩子老在“有”這個層次打轉的人,其實很可憐,就是我們所講的“想不開”。非要抓住權力不放的領導,身心疲憊,你要權力幹什麽?你認為“有”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員工尊重你,你沒有也等於“有”,員工不尊重你,你“有”還是等於沒有。其實“有”和“沒有”,是如影隨形的,是永遠並存的,不可能割裂的。
一個領導在創業初期,確實應該親力親為,帶領大家一起奮鬥。但當企業走上正軌後,領導就要逐漸放手,將權力移交給員工。這就像教小孩走路一樣,當一個小孩蹣跚學步時,你扶著他,他才敢走路;如果你一開始就撒手不管,小孩就會摔跤,以後他就不敢走。等他漸漸走得穩了,就要放開手,讓他自己去嚐試,如果此時你還不放心,還要扶著他,那他一輩子都不會走。
管理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開始,領導要帶著員工,教會他們怎樣做,否則是不負責任,領導的責任是保證員工能夠完成工作。員工成長到什麽程度,你就放手到什麽程度,這個“度”要自己去拿捏。
“無”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做到合理的地步。很多領導都是從“有”開始的,所以舍不得放權,或擔心員工做不好,這樣一生占有權力會很辛苦。剛開始,領導要樣樣做給員工看,因為你有經驗,知道該如何做。等你把所會的知識都傳授給員工後,就要逐漸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嚐試,而你得抓緊時間充實自己。員工成長了,你也得成長。當你的員工不太相信你,或者他們給你提出很多意見,或者你交代的事他們推三阻四,甚至玩點花樣,你就應該明白問題出在你身上,要從自身找原因。老是責怪別人的人是不可能成長的,而隨時檢討的人,才會不斷提高。
其實,人生就是從“有”到“無”的過程,人一生下來就開始“有”,到死亡以後就變成“無”。領導者要體會到這一點,從“有”慢慢修煉到“無”。在“有”的時候,你會不斷成長,越來越好;當你過了40歲之後,漸漸地腿沒有力氣、眼睛模糊、牙齒鬆動、頭發掉落,就應該進入“無”的境界。如果這時候你還要繼續奮鬥的話,就會折損壽命。就像諸葛亮一樣,他是智慧的化身,且一生勤勉。當了蜀國丞相後還凡事親力親為,就連處罰士兵這樣的小事都要親自過問,生怕別人處理得不公正,結果勞累過度,英年早逝,給蜀國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領導應該做無形的工作。有形的、具體的工作,要交給基層員工去做。領導做的都是傷腦筋的工作,傷腦筋誰看得到?但是傷腦筋是有作用的,想想這個人為什麽不高興,怎麽撫慰一下;想想那個人是不是太囂張,怎麽牽製一下。這些都是無形無跡的,寫工作報告的話根本就寫不出來。培養接班人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正道,企業能否得以延續在此一舉。
劉備白帝城托孤:大任要托付給有義氣的人
年輕時,劉備常以家世特殊,身負重任,如不趁早圖謀,將來必定後悔來激勵、鞭策自己。在被漢獻帝尊稱為皇叔之後,他更加小心謹慎,唯恐稍有大意,即為曹操所殺。這才自動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戰袁術,獲得逃離曹操掌控的大好機會。
劉備奮鬥了多年,雖然文有孫乾、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但還是一事無成。當他從水鏡先生處得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即可以安天下,才意識到再像以前一樣拖下去,必然死不瞑目,所以才三顧茅廬,對諸葛亮如此謙卑。
諸葛亮下山相助,劉備言聽計從,怕的是稍有違背,他就可能後悔。關羽遇害,張飛責備劉備當了漢中王,早忘了桃園結義的誓言,使得劉備不顧一切,要興兵伐吳。張飛限期三軍掛孝,逼得部將將他殺害。劉備明知聯吳抗曹是一貫政策,也唯恐違背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為後人所恥笑,毅然不接受諸葛亮的勸阻,以及東吳特使諸葛瑾交還荊州、永結兩國盟好的和解,以示複仇的決心。
劉備出師不利,加上哀傷過度,終於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於人世,速請諸葛亮、李嚴等大臣來永安宮,隻怕遲了來不及交代後事,很可能會悔恨。
諸葛亮來了,劉備請他坐在床邊,承認自己不聽丞相的話才自取其敗,為的是怕諸葛亮誤會自己對他不信任,以後不方便處理事情。看見馬謖在旁邊,趕緊叫他暫且退下,暗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的是怕諸葛亮重用馬謖,造成悔憾。最後坦誠向諸葛亮表示:阿鬥可輔,就請輔助他;如果他太不像樣,可以自立為成都王。害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這種舉動,不可能是以退為進。如果是的話,大可以仿效當年劉表讓荊州的故事,直接請諸葛亮為漢中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直接的話,對諸葛亮的傷害太大,等於擺明不讓諸葛亮這樣做。
我們從劉備一生的表現,可以相信他這樣說是出於一片真誠。如果說他是騙人的,我們有一句話,可以當作參考:騙一次算騙,一直騙下去,騙一輩子,就不算騙。劉備是真誠還是虛偽?我們從他不接受劉表的禮讓,不忍心拋棄新野的百姓,不貪戀漢中王的既得利益而為弟報仇,應該可以相信他的真誠。
諸葛亮的退休計劃,由於劉備的托孤而完全打消。以後阿鬥的種種行為,諸葛亮都能夠忍耐,和白帝城劉備說這一番話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劉備地下有知,也會含笑九泉吧!
