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實在是理想楷模曾國藩為什麽尤其值得我們現代人研究、學習與效仿?因為他實在是我們理想的楷模。
什麽叫“理想”?讓別人滿意的,就叫理想。但是如果有人挑你的毛病,那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因為本來任何事都是見仁見智的。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有人覺得好,就會有人覺得不好,有人認為有價值,就會有人認為這不算什麽。你要做的就是盡量讓更多的人滿意,但你心裏要清楚這個事實,不能過於看重或糾結於這一點。
什麽叫“楷模”?楷模就是典範。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好好地探討一下。
西方人為什麽崇拜英雄?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上帝;他們有一本共同的規範書,叫作《聖經》。而我們沒有,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們也找不到兩棵一模一樣的樹,甚至連樹葉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認為誰也不要學誰,因為學不像,而且就算學得很像,也會沒有尊嚴,那你就變成他的奴隸,他的複製品了,毫無意義。我們不崇拜英雄,“你那麽好,我還崇拜你,那我不成馬屁精了嗎?我幹嗎要給你錦上添花?”
我們比較重視的其實是豪傑,而不是英雄。我們也不認輸,為什麽不認輸?因為我們知道人一認輸就什麽都完了,那就叫“泄氣”。氣一泄了以後,你想再把它充實起來就會很難。可以說中華民族就是靠不認輸才得以持續綿延的。
我們隻能靠典範、靠模仿典範來學習和提升。西方人往往會告訴你,你要學他,而且也會告訴你應該學他什麽什麽,都會講得很清楚。而中國人卻不是,中國人隻會告訴你要把他當典範,至於你要學他什麽,每個人可以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受《易經》的影響,《易經》就告訴我們,宇宙的一切一切,四個字就講完了,那就是“大致如此”。大概就是這樣,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一樣,這也是合乎自然的現象。我們模仿典範也隻需要做到差不多就好,因為條件不同,環境不同,你不能過於勉強自己完全遵照別人。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要“見賢思齊”嗎?見賢思齊的前提是要有同質性,如果沒有同質性,最好就不要學。比如一個人很會彈鋼琴,你就拚命想跟他看齊,而你根本連五線譜都看不懂,那你就是要累死自己。或者一個人很會打籃球,你就要向他看齊,可是你身高不夠,你再跳也跳不了那麽高,那你學他就也是要累死自己。如果你打籃球,他也打籃球,他打得比你好,那你向他學習就沒問題。所以同質性很重要,異質性太高的,不要勉強自己去學,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好好走你自己的路就行了。
第一節三不朽典範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是三不朽的典範。什麽是“三不朽”?“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我們為什麽把立德擺在最前麵?一般人總認為立德最難,其實立德最容易。因為你不必做大官,不必有大事業,也不必寫書,隻需要立德就夠了,就能不得了了。其次比較難的是立功,因為你需要有機會,如果沒有機會,那麽即便你本事再大,也立不了功。最難的還是立言,因為你寫書,即便寫了一輩子書,你的書能夠存留二十年就不錯了,很多書都是沒過多久就不知道被丟到哪裏去了,沒有人再會記起。大家應該知道,台灣現在印的書,其實有80%最後都在切紙廠被切掉了,你不要以為大部分書都很暢銷,沒有那迴事,所以立言也是高度困難的。可是曾國藩卻三樣都做到了。
一、立德:晚節得以保全
曾國藩最了不起的是他能功成身退,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一般人一旦有了權力以後,都想一直做到死,其實這是對自己很不利的事情,可是真正要放棄卻很難,剛開始都會說“我做到某個層次就怎麽怎麽樣”,可是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就不會信守承諾了,就想一直做下去才好。就算有任期製也沒有用,他也還是要繼續幹預。所以有的是明的“太上皇”,有的是暗的“太上皇”,有的更有意思,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太上皇”,你說可笑不可笑。
曾國藩能做到保持晚節,其實晚節不保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晚節又很容易不保。有一句話叫“老來入花叢”,那就是典型的晚節不保。
台大有位教授,他寫了一本書很暢銷,然後書店老板就請他吃飯,“你這本書讓我賺了不少錢,我請你吃飯,以表我的敬意”。吃完飯書店老板又說:“我們去舞廳吧。”這位教授馬上說:“這怎麽行?我是教授,怎麽可以進舞廳?”書店老板就說:“你就去一次有什麽關係,下次不去了,不要說你不去,我也不去了。”教授一聽,“就一次?可以,隻有一次”。然後過了一個星期,就變成這位教授打電話給那位書店老板:“我請你吃飯,吃完去舞廳。”“你不是說不能去嗎?”“一次,就這一次。”然後一次加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最後把所有的版稅都花光了,把房契也拿出來當掉了,這就是晚節不保。
二、立功:開創中興大業
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大臣,對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大家都公認的,這些也都可以算是他的功績。清朝那時候實際上已經快速地在沒落了,他帶領一幫人才把它振興起來,成就是很輝煌的,雖然這個振興也隻是暫時的,但是最起碼讓清朝又能再多撐一段時間。那時候他的勢力之大,大家對他的尊敬,以及後來世人的評價,都表示他的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三、立言:家書廣為流傳
說到立言,曾國藩所著書籍中流傳最廣、聲名最著的可以說就是他的家書。但是大家是否想過,有誰寫家信會讓所有人都知道的呢?所以也不排除他借家書來向皇帝表明心意的可能。如果這條推測真的成立,那就不得不說曾國藩這招很是高明。中國人是沒有秘密的,曾國藩寫信給他弟弟,寫信給其他任何人,都會有人傳,然後就會有人密報至朝廷。皇帝聽了以後就會比較寬心,就會心想他還會講這樣的話,應該不至於會叛亂。另外,他還有一本書,就是我們前麵講過的《挺經》,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依舊非常適用。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冰鑒》也是出自他之手。
第二節千古第一完人
一、德才兼備,文武雙全
有一位史學家叫郭斌和,他曾對曾國藩作出極高的評價。他對曾國藩的第一句評語是“才德俱備,文武兼資”。這是很難得的,因為一般能文的人多半不能武,能武的人則多半不能文,很少有人二者皆能的,而且文武本身就是很難兼備的。他還很具體地分析了曾國藩的特點,我們一起來好好體會、領略一下。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第二句話是“有宗教家之信仰,而無其迷妄”。這個“迷妄”是宗教家要特別小心的,一個人一頭栽進某一件事物中後,往往就會覺得裏麵的東西樣樣都是對的。我們舉佛教為例,因為它跟我們的內心最接近。佛教本身最要緊的就是沒有分別心,可是台灣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內卻都在說“別人的都是邪教,隻有我的是正的”。這很明顯就是不對的,你怎麽可以有分別心呢?
作為一個宗教家,千萬要記住,你可以說你的教義怎麽好,但你千萬不能去妄批別的宗教不好。但是現在各個宗教都很難做到這一點,道教說佛教不好,佛教說道教不好,基督教說其他教都不好。我很客觀地講,排他性最強的是基督教,佛教反而比較寬容,應該算是比較寬緩的,但是各個門派之間仍舊存在彼此否定的現象。這就叫“迷妄”,迷惑而不切實際。曾國藩就有自己很堅定的信仰,但卻沒有這種“迷妄”。
三、有道德家的篤實
第三句話是“有道德家之篤實,而無其迂腐”。一般人講道德,多半會流於迂腐。什麽叫“迂腐”?迂腐就是守舊,不隨著時代而改變,即便不合理的事情,也還要堅持。所以我一直不太讚成用“孝順”這兩個字。中國有“孝道”,有“孝心”,有“孝敬”,什麽時候冒出一個“孝順”來?我就不清楚了。如果你爸爸叫你做壞事,你也要順他嗎?你也要聽他的嗎?有的媽媽還告訴兒子:“隔壁家在蓋房子,那裏磚頭一大堆,我們家剛好缺三塊,你去拿,但是你不要一下子就拿三塊,那樣人家會看到,你一次拿一塊迴來就好。”還有的媽媽看到公共汽車來了,就把雨傘給兒子:“兒子,你拿傘上去多占個位置,先不要管我,我馬上就來。”這些都是很常見的事。那麽作為子女,這些話你要不要聽呢?聽了之後還算孝子嗎?而這種孝子又有什麽用呢?
