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家庭關係是終生學習的必修課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但是“和”必須合理,才不致變成令人厭惡而又害怕的“和稀泥”。古人說,“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意思是說,家人必須“各正其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對外的要好好對外,以獲得社會大眾普遍的好感;該對內的要互相支持,彼此依靠。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但是“和”必須合理,才不致變成令人厭惡而又害怕的“和稀泥”。古人說,“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意思是說,家人必須“各正其位”,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該對外的要好好對外,以獲得社會大眾普遍的好感;該對內的要互相支持,彼此依靠。

    第一節重視家庭

    現在的年輕人對立業比較感興趣,而對成家不太感興趣,就是因為很多人小的時候沒有體會到家庭的溫暖。這樣,人生兩大事,隻完成一半,有一半還是落空的。大學之道,隻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本沒有“立業”,難道立業不重要嗎?其實,成家立業隻是過程,不是目的,成家立業的目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果我們在工作中不能修身,這個工作是毫無意義的,也是沒有價值的。把小家庭治理好,也可以體會到治理國家的道理。

    成家是生命意義的傳承

    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家人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這種親密的關係,甚至延伸到活人與死人之間:有些活人憑借死人的餘蔭,依賴祖先的功德立足於社會;有些死人則由於在世子孫的功業而揚名,借著他們所建立的事業而流芳百世。

    為什麽中國人會特別重視兒子?幾千年來,中國人傳統上重男輕女,自有其道理。全世界的人都追求永生,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都不願意在活了短短幾十年後,就被人們淡忘,總想留下一些什麽東西,最好是身體永生。西方人追求永生,走的是神本位的路子,“信我者,得永生”。中國人走人本位的路子,你隻要活在大家的心中,你就永生。中國人最高明的是,想辦法活在大家的心中。為什麽中國人重視心連心?就是我們想永生。隻要大家都記得我們,我們雖死猶生。

    古時候,帝王設立太廟,以祭祀祖先;大家族都有祠堂,以崇宗祀祖;普通老百姓也幾乎家家供奉祖宗的牌位:這都說明祖宗雖已過世,但是永遠活在子孫的心中。外國人心中隻有上帝,我們心中沒有上帝,在我們心中記住的那幾個人中,祖先是最優先的。因為我們知道祖先不會害我們,當我們有難的時候,還可以求“祖先保佑”。

    一個人想要活在別人的心中,有三條路,叫作“三不朽”。第一條路,叫“立功”。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一大批仁人誌士奮不顧身,立下赫赫戰功,流芳百世,如衛青、嶽飛等人。

    曆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靠立功,讓我們後代子孫永遠記住他的。可是立功要有機會,沒有機會,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機會不一定在你有生之年到來,所以有些人生不逢時。

    第二條路,叫“立言”。立功要靠機會,而立言的自主性就大一些。很多人都喜歡著書立說,就是想通過立言,名垂千古。但是立言更難,“文章千古事”,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成就的。有很多人的文章最後變成廢紙,隻是浪費資源還算好的,有的書留傳下來,隻會害人,那更糟糕。一本壞書給人造成的負麵影響是很大的,以前我們隻知道地獄有18層,我覺得地獄應該有第19層,就是專門給那些胡說八道、誤人子弟的人去住的。

    第三條路,叫“立德”。立功沒有機會,立言非常困難,那立德總不會有問題吧?中國人提倡修身養性,就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立德。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一切憑良心,那所有人都會說你修養很好。你死了以後,人家都會念著你,你就永生了。但是,立德要一生一世,稍有差錯就會前功盡棄。人是會變的,隻有蓋棺時才能定論。

    有能力的,可以立功;有學問的,可以立言;有耐心的,可以立德。三者都沒有,那怎麽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生個兒子。因為兒子會永遠記住爸爸。中國人不貪心,隻要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得到永生就夠了。所以,我們很在乎子女心中有沒有父母,如果子女的心中連父母都沒有,那就等於白生了,父母也沒有辦法永生。

    中國人一生一世以“光宗耀祖”為目標,因為上幾代人都沒有什麽好的表現,所以希望我們的子孫當中有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光耀門楣。西方人認為成功隻是個人的事情,中國人認為成功是一家人的榮耀。中國人一旦當了大官,第一件事是要衣錦還鄉,就是給鄰居看看,我父母當年很辛苦,終於把我栽培出來了。一個人發了財,一定要迴家把祖屋修葺一新,目的是光宗耀祖。一個人,一生再怎麽辛苦其實都無所謂,隻要你的子孫不會忘記你,你就不枉此生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家人是生活幸福的源泉

    家是我們疲憊的時候可以放鬆身心的地方,而不是鉤心鬥角的地方。家,不需要富麗堂皇,但要溫馨舒適。在外麵,可以有很多利害關係,而在家裏不應該有任何利害關係。

    維護一個和美的家,需要每個人的努力,隻有每個人都牢記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好愛護自己的家庭,家才是甜蜜的、安全的。我們的一切與家人息息相關,根本不可能分割。任何人的成敗,實際上都和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自幼受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作用一輩子。

    換句話說,我們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希望在家庭中實現個人,而不是為了實現個人而忽略甚至於傷害家庭。如果你連家人都傷害的話,外人還敢信任你嗎?尊重家人其實是尊重自己的具體表現,一個人若是不尊重家人,又怎麽可能無緣無故地尊重其他人?