領導力箴言
一個團隊不管規模大小,基層員工才是團隊的基礎。作為團隊領導者,你最看重自己的基層員工哪方麵的素質?如果你僅僅覺得能力最重要,那你的團隊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一個有能力而沒有義氣的團隊是非常可怕的,“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個團隊既可以幫你完成大業,也可以使你一無所有。
一個團隊有沒有生產力,有沒有高效率,關鍵看成員之間有沒有義氣。義氣就是讓員工心甘情願地跟你同坐一條船。如果員工認為,企業的興衰是領導的事,和他們無關,不要勉強他們做額外的工作。這樣企業就很危險,因為很多時候,如果不加班加點的話,企業就會有損失。在平時,領導要充分關心員工,建立一種情誼後,員工才會跟你講義氣,否則就是公事公辦,根本不能解決問題。要想讓員工對公司有義氣,就要讓他們感覺到你很關心他們,會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著想,他們自然就會替公司設想。但是,隻要求他們講義氣的話,那跟土匪強盜沒什麽區別,土匪強盜也是非常講義氣的,團隊跟土匪強盜的區別在於守不守規矩。既要講義氣,又要守規矩,兩者並不矛盾。
在中國式的團隊中,義氣是非常重要的,所謂義氣,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國人原本有重義氣的傳統,隻是後來越來越強調製度化,越來越受西方的權利、義務觀念的約束,漸漸忽視了義氣。現在企業強調製度化,但是製度之外還有很多可做之事。
製度隻針對一般狀況而製定,沒有考慮到任何特殊情況,所以,身為領導者,必須要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以彌補製度之不足。隻有讓他們感動,他們才會有義氣。基層員工隻要認為自己完全照章辦事就是對的,這個團隊就危險了。可惜我們現在已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基層員工隻要遵守規定就好了,千萬別提什麽意見與建議,所以我們的團隊經不起考驗。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很講義氣的員工。不論是才華和領導力都與劉備的兒子不在一個級別上,但聽到劉備的話後他卻表現得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鬥,其忠義之氣也是很明顯的。
劉備托孤啟示:領導授權要選擇合適的人
曹操當魏王時,左慈告訴他,不妨考慮請劉備當皇帝,自己則雲遊四海,或者到峨眉山修道。曹操對自己的處境十分了解,形勢已經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隻有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人生的終點。因為他的仇人太多,都不會放過他,他一旦離開權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殺。他兒子也心中有數,知道曹操在玩弄什麽把戲,絕不肯中途罷手。那些依附在他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會把轎子放下來,才不管你想不想繼續坐下去呢。他隻好把左慈當妖怪,下令追捕斬殺,以免擔負不聽忠言的罪名。
現在輪到劉備自己,明知道劉禪的困境實在難以突破,還要勉強讓他接任。封建秩序的僵化,從這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要諸葛亮繼位,不等於要諸葛亮的命?很可能會逼得他當場撞死以表明他的忠心。我們不能夠以現代的觀點,來評鑒那個時代的價值觀。不過在劉備那個時代,真的除了重重拜托諸葛亮好好輔佐劉禪之外,沒有別的路走。劉禪能否繼承大業,那是他的事。劉備既然立他為太子,便隻好把這個難挑的大擔子,不顧一切地交付給他了。
領導力箴言
領導在授權之前,一定要選用合適的人選,一個人的忠誠度不僅看不見,而且還會改變,一個人本來很忠誠,突然間就會變得不忠誠了。其實所有的奸臣都是從忠臣變過來的,如果一個人額頭上刻著“奸臣”兩個字,就沒有變成奸臣的機會了。事情往往是他開始很忠誠,後來由於皇帝對他過於信任,最後他才慢慢變成奸臣。