順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不順就是叛逆了。所以如果懂《易經》,你就會知道,站在不順的立場來順,才會順得合理。千萬不要盲從,盲從是很可怕的。爸爸的話如果是對的,那我就沒有理由不聽他的;爸爸的話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也不能當麵頂撞,不做就是了,說不定他是說給別人聽的,過去就過去了,或者說不定他是考驗我的,他叫我去拿別人的東西,就是要看我到底會不會拿”。所以一定要有這種警覺性,自己要有獨立清醒的判斷,絕對不能說父母教什麽,你就都聽,就盲從。
因此為什麽道德總是會讓大家懷疑而不相信?因為道德家很容易唱高調,隻會講好聽的,自己卻做不到,而且一味守舊,哪怕不合時宜、不合情理,也要堅持固有的觀念或做法,這就叫迂腐。
四、有藝術家的文采
第四句話是“有藝術家之文采,而無其浮華”。其實我用“可憐”這兩個字來形容藝術家,應該是一點也不過分的。當你把全世界比較有名的藝術館都看完以後,一定會有一種感覺,藝術家真的是走投無路了。你說你畫得很像,人家畫得比你更像;你說你畫得不像,人家畫得比你還不像;你說你什麽都不畫,可以到紐約去看,一塊大白布早已經掛在那裏。凡是你能想到的,人家都已經做了,那你還能變出什麽花樣?所以既然不能畫,有人幹脆就拿墨來潑,就開始亂來,搞得烏七八糟不像樣,還美其名曰“創新”。雖然還真潑出一派來了,但後麵的人再要學,就學不像了。再來說音樂,老實講,真正能靠音樂吃飯的人不多。大家想想看,一個大合唱團、大樂隊那麽多人,要維持其運轉需要多少費用?所以我們真的要特別疼惜藝術家,我很少用“疼惜”這兩個字,因為他們確實是有很大的抱負才會走上這條路的,否則的話,如果隻是為生活,我想大概很多人不會走這條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多藝術家都挖空心思要推陳出新,其實這種思路和方向是有問題的。一幅畫、一首曲子是否能夠傳世,不是像不像、畫得好不好的問題,也不是用什麽樂器、加入什麽元素的問題,其關鍵是它有沒有靈氣。沒有靈氣的東西是不可能傳世的。古董也要看有沒有靈氣,作品也是看它有沒有靈氣。一個人活著也是看有沒有靈氣,沒有靈氣,那就是一條腸子到底,那就不會有大作為。“浮華”就是豪華而空洞不實,這是藝術家尤其要避免的,很多藝術家往往沉溺於藝術技巧或藝術語言的表達,過於追求華麗外表,嘩眾取寵,而內裏卻空洞無物,蒼白無力,沒有靈氣,這種作品肯定難以打動人心,也不會具有持久生命力。
五、有哲學家的深思
第五句話是“有哲學家之深思,而無其鑿空”。什麽叫“鑿空”?就是立論無據,流於空談。每次選舉,你去問基督徒也好,問佛教徒也好,你問他們誰會贏,他們都會告訴你:“我們宗教不幹預政治。”其實他們不是不講,而是不敢講,要是萬一說錯了怎麽辦?給一般老百姓算錯的問題還不大,一旦涉及政治,憑空亂說的後果就會很嚴重。而每年去抽簽看國運,抽出來的也總會不一樣,所以也會讓人不知道該信哪個才好。
一般人則更是如此,現代人越來越強調獨立自主性,越來越強調獨立思考,但是往往喝了一點墨水,就像幹癟的麥穗一般高昂起頭來高談闊論,憑空說大話,殊不知自己所言脫離實際、空洞無物,其人更如井底青蛙般淺陋無知。
六、有科學家的條理
第六句話是“有科學家之條理,而無其支離”。科學最要命的就是破碎到無法整合,這也可以說是科學存在的最大、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對於一個問題,你很難找到固定的答案,各種學說盛行,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顯得支離破碎,沒有係統的理論體係,讓人莫衷一是,痛苦萬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第七句話是“有政治家之手腕,而無其權詐”。你如果把“權謀”變成“詐術”,那後果就會很嚴重。“權謀”絕不等於“權詐”。你可以變化無窮,可以出其不意,可以盡情使用各種謀略,但絕不能存心耍詐,那就既違反了你立人的根本原則,也違反了道德,而無德者從長遠來看,通常都是不可能取得長久成功的。
八、有軍事家的韜略
第八句話是“有軍事家之韜略,而無其殘忍”。老實講,軍事家往往到最後都會認為戰爭就是要殺人,所以慢慢地就會有一點殘忍的傾向,會變得很兇狠,很惡毒。這往往不是他生性如此,而是因為長期在那種環境和氛圍中受熏陶,已經形成習慣了。所以對於大多數軍事家而言,他們自己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調整,去改變,以迴歸自己的善良、溫和本性。但不管怎樣,軍事家的戰略意識、遠見以及膽識,等等,還是很值得我們一般人學習的,隻是要堅決抵製其殘忍傾向。
第三節百煉終成鋼
曾國藩為什麽能把他成功的基礎打得那麽穩、那麽牢,一定有他的原因,不可能沒有原因。任何事情一定有它成就的因緣。根據我對曾國藩的了解與研究,我認為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一、良師益友,遍結同人
在必要的時候,總是會有良師益友及時出現,適時地提醒他。人有時候是需要有人來點醒的。所以我們常常說“點他一下”“請多多指點”這類
話,因為當局者往往是很迷糊的。這不是誰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人看自己的事情經常看不清楚,而看別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一生中最好有幾個好的老師,好的朋友能及時地給自己一些提醒。
唐鑒當初勸他出山,“眼下洪楊作亂,三湘正遭塗炭。南望家山,不勝悲念……”。郭嵩燾也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順時而動……”而張亮基、羅澤南更了不起,張亮基自願交出領導權,羅澤南則大方地把自己手中的一千名團勇,也就是打仗的人,交給曾國藩。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拱手讓給別人,一般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左宗棠更是咄咄逼人,痛罵得他無地自容,這就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他“下猛藥”,否則是叫不醒他的。
除了良師益友的幫助,曾國藩自己還聚集了很多誌同道合之士。因為他知道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能力絕對趕不上集體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人幫忙,才能做大事。比如當時非常有名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都是湘軍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是由曾國藩大力提拔,後來成為封疆大臣,真正的國之棟梁的。胡林翼甚至還超越了他,比他的職位還要高,可是他也不計較。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因為他有足夠的雅量。他在這方麵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能聽真話,可以容納不同的意見,不自以為是,不固執己見。這對一般人來講,可能還相對比較容易,但對一個有權有勢的人而言,卻是高度困難的。我問大家,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是最早退化的?耳朵,而不是很多人所以為的腳。人一出生,耳朵就開始退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對別人的話越來越聽不進去,所以越老越固執。因為我們會以為自己有了經驗,別人才剛開口,自己就會趕緊說:“不用講了,我都知道,你其實根本不懂。”所以我建議年紀大的人都開放一點,多聽聽別人的話有什麽關係呢?不要太性急,要平和一點,包容一點。
第二,要能與勝過自己的人相處,並向他們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以求不斷長進。要做到這點也是很難的。曾國藩是不太懂謀略的人,大家不要以為他自己很會指揮,很會打仗。他打勝仗都是聽誰的話?聽胡林翼的話。胡林翼很會出點子。但是關鍵在於他作為一個領導者,他能聽進去屬下的話,大家都認為這樣好,他就說“好,就這樣辦”。所以其實當領導的人不一定要樣樣精通,你隻要協調能力高,會用人,並能真正用人,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就可以當好領導。而更為可貴的是,他還能放下身段,虛心向所有具備勝過自己的優勢的人請教學習,這就是“不恥下問”。他隻求自己獲得實實在在的長進,而不在乎一般人所在乎的麵子與虛名。
第三,要能擴大舞台,使大家都樂於共事。其實剛開始他也不太推薦人,認為推薦人就要負責任,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後來還是別人勸他,他才慢慢轉變觀念。把舞台擴大,用我們現在很流行的話說,就是“把餅做大”。讓更多人有機會在這個舞台上和他共同做事情,同時還要讓大家很樂意一起共事,這就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需要領導人的人格魅力,需要科學合理的製度規範等。但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麽做不是出於功利考慮,而是從人的價值實現角度出發。也就是說,之所以不斷擴大舞台,壯大隊伍,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主要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隻是為大家提供正當方便的晉升途徑,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這本來也是在上者的責任與義務。
二、剛柔相濟,外圓內方
曾國藩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是,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剛柔相配合。他告訴我們,為公辦事的時候,一定要剛健倔強。曾國藩自幼受家訓影響,“做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什麽叫“剛”?“剛”就是倔強的意思。老實講,曾國藩本來脾氣也是不好的,他也很有個性,可他卻能做到堅忍,這就證明他的意誌力是很強的,“遇到任何挫折,我都堅忍不拔,我一定要突破它”。
他打仗的時候,皇帝會經常隔空指揮,叫他這樣,叫他那樣。那他有沒有聽話?他沒有完全聽話,這也就是說曾國藩並不是愚忠之人。前麵提到他正帶兵攻打安慶的時候,太平軍把江浙一帶全控製住了,鹹豐皇帝讓他撤出安慶,先把江浙收迴,他就據理力爭,最後終於使朝廷改變旨令。
這就告訴我們,為公辦事,你該強硬的時候就要強硬,你該不聽話的時候就是要不聽話,你該堅持的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可是為私呢?爭名奪利的時候,你就要謙讓柔順。為公要倔強,為私就要讓,要柔,要退,要順,要不與人爭,不邀功。“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為人盡量謙虛謹慎,禮讓低調,才不致處處樹敵,才能不僅在官場如魚得水,更能獲時人尊重、世人敬仰。
適當的時候保持剛健,確實是必要的,但是千萬記住,不可剛愎自用,剛健與剛愎自用完全是兩迴事。在京城的時候他剛得過火,因此遭受了很多挫折,才漸漸悟到“過剛易折”,那樣自己受的傷害會很大,所以他就慢慢把剛轉化成為剛健的意誌。意誌的確要剛,但是方法要柔,這叫“內方外圓”。一個人一定要內方外圓,“裏麵”方方正正,但是“外麵”要做到隨機應變,這樣你才能夠應付所有外來的變數。
58歲的時候,曾國藩當上了武英殿大學士,要知道,那是非常有社會地位的官職。他的兒子曾紀鴻當時考中秀才後,幾次考進士都沒有考取。我說這些的意思就是說,曾國藩其實完全可以利用他的勢力,可以去走後門,可是曾國藩沒有。他寫信告誡紀鴻:“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讓紀鴻考試之前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可以送條子請人幫忙。其實當時很多人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曾國藩告訴他兒子,“這是你進入社會的開始,你一定要自重,否則的話,別人就會看不起你”。紀鴻沒有考中進士,曾國藩就把他接到自己身邊,親自教他,堅持不走後門。
我想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反省的。我們現在很多人走後門,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到最後,總是鬧到所有人都知道。我對中國人研究了很久,我可以講,中國社會是一個完全沒有秘密的社會。什麽事情最後都會讓大家全知道。中國人一開口總是說:“你不要告訴別人。”對方馬上會說:“我跟別人講什麽。”然後出去之後立刻告訴別人,這才叫中國人。他心裏會想:“你叫我不要告訴別人,我就聽你的?我要不要講是我的事情。”