    在家庭生活中,有過錯當然要檢討,但檢討的目的在於補救而不是單純的責罰。各自承認錯誤,比較容易水落石出;互相爭功諉過,往往造成混淆,而且容易傷感情。比如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父母率先承認自己的疏失,子女才敢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現實情況常常是,父母一下子把責任推給子女,子女生怕承擔不起這麽重大的責任,以致逃避、找借口,甚至於離家出走。

    爭做“壞人”,真正的壞人才會現形;搶當好人,結果誰也當不成好人。家人和諧相處,相親相愛,這是“大是”;彼此明爭暗鬥,互相傷害,即為“大非”。大是大非之下,當然還可能產生許多是非,都要將之視為小是非而彼此體諒,互相勸勉。因為大是非比小是非更重要,千萬不要為了小是非而爭執不休,結果害了大是非。

    對小是非不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可小題大做,傷害骨肉親情。在保證一家人的情分下,盡心盡力去化解,這才是解決之道。最重要的是,家長必須公正,不可偏心,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易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子女沒有資格批評父母,父母再壞也是很神聖的,這是子女的孝心。現在很多人向大家控訴“我爸爸怎麽壞,我媽媽怎麽不講道理”,這種話講了有什麽用?情況會改善嗎?家裏麵會變得和諧嗎?不會。既然這樣,那控訴有什麽用?中國人一直說家醜不可外揚,就是這個道理。

    人難免會犯錯誤,沒有什麽錯是絕對不能原諒的,沒有嚴重到那個地步。當然,違反天理國法的事,我們是沒辦法視而不見的,但家裏不是講法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家人犯了錯,我們可以用親情感化他,讓他感覺到很不好意思,讓他自己去改變,這是家庭的力量。一切都依法辦理,那家還像家嗎?

    家人之間應有成全的理念。成全就是你一個人做不到的話,我們幾個人把自己的力量都加在你身上。你有了什麽成就,就迴過頭來照顧我。家庭成員眾多,看哪個比較適合讀書,就讓他去讀書;哪個比較適合學手藝,就讓他去學手藝;哪個比較適合於種田,就讓他去耕種。全家人都讀書,沒有一個人讀得好,倒不如讓會讀書的代表全家人去讀,全家人成全他。所以有的人一成名,就要迴饋兄弟姐妹。

    曾經有一對夫妻,就為了洗碗而離婚了。兩個人誰都不願意洗碗,就像西方人一樣,簽合同,一個人洗一周。輪到先生的時候,先生就乖乖地洗;輪到太太的時候,太太就投機取巧。先生很生氣,二人就離婚了。其實洗碗是很簡單的事,卻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很可笑。在家務事方麵,夫妻二人要衡量一下:如果兩個人都沒有出息,一人做一天;如果先生比較有出息,則太太做家務;如果太太比較有出息,則先生做家務。這才是成全。

    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動力

    成家立業,原本是人生的兩件大事。成家包括結婚和生育子女,立業指的是為人父母必須努力使家人的生活有保障。子女是成家立業的原動力:子女既是父母的骨肉,又是家庭的生力軍,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但是,如果親子關係不好,這些都沒有意義,還可能產生負麵的作用。

    子女是什麽?子女是父母親生的骨肉,而且是合法的,這種身份很難得、很珍貴。有了小孩以後,這個家才更溫暖,才會後繼有人。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總希望有人繼承。有子女,就有希望,因為子女會把我們的理想繼承下去。

    所以要麽幹脆不生子女,生了子女就要好好去維係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從慎選配偶、健全婚姻關係開始——男女雙方都能夠為未來的子女著想,有著相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有人體諒“子女不好做”。有人說父子兩代之間有一條代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有沒有代溝,完全看父母怎麽想。你認為有,它就時刻都能出現;你認為沒有,它便不能產生作用。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家人的樂趣,主要在於溝通良好。隻有家人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

    父母平時多和子女談心,而不是“無事說大道理,做錯事就教訓”。經常保持密切的關係,充分了解子女的心靈動態,一家人自然溝通良好,不受代溝的影響。父母不能夠借口工作忙碌,或者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交談,那樣隻會彼此產生隔閡。

    親子關係的最佳表現,在於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夠同心協力,堅持正大光明的途徑,在合乎法律與道德的道路上,互相勉勵支持,不起邪念,不走歪路,在愛國家愛民族的前提下,共同奮鬥,以富家促進富國。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業,成家的大事在生育子女,而生兒育女的大事,應該是親子關係正常合理化。合理的標準,由於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不盡相同而有所差異。比如中西方家庭,就有如下不同:

    第一,西方人的家庭是很單純的核心家庭,就是由一對開始,以一對結束。西方的男女結婚後,就組織一個二人家庭。小孩長到18歲時就會離開,然後這個家庭就剩下一對老夫妻。中國的家庭是以一對開始,以好幾對結束。因為中國的家庭經常是三代同堂,像《紅樓夢》裏描寫的就是一個中國大家庭。不過現在由於多種條件的限製,很難實現三代同堂,但是三代同堂的精神應該保持。一家人不應該生疏,要常常聯係,這樣關係才會好。

    第二,西方的家庭是有限公司。西方社會所強調的自由、獨立和契約行為,對西方的家庭製度產生了很大影響。子女到了18歲,便向往自由,要求獨立,就算經濟不能自主,也要依賴契約,向銀行貸款,先用再說,以後賺了錢才慢慢償還。政府也提供各種貸款機會,幫助年輕人獨立自主。父母對子女隻負有限的責任,使得西方核心家庭好像有限公司一樣,不必擔負無限的責任。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和影響,實際上也是有限的,因此顯得親子關係相當淡薄。