一個人值不值得信賴,既不需要看相,也不需要算生辰八字,那都是不可靠的;隻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信任來自考驗。
在進行授權時,一定要提防被授權的人,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必要的警覺性。
領導都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授權的,因為他有很多顧慮,怕幹部弄權,怕幹部能力不夠……所以領導在授權時,心裏通常是七上八下的。而員工在受權的時候一定要有藝術,決不能喜形於色,也不能表現出非你莫屬的樣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節找準對象,所托非人喪基業
繼
承人有時候擔當重任時還很年輕,這就需要領導為這個新生力量找個助力,然而想找對助力談何容易?找錯了人,往往會所托非人喪基業。可見,為了讓整個企業能夠正常地發展延續下去,領導者必須堅定自己的立場,在自己在位的時候就考慮全局,將培養接班人、後事的囑托和開始要進行的幾個步驟一一認真落實。
劉表生前無遺囑:及時改變觀念企業才能傳承
對劉備來說,荊州非常重要。劉表對劉備的信任和敬重,從放心托孤給他可以看得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竟然弄得荊州落入曹操的手中,實在是令人遺憾!
劉備隻顧慮個人的名譽,並不理會組織目標的達成,恐怕不是兩全其美的態度。諸葛亮在涉及個人名譽的事情上,不方便過分堅持他的意見,這是深諳員工和領導者的相處之道,我們不能怪他。關羽和張飛,在這方麵的素養都不夠,幫不上忙。倒是局外人伊籍,有話可以直說,提供給劉備不少有用的信息。但是他的身份,原為荊州幕賓,也不便過分偏向劉備,隻能夠通風報信而已。
劉琦和劉琮對劉備都相當敬畏。劉琮在劉表逝世時,還向眾人表示,如果投降曹操,兄長劉琦在江夏,叔父劉備在新野,要是聯合起來興兵問罪,要怎麽辦?實際上當時有很多人,並不讚成投降曹操,反而歡迎劉備此時明白表示態度,來接管荊州。諸葛亮所說的良機,便是指民意的歸依。
劉備應該以叔父的身份,輔佐劉表的長子劉琦繼任為荊州之主。相信這樣的做法,便可以善盡撫孤的責任。這樣,劉表臨終時,也不致盼望見到劉琦,大叫數聲而死。荊州大多數官民,也都能夠安心下來。至於蔡瑁等人,不用關羽、張飛出麵,當地的將領,如文聘、王威,自然會收拾他們。這樣,對於劉備本人的仁義形象也有增無減。若是劉表遺囑立劉琮為繼承人,劉備同樣可以輔助劉琮,把劉琦安撫好。以荊州的實力,曹操不見得能攻下來。對於百姓來說,劉備安荊州,才是大家最歡迎的。
領導力箴言
職位越高的人,處境越危險。所以身為高層主管,還要取得領導的信任,這樣領導才放心把權力交給你。這種想法本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會有差距的,當領導者發現企業的現狀與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時,就要自己調整。當自己的觀念調整過來後,領導會發現整個事態都改變了;但領導的觀念不改,就改變不了任何人。
若以事為主,那就隻好依法辦理了。而事一旦離開了人,便變得呆板、刻板,缺乏變化。其實,這正是美國式管理應變能力較差而中國式管理具有變動性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國式管理法治大於人治而中國式管理人治大於法治的根本所在。另外,內、外環境都在變。我們一方麵要看到內部的環境,一方麵還要看到外部的環境。其中有四個方麵是最要緊的。
第一,市場的變化是最要緊的。市場永遠是模糊不清的,要不然怎麽會那麽難把握呢?如果市場被看清楚了,那做事就很容易了。
第二,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什麽時候後麵的追兵會上來。現有的競爭對手都不可怕,因為你都清楚了,突然間出來的一個才厲害——看不見的敵人最可怕。
第三,不同的行業會把你整個打垮。以前隻是同業競爭,現在是不同行業也能競爭,往往是不同行業的競爭者會把你打垮。
第四,內部也是一樣,也是要學的。比如人的變動、材料的供需問題等。隻要來料一斷,整個工作就無法進行。所以,平常跟人家殺價,殺得狠了,市場一發生變化,你的來料會第一個會被斷掉。