而且中國人都有一個非說不可的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你說“我絕對不告訴別人”。那你後來是不是故意要違背自己的承諾?不是,而是你迴去碰到老婆,就會想:“別人都不應該知道,老婆應不應該知道?如果我連老婆都不說,將來暴露出來,老婆一問我事前是否知道,那我就完了,從此就信用破產了。”所以你就下定決心,任何人都不可以說,但是老婆一定要說。然後告訴老婆不要告訴別人,這是天大的機密。老婆說:“你說這話太過分了,我什麽時候泄露過機密?”可是她一安靜下來,就又開始想:“什麽人都不應該知道,要不要讓媽媽知道?”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告訴不可,不告訴他將來會闖禍的人。中國人是全世界對機密的傳播最感興趣的人,你越跟他說不要說,他越蠢蠢欲動,越是不說不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覺得這其實是老天對中國人的好,因為這樣就讓機密永遠無法存在,那就會讓人不太敢做壞事了。中國是一個全民製衡的民族,因此我們不要有形式上的製衡。西方是要有形式上的製衡。可我們中國人呢?如果你當官,有人專門製衡你,你高不高興?“這就表示你根本不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幹嗎還對你守信用?”因此閩南語有句話叫“嚴官府出厚賊”,你管得越嚴,他花樣越多,你不管他,他反而還沒那麽多事。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思路,很多做法,實際上都並不適合中國人的本性,因為很多思路大多是從外國搬過來的東西。
一般人都會做的事情,曾國藩當然也可以做,他可以說:“沒辦法,風氣就是這樣,大家都這樣做,我如果不這樣做,我兒子就會吃虧。”可是他始終堅持,吃虧就吃虧。所以其實當曾國藩的弟弟、兒子都是很吃虧的,因為他管得非常嚴,要求也異常嚴格。
那曾國藩是不是老好人?絕對不是。他認為“謹於小而反忽於大,且有謹其所不必謹者”。一個人如果對小事情就很謹慎的話,對大事情反而容易忽略掉,而且不該謹慎的也謹慎,什麽事都謹慎,那最後就會慢慢發展到隻求苟安,沒有過錯就行,而不求振作有為的地步。我們常說“抓大放小”,就是應該這樣才對,大事情抓緊了,小事情馬虎一點,其實沒有關係。你如果樣樣都計較,那就沒有人能夠跟你配合了,別人最後就會隻求保平安,隻想著“多做多錯,我何必呢?”了,那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就沒有人才了。可見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是在替國家著想,而不是替他們家族,更不是替他個人謀取利益或好處。
三、腳踏實地,持之以恆
1.準備好了再居高位
曾國藩怎麽就能獲得這些成就?我們都知道他出身農家,中了進士以後,他的官運也不亨通,在清貴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謂“清貴”,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貧。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中了進士,你是喜歡被派到地方上去,還是喜歡留在宮廷?留在中央還是去地方?其實各有利弊。你到地方,雖然沒有留在中央那麽光鮮,但是天高皇帝遠,就更容易有所作為;你在中央,表麵看似很風光,可是你頂多能做做參謀,出出意見,根本沒有實際的工作可以做。
曾國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那裏隻有升遷,但是沒有實權。一般人往往耐不住,或者覺得懷才不遇,或者躍躍欲試,浮躁不安。曾國藩卻沒有,他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他知道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得到機會居高位其實是非常不幸的,因為這樣最後會害己害人。因此他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反省自己,踏踏實實地學習提高,在品性陶冶、意誌鍛煉和學問精進上,都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寫有恆箴要求自己
28歲中進士的時候,曾國藩就寫了一個有恆箴:“曩者所忻,閱時而
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以前我所喜歡的事情,過一段時間才知道全錯了;把故有的東西拋棄掉,新的就馬上來了。這聽起來好像是求新求變,其實不是求新求變。現在大家都不斷地在講創新,講求新求變,我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這會讓下一代感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不好的,就會讓他們進一步產生喜新厭舊的習慣,一味地鼓吹求新求變會害死我們的子孫。因此我認為“創新”應該改成“創意”,改成“創善”。“創新”這個詞是外來詞,但其實它的原意本來就不是創新,而是說我們要做得比以前更好,這跟新舊沒有關係。
他改名國藩,決心以恆的功夫來自我要求,“凡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決心,然後遵照此走下去,他才得以慢慢地把自己的命運改掉。
我為什麽斷定說曾國藩讀《易經》讀得很通,因為他三番兩次地提到
《易經》。“讀易,明白孔子推崇恆卦。”孔子一生提倡道德,他也反複提到過恆卦,“恆,德之固也”“恆,雜而不厭”“恆以一德”。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是一迴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迴事,而且後者才是關鍵,長期堅持“恆”,才能使道德穩固。你說你不害人,但是你能夠維持幾天呢?你不知道,因為說不定你明天就害人了。所以你能夠持久,才是真正有那種修養。“我不貪財,是因為錢太少了,錢多我就貪了。”現在有太多人是這樣,別人說“我給你一百”,他就會說“一百算什麽,誰稀罕?不要”。更有甚者,“你給我一百,好,我收下,我拿去交給警察,這樣我可以被人家表揚”,這就叫你丟我撿,雙方合作演一出戲,然後得到表揚。這是非常沒意思的事,假仁假義,遲早是會被戳穿的。
“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間,彼此相感互通,當然很好,但若不能恆久不變,社會怎能安定,家庭怎能和諧?”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的。社會安不安定,能不能進步,最要緊的是什麽?是婚姻,是夫婦這一倫是否錯亂。結婚千萬不要當兒戲。
我結婚那天,最後弄到沒有吃飯,要知道我這個人是從小就要按時吃飯的,不吃飯就會很難過,所以當時我臉色就不大好看。我爸爸一看到我這樣就問:“怎麽了?今天怎麽不高興呢?是你結婚啊。”我說:“我肚子餓。”他說:“我告訴你,那是我故意的。”我說:“為什麽?”他說:“我就是要告訴你,結婚不是那麽容易的,結一次就夠了。”一聽這話,我肯定就再也不想結婚了。
可是現在結婚,新郎要出來講話,新娘也要出來講話,玩這玩那,五花八門,鬧成一團,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人就還想再來一次。我們現在真的是不了解古人的用心良苦。為什麽以前中國人結婚都是父母的事,而不是當事人的事?因為父母就是要利用結婚這個機會把下一代推薦給親戚朋友,給大家留下好的印象,這對孩子將來是會有幫助的。
家庭破裂是我們現在社會最大的亂源,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曆代的偉人,大部分都是單親家庭產生的,他們就做得很好。單親家庭的家長如果心想“我要對孩子負起更大的責任”,這樣就對了;如果灰心喪氣地覺得做什麽都沒用,沒有辦法,那就真的完了。無論如何都不能說不行,說不行是沒用的。那應該怎麽辦呢?首先,已經離婚了,就不要再提從前的事情。其次,應該告訴孩子,“你爸爸因為有事情到國外去了,他在忙,我們等以後再跟他見麵”。你如果惡狠狠地說“你爸爸是死鬼”,那小孩肯定就會受到創傷,你不停地抱怨,就會導致孩子的愛情觀不正確,將來他會對愛情感到恐懼。所以你這其實是在傷害他,那他還怎麽能成為正常的人?
既然發生了,你就要正麵地應對它,你要付出更多來彌補孩子所受的創傷。你要告訴他“這件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不是必然的,天下好男人好女人多得很”,你要健全孩子的心態。千萬不要拿單親家庭作借口,對孩子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父母無論如何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關於家庭教育問題,其實有一個觀念最重要,那就是,夫婦是什麽?在臥室裏麵才是夫婦,出了臥室就不是夫婦了,就要麽是別人的父母,要麽是別人的子弟。
所以我們看了曾國藩說的這些話,應該有個正確認識,道理永遠是對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調整的,你仍舊要貫徹自己應該走的路。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恆呢?“剛上柔下,各得其位。上下一致,完成任務”,這才是致恆之道。
這是恆卦,下麵是風,上麵是雷,叫作雷風恆。上麵是長男,下麵是長女,這就可以看出,《易經》其實已經很明確地說了,一定要男人追女人才行,如果一個男人在追求你的時候連一頓飯都要“你出一半錢,我出一半錢”,那你就不要跟這個人一起吃飯了。這個卦的前麵一卦是女的在上,男的在下,但是結了婚以後,就變為現在的男的在上,女的在下,這個秩序都擺得很清楚。記住,看卦一定要從下往上看。
你如果很柔弱,那你固執是沒有用的。你合理地剛直,才不會讓自己後悔。可是當你不正直的時候,就一定會遭受恥辱。《易經》講這些都講得非常清楚,到底你該怎麽辦,你要自己去琢磨。上麵是“不當,無所得,盲從招禍,妄動,急動,無成”。《易經》往往用非常簡單的幾句話提示你,可是這些話分析起來卻是變化無窮的。其實我們要想一次把它講通是很難的,比如上圖中的三爻和上爻,二爻和五爻,初爻和四爻,都是一剛一柔,都是相應的,單單這個相應的變化就值得我們好好去體會。
3.沒有什麽不可改變
“餘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後來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國藩30歲以前最喜歡抽煙,可以說手不離煙,甚至可以說片刻不離,後來立誌要戒煙,到現在也再沒抽過。這就說明習慣是可以改的。
46歲以前他做事沒有恆心。他很早就知道“恆”的重要性,但是經過很多年,他才慢慢做到。“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這句話如果從字麵上解釋說,“我從現在開始覺得我有恆心了”,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因為恆心是無止境的,你一放鬆,老毛病就又出來了;你時時警惕,告訴自己不能錯,不能再犯,老實講即便這樣都還不一定有成果。人要拉緊自己很困難,但要放鬆自己就很容易。稍微一放鬆,就全鬆懈了,要再改迴來就非常困難了。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我一直到現在還深深覺得自己沒有恆心,我不能再沒有恆心,因此我才有恆心。
就這兩件事情,一個是抽煙,這個習慣戒掉了,一個是沒有恆心,現在慢慢的有恆心了,這就證明“無事不可變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裏麵還包含一句話,人性是不會改變的。為什麽中國人說話總是這樣翻來覆去,就是因為他想要兩點都兼顧到,而不會隻偏某一邊,所以怎麽講都對。因此中國人會發明這樣的語言文字,是有高度智慧的。很多人說西方的文化結構很好,因為它很固定,說白就是白,說黑就是黑,可以很明確地說出對錯,但是它要變就不容易,而中國人的話反過來想就馬上意思變了。正因為如此,與中國人相處,真的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腦筋要很靈光,反應要很快。我覺得這就是它的好處,任何事情有壞處就一定有好處,有好處也一定有壞處,不可能隻有好處或者隻有壞處。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說可以的時候,要想到不可以。當我們說要的時候,要想到不要,因為它們都是同時存在的,這是我們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天下事沒有什麽是不能改變的,這句話同時就含有“基本人性不能改變”的意思,這就叫“有所變有所不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方向對了再去堅持
“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或平易,必須埋頭去做。掘井隻要不停地去挖,終究有一天是會出水的。”這是曾國藩說的話,但是掘井一定會出水嗎?不一定。我並不是在批評曾國藩,我隻是提醒大家讀書應該怎樣去讀。
他告訴你,挖井要不停地挖,就總會挖出水的。可是如果你這裏挖挖、那裏挖挖,當然遲早也會挖出來,但是你可能半輩子時間就沒有了。所以他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先決條件是你要經過測試勘驗確定這裏有水之後,才可以一直挖,否則你就可能挖到最後什麽都挖不出來,或者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你去挖井,當然不能說挖兩公尺沒有水就放棄,也不能說挖四公尺沒有水就放棄,如果確實有水,你就要繼續挖,直到挖出水為止。可是如果前麵的勘驗工作沒有做好,隨便找一個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證一定會出水了。
“如果觀望猶豫、半途而廢,不僅對於用兵會一無所成,就是做別的事也會因自己停止而完成不了。”這就是說做人做事都要有毅力,要經得起各種挫折,要能麵對不同的變數,要堅持到底。可是堅持到底的先決條件是方向要正確。方向不正確就要堅持到底,結果很可能會不堪設想。