    中國的家庭比較接近無限公司。中國的家庭不論子女長到什麽年齡,在父母的眼中,永遠是不完全成熟的孩子。兒子長大結婚,與妻子居住在父母家中,不必尋覓自己的寓所。就算兒子的兒子長大成人,仍然可以留在父母家中。複式家庭提供一輩子的支持,使子女比較有勇氣伸張正義。因為父母時常鼓勵子女要不畏強權,大不了咱迴家,家中隨時可以加一雙筷子,並無後顧之憂。當然,也很可能養成子女“天塌下來也有父母去頂”的依賴心理,反而偷懶、怕吃苦。父母對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負起無限的責任,強調一家人血濃於水,能夠長久地互依互賴,實在具有無限公司的架勢。

    親子關係決定於家人的觀念。無論家庭的結構或形式,實際上都是觀念的產物。如何教養子女?在子女的幼小心靈中,注入什麽樣的觀念?這不但會影響子女的一生,而且對父母本身也會造成影響。因為中國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他所在的家庭。

    很多人批評中國人的家庭包袱太沉重,好像人們被家庭綁死了,沒有辦法發展自我。其實不然,中國人是在家庭中發展自我的。一個人,隻要他的兒女有出息,自己也會跟著光彩起來。所以一個人在家裏麵能得到家人共同的支援,他獲得的成就,一定要跟家人分享。日本人有家庭沒有自我,美國人有自我沒有家庭,中國人向來是要兩方麵兼顧的,既要考慮到家庭,也要考慮到自我。所以中國人一看小孩表現不好,就說他沒有教養,意思是說他的爸爸媽媽不會教養小孩。罵小孩,他很冤枉,他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所以我們會把責任都推給他的爸爸媽媽,“子不教,父之過”嘛。

    第二節夫妻和諧

    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當中,以夫婦為基礎,“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夫婦相處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其他的關係。夫婦相處得好,立業、治國才能夠合理有效。

    中國人強調夫妻關係和諧,使用的是“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之類的詞,從不說如膠似漆。夫妻的典範是孟光、梁鴻等人,而非畫眉的張敞之流,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平等的,而是親疏有別。那最親的人是誰?很多人會想到父子,其實人際關係是從夫妻關係開始的,夫妻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中國人把確立夫妻關係叫作“定乾坤”。隻有中國人會說“家為國之本”,隻要家庭不穩定,國家就會遭遇到很大的挑戰。

    夫妻關係是社會安定和諧、國家正常發展的根本。我一直認為,愛情是沒有條件的,但是婚姻一定要有條件。我們所說的門當戶對,其實是說男女雙方要有合適的條件才可以結婚。

    在一個家庭裏,絕大多數人都有血緣關係,比如,父子、母女、兄弟,隻有夫妻之間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並且法律規定夫妻之間不能存在血緣關係。凡是有血緣關係的人最後要分開住,而沒有血緣關係的夫妻居然住在同一個床鋪上,按道理說,這應該是很奇怪的事。因為有血緣關係,兩人才能安心睡在一起。而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卻可以共眠,這就是夫妻關係為什麽神聖的原因。結婚是人生的大事,不可以等閑視之,但是現在,一些人太輕率了,結果搞得家裏雞犬不寧。

    為什麽把父子關係放在夫妻關係的後麵?中國人講父子的時候,往往包括母女在內,很多人都覺得,中國人老講男的,其實中國人在講天的時候就包括地,講夫就包括妻,講男就包括女,他們是一體的。所以,父子關係其實是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夫妻之間是有愛情的,父子之間沒有愛情,但有親情。西方人把愛的範圍擴大了,什麽都是愛,其實親情與愛情是不同的。

    婆媳關係搞不好,其實是兒子的責任,是他沒有把人際關係搞好。當婆婆教訓媳婦的時候,兒子不能替媳婦講話,隻要替媳婦講話,就是在害媳婦。婆婆會想:“我養你這麽大有什麽用?你娶了老婆忘了娘,我教訓她兩句,哪怕是教訓錯了,也輪不到你來說。既然這樣,等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就欺負她。”——婆婆對媳婦不好,多半是兒子造成的。

    婆婆教訓媳婦的時候,兒子應該站在母親這邊。婆婆之所以老是同媳婦過不去,主要是為了測試兒子的心到底在誰身上。看到兒子還站在自己這邊,她反倒不會計較了,慢慢地也會對媳婦好。

    會做妻子的人,看到丈夫迴來,不會上去跟他打招唿,而是迴到廚房裏忙自己的事。因為丈夫還有爸爸、媽媽,他們是一家人,他一迴來,妻子就跑過去跟他囉唆,他的爸爸、媽媽會怎麽想?

    千萬記住親疏有別。丈夫平常再忙,可是陪妻子迴娘家的時候,絕對不可以無所事事,喝喝茶、聊聊天,而是應該抓緊機會表現。這樣,妻子會感覺到很有麵子,做家事也不會有怨言。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

    夫妻關係是整個家庭安定、進步的基礎,夫妻處不好,最倒黴的是他們的子女。夫妻吵架經常會連累孩子,使他們處於不安定的狀態。人不安的時候是最痛苦的,人一生就是求心安而已。夫妻和諧,孩子才會安定,一家人才能和睦,家和萬事興。

    俗語說得好:“妻賢夫禍少。”幾乎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賢內助,使他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投入他的事業。

    夫妻和睦是教養子女的良方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法,看起來五花八門,各有妙處,事實上歸納起來,可以總括成孟子所說的:“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意思是說,男女成家是做人的大道。夫妻能和睦相處,教養出來的子女才會身心健康。家庭生活溫暖幸福,親子關係才會良好。