由此看企業的傳承,是需要我們在自己的觀念上進行有效改變的。隻要改變順應天理,以人為本就一定要果斷堅定自己的立場。畢竟有些時候,依例行事,按照先例依樣畫葫蘆,實際上是找不到此時此地的合理點,才不得不依賴先例以推卸自己的責任。而一般人合理合法,寧願一切依法行事,便是不喜歡動腦筋、怕負責任,又不善於思考所呈現出的一種無奈。這是一個很大的弊端,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發展和傳承的有效推進。
劉表假遺囑教訓:培育人才是領導者的職責
人終會死,對自己來說,大可以不必驚慌。因為沒有人能夠把所有事情辦完再走,不如效仿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瀟灑態度:“酒店打烊,我就走!”來去清白,何必掛慮?但是,對事業組織而言,則不能說走就走,撒手不管。因為群龍無首,勢必引起各種爭奪,造成很大的混亂與危機。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劉表一死,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商議假寫遺囑,立次子劉琮為荊州主人,寫降書向曹操投降。曹操大喜,派大軍南下。一方麵大軍逼近,一方麵派徐庶前來招降。劉備不為所動,曹操大怒,下令即日進兵。劉備不忍百姓受害,帶領大家向江陵而逃。一路上行動十分緩慢,趙雲保護老小,張飛斷後,關羽和諸葛亮分頭求取援兵。人心惶惶,時又值秋末冬初,大家走得和天氣一樣淒涼。劉備愛護百姓,卻又無力保護,內心更是悲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操殺掉劉琮母子,又派人往隆中搜尋諸葛亮妻小。幸好諸葛亮已先一步把家人遷往他處,才免遭毒手。
劉表生前,對次子有所偏愛,卻又拿不定主意,對接班人並無妥善的處置;死後家人受害,鄉土也守不住。可見這些嚴重的後果,都是劉表未盡責任的後遺症。話說迴來,如果不是這樣,像袁紹兄弟和劉表,如此龐大的事業,怎麽可能說倒就倒呢?富不過三代的教訓,比比皆是。重視家教,把下一代教養成人,慎選接班人,好好加以培育和引導,才是生生不息的必要措施。
領導力箴言
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都絕對不能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麵,隻要出現了這種局麵,勢必會引起各種爭奪矛盾,造成很大的混亂與危機。所以接班人的妥善安排十分必要。
領導者最大的責任,其實是培育繼任者,讓事業得以生生不息,不致因為領導者的更替而導致組織的衰亡。將育才製度化,讓繼任者承接得宜,才能保證組織的長效發展。
領導者培養領導人才,有以下兩種方式。
順成式。例如,在提拔之前,給予適當的職業訓練,讓他先了解一些領導的原則和技巧,派任後再加以在職訓練,讓他從實際中體會和認知領導的藝術。通過不定期輪調,以達到多方麵磨煉的效果。領導人才的育成,德行、專業、管理、常識以及體魄五方麵要並重。順著委任和輪調,引導其走上圓通領導的道路。
順成式的實行是公開的,能夠明說且大家都知道。有計劃地培育領導人才,原本是應該做的事情,一方麵為了組織的成長,一方麵也由於新陳代謝的需要。
逆誘式。在順成式培育之外,隨機進行一些特殊的訓練。例如,讓他在困境中擔當職務,故意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看看他是不是支撐得住、能夠支持多久。也可以逐漸加重他的責任,增加其苦練的機會。逆誘式的訓練,目的在於提高其抗禦逆境傷害的能力,用以增強貧賤不能移的抗拒力。運用逆誘式的育才方式,最好不要明說才有實效。
逆誘式的施行,實際上比較困難。大多依不同情境設計,事前事後都不說明,目的在於以苦難來磨煉人才。經得起考驗的人才委以重責,經不起考驗的人下次再以其他形式考驗,看其有沒有長進。特別是要針對鋒芒畢露、自大自負、輕率魯莽這三大弊病,務須一磨再磨,才能使其成為良好的領導人才。
如今,由上到下普遍缺乏做人方麵的修養,是領導人才十分欠缺的主要原因。居上位的人,直來直往,而且不知道員工的心理和需求,也不能用苦難來磨煉員工,經常和員工格格不入,甚至彼此賭氣,不能活用班底,也不能為員工留下一條生路。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領導人才缺乏完整而有效培育的現狀。往往尚未準備好,就走馬上任,成為領導者,不是措手不及,便是走一步算一步,對組織的發展,增加了很大的風險性。身為組織領導人,最好設法對此情況加以改善。