為什麽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歲再立定方向和目標,而不要太早確定。現在有些小孩子讀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口閉口講“這是我的原則”,這很可怕。那麽小的人,能有什麽原則呢?他懂什麽叫原則?可是做父母的經常不忍心去糾正他,也害怕自己去糾正他,怕他以後什麽話都不跟自己說了,但這其實是害他。
那麽,我是怎麽做的呢?大家可以作參考。我就說:“你真了不起,你才上五年級就有原則了,我到大三還沒有原則呢。”他就愣在那裏。我又說:“太早有原則,這個原則不一定對。”但是我馬上又說:“不過你很聰明,你大概是對的,所以你最好迴去問問你爸爸,看你這個原則對不對,因為你爸爸畢竟比你經驗豐富。”結果他很認真地點頭說:“好。”教訓人家是最不好的,但是不忍心去告訴別人真正的道理,那你又是沒盡到責任的,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怎樣做到“同樣一句話,講得漂亮一點”就尤為重要。我們現在就是不懂得什麽叫作“漂亮”。“漂亮”就是圓滿的意思,你必須要照顧到方方麵麵。你得罪任何人,都是不成功的。
四、人生就是階段性調整
我想階段性調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我最常寫的一句話,就是“人生是階段性的調整”。你隻要調整不過去,就會下來,那就永遠再難上去。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每走一段就會遇到瓶頸,那個瓶頸就是轉折點,或者叫拐點。你如果拐不過去,就會栽跟頭。人生經常會遇到轉折,那時候你就要好好考慮怎麽轉得好、轉得順、轉得有效,這就叫調整。
1.少年時期
他年少時勤讀經典,後來考中進士,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我們到現在還是一試定終身,很多人對此或抱怨或抨擊,大家都以為隻有我們中國人這麽重視考試,覺得這好像是中國特色,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你到日本去看,隻要你考取東京大學,這輩子的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自然有人會來為你說親說媒,自然有人要把他的事業交給你,自然有很多人留了好職位等著你去。在美國也是一樣,你以為要進哈佛大學很容易嗎?也是從小就要準備的,你隻要一進去,很多問題大概也就都解決了。同樣,在英國你隻要進了劍橋或者牛津,也沒有什麽好發愁的了。
考試是所有人類都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單單是我們中國這樣。你考上好學校,別人就會對你另眼看待,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能怪誰呢?因為別人沒有辦法判斷,隻有靠文憑來判斷,其實這是很不恰當的,但是沒有辦法,我們暫時沒有找到其他更好的辦法。所以曾國藩考中進士,就等於把他的家庭推向了更高一層,否則的話,他永遠就隻是一個農家子弟,也不可能有那麽好的機會跟那些名流認識,跟他們交流互動,更不會有權力辦團練、打太平天國,這些都輪不到他。
2.青年時期
青年時期,他誌氣堅定,甚至自己改名叫國藩,就是要“為國藩籬”。其實他這個名字,我們很客觀地說,不是改得好,而是改得很不好。從正麵看,這顯示他很有誌氣,但是從負麵看,他卻是在找自己的麻煩,而且甚至可以說給他增加了很大的負擔。你叫本名就好了,有真才實力才最要緊。改名幹什麽呢?可是他改了,改了之後就隻能他自己去受罪了。
所以不要說名字叫得好才好,名字必須要跟人配合起來才有用。很多人名字就是叫不起來,別人一看到他就叫他的綽號,這有什麽辦法?名字應該是合適不合適比較重要,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他“決心為國藩籬,澄清天下而奮鬥不已”,這是好事情,但這會很辛苦。任何事情其實都沒有好壞,每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最後都要自己承擔。這些才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吸取的寶貴經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壯年時期
曾國藩壯年的時候曆經苦難,尤其是我們前麵講的那十年,既艱困又阻塞,寸步難行,稍不留意就會招來禍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好幾次實在沒有辦法之際,甚至欲求一死,可是待他醒悟之後,又開始堅持恆卦,隻思進德修業,堅忍不移,最後硬是化險為夷,化蹇為恆。要知道這個“忍”的功夫是很難養成的。
4.老年時期
待到老年,曾國藩又能審時度勢,因為他把當時的情勢都看得很明白,所以就能抓準時機,當機立斷,裁軍而不辭官,最後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則當時太平軍已平,以他當時的危險處境,隻要他做錯一事,走錯一步,不說晚節不保,甚至還會死無葬身之地,而他一生的艱辛努力也就都付諸流水,一場空了。
五、左手《易經》,右手《三國》
1.遵循易道而行
曾國藩是熟讀《易經》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遵循易道而行,這是我們應該學習曾國藩的第一點。《易經》告訴我們“時”非常重要,它可以決定很多事情。“時”沒有到,能拖就拖;“時”一到,當機立斷。所以要堅持待時而動,順勢而為。不管是順境、逆境,都要審時度勢。當然逆時要有逆時的做法,順時要有順時的做法,隻要稍不合理,就會徒勞無功。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我們常常講“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上台是很容易,一有機會,別人一招手,你就上去了,可是下台卻往往是很難的,若不運用智慧,很可能會還沒有走到迴家的路上,就被別人腰斬三段。所以曾國藩堅持裁軍而不辭官,因為這樣才能夠“持盈保泰”,“持盈保泰”就是《易經》教給他的智慧。身處順境乃至極盛之時,就該時刻小心謹慎,保持安定,才能保住已有的事業。
2.熟讀《三國演義》
我反複強調,《三國演義》裏麵都是最精華的東西。一個人如果不讀《三國演義》就實在太可惜了,而且中國人一定要年輕的時候就讀《三國演義》,不要等到老了才讀。因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往往已經夠世故,夠有謀略了,而年輕人尚不懂世事,從《三國演義》中學習這些東西對他們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曾國藩是怎麽演繹《三國演義》的呢?他一方麵“謹慎如孔明,處處留餘地”,一方麵又不守舊迂腐,而是靈活應變,圓通自如。太平軍年輕一輩的將領中最會打仗的是李秀成。李秀成帶領太平軍在南京與湘軍交鋒,最後戰敗逃亡,結果被老百姓抓獲,送到曾國荃那裏。曾國荃最恨的就是李秀成,所以就拿了一把鑽孔的鐵錐往他身上猛刺以泄憤。而當時抓獲李秀成是大功勞,所以大家都爭著搶功,都說李秀成是自己抓的,甚至反倒還懷疑那些送他來的農民,說他們把李秀成身上的寶貝都搶光了,要拷打他們,總之是亂作一團。
如果你是曾國藩,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麽辦?曾國藩的處理辦法就正好證明他不是一個老好人,不是一個迂腐的人。按理說,像李秀成這樣的人,曾國藩是沒有權力處置的,必須送由朝廷發落。《三國演義》裏麵的魏國大將鄧艾,冒那麽大的險把蜀國的成都打下來了,可就因為他處置不當,朝廷就立馬把他給殺了。同樣,曾國藩要是敢去處理李秀成的事情,別人就會認為他有造反之心,認為他心目中完全沒有皇上。當時連外國人都跟他說:“像這種人,你趕快送到朝廷去,讓朝廷發落。”
可是曾國藩心想:“我如果把他送到朝廷,就會承擔非常大的風險,我的處境會很危險。”首先,李秀成也會編造,他會說湘軍很殘忍,“你看我身上都是洞,他們連對我都這樣,對其他人肯定更厲害。我們本來很早就要歸順的,就是因為他們太殘忍,才會頑強抵抗”,甚至其他更厲害的誣陷。其次,他會透露湘軍內部的很多信息。老實講,要軍隊裏的所有人完全守紀律是很難的。湘軍當時就有一個人打勝仗之後太高興了,見到女人就撲上去,最後甚至鬧出人命。因為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大家不要用看待常人的眼光去看。那不能送朝廷,該怎麽辦呢?斬。可是他敢斬李秀成嗎?他如果敢斬,皇帝正好能以此為借口就把他給斬了。
最後他就寫了一個奏疏,說:“我現在抓到李秀成(他說得很含糊,不敢說是怎麽抓的),我是不是要送到京城去?還是我就地處決?請裁決。”那邊奏疏剛送出去,這邊他就讓李秀成吃得飽飽的,然後給斬了。朝廷自然就會來質問:“你怎麽可以自行處決他呢?你應該讓朝廷來決定才對。”曾國藩就解釋說:“我也想這樣,隻不過我請示的奏疏上去之後,隔了很久也沒有下來,可能是驛站誤遞,耽誤了,而這邊呢,他硬要造反,所以我等不及,隻好先斬了。”這明明是撒謊,但是他不撒謊就沒命了。
中國人撒謊常常是尊重別人,愛護自己的結果,這樣才叫不迂腐。因為他如果真的請示上麵了,上麵的答複一定是要解送朝廷,絕對不會授權給他去處置的。那後麵的問題就會多得很,他肯定會吃不了兜著走。因此殺人滅口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可是他也一定要能自圓其說。後來這件事情在朝廷鬧了很久,慈禧最後就說了一句話:“人都死了還吵什麽,算了算了。”大家說慈禧不好,但是她也有可愛的地方,她很會處理這類事情。曾國藩就這樣將事情掩飾過去,也把後患降到了最低,這叫什麽?這叫圓通,而不叫圓滑,叫藝術,而不叫奸詐。大家好好去體會這其中的差別。
第四節曾國藩的告誡
曾國藩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他不僅造福自家子孫,家族後代遵從其遺訓未出一個“敗家子”,與此同時,他也為後世所有華夏子孫留下了無盡財富,他的人生智慧與箴言猶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流滋潤著無數人。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他留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繼舊開新,而非求新求變
第一點就是繼舊開新,但是絕對不可以求新求變。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海峽兩岸都在倡導“求新求變”,這樣下去,將來我們的子孫是會非常淒慘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是可以變的,但是基本法則、倫理道德不能變。《易經》告訴你有不易的部分,但並不是完全變異(易)。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切一切都在變,隻有變才是實在的”,這句話其實不對。因為沒有不變,就談不上變,不變和變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一定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但是這句話現在看不懂的人太多,幾乎所有人都對“以不變應萬變”持鄙視態度,而且還一直鼓勵人們要創新,要勇於怎麽樣,敢於怎麽樣,這些其實都是害人。隻有“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高的智慧。
二、治學有方,而非開卷有益
以前說“開卷有益”,沒有錯,因為過去的人寫書是很謹慎的,他是要負責任的。可現在不是,現在很多人一下子出了一大堆書,這其中好書固然有,但是那種亂七八糟的書更多,有好書也往往被淹沒了。如此身處知識爆炸、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就更加要慎選,要明辨,以免不明是非。
開卷並不一定就有益,記住:凡經過的必留下痕跡,你所聽到的話都會有痕跡,不好的話,一定會害你。因此千萬不要說“姑且聽,沒壞處”,也不要說“我去聽課,隻要聽到一句對我有用的就好了”。一定要是聽聖賢的話,否則寧可不聽不看。不聽不看,你還不會受害,聽了看了就麻煩了,因為聽了看了之後再想要清除它是很難的。不管怎樣,合理的才可以聽,合理的才能拿來用。
三、深思熟慮,而非立即反應
做人要深思熟慮,而不是立即反應。偏偏我們現在都是鼓勵大家立即反應,“馬上說”“馬上做”“馬上表明態度”“你怎麽這麽慢”。其實反複思慮並不是優柔寡斷,要求別人盡快說清楚、講明白才是存心害人的不良企圖。深思熟慮,考慮周全,往往才能對一件事情作出最好的應對,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則就會後患無窮,你自己也會因為輕率魯莽而自食苦果,後悔不迭。
什麽叫“理想”?讓別人滿意的,就叫理想。但是如果有人挑你的毛病,那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因為本來任何事都是見仁見智的。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有人覺得好,就會有人覺得不好,有人認為有價值,就會有人認為這不算什麽。你要做的就是盡量讓更多的人滿意,但你心裏要清楚這個事實,不能過於看重或糾結於這一點。
什麽叫“楷模”?楷模就是典範。關於這一點我們要好好地探討一下。
西方人為什麽崇拜英雄?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上帝;他們有一本共同的規範書,叫作《聖經》。而我們沒有,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我們也找不到兩棵一模一樣的樹,甚至連樹葉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所以我們認為誰也不要學誰,因為學不像,而且就算學得很像,也會沒有尊嚴,那你就變成他的奴隸,他的複製品了,毫無意義。我們不崇拜英雄,“你那麽好,我還崇拜你,那我不成馬屁精了嗎?我幹嗎要給你錦上添花?”