    夫妻和睦相處,是教養子女最有效的方法。說起來十分簡單,實踐起來則非常困難。夫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相敬如賓

    孟子說:“愛而不敬,獸畜之也。”夫妻相愛,如果不能彼此敬重、相互看得起對方,那簡直就和愛家中的寵物一樣。

    一般人的心理,是看不起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當丈夫的總認為兒子是自己的好,妻子是別人的好;當妻子的總會抱怨,人家的丈夫那麽會賺錢,自己的丈夫卻碌碌無為。

    夫婦相敬如賓,才會謹慎地約束自己。如果不約束自己,反而對別人有諸多要求,就是不尊敬對方的表現。孟子休妻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謂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雲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

    這段話是說:一個夏日的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裏織布,因酷熱難耐,就脫掉了上衣。這時,孟子推門而入,見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氣,認為妻子有失禮儀,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後嗬斥孟子說:“禮製規定,進門時,要先問誰在屋裏;上堂時,要發出聲音;進到屋裏,目光要向下。這樣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而你沒有按照禮製的規定去做,自己沒先敲門,沒出聲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別人守禮,首先要對別人尊重,是你失禮在先,怎麽反而責怪別人呢?”

    中國古時候對婦女很不尊重,就連孟子也不例外,幸好孟母比較開明,避免了孟子犯錯誤。一般來說,夫妻天天在一起,關係很親昵,最容易放鬆自我約束。久而不敬,是常見的情況。因此夫妻必須時時約束自己,愛對方就不要惹對方生氣,否則,對子女也是一種不良的示範。

    意見統一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夫妻之間難免有分歧,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夫妻之間要進行順暢的溝通,凡事好好商量。有了子女以後,也應該擴大溝通的範圍,讓子女適度地參與。親子相聚,通過彼此交談,互相了解,並且適時加入一些文化刺激,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文化刺激是父母用來規範子女行為的一種方式,譬如孝順值得稱讚、誠實是美德、整齊清潔自然最美、兒女不嫌父母醜等正確的理念,最好能夠及早灌輸給子女,適時建立子女的價值觀。

    分工合作

    夫妻應該互相配合,互相扶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按照父母的興趣和素養,分別輔導子女的課程作業和課外活動。因為對小孩來講,爸爸和媽媽是有很大差別的,在教育小孩時,父母要分工,分工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為了合作。如果不能合作,分工完全沒有價值。

    通常所說的“男主外,女主內”,其實也隻是男女分工不同而已,並沒有重男輕女的意思。有些事情男主外,女主內,有些事情則女主外,男主內。而內外的區分,也不必硬性規定為:家庭以外的事或者對外的事,全稱為外;家庭以內的事或者對內的事,都叫作內。分工的原則,也以全家人的利益為依據,不以個人的利害為考慮,相信大家也就心平氣和地接受了。

    夫妻的才能不一樣,職責不一樣,習慣也不一樣。你比較擅長的你去做,我比較擅長的我來做,這樣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教養子女。一般來說,中國向來有嚴父慈母的說法,就是說,父親對待孩子要嚴一些,母親對待孩子要慈愛一些。父親嚴厲是幫助母親管教孩子,母親一旦管不了小孩的時候就拿父親嚇唬他:“你再不乖,你父親迴來你就知道後果了!”小孩對父親有敬畏感,這是父親很了不起的地方。如果父親怕得罪小孩,要討好小孩,那他真是很可憐。

    教養子女而不具有相當的權威是無效的,如果你說什麽,他都不聽,你就毫無辦法。父母的角色可以機動調整,有時候同台演出,有時候一為主一為伴,彼此有默契,才是真正的相互扶持。

    第三節孝敬長輩

    為人子女者,對父母的態度,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孝”。《孝經》第一章說得十分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說,孝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原則。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百善孝為先”,古時甚至有孝廉製度,以獎賞至孝之人。可惜現在大多數人不能明白孝道的時代意義,因此不能表現出現代化的孝道,甚至將“孝道”這兩個字扭曲。

    孝是傳統美德

    中華文化的藝術性重於科學性,很多科學性的東西,到了我國,都變得相當有藝術性。孝道是藝術而不完全是科學,用這種心態來看我們的二十四孝故事,便不致認為荒誕離奇而嗤之以鼻。我們不必追究,哭竹是否真的能夠生筍,木像是否真的會流血。隻要告訴子女,這些並不是科學論證,而是啟發大家,身為萬物之靈,必須講求孝道,否則和禽獸沒有什麽兩樣。當然,找一些現代化的孝道題材,供子女參考,效果更好。我們不要借口與國際接軌,打著現代化的旗號,企圖將孝道思想從中華文化中去除。大多數外國人在聽到中國人的孝道觀念和行為時,都會表示激賞和羨慕。很多外國人都願意領養中國的小孩,他們認為,中國的小孩dna裏有孝順父母的因子,會給他們親生的小孩帶來正麵的影響。可惜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對待子女要慈愛,對待父母要孝順,原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孝道是人類的瑰寶,而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寶貝。

    現代化的孝道,其實十分簡單。首先要對自己的父母有信心,相信父母不可能不愛子女,更不可能害子女。其次要明白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就算父母不完美,子女也沒有權力去批評父母。現在很多小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認為他們很落伍,這種行為傷了天下做父母的心,這就是不孝的表現。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意思是說,天下的父母都會犯錯,但是子女沒有資格去論斷父母的是非。