孫權死後東吳混亂:避免團隊內部派係鬥爭
曹操、劉備先後死亡,孫權尚在。他比父親孫堅、長兄孫策都活得長久,對未來的貢獻,也很大。然而活得再久,還是會死。隻是死法各有不同而已。孫權看到台風來時,海水倒灌,鬆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在路上,因而受驚成病,日愈沉重。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囑以後事。死時年71歲,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看盡各種變化。
由於孫權的長子孫登很早病故,後改立孫和為太子,又封孫和的弟弟孫霸為魯王。這兩個人分成兩派,彼此惡鬥。孫權深為憂慮,最後廢太子,改封為南陽王。魯王被賜死,改立少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立孫亮為帝,與侍中孫峻,一同輔政。
司馬師聽說孫權亡故,以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攻吳。諸葛恪親自引兵迎戰,大敗魏軍。諸葛恪一麵遣使入蜀,請薑維進兵北伐,許以平分天下;一麵領軍進東興,要乘勢進取中原,把二十萬大軍開到前線,不料第一仗攻打新城便遭到慘敗。兵敗迴朝,被侍中孫峻以逆賊罪名斬殺全家老幼。諸葛瑾生前見諸葛恪聰明盡顯於外,曾經感歎: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現在果然應驗。孫亮封孫峻為丞相大將軍富春侯,總督一切。三國的傳承,情況大抵相似。皇帝年幼,又能怎樣?
薑維這邊,乘機出兵北伐,以廖化為先鋒,也是無功而迴。三國的情勢發展至此,人才大多用盡,新人來不及補充。再打下去,好像也沒有什麽意義。分而複合,看來為時不久了。
領導力箴言
有些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若幹人自成體係,經營自己的小圈子,黨同伐異,這對於領導的權威是一種公然的挑釁,對於組織的團結是一種嚴重的破壞。小圈子像惡性腫瘤一樣有害,領導者絕不能縱容姑息,要堅決地把它砸爛。
員工拉幫結派,目的無外乎是兩個: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係打擊其他的同事,積累更大的力量進行內訌;其二是經營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死黨對抗領導,伺機取而代之。不論哪一種都會危害整個組織的團結,會威脅領導的權威。
對待如此小圈子,領導絕不能聽之任之,保留了他們的權威也就相當於削弱了自己的權威,無異於自殺行為。因此,對於結黨營私的員工,明智的領導者一定會毫不留情地砸爛它。
雖然古代有許多皇帝故意縱容下屬形成小圈子,以便於自己從中控製,坐收漁人之利,但實際上這樣做對於整個組織是不利的,而且一旦某個派係變大,領導者自己就很難駕馭了。“小圈子”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數少,而是針對它隻為少數人謀私利,在組織上排斥大部分人,隻注重自己內部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時候,“小”圈子實際上人數眾多,其成員大多占據要位,活動能量頗大。
國家基業沒有適合的人托付,各個派係爭權奪勢,力量相當。所以孫權一死,各個派係就開始爭鬥,導致國家混亂不堪,基業毀於一旦。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也是這樣,如果沒有選好接班人,很容易使管理情況陷入混亂。
曹叡托孤啟示:謹慎選擇授權人
遼東燕王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為元帥,楊祚為先鋒,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而來。曹叡大驚,派司馬懿興師前往討伐。公孫淵哪裏是司馬懿的對手,被打得城中糧盡,人人怨恨。公孫淵父子投降,俱被斬首。
這時曹叡病重,封曹真之子曹爽為大將軍,輔佐太子曹芳,總攝朝政,不久病危,急召司馬懿還朝。曹叡仿劉備的方式,將年僅八歲的曹芳,托孤於司馬懿及曹爽。曹叡在位十三年,曹芳是養子,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曹爽自幼出入宮中,知道他的父親曹真累受司馬懿的氣,於是奏請曹芳加封司馬懿為太傅,自己則獨攬兵權。