我們比較重視的其實是豪傑,而不是英雄。我們也不認輸,為什麽不認輸?因為我們知道人一認輸就什麽都完了,那就叫“泄氣”。氣一泄了以後,你想再把它充實起來就會很難。可以說中華民族就是靠不認輸才得以持續綿延的。
我們隻能靠典範、靠模仿典範來學習和提升。西方人往往會告訴你,你要學他,而且也會告訴你應該學他什麽什麽,都會講得很清楚。而中國人卻不是,中國人隻會告訴你要把他當典範,至於你要學他什麽,每個人可以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受《易經》的影響,《易經》就告訴我們,宇宙的一切一切,四個字就講完了,那就是“大致如此”。大概就是這樣,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一樣,這也是合乎自然的現象。我們模仿典範也隻需要做到差不多就好,因為條件不同,環境不同,你不能過於勉強自己完全遵照別人。
有人可能會說,不是要“見賢思齊”嗎?見賢思齊的前提是要有同質性,如果沒有同質性,最好就不要學。比如一個人很會彈鋼琴,你就拚命想跟他看齊,而你根本連五線譜都看不懂,那你就是要累死自己。或者一個人很會打籃球,你就要向他看齊,可是你身高不夠,你再跳也跳不了那麽高,那你學他就也是要累死自己。如果你打籃球,他也打籃球,他打得比你好,那你向他學習就沒問題。所以同質性很重要,異質性太高的,不要勉強自己去學,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好好走你自己的路就行了。
第一節三不朽典範
曾國藩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他是三不朽的典範。什麽是“三不朽”?“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我們為什麽把立德擺在最前麵?一般人總認為立德最難,其實立德最容易。因為你不必做大官,不必有大事業,也不必寫書,隻需要立德就夠了,就能不得了了。其次比較難的是立功,因為你需要有機會,如果沒有機會,那麽即便你本事再大,也立不了功。最難的還是立言,因為你寫書,即便寫了一輩子書,你的書能夠存留二十年就不錯了,很多書都是沒過多久就不知道被丟到哪裏去了,沒有人再會記起。大家應該知道,台灣現在印的書,其實有80%最後都在切紙廠被切掉了,你不要以為大部分書都很暢銷,沒有那迴事,所以立言也是高度困難的。可是曾國藩卻三樣都做到了。
一、立德:晚節得以保全
曾國藩最了不起的是他能功成身退,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一般人一旦有了權力以後,都想一直做到死,其實這是對自己很不利的事情,可是真正要放棄卻很難,剛開始都會說“我做到某個層次就怎麽怎麽樣”,可是真到了那個時候,他就不會信守承諾了,就想一直做下去才好。就算有任期製也沒有用,他也還是要繼續幹預。所以有的是明的“太上皇”,有的是暗的“太上皇”,有的更有意思,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太上皇”,你說可笑不可笑。
曾國藩能做到保持晚節,其實晚節不保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晚節又很容易不保。有一句話叫“老來入花叢”,那就是典型的晚節不保。
台大有位教授,他寫了一本書很暢銷,然後書店老板就請他吃飯,“你這本書讓我賺了不少錢,我請你吃飯,以表我的敬意”。吃完飯書店老板又說:“我們去舞廳吧。”這位教授馬上說:“這怎麽行?我是教授,怎麽可以進舞廳?”書店老板就說:“你就去一次有什麽關係,下次不去了,不要說你不去,我也不去了。”教授一聽,“就一次?可以,隻有一次”。然後過了一個星期,就變成這位教授打電話給那位書店老板:“我請你吃飯,吃完去舞廳。”“你不是說不能去嗎?”“一次,就這一次。”然後一次加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最後把所有的版稅都花光了,把房契也拿出來當掉了,這就是晚節不保。
二、立功:開創中興大業
曾國藩是清朝的中興大臣,對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麵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大家都公認的,這些也都可以算是他的功績。清朝那時候實際上已經快速地在沒落了,他帶領一幫人才把它振興起來,成就是很輝煌的,雖然這個振興也隻是暫時的,但是最起碼讓清朝又能再多撐一段時間。那時候他的勢力之大,大家對他的尊敬,以及後來世人的評價,都表示他的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三、立言:家書廣為流傳
說到立言,曾國藩所著書籍中流傳最廣、聲名最著的可以說就是他的家書。但是大家是否想過,有誰寫家信會讓所有人都知道的呢?所以也不排除他借家書來向皇帝表明心意的可能。如果這條推測真的成立,那就不得不說曾國藩這招很是高明。中國人是沒有秘密的,曾國藩寫信給他弟弟,寫信給其他任何人,都會有人傳,然後就會有人密報至朝廷。皇帝聽了以後就會比較寬心,就會心想他還會講這樣的話,應該不至於會叛亂。另外,他還有一本書,就是我們前麵講過的《挺經》,一直流傳至今,而且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依舊非常適用。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冰鑒》也是出自他之手。
第二節千古第一完人
一、德才兼備,文武雙全
有一位史學家叫郭斌和,他曾對曾國藩作出極高的評價。他對曾國藩的第一句評語是“才德俱備,文武兼資”。這是很難得的,因為一般能文的人多半不能武,能武的人則多半不能文,很少有人二者皆能的,而且文武本身就是很難兼備的。他還很具體地分析了曾國藩的特點,我們一起來好好體會、領略一下。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第二句話是“有宗教家之信仰,而無其迷妄”。這個“迷妄”是宗教家要特別小心的,一個人一頭栽進某一件事物中後,往往就會覺得裏麵的東西樣樣都是對的。我們舉佛教為例,因為它跟我們的內心最接近。佛教本身最要緊的就是沒有分別心,可是台灣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內卻都在說“別人的都是邪教,隻有我的是正的”。這很明顯就是不對的,你怎麽可以有分別心呢?
作為一個宗教家,千萬要記住,你可以說你的教義怎麽好,但你千萬不能去妄批別的宗教不好。但是現在各個宗教都很難做到這一點,道教說佛教不好,佛教說道教不好,基督教說其他教都不好。我很客觀地講,排他性最強的是基督教,佛教反而比較寬容,應該算是比較寬緩的,但是各個門派之間仍舊存在彼此否定的現象。這就叫“迷妄”,迷惑而不切實際。曾國藩就有自己很堅定的信仰,但卻沒有這種“迷妄”。
三、有道德家的篤實
第三句話是“有道德家之篤實,而無其迂腐”。一般人講道德,多半會流於迂腐。什麽叫“迂腐”?迂腐就是守舊,不隨著時代而改變,即便不合理的事情,也還要堅持。所以我一直不太讚成用“孝順”這兩個字。中國有“孝道”,有“孝心”,有“孝敬”,什麽時候冒出一個“孝順”來?我就不清楚了。如果你爸爸叫你做壞事,你也要順他嗎?你也要聽他的嗎?有的媽媽還告訴兒子:“隔壁家在蓋房子,那裏磚頭一大堆,我們家剛好缺三塊,你去拿,但是你不要一下子就拿三塊,那樣人家會看到,你一次拿一塊迴來就好。”還有的媽媽看到公共汽車來了,就把雨傘給兒子:“兒子,你拿傘上去多占個位置,先不要管我,我馬上就來。”這些都是很常見的事。那麽作為子女,這些話你要不要聽呢?聽了之後還算孝子嗎?而這種孝子又有什麽用呢?