    我們重視孝道,但是我們反對把孝道變成一套完整的製度,強製規範人們的行為。我們始終堅信,人禽之間的分別,最關鍵的就是孝悌的灌輸和執行。現代人解釋孝道,大多采取西方的觀點,以致嚴重地誤解了孝道的本意。當然,曆代的迂儒,使孝道越來越僵化,也扭曲了它的本來的麵目。我們必須發揚“虞舜以孝感化父母和弟弟,改變不義行為”的精神,來弘揚高級的孝道。

    父母不能強製子女孝順,而是應該以身作則。我們既是子女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子女。如果為人父母,不能在孝道上以身作則,反而迷失了方向,在父母跟前,對自己的子女百依百順,豈不是直接傷害了父母的感情?我們經常看到,年輕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當寶貝似的,一看見就眉開眼笑;可是對自己的父母,卻有很多不滿。難怪今天的父母,也希望子女長大了幹脆搬出去住,免得整天看他們的臉色。

    父母要做子女的榜樣,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子女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的眼睛是雪亮的,父母怎樣對待祖父母,等他們長大以後,就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父母。這種現世報應,是怎麽都逃不掉的。

    中國隻有孝道,沒有慈道;我們隻有一本《孝經》,沒有“慈經”。沒有人敢說,做父母的應該怎麽樣,隻能說:“天下的父母辛苦了。”子女沒有資格說父母做得不對。孔子隻告訴人們怎樣做好子女,沒有告訴人們怎麽做好父母。很多人批評中國人重孝輕慈,其實我們這樣做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父母在,不便說怎麽做父母,這是中國人的品德修養。你如果說做父母的應該如此如此,你父母知道後,就會認為你在指責他們的缺失。人無完人,父母總有做得不夠的地方,而你所講的難免帶有幾分理想主義色彩,一般的父母根本做不到,這樣就變成了對他們的變相指責。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父母的確很辛苦,不管把小孩教成什麽樣,都是有功勞的。父母不易做,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把父母做好的,而且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完美的父母。這是中國人為什麽沒有“慈經”的原因。

    子女要牢記父母的恩德,但是不應該去感謝自己的父母。我們說“大恩不言謝”,不是說不用謝,而是說恩情太大,不是說聲“謝謝”就可以迴報的。中國人常說“大恩大德,來生再報”,不要以為中國人是在敷衍別人,而是我們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份恩德我們今生今世再怎麽努力也迴報不完,所以來生繼續報答。子女為什麽一定要孝?就是因為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的小孩子開口閉口都是“謝謝爸爸、謝謝媽媽”,這是不對的。如果你給我倒杯茶,我可以說“謝謝”,這樣在情感上就互不相欠了。做子女的對父母說“謝謝”,難道想把養育之恩一筆勾銷嗎?孝的境界要比“謝”高很多。父母之恩是不能言謝的,而是要謹記在心,一輩子不忘記,“謝謝”隻是人情。

    孩子常常說“謝謝”,父母常常說“我愛你”,這都是形式化的。中國人不能生活在那種形式化、膚淺的氛圍裏麵,我們重視心靈的溝通。比如,兒子迴到家,問媽媽:“你今天好不好?”媽媽會很奇怪:“你有眼睛不會看?我這裏腫起來了,你還問我好不好?”這就是走形式,有口無心,對親人的關懷不是掛在嘴邊上的。如果兒子說:“媽媽你的腿好像有點腫,我替你揉一揉……”這才是真心的關懷。

    問好通常隻是敷衍,是客套,不是真心的。一家人要真心,彼此要關懷,不要搞形式,不要把家人當朋友看。西方人是神本位,心中隻有神,所以可以直唿父母的名字。而中國人是以人為本,對君對父都有敬畏之心,不敢言其名。據說,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改名為觀音菩薩,就是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神仙也要讓步,更何況人了。杜甫一生不做海棠詩,就是避母親的諱。

    順並不等於孝

    孝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然而從古至今,傳統文化都隻提過“孝道”“孝敬”,卻不知何時有了“孝順”的說法。我認為,這個“順”字完全顛覆了中華文化中有關“孝”的真正內涵,使得對父輩的盲從有了文化層麵的依據,造成許多“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的慘劇。曲解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有三個毛病:第一,食古不化。看到古人的話,也搞不清楚,就根據自己的理解亂講。比如,“父父子子”,有人理解成“父親是父親,兒子是兒子”,這不是廢話嗎?第二,不求甚解。很多人,到過日本,就以為自己是日本通;到過美國,就以為自己是美國通。其實他們隻知皮毛而已,這都是不求甚解的表現。第三,自以為是。就是說把自己當成權威,他認為是怎樣的,事實就應該是怎樣的,也不問問自己憑什麽。

    那這個“順”字如何來的呢?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意思是,孟懿子問什麽是孝。孔子說:“無違。”後來樊遲問什麽意思,孔子迴答說:“那就是父母在世時要以禮相待,父母去世後要以禮安葬,以禮祭奠。”就是這個“無違”,後來發展成“順”。子女對父母應該以禮相待,以禮相待就不會無條件地順從父母去做越禮之事。所以,“無違”是指無違於禮,而不是無違於長輩。

    《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

    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位無兒子的愛妾。魏武子生病的時候囑咐兒子魏顆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對魏顆說:“我死之後,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後,魏顆沒有把那愛妾殺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給了別人。魏顆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是昏亂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誌清醒時的吩咐。”

    後來,魏顆帶兵打仗,與秦將杜迴相遇,二人廝殺在一起,正在難分難解之際,魏顆突然見一老人用草編的繩子套住杜迴,使其為魏顆所俘。

    當天夜裏,魏顆在夢中見到那位白天為他結繩絆倒杜迴的老人,老人說:“我就是你父親讓陪葬而你把她嫁走的那位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大德!”