司馬懿裝病,二子也退職閑居。曹爽專權,享受榮華富貴,反而對司馬家的虛實並不清楚。剛好李勝奉派為青州刺史,曹爽命其前往司馬府辭行,順便探聽消息。司馬懿早知其來意,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請李勝入座。李勝報告要去青州任職,司馬懿假裝聽不清楚,故意把青州說成並州。司馬懿裝得很像,笑著說:你方從並州來?李勝說是山東的青州,司馬懿大笑說:原來你從青州來。李勝說怎麽病成這個樣子,左右迴說太傅耳聾。李勝要了紙筆,寫了一行字呈給司馬懿。看完之後,司馬懿笑著說:我病得耳聾了,此去保重。然後以手指口,侍婢進湯。司馬懿喝得湯流滿襟,裝出哽噎的聲音,說:吾今衰老病篤,死在旦夕了,二子不肖,望多指教,迴去見曹爽時,千萬請他多給予照顧。說完倒在床上,聲嘶氣喘。李勝迴去後,一五一十告訴曹爽。樂得曹爽大叫:此老若死,吾無憂矣!司馬懿待李勝去後,起身向二子說:曹爽從此不會對我們有戒備,可以找機會下手了。不久司馬懿果真找到機會,以造反的罪名,斬殺曹爽全家,結束了一場殘酷的政治鬥爭。
劉備托孤,曹叡學得很像。但他沒有想過:司馬懿和諸葛亮不能相比。何況同時托孤二人,勢必引起無謂的紛爭。
司馬懿和曹真的恩怨,曹叡不可能不知道。同時托孤給司馬懿和曹真的兒子曹爽,固然可以收到製衡的效果,使他們不致彼此聯合起來,欺侮年幼的皇帝,然而曹爽的功力,哪裏是司馬懿的對手?請他來,等於要他的命。這一點曹叡為什麽想不通?我們可以推想。他並不是想不通,而是沒有其他的選擇。司馬懿位高權重,不請他輔佐,等於害曹芳。不得不請司馬懿,隻好想辦法加以製衡。想來想去,也隻有曹爽能夠製衡。這真是曹爽倒黴,把他找來,代替曹芳送死。司馬懿一看,曹爽的弱點十分明顯,要權、要錢、要享受。於是以退為進,裝病不出,把所有機會都讓給曹爽。兩個兒子跟著辭職,全家人不問政事。曹爽派人試探虛實,他又裝得十分逼真。李勝為了討好曹爽,當然形容得特別誇張,等於幫司馬懿的大忙,一起來害曹爽。人一旦喪失戒心,缺乏警覺性,隨時有被陷害的可能。司馬懿何等厲害,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要了曹爽全家人的命。
領導力箴言
古代的托孤對象,實際就是最高領導對部屬的一項最大限度的授權。我們說西方人的觀念是神本位。他們始終相信有個神在,始終相信上帝可以主宰一切。他們認為君權是神授的。國王或皇帝非常有權,但權是神給他的。但我們相信“天賦人權”這句話是中國人翻譯的,因為它的意思基本上是比較接近中國人的觀念的。人可以有權,但是這種權力是天賦的,而不是神授的。我們中國人承認天,西方人則認定神。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的東西,就可以說,既然神授權給我,我就可以授權給你,你就可以授權給他。而中國人好像不是這樣。中國人是人本位,不是神本位。我們以人為本,這一點始終沒有改變過。我們講的是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你隻要憑良心,老天就會站在你這一邊,你就可以行使你的權力。在中國人眼中老天的權力隻授給有良心的人,而不授給沒有良心的人。所以中國人才會動不動就講要有良心。
同一件事,隻有你可以改變,別人不能改變,當然就是你有權。兩個人在一起,誰可以改變另一個人,誰就有權。比如領導可以改變員工,領導就有權;上級可以改變下屬,上級就有權。所以說,權就是權變。
有一個詞叫作權宜應變,這裏麵的“宜”字非常重要,它的意思就是要變到合理,不能亂變,亂變就是濫用職權。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權的領導卻經常都在濫用職權,結果搞得天下大亂。一個人有沒有權變的能力、能不能改變,是件很重要的事。你可以改變,但要憑良心,不憑良心,天就會把你的權收迴去。凡是不憑良心亂變的人,沒有一個有好結果。就三國人物看來,司馬懿絕對是個良心缺失的人,他與對立的曹爽可以說是各懷心機。
劉備托孤於孔明,是將國之大業托付給了一個值得信任的、有義氣有良心的人。曹叡卻將國家托付給了兩個恩怨很深的人——司馬懿和曹爽。本想以兩方力量相互製衡,避免聯合起來,欺侮幼主,奪取江山,卻不想狡猾奸詐、心狠手辣的司馬懿最終以托孤重臣的身份消滅了曹爽,毫不客氣地收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