順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不順就是叛逆了。所以如果懂《易經》,你就會知道,站在不順的立場來順,才會順得合理。千萬不要盲從,盲從是很可怕的。爸爸的話如果是對的,那我就沒有理由不聽他的;爸爸的話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也不能當麵頂撞,不做就是了,說不定他是說給別人聽的,過去就過去了,或者說不定他是考驗我的,他叫我去拿別人的東西,就是要看我到底會不會拿”。所以一定要有這種警覺性,自己要有獨立清醒的判斷,絕對不能說父母教什麽,你就都聽,就盲從。
因此為什麽道德總是會讓大家懷疑而不相信?因為道德家很容易唱高調,隻會講好聽的,自己卻做不到,而且一味守舊,哪怕不合時宜、不合情理,也要堅持固有的觀念或做法,這就叫迂腐。
四、有藝術家的文采
第四句話是“有藝術家之文采,而無其浮華”。其實我用“可憐”這兩個字來形容藝術家,應該是一點也不過分的。當你把全世界比較有名的藝術館都看完以後,一定會有一種感覺,藝術家真的是走投無路了。你說你畫得很像,人家畫得比你更像;你說你畫得不像,人家畫得比你還不像;你說你什麽都不畫,可以到紐約去看,一塊大白布早已經掛在那裏。凡是你能想到的,人家都已經做了,那你還能變出什麽花樣?所以既然不能畫,有人幹脆就拿墨來潑,就開始亂來,搞得烏七八糟不像樣,還美其名曰“創新”。雖然還真潑出一派來了,但後麵的人再要學,就學不像了。再來說音樂,老實講,真正能靠音樂吃飯的人不多。大家想想看,一個大合唱團、大樂隊那麽多人,要維持其運轉需要多少費用?所以我們真的要特別疼惜藝術家,我很少用“疼惜”這兩個字,因為他們確實是有很大的抱負才會走上這條路的,否則的話,如果隻是為生活,我想大概很多人不會走這條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很多藝術家都挖空心思要推陳出新,其實這種思路和方向是有問題的。一幅畫、一首曲子是否能夠傳世,不是像不像、畫得好不好的問題,也不是用什麽樂器、加入什麽元素的問題,其關鍵是它有沒有靈氣。沒有靈氣的東西是不可能傳世的。古董也要看有沒有靈氣,作品也是看它有沒有靈氣。一個人活著也是看有沒有靈氣,沒有靈氣,那就是一條腸子到底,那就不會有大作為。“浮華”就是豪華而空洞不實,這是藝術家尤其要避免的,很多藝術家往往沉溺於藝術技巧或藝術語言的表達,過於追求華麗外表,嘩眾取寵,而內裏卻空洞無物,蒼白無力,沒有靈氣,這種作品肯定難以打動人心,也不會具有持久生命力。
五、有哲學家的深思
第五句話是“有哲學家之深思,而無其鑿空”。什麽叫“鑿空”?就是立論無據,流於空談。每次選舉,你去問基督徒也好,問佛教徒也好,你問他們誰會贏,他們都會告訴你:“我們宗教不幹預政治。”其實他們不是不講,而是不敢講,要是萬一說錯了怎麽辦?給一般老百姓算錯的問題還不大,一旦涉及政治,憑空亂說的後果就會很嚴重。而每年去抽簽看國運,抽出來的也總會不一樣,所以也會讓人不知道該信哪個才好。
一般人則更是如此,現代人越來越強調獨立自主性,越來越強調獨立思考,但是往往喝了一點墨水,就像幹癟的麥穗一般高昂起頭來高談闊論,憑空說大話,殊不知自己所言脫離實際、空洞無物,其人更如井底青蛙般淺陋無知。
六、有科學家的條理
第六句話是“有科學家之條理,而無其支離”。科學最要命的就是破碎到無法整合,這也可以說是科學存在的最大、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對於一個問題,你很難找到固定的答案,各種學說盛行,各家有各家的說法,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顯得支離破碎,沒有係統的理論體係,讓人莫衷一是,痛苦萬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第七句話是“有政治家之手腕,而無其權詐”。你如果把“權謀”變成“詐術”,那後果就會很嚴重。“權謀”絕不等於“權詐”。你可以變化無窮,可以出其不意,可以盡情使用各種謀略,但絕不能存心耍詐,那就既違反了你立人的根本原則,也違反了道德,而無德者從長遠來看,通常都是不可能取得長久成功的。
八、有軍事家的韜略
第八句話是“有軍事家之韜略,而無其殘忍”。老實講,軍事家往往到最後都會認為戰爭就是要殺人,所以慢慢地就會有一點殘忍的傾向,會變得很兇狠,很惡毒。這往往不是他生性如此,而是因為長期在那種環境和氛圍中受熏陶,已經形成習慣了。所以對於大多數軍事家而言,他們自己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調整,去改變,以迴歸自己的善良、溫和本性。但不管怎樣,軍事家的戰略意識、遠見以及膽識,等等,還是很值得我們一般人學習的,隻是要堅決抵製其殘忍傾向。
第三節百煉終成鋼
曾國藩為什麽能把他成功的基礎打得那麽穩、那麽牢,一定有他的原因,不可能沒有原因。任何事情一定有它成就的因緣。根據我對曾國藩的了解與研究,我認為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一、良師益友,遍結同人
在必要的時候,總是會有良師益友及時出現,適時地提醒他。人有時候是需要有人來點醒的。所以我們常常說“點他一下”“請多多指點”這類
話,因為當局者往往是很迷糊的。這不是誰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人看自己的事情經常看不清楚,而看別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一生中最好有幾個好的老師,好的朋友能及時地給自己一些提醒。
唐鑒當初勸他出山,“眼下洪楊作亂,三湘正遭塗炭。南望家山,不勝悲念……”。郭嵩燾也說:“難得而易失者,時也。順時而動……”而張亮基、羅澤南更了不起,張亮基自願交出領導權,羅澤南則大方地把自己手中的一千名團勇,也就是打仗的人,交給曾國藩。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人拱手讓給別人,一般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左宗棠更是咄咄逼人,痛罵得他無地自容,這就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他“下猛藥”,否則是叫不醒他的。
除了良師益友的幫助,曾國藩自己還聚集了很多誌同道合之士。因為他知道人是群居動物,一個人的能力絕對趕不上集體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人幫忙,才能做大事。比如當時非常有名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都是湘軍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是由曾國藩大力提拔,後來成為封疆大臣,真正的國之棟梁的。胡林翼甚至還超越了他,比他的職位還要高,可是他也不計較。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因為他有足夠的雅量。他在這方麵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能聽真話,可以容納不同的意見,不自以為是,不固執己見。這對一般人來講,可能還相對比較容易,但對一個有權有勢的人而言,卻是高度困難的。我問大家,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是最早退化的?耳朵,而不是很多人所以為的腳。人一出生,耳朵就開始退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對別人的話越來越聽不進去,所以越老越固執。因為我們會以為自己有了經驗,別人才剛開口,自己就會趕緊說:“不用講了,我都知道,你其實根本不懂。”所以我建議年紀大的人都開放一點,多聽聽別人的話有什麽關係呢?不要太性急,要平和一點,包容一點。
第二,要能與勝過自己的人相處,並向他們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以求不斷長進。要做到這點也是很難的。曾國藩是不太懂謀略的人,大家不要以為他自己很會指揮,很會打仗。他打勝仗都是聽誰的話?聽胡林翼的話。胡林翼很會出點子。但是關鍵在於他作為一個領導者,他能聽進去屬下的話,大家都認為這樣好,他就說“好,就這樣辦”。所以其實當領導的人不一定要樣樣精通,你隻要協調能力高,會用人,並能真正用人,充分發揮人才的價值,就可以當好領導。而更為可貴的是,他還能放下身段,虛心向所有具備勝過自己的優勢的人請教學習,這就是“不恥下問”。他隻求自己獲得實實在在的長進,而不在乎一般人所在乎的麵子與虛名。
第三,要能擴大舞台,使大家都樂於共事。其實剛開始他也不太推薦人,認為推薦人就要負責任,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後來還是別人勸他,他才慢慢轉變觀念。把舞台擴大,用我們現在很流行的話說,就是“把餅做大”。讓更多人有機會在這個舞台上和他共同做事情,同時還要讓大家很樂意一起共事,這就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需要領導人的人格魅力,需要科學合理的製度規範等。但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麽做不是出於功利考慮,而是從人的價值實現角度出發。也就是說,之所以不斷擴大舞台,壯大隊伍,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主要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隻是為大家提供正當方便的晉升途徑,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而這本來也是在上者的責任與義務。
二、剛柔相濟,外圓內方
曾國藩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點是,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剛柔相配合。他告訴我們,為公辦事的時候,一定要剛健倔強。曾國藩自幼受家訓影響,“做人以懦弱無剛為大恥”。什麽叫“剛”?“剛”就是倔強的意思。老實講,曾國藩本來脾氣也是不好的,他也很有個性,可他卻能做到堅忍,這就證明他的意誌力是很強的,“遇到任何挫折,我都堅忍不拔,我一定要突破它”。
他打仗的時候,皇帝會經常隔空指揮,叫他這樣,叫他那樣。那他有沒有聽話?他沒有完全聽話,這也就是說曾國藩並不是愚忠之人。前麵提到他正帶兵攻打安慶的時候,太平軍把江浙一帶全控製住了,鹹豐皇帝讓他撤出安慶,先把江浙收迴,他就據理力爭,最後終於使朝廷改變旨令。
這就告訴我們,為公辦事,你該強硬的時候就要強硬,你該不聽話的時候就是要不聽話,你該堅持的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可是為私呢?爭名奪利的時候,你就要謙讓柔順。為公要倔強,為私就要讓,要柔,要退,要順,要不與人爭,不邀功。“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為人盡量謙虛謹慎,禮讓低調,才不致處處樹敵,才能不僅在官場如魚得水,更能獲時人尊重、世人敬仰。
適當的時候保持剛健,確實是必要的,但是千萬記住,不可剛愎自用,剛健與剛愎自用完全是兩迴事。在京城的時候他剛得過火,因此遭受了很多挫折,才漸漸悟到“過剛易折”,那樣自己受的傷害會很大,所以他就慢慢把剛轉化成為剛健的意誌。意誌的確要剛,但是方法要柔,這叫“內方外圓”。一個人一定要內方外圓,“裏麵”方方正正,但是“外麵”要做到隨機應變,這樣你才能夠應付所有外來的變數。
58歲的時候,曾國藩當上了武英殿大學士,要知道,那是非常有社會地位的官職。他的兒子曾紀鴻當時考中秀才後,幾次考進士都沒有考取。我說這些的意思就是說,曾國藩其實完全可以利用他的勢力,可以去走後門,可是曾國藩沒有。他寫信告誡紀鴻:“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讓紀鴻考試之前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可以送條子請人幫忙。其實當時很多人就是這樣做的。但是曾國藩告訴他兒子,“這是你進入社會的開始,你一定要自重,否則的話,別人就會看不起你”。紀鴻沒有考中進士,曾國藩就把他接到自己身邊,親自教他,堅持不走後門。
我想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反省的。我們現在很多人走後門,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但到最後,總是鬧到所有人都知道。我對中國人研究了很久,我可以講,中國社會是一個完全沒有秘密的社會。什麽事情最後都會讓大家全知道。中國人一開口總是說:“你不要告訴別人。”對方馬上會說:“我跟別人講什麽。”然後出去之後立刻告訴別人,這才叫中國人。他心裏會想:“你叫我不要告訴別人,我就聽你的?我要不要講是我的事情。”