    順可能孝,順也可能不孝;不順可能不孝,不順也可能孝。比如當父母讓你做不正當的事時,你應該怎麽做?在這種情況下,聽從就是不孝,但不聽又要被責罵,怎麽辦?

    媽媽對小孩說:“我剛剛迴家的時候,看到路邊有人在蓋新房子,你去偷兩塊磚迴來。”小孩答應著,就去了,但他沒有拿。過了一會兒,他空手迴來,媽媽問:“不是讓你去偷磚嗎?怎麽沒拿迴來?”小孩說:“我去的時候,看到有幾個大人站在那裏,我不敢進去,就沒偷成。”

    這樣的話,既沒有“順”,也做到了“孝”,一舉兩得。所以說,有時候不聽話才是“孝”,有時候聽話才是“孝”。我們一定要孝,不一定要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事

    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

    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嚐不在側,求而殺

    之,未嚐可得;小棰則待,大棰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次,曾子一不小心碰斷了瓜根,曾子的父親很生氣,拎起拐杖就打。曾子被打昏在地,很久都不省人事。等他醒來後就馬上站起來,想讓父親知道他沒事,並去跟父親請罪:“剛才犯了錯,惹您生氣了。希望您不要因為這事而氣壞了身子!”迴到自己屋裏,還怕父親擔心出手太重,便坐在房間裏撫琴而歌,好讓父親知道,剛才的事沒傷著兒子,他心裏很平靜,對父親沒有什麽怨尤。但孔子教訓曾子說:“你沒聽說過舜的父親是個眼瞎而又愚昧的人嗎?舜用心侍奉他的父親,如果他父親要使喚他,舜好像時刻就在身邊一樣,但父親聽信繼母的讒言想要謀害他

    時,卻總是找不到。小鞭子打幾下就挨著,大棍子打過來就趕緊跑開,不能因父親衝動而傷害自己。而你主動站在那裏讓父親用大棍暴打,如果被打死了,既陷父親於不義,也置自己於不孝。你難道不是天子之民嗎?你被打死了,你的父親就殺了天子的臣民,這不就是犯罪嗎?世上還有比這種不道義、不孝敬的行為更過分的嗎?”

    這是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的道理。做兒子的,爸爸打你時,要很冷靜。看爸爸拿的東西會不會打死人,他是不是很生氣。如果會打死你,你趕快跑;如果不會把你怎麽樣,就讓他打。順的時候才是孝,你就要順;不順的時候才是孝,你就要不順。老實講一個老人會慢慢地跟社會脫節,越來越不了解社會的狀況,那他說的話,兒子為什麽一定要聽呢?如果父母的交代是合理的,你沒有理由不聽;如果父母的交代是不合理的,你不可以頂撞他們,可以嘴上答應,但一直拖,拖到最後父母說“算了”,就不了了之了。

    子女沒有資格教訓父母,但是要幫助父母來了解現實狀況。如果父母自己改變了想法,你就是孝順;如果父母因為你而不得已改變,他們就沒有尊嚴,你就是不孝。人是需要尊嚴的,否則活著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敬是孝的根本

    我們光有孝還不夠,還要加上一個“敬”。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恭敬,那就是不孝了。子女長大以後,孝都來不及,還要讓父母感覺到很慚愧,感覺到他們很不如你,感覺到他們不長進,那要這種子女幹嗎?有的子女一有錢,就開始看不起父母:“你們怎麽總是這麽寒酸,給你們錢,缺什麽買什麽。”如果以這種態度對父母的話,就算你為他們提供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不孝。

    我親眼看到的,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把他年邁的父母請到高級飯店去吃飯,但是兩個老人家一點也不高興。因為做兒子的很神氣,賺了錢在父母麵前炫耀,顯得父母很土。而且這個企業家很不會說話,一坐下就說:“這家飯店我很熟……”他父母就想:“你很熟,你都吃膩了,才請我們來,是什麽意思?”然後企業家又說:“我來給你們點幾個好菜。”其實他點的菜,他父母都不喜歡吃,他們心裏想:“沒有經過我們的同意,你說好吃,我們就說不好吃。”

    企業家的做法不惹父母生氣才怪!聰明的兒子應該這樣做:兒子對父母說:“這家飯店我也是第一次來,以前隻是聽人家說好吃,不知道是不是這樣。”父母聽了會很高興:“你看你一聽說就帶我們來了,真有孝心。”兒子又說:“我也不知道有什麽好菜,我們能不能問服務員,因為他比較熟。”然後讓服務員推薦幾個適合老人口味的菜。其實老人家一般不懂新式菜品,但是兒子孝順,他們吃每道菜都會覺得很好吃。

    那個企業家不會做人,做到這個地步,就是他不懂中國人是非常敏感的。比如,你買禮物迴家,一定要說,“這是比較便宜的,所以才買迴來”,父母才會安心。你若說:“這東西特別貴,我特別買給你們的。”父母就會說:“我們不要,我們要那麽貴的東西幹什麽?”美國人都是買最貴的東西給父母,中國人買的東西明明很貴,也說“剛好碰到打折,本來很貴,但是現在很便宜”。中國人的心理跟西方人不太一樣,我們現在都讀西方人的心理學,迴過頭來完全不懂中國人的心理,這是我們很大的遺憾。