而且中國人都有一個非說不可的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你說“我絕對不告訴別人”。那你後來是不是故意要違背自己的承諾?不是,而是你迴去碰到老婆,就會想:“別人都不應該知道,老婆應不應該知道?如果我連老婆都不說,將來暴露出來,老婆一問我事前是否知道,那我就完了,從此就信用破產了。”所以你就下定決心,任何人都不可以說,但是老婆一定要說。然後告訴老婆不要告訴別人,這是天大的機密。老婆說:“你說這話太過分了,我什麽時候泄露過機密?”可是她一安靜下來,就又開始想:“什麽人都不應該知道,要不要讓媽媽知道?”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告訴不可,不告訴他將來會闖禍的人。中國人是全世界對機密的傳播最感興趣的人,你越跟他說不要說,他越蠢蠢欲動,越是不說不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我覺得這其實是老天對中國人的好,因為這樣就讓機密永遠無法存在,那就會讓人不太敢做壞事了。中國是一個全民製衡的民族,因此我們不要有形式上的製衡。西方是要有形式上的製衡。可我們中國人呢?如果你當官,有人專門製衡你,你高不高興?“這就表示你根本不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幹嗎還對你守信用?”因此閩南語有句話叫“嚴官府出厚賊”,你管得越嚴,他花樣越多,你不管他,他反而還沒那麽多事。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思路,很多做法,實際上都並不適合中國人的本性,因為很多思路大多是從外國搬過來的東西。
一般人都會做的事情,曾國藩當然也可以做,他可以說:“沒辦法,風氣就是這樣,大家都這樣做,我如果不這樣做,我兒子就會吃虧。”可是他始終堅持,吃虧就吃虧。所以其實當曾國藩的弟弟、兒子都是很吃虧的,因為他管得非常嚴,要求也異常嚴格。
那曾國藩是不是老好人?絕對不是。他認為“謹於小而反忽於大,且有謹其所不必謹者”。一個人如果對小事情就很謹慎的話,對大事情反而容易忽略掉,而且不該謹慎的也謹慎,什麽事都謹慎,那最後就會慢慢發展到隻求苟安,沒有過錯就行,而不求振作有為的地步。我們常說“抓大放小”,就是應該這樣才對,大事情抓緊了,小事情馬虎一點,其實沒有關係。你如果樣樣都計較,那就沒有人能夠跟你配合了,別人最後就會隻求保平安,隻想著“多做多錯,我何必呢?”了,那將來“一有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就沒有人才了。可見曾國藩自始至終都是在替國家著想,而不是替他們家族,更不是替他個人謀取利益或好處。
三、腳踏實地,持之以恆
1.準備好了再居高位
曾國藩怎麽就能獲得這些成就?我們都知道他出身農家,中了進士以後,他的官運也不亨通,在清貴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謂“清貴”,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貧。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中了進士,你是喜歡被派到地方上去,還是喜歡留在宮廷?留在中央還是去地方?其實各有利弊。你到地方,雖然沒有留在中央那麽光鮮,但是天高皇帝遠,就更容易有所作為;你在中央,表麵看似很風光,可是你頂多能做做參謀,出出意見,根本沒有實際的工作可以做。
曾國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這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在那裏隻有升遷,但是沒有實權。一般人往往耐不住,或者覺得懷才不遇,或者躍躍欲試,浮躁不安。曾國藩卻沒有,他始終保持頭腦清醒,他知道如果一個人還沒有準備好,就得到機會居高位其實是非常不幸的,因為這樣最後會害己害人。因此他利用這段時間不斷反省自己,踏踏實實地學習提高,在品性陶冶、意誌鍛煉和學問精進上,都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寫有恆箴要求自己
28歲中進士的時候,曾國藩就寫了一個有恆箴:“曩者所忻,閱時而
鄙;故者既拋,新者旋徙。”以前我所喜歡的事情,過一段時間才知道全錯了;把故有的東西拋棄掉,新的就馬上來了。這聽起來好像是求新求變,其實不是求新求變。現在大家都不斷地在講創新,講求新求變,我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這會讓下一代感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不好的,就會讓他們進一步產生喜新厭舊的習慣,一味地鼓吹求新求變會害死我們的子孫。因此我認為“創新”應該改成“創意”,改成“創善”。“創新”這個詞是外來詞,但其實它的原意本來就不是創新,而是說我們要做得比以前更好,這跟新舊沒有關係。
他改名國藩,決心以恆的功夫來自我要求,“凡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決心,然後遵照此走下去,他才得以慢慢地把自己的命運改掉。
我為什麽斷定說曾國藩讀《易經》讀得很通,因為他三番兩次地提到
《易經》。“讀易,明白孔子推崇恆卦。”孔子一生提倡道德,他也反複提到過恆卦,“恆,德之固也”“恆,雜而不厭”“恆以一德”。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是一迴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迴事,而且後者才是關鍵,長期堅持“恆”,才能使道德穩固。你說你不害人,但是你能夠維持幾天呢?你不知道,因為說不定你明天就害人了。所以你能夠持久,才是真正有那種修養。“我不貪財,是因為錢太少了,錢多我就貪了。”現在有太多人是這樣,別人說“我給你一百”,他就會說“一百算什麽,誰稀罕?不要”。更有甚者,“你給我一百,好,我收下,我拿去交給警察,這樣我可以被人家表揚”,這就叫你丟我撿,雙方合作演一出戲,然後得到表揚。這是非常沒意思的事,假仁假義,遲早是會被戳穿的。
“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間,彼此相感互通,當然很好,但若不能恆久不變,社會怎能安定,家庭怎能和諧?”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的。社會安不安定,能不能進步,最要緊的是什麽?是婚姻,是夫婦這一倫是否錯亂。結婚千萬不要當兒戲。
我結婚那天,最後弄到沒有吃飯,要知道我這個人是從小就要按時吃飯的,不吃飯就會很難過,所以當時我臉色就不大好看。我爸爸一看到我這樣就問:“怎麽了?今天怎麽不高興呢?是你結婚啊。”我說:“我肚子餓。”他說:“我告訴你,那是我故意的。”我說:“為什麽?”他說:“我就是要告訴你,結婚不是那麽容易的,結一次就夠了。”一聽這話,我肯定就再也不想結婚了。
可是現在結婚,新郎要出來講話,新娘也要出來講話,玩這玩那,五花八門,鬧成一團,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人就還想再來一次。我們現在真的是不了解古人的用心良苦。為什麽以前中國人結婚都是父母的事,而不是當事人的事?因為父母就是要利用結婚這個機會把下一代推薦給親戚朋友,給大家留下好的印象,這對孩子將來是會有幫助的。
家庭破裂是我們現在社會最大的亂源,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曆代的偉人,大部分都是單親家庭產生的,他們就做得很好。單親家庭的家長如果心想“我要對孩子負起更大的責任”,這樣就對了;如果灰心喪氣地覺得做什麽都沒用,沒有辦法,那就真的完了。無論如何都不能說不行,說不行是沒用的。那應該怎麽辦呢?首先,已經離婚了,就不要再提從前的事情。其次,應該告訴孩子,“你爸爸因為有事情到國外去了,他在忙,我們等以後再跟他見麵”。你如果惡狠狠地說“你爸爸是死鬼”,那小孩肯定就會受到創傷,你不停地抱怨,就會導致孩子的愛情觀不正確,將來他會對愛情感到恐懼。所以你這其實是在傷害他,那他還怎麽能成為正常的人?
既然發生了,你就要正麵地應對它,你要付出更多來彌補孩子所受的創傷。你要告訴他“這件事情是偶然發生的,不是必然的,天下好男人好女人多得很”,你要健全孩子的心態。千萬不要拿單親家庭作借口,對孩子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父母無論如何都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關於家庭教育問題,其實有一個觀念最重要,那就是,夫婦是什麽?在臥室裏麵才是夫婦,出了臥室就不是夫婦了,就要麽是別人的父母,要麽是別人的子弟。
所以我們看了曾國藩說的這些話,應該有個正確認識,道理永遠是對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調整的,你仍舊要貫徹自己應該走的路。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恆呢?“剛上柔下,各得其位。上下一致,完成任務”,這才是致恆之道。
這是恆卦,下麵是風,上麵是雷,叫作雷風恆。上麵是長男,下麵是長女,這就可以看出,《易經》其實已經很明確地說了,一定要男人追女人才行,如果一個男人在追求你的時候連一頓飯都要“你出一半錢,我出一半錢”,那你就不要跟這個人一起吃飯了。這個卦的前麵一卦是女的在上,男的在下,但是結了婚以後,就變為現在的男的在上,女的在下,這個秩序都擺得很清楚。記住,看卦一定要從下往上看。
你如果很柔弱,那你固執是沒有用的。你合理地剛直,才不會讓自己後悔。可是當你不正直的時候,就一定會遭受恥辱。《易經》講這些都講得非常清楚,到底你該怎麽辦,你要自己去琢磨。上麵是“不當,無所得,盲從招禍,妄動,急動,無成”。《易經》往往用非常簡單的幾句話提示你,可是這些話分析起來卻是變化無窮的。其實我們要想一次把它講通是很難的,比如上圖中的三爻和上爻,二爻和五爻,初爻和四爻,都是一剛一柔,都是相應的,單單這個相應的變化就值得我們好好去體會。
3.沒有什麽不可改變
“餘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後來立誌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恆,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國藩30歲以前最喜歡抽煙,可以說手不離煙,甚至可以說片刻不離,後來立誌要戒煙,到現在也再沒抽過。這就說明習慣是可以改的。
46歲以前他做事沒有恆心。他很早就知道“恆”的重要性,但是經過很多年,他才慢慢做到。“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恆”,這句話如果從字麵上解釋說,“我從現在開始覺得我有恆心了”,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因為恆心是無止境的,你一放鬆,老毛病就又出來了;你時時警惕,告訴自己不能錯,不能再犯,老實講即便這樣都還不一定有成果。人要拉緊自己很困難,但要放鬆自己就很容易。稍微一放鬆,就全鬆懈了,要再改迴來就非常困難了。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我一直到現在還深深覺得自己沒有恆心,我不能再沒有恆心,因此我才有恆心。
就這兩件事情,一個是抽煙,這個習慣戒掉了,一個是沒有恆心,現在慢慢的有恆心了,這就證明“無事不可變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裏麵還包含一句話,人性是不會改變的。為什麽中國人說話總是這樣翻來覆去,就是因為他想要兩點都兼顧到,而不會隻偏某一邊,所以怎麽講都對。因此中國人會發明這樣的語言文字,是有高度智慧的。很多人說西方的文化結構很好,因為它很固定,說白就是白,說黑就是黑,可以很明確地說出對錯,但是它要變就不容易,而中國人的話反過來想就馬上意思變了。正因為如此,與中國人相處,真的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腦筋要很靈光,反應要很快。我覺得這就是它的好處,任何事情有壞處就一定有好處,有好處也一定有壞處,不可能隻有好處或者隻有壞處。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說可以的時候,要想到不可以。當我們說要的時候,要想到不要,因為它們都是同時存在的,這是我們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天下事沒有什麽是不能改變的,這句話同時就含有“基本人性不能改變”的意思,這就叫“有所變有所不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4.方向對了再去堅持
“凡是做一件事,無論艱險或平易,必須埋頭去做。掘井隻要不停地去挖,終究有一天是會出水的。”這是曾國藩說的話,但是掘井一定會出水嗎?不一定。我並不是在批評曾國藩,我隻是提醒大家讀書應該怎樣去讀。
他告訴你,挖井要不停地挖,就總會挖出水的。可是如果你這裏挖挖、那裏挖挖,當然遲早也會挖出來,但是你可能半輩子時間就沒有了。所以他這句話包含的意思是,先決條件是你要經過測試勘驗確定這裏有水之後,才可以一直挖,否則你就可能挖到最後什麽都挖不出來,或者走很多彎路,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你去挖井,當然不能說挖兩公尺沒有水就放棄,也不能說挖四公尺沒有水就放棄,如果確實有水,你就要繼續挖,直到挖出水為止。可是如果前麵的勘驗工作沒有做好,隨便找一個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證一定會出水了。
“如果觀望猶豫、半途而廢,不僅對於用兵會一無所成,就是做別的事也會因自己停止而完成不了。”這就是說做人做事都要有毅力,要經得起各種挫折,要能麵對不同的變數,要堅持到底。可是堅持到底的先決條件是方向要正確。方向不正確就要堅持到底,結果很可能會不堪設想。
為什麽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歲再立定方向和目標,而不要太早確定。現在有些小孩子讀五年級的時候就開口閉口講“這是我的原則”,這很可怕。那麽小的人,能有什麽原則呢?他懂什麽叫原則?可是做父母的經常不忍心去糾正他,也害怕自己去糾正他,怕他以後什麽話都不跟自己說了,但這其實是害他。
那麽,我是怎麽做的呢?大家可以作參考。我就說:“你真了不起,你才上五年級就有原則了,我到大三還沒有原則呢。”他就愣在那裏。我又說:“太早有原則,這個原則不一定對。”但是我馬上又說:“不過你很聰明,你大概是對的,所以你最好迴去問問你爸爸,看你這個原則對不對,因為你爸爸畢竟比你經驗豐富。”結果他很認真地點頭說:“好。”教訓人家是最不好的,但是不忍心去告訴別人真正的道理,那你又是沒盡到責任的,這才叫“一陰一陽之謂道”。所以怎樣做到“同樣一句話,講得漂亮一點”就尤為重要。我們現在就是不懂得什麽叫作“漂亮”。“漂亮”就是圓滿的意思,你必須要照顧到方方麵麵。你得罪任何人,都是不成功的。
四、人生就是階段性調整
我想階段性調整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做的事情。我最常寫的一句話,就是“人生是階段性的調整”。你隻要調整不過去,就會下來,那就永遠再難上去。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每走一段就會遇到瓶頸,那個瓶頸就是轉折點,或者叫拐點。你如果拐不過去,就會栽跟頭。人生經常會遇到轉折,那時候你就要好好考慮怎麽轉得好、轉得順、轉得有效,這就叫調整。
1.少年時期
他年少時勤讀經典,後來考中進士,這是一個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關卡。我們到現在還是一試定終身,很多人對此或抱怨或抨擊,大家都以為隻有我們中國人這麽重視考試,覺得這好像是中國特色,其實全世界都一樣。你到日本去看,隻要你考取東京大學,這輩子的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自然有人會來為你說親說媒,自然有人要把他的事業交給你,自然有很多人留了好職位等著你去。在美國也是一樣,你以為要進哈佛大學很容易嗎?也是從小就要準備的,你隻要一進去,很多問題大概也就都解決了。同樣,在英國你隻要進了劍橋或者牛津,也沒有什麽好發愁的了。
考試是所有人類都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單單是我們中國這樣。你考上好學校,別人就會對你另眼看待,這是很普遍的現象。這能怪誰呢?因為別人沒有辦法判斷,隻有靠文憑來判斷,其實這是很不恰當的,但是沒有辦法,我們暫時沒有找到其他更好的辦法。所以曾國藩考中進士,就等於把他的家庭推向了更高一層,否則的話,他永遠就隻是一個農家子弟,也不可能有那麽好的機會跟那些名流認識,跟他們交流互動,更不會有權力辦團練、打太平天國,這些都輪不到他。
2.青年時期
青年時期,他誌氣堅定,甚至自己改名叫國藩,就是要“為國藩籬”。其實他這個名字,我們很客觀地說,不是改得好,而是改得很不好。從正麵看,這顯示他很有誌氣,但是從負麵看,他卻是在找自己的麻煩,而且甚至可以說給他增加了很大的負擔。你叫本名就好了,有真才實力才最要緊。改名幹什麽呢?可是他改了,改了之後就隻能他自己去受罪了。
所以不要說名字叫得好才好,名字必須要跟人配合起來才有用。很多人名字就是叫不起來,別人一看到他就叫他的綽號,這有什麽辦法?名字應該是合適不合適比較重要,而不是好不好的問題。他“決心為國藩籬,澄清天下而奮鬥不已”,這是好事情,但這會很辛苦。任何事情其實都沒有好壞,每個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最後都要自己承擔。這些才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好好吸取的寶貴經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壯年時期
曾國藩壯年的時候曆經苦難,尤其是我們前麵講的那十年,既艱困又阻塞,寸步難行,稍不留意就會招來禍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好幾次實在沒有辦法之際,甚至欲求一死,可是待他醒悟之後,又開始堅持恆卦,隻思進德修業,堅忍不移,最後硬是化險為夷,化蹇為恆。要知道這個“忍”的功夫是很難養成的。
4.老年時期
待到老年,曾國藩又能審時度勢,因為他把當時的情勢都看得很明白,所以就能抓準時機,當機立斷,裁軍而不辭官,最後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則當時太平軍已平,以他當時的危險處境,隻要他做錯一事,走錯一步,不說晚節不保,甚至還會死無葬身之地,而他一生的艱辛努力也就都付諸流水,一場空了。
五、左手《易經》,右手《三國》
1.遵循易道而行
曾國藩是熟讀《易經》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遵循易道而行,這是我們應該學習曾國藩的第一點。《易經》告訴我們“時”非常重要,它可以決定很多事情。“時”沒有到,能拖就拖;“時”一到,當機立斷。所以要堅持待時而動,順勢而為。不管是順境、逆境,都要審時度勢。當然逆時要有逆時的做法,順時要有順時的做法,隻要稍不合理,就會徒勞無功。
“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我們常常講“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上台是很容易,一有機會,別人一招手,你就上去了,可是下台卻往往是很難的,若不運用智慧,很可能會還沒有走到迴家的路上,就被別人腰斬三段。所以曾國藩堅持裁軍而不辭官,因為這樣才能夠“持盈保泰”,“持盈保泰”就是《易經》教給他的智慧。身處順境乃至極盛之時,就該時刻小心謹慎,保持安定,才能保住已有的事業。
2.熟讀《三國演義》
我反複強調,《三國演義》裏麵都是最精華的東西。一個人如果不讀《三國演義》就實在太可惜了,而且中國人一定要年輕的時候就讀《三國演義》,不要等到老了才讀。因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往往已經夠世故,夠有謀略了,而年輕人尚不懂世事,從《三國演義》中學習這些東西對他們是會非常有幫助的。
曾國藩是怎麽演繹《三國演義》的呢?他一方麵“謹慎如孔明,處處留餘地”,一方麵又不守舊迂腐,而是靈活應變,圓通自如。太平軍年輕一輩的將領中最會打仗的是李秀成。李秀成帶領太平軍在南京與湘軍交鋒,最後戰敗逃亡,結果被老百姓抓獲,送到曾國荃那裏。曾國荃最恨的就是李秀成,所以就拿了一把鑽孔的鐵錐往他身上猛刺以泄憤。而當時抓獲李秀成是大功勞,所以大家都爭著搶功,都說李秀成是自己抓的,甚至反倒還懷疑那些送他來的農民,說他們把李秀成身上的寶貝都搶光了,要拷打他們,總之是亂作一團。
如果你是曾國藩,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麽辦?曾國藩的處理辦法就正好證明他不是一個老好人,不是一個迂腐的人。按理說,像李秀成這樣的人,曾國藩是沒有權力處置的,必須送由朝廷發落。《三國演義》裏麵的魏國大將鄧艾,冒那麽大的險把蜀國的成都打下來了,可就因為他處置不當,朝廷就立馬把他給殺了。同樣,曾國藩要是敢去處理李秀成的事情,別人就會認為他有造反之心,認為他心目中完全沒有皇上。當時連外國人都跟他說:“像這種人,你趕快送到朝廷去,讓朝廷發落。”
可是曾國藩心想:“我如果把他送到朝廷,就會承擔非常大的風險,我的處境會很危險。”首先,李秀成也會編造,他會說湘軍很殘忍,“你看我身上都是洞,他們連對我都這樣,對其他人肯定更厲害。我們本來很早就要歸順的,就是因為他們太殘忍,才會頑強抵抗”,甚至其他更厲害的誣陷。其次,他會透露湘軍內部的很多信息。老實講,要軍隊裏的所有人完全守紀律是很難的。湘軍當時就有一個人打勝仗之後太高興了,見到女人就撲上去,最後甚至鬧出人命。因為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大家不要用看待常人的眼光去看。那不能送朝廷,該怎麽辦呢?斬。可是他敢斬李秀成嗎?他如果敢斬,皇帝正好能以此為借口就把他給斬了。
最後他就寫了一個奏疏,說:“我現在抓到李秀成(他說得很含糊,不敢說是怎麽抓的),我是不是要送到京城去?還是我就地處決?請裁決。”那邊奏疏剛送出去,這邊他就讓李秀成吃得飽飽的,然後給斬了。朝廷自然就會來質問:“你怎麽可以自行處決他呢?你應該讓朝廷來決定才對。”曾國藩就解釋說:“我也想這樣,隻不過我請示的奏疏上去之後,隔了很久也沒有下來,可能是驛站誤遞,耽誤了,而這邊呢,他硬要造反,所以我等不及,隻好先斬了。”這明明是撒謊,但是他不撒謊就沒命了。
中國人撒謊常常是尊重別人,愛護自己的結果,這樣才叫不迂腐。因為他如果真的請示上麵了,上麵的答複一定是要解送朝廷,絕對不會授權給他去處置的。那後麵的問題就會多得很,他肯定會吃不了兜著走。因此殺人滅口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可是他也一定要能自圓其說。後來這件事情在朝廷鬧了很久,慈禧最後就說了一句話:“人都死了還吵什麽,算了算了。”大家說慈禧不好,但是她也有可愛的地方,她很會處理這類事情。曾國藩就這樣將事情掩飾過去,也把後患降到了最低,這叫什麽?這叫圓通,而不叫圓滑,叫藝術,而不叫奸詐。大家好好去體會這其中的差別。
第四節曾國藩的告誡
曾國藩作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他不僅造福自家子孫,家族後代遵從其遺訓未出一個“敗家子”,與此同時,他也為後世所有華夏子孫留下了無盡財富,他的人生智慧與箴言猶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流滋潤著無數人。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他留給我們的啟示至少有以下三點。
一、繼舊開新,而非求新求變
第一點就是繼舊開新,但是絕對不可以求新求變。我們現在整個社會,海峽兩岸都在倡導“求新求變”,這樣下去,將來我們的子孫是會非常淒慘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是可以變的,但是基本法則、倫理道德不能變。《易經》告訴你有不易的部分,但並不是完全變異(易)。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切一切都在變,隻有變才是實在的”,這句話其實不對。因為沒有不變,就談不上變,不變和變是同時存在的,所以一定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但是這句話現在看不懂的人太多,幾乎所有人都對“以不變應萬變”持鄙視態度,而且還一直鼓勵人們要創新,要勇於怎麽樣,敢於怎麽樣,這些其實都是害人。隻有“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最高的智慧。
二、治學有方,而非開卷有益
以前說“開卷有益”,沒有錯,因為過去的人寫書是很謹慎的,他是要負責任的。可現在不是,現在很多人一下子出了一大堆書,這其中好書固然有,但是那種亂七八糟的書更多,有好書也往往被淹沒了。如此身處知識爆炸、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就更加要慎選,要明辨,以免不明是非。
開卷並不一定就有益,記住:凡經過的必留下痕跡,你所聽到的話都會有痕跡,不好的話,一定會害你。因此千萬不要說“姑且聽,沒壞處”,也不要說“我去聽課,隻要聽到一句對我有用的就好了”。一定要是聽聖賢的話,否則寧可不聽不看。不聽不看,你還不會受害,聽了看了就麻煩了,因為聽了看了之後再想要清除它是很難的。不管怎樣,合理的才可以聽,合理的才能拿來用。
三、深思熟慮,而非立即反應
做人要深思熟慮,而不是立即反應。偏偏我們現在都是鼓勵大家立即反應,“馬上說”“馬上做”“馬上表明態度”“你怎麽這麽慢”。其實反複思慮並不是優柔寡斷,要求別人盡快說清楚、講明白才是存心害人的不良企圖。深思熟慮,考慮周全,往往才能對一件事情作出最好的應對,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則就會後患無窮,你自己也會因為輕率魯莽而自食苦果,後悔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