    敬是孝的根本,如果不敬,就談不上孝。愛是感情的表現,敬才是理智的態度。愛而不敬,很容易怠慢。子女對父母怠慢,便是心中沒有父母的存在,根本就是把父母當作外人看待。孔子說得好,如果隻是拿食物供養父母,和飼養犬馬有什麽兩樣?供養父母時,子女的心中必須充滿了敬和愛,以父母能夠享用自己所敬奉的衣食為最大的快樂。在日常生活中,無論為父母做事,或者侍奉飲食,都應該誠懇,完全心甘情願,沒有絲毫的勉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適時迴報父母

    父母悉心養育子女,並不是一種投資,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讓子女迴報,但是,子女要有迴報父母的心,不要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人必須自食其力,以迴報父母。俗語說得好:“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分家飯是父母祖先的遺產,嫁時衣指父母所贈的衣物。這兩句話的用意,即在勉勵成年的子女,要有自食其力的勇氣,不能夠存有依靠父母餘蔭的念頭。

    幼小或少年時期的子女,還沒有謀生能力的時候,也應該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就算父母經濟富裕,也不圖閑逸、不怕勞苦、不貪吃美味的食物、不貪穿漂亮的衣服。在經濟尋常的家庭中,子女更應該分擔家事,幫助父母做一些雜務。

    當子女長大成人,父母年邁體弱以後,有些父母未必能夠自食其力。這時候子女就應該反過來奉養父母,並且要出乎恭敬的心,使父母有麵子地接受。而不是像還債那樣,表現出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更不應該在父母跟前,顯得自己比父母有辦法,或者把自己的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父母更為重要。

    孝順的子女應該主動為父母分憂解勞,使父母衣食無憂,得以安享餘

    年。這隻是對父母最低限度的報答,子女應該盡力去做,不能夠稍有應付的念頭。

    迴報父母應該盡早,以免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人們應該從小就培養這種觀念,讓年幼的小孩多為父母做一些事情。譬如父母迴家,替父母拿出換穿的拖鞋,再把換下來的鞋子收起來;父母看完的報紙,小孩幫著收起來等。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做重一點的家務活,隻要力所能及的事,就應該多擔當一些。千萬不要貿然做能力以外的事,否則可能把事情弄糟,害得父母反而付出更大的精力善後。當父母的應該指導孩子多做一些家務事,但是現在很多父母卻走入另一個誤區:讓小孩做家務,然後給他錢。這樣做非常不好,父母可以給子女零用錢,但是不要跟勞動聯係在一起。這樣做,隻會導致一個後果:哪天你從外麵迴來,對自己的孩子說:“我今天特別累,你幫我洗碗,我今天給你五塊,怎麽樣?”結果你的孩子說:“我今天更累,我不想賺這五塊,你自己去洗吧。”父母平時老是跟子女搞

    “金錢交易”,子女就會用金錢來迴複你,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形成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做家務給錢是美國人的做法,美國人從小就去打工,從小就去賺錢。中國人不要這樣,這不是提升人性,而是貶低人性。

    孔子說,子女關注父母的健康,是孝道的表現。子女固然希望父母長壽,卻也應該顧慮父母的年齡逐漸增大,難免身體越來越衰弱。特別是年老的父母,更應該節勞頤養,享受天倫之樂。這時候子女最好對老年人的保健衛生多一些了解,調節父母的飲食和勞逸,或者實時對父母提出勸告,使父母能夠健康、愉快而長壽。

    父母惱怒責罵時,子女不應該有怨恨的表示。若不幸父母年老久病,臥床三年五載,子女服侍湯藥,清除便溺,洗滌衣服被褥,十分辛苦,而父母久病難免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斥責辱罵,子女也仍須和顏悅色,毫無怨言才對。

    心中牢記父母

    孟子在《離婁篇》說過,世俗所說的不孝,大約有五種:一是手腳懶得勞動,不肯做事,也不能供養父母。二是喜歡賭博下棋,愛好喝酒,不顧父母的生活。三是貪得貨財,私心妻子,不願供養父母。四是放縱耳目的欲望,嗜好聲色娛樂,致使父母受辱。五是倚恃勇猛有力,喜歡和人家打鬥爭訟,以致危害父母的安寧。

    做子女的應該心中時時有父母的存在,不要讓父母為了自己而操心。孔子說,做子女的,隻能夠在生病的時候,讓父母擔心。除了這種特殊情況,平日都應該守分、自律、自愛、自重,以免父母操心。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就是說,父母年紀大,隨時可能發生意外,做子女的應該隨待左右,不要為了個人的利益而離開。若是迫不得已,也要提前跟父母打招唿,免得他們擔心。比如說,你突然對他們說要出國,他們就會很牽掛。如果你提前對他們說,他們就有了心理上的準備,也不至於感到太突然。人與人相處要靠這些細節維係感情,如果爸爸打電話找兒子,才知道兒子已經出國了,那算什麽家人?家人就是要彼此支援、彼此關心、彼此勸告、彼此幫忙的,要不然有什麽用?

    子女孝順父母,不但要在物質上提供幫助,而且應該在精神上使父母覺得欣慰喜悅。孟子把物質上的奉養,稱為養口體,屬於下孝;精神上的奉

    養,稱為養心誌,才是上孝。孟子以曾子為例,說明侍奉父母的正道。他在

    《離婁篇》這樣描述:從前曾子奉養他的父親曾皙,每餐必定有酒有肉。等到吃飽飯,要把剩餘的酒飯撤走,一定要問這些剩餘的給誰吃。如果曾皙問起還有多的沒有,曾子也必定迴答:還有。曾皙去世以後,曾元這個孫輩就沒有這麽恭敬。曾元奉養曾子,每餐也照樣有酒有肉,但是要把剩餘的酒肉撤走時,並沒有問要給誰吃。而當曾子問到還有沒有時,曾元的迴答是:沒有。孟子認為曾子的恭敬,才稱得上養心誌。而曾元的奉養,不過是養口體罷了!

    曾子以孝聞名,他認為,子女有所作為,使父母享有美名,才算是大孝。大孝即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目中有父母,終身不敢使父母蒙上恥辱。

    現在的子女,隻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完全沒有顧忌。父母不高興,祖父母會出麵打圓場;父親不喜歡,還有母親會支持,以致隻要我喜歡,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有什麽不可以?殊不知就憑這句話,便把自己害死了。

    子女心目中有父母,最具體的表現,即在好好做人,不讓父母生氣,不使父母受辱。長大以後,更應該奮發圖強,有好的成就,以顯揚父母。以此作為檢討自己的標準,看看自己的孝行是不是合格。

    第四節教養子女

    孔子把人分成三等: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但是,中人的標準是什麽很難確定。我認為,人分三種:第一種是萬物之靈。周武王提出,人應該成為萬物之靈,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目標,但是現在很多人不但忘記了,而且想把它否定掉。第二種是一般動物的人。如果人不能成為萬物之靈,那就是一般動物的人。如果你想著自己是萬物之靈,那你就越來越有靈氣。第三種是禽獸不如的人。這種人比一般動物的人更可怕。

    這三種人,你想做哪一種是你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法律既不可以規定,宗教也毫無辦法,隻有訴諸道德。道德是看不見的東西,但是它有力量讓你成為萬物之靈。

    你的子女也可以變成這三種人中的一種,至於最終到底是哪一種,就看你如何培養了。

    親子關係其實是教養關係

    親子關係大致可以分成三種:偏重於朋友關係的,西方人大多如此;偏重於血緣關係的,中國人以前多偏重血緣關係;偏重於教養關係的,我希望現代的中國人偏重於教養關係。教養關係與血緣關係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以前太偏重於血緣關係,最後卻變成利害關係。因為胳膊要向內彎,到最後就變得不講是非。

    孔子曾講過一句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引起很大的爭論。就是說,父親偷了人家的羊,結果有人到他家來調查,那兒子怎麽迴答?要麽承認父親偷羊,要麽替父親隱瞞,說:“我爸爸不是那種人,我爸爸不會偷人家的羊。”在偏重於血緣關係的情況下,兒子做了壞事,爸爸要替他隱瞞;爸爸做了壞事,兒子不能出麵舉證。

    很多人批評孔子沒有法製觀念,為了親情,為了血緣,破壞法律。其實,孔子從來沒有很肯定地講過任何事情,這是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一個人講話很肯定,總有人讚成,有人反對。孔子的基本態度是“無可無不

    可”,既沒有什麽可以的,也沒有什麽不可以的。如果把孔子的話解釋得很僵硬,就是曲解。孔子當年講這句話,是跟人家談話的時候說出來的。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大意是,葉公告訴孔子:“我們家鄉有個直率的人,他的爸爸偷了人家的羊,他卻去官府告發他的爸爸。”孔子說:“我們家鄉的人不一定這樣,爸爸偷人家的羊,兒子不作證,兒子做了壞事,爸爸也不去宣揚。”

    孔子沒有說非這樣不可,隻不過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兒子也可以去作證,也可以不去作證。

    血緣關係慢慢會變成利害關係,為什麽?古時候,甚至現在也有這種思想,認為兒子會替自己養老送終,所以重視兒子;女兒反正要嫁出去,所以不重視女兒。以前的手工藝者基本上都有傳兒不傳女的規矩,這就是利害關係。親情變成利害關係,就不像一家人了。

    無論是朋友關係還是血緣關係,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我提倡教養關係。生而不養,是絕對錯誤的;養而不教,就更糟糕了。很多小孩天生殘疾,他的母親卻無怨無悔地照顧他,這才了不起。如果出於利害關係的考慮,把他丟掉就省事了。

    所以說,親子關係是很神聖的,不要掉以輕心。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就要負起責任養育他。養育不是說要讓他過好日子,富家子弟未必成才,往往是窮人的孩子有成就。世界上真正的偉人,大部分都出生於貧寒的家庭。

    一個人從來沒有經過波折,是一輩子也長不大的。父子把子女封閉起來,保護得很周全,任何疾苦都不讓他知道,他將來就會變成一個白癡。中國晉代有個皇帝,一日上朝,有好事者上前奏報:“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餓死者幾十萬人。”皇帝聽罷,大惑不解:“好好的幾十萬子民,如何會餓死?”好事者答曰:“因為天旱,糧食絕收,百姓沒有飯吃,餓死者已甚十之三四。”皇帝沉思片刻,拍案道:“他們沒有飯吃,為什麽不吃肉?”這不是白癡嗎?

    案例

    有個學者某一天乘船到對岸去,在船上他問船夫:“你懂哲學嗎?”船夫老實地迴答:“我不懂。”學者說:“那你失去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又問:“你懂數學嗎?”船夫說:“我也不懂。”學者說:“那你已經失去生命的一半了。”忽然一陣大風把船掀翻了,船夫問學者:“遊泳,你懂不懂?”學者說:“不懂!”船夫說:“那麽,你要喪失你生命的全部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