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建立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自己想做什麽樣的人,就會建立什麽樣的人際關係。現代的價值觀是,尊重個人的價值取向,把每一個人依自己的特長、誌趣而從事的活動,都視為正當。做正當的事,就是正人君子。

    自己想做什麽樣的人,就會建立什麽樣的人際關係。現代的價值觀是,尊重個人的價值取向,把每一個人依自己的特長、誌趣而從事的活動,都視為正當。做正當的事,就是正人君子。

    第一節正視自己

    一切從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現代人“總是要求別人卻很少要求自己”,總是說別人如何如何,卻很少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中國人最討厭彼此騙來騙去,也不承認自己會欺騙別人,但是實際情況卻顯示中國人常常騙來騙去。相信你一定知道這種情況:

    電話響了,小王拿起電話,電話那邊傳來一個男人的聲音:“您好!我姓張,要找李先生,請問他在嗎?”小王用手捂住話筒,對李先生說:“李先生,有你的電話,是一位張先生打來的。”

    李先生一聽,連忙告訴小王:“你告訴他,就說我不在。”

    這種話不是欺騙,而是中國人慣用的一種“設計”,如果你是那個打電話的人,就要自己檢討,為什麽做人做到這種地步,他明明在,卻不願意接你電話?

    人的一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希望成為什麽樣的人,就應該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理想,認真地做好自己。這是儒家“反求諸己”的主張,也是

    “自己負起完全責任”的具體表現。

    一表人才能成為十大要領之首,就說明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人與人之間,隻要彼此來往過幾次,就會互相產生某種評價。人們大多習慣於利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其他的人,同時,也習慣於和熟悉的人打交道。

    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對方視為有信用的人。所以中國人常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中國古代的商幫將信用視為生命也是這個道

    理。開過一兩次玩笑,以後所說的話,常常被當作笑話。我們從小就是聽“狼來了”的故事長大的,對這種情況再熟悉不過。

    每一個人遲早都會被人貼上一張看不見的標簽,清清楚楚地寫著他的性格和人品。許多人更是一見麵,就喜歡論斷對方究竟是什麽樣的人,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

    我們要替自己負起責任來,因為我們有權力決定以後的路要怎麽走,我們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因此人際關係要從自己做起。在開展人際關係前,首先要想想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

    人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忠義之士,為正義而犧牲在所不惜,這種人叫作硬漢。別人不敢說的他說,別人不敢做的他做,這就是硬漢。我很佩服這樣的人,但我不希望人們都做這樣的人,除非他自願。做硬漢要承受很多的苦難,否則怎麽知道你是硬漢?此外,你不能變節,做硬漢最可怕的就是變節,即做到一半不做了。做人應該有正義感,但是要小心被利用。如果你所知有限,又充滿正義感,就很容易被別人拿來當工具。每一個時代都有硬漢,如果說他們真的拿捏合理,就會流芳百世,否則就是無謂的犧牲。人各有誌,不能勉強,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對自己的選擇,不鼓勵也不反對,因為社會需要這樣的人。

    第二種人是順民,即唯唯諾諾、聽話、保平安、少惹事。老實說,不是硬漢,非要他當硬漢,他很辛苦;不是順民,非要強製他當順民,他也很痛苦。在一個組織裏麵,一定要有順民,也一定要有硬漢。

    如果這兩種人你都不想做,那你還可以走第三條路,做隱士,即不聞不問免得生氣,反正都是別人的事。這種人既不會有什麽貢獻,也不會惹什麽麻煩。

    在這三種人中,做硬漢很辛苦,做順民劃不來,做隱士也不容易。一個人要做到對世事完全不聞不問是很難的。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總希望參與社會事務,總需要有點作為,所以隱士其實不容易當。

    那怎麽辦?好在中國人從來沒有走投無路的時候,既然三種人哪個都不好當,那就三合一。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孝”以外,還有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合”。中國人之所以聰明,就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合在一起考慮。我們盡量當順民,但是偶爾也會當硬漢,必要的時候又可以做隱士,這種人就是隨遇而安。領導看得起我,那我就當硬漢;領導看不起我,我就當隱士,反正我講的領導也不聽;領導對我一般,那我就當順民。中國人常常是看你對我怎麽樣,才決定我如何對你。同樣一個人,有時候他什麽都不管,有時候他很認真、很積極,而有時候他又好像很聽話的樣子。

    該當硬漢的時候,就當硬漢。當年史可法1不可以逃走嗎?當然不是,帶兵打仗的人想逃太容易了,但是他一跑,這輩子就白活了,如果不跑,就可以萬古流芳。人遲早是要死的,要死得其所。這是你可以選擇的,所以史可法選擇戰死沙場。嶽飛也是一樣,如果他不想迴去,別說十二道金牌,就算二十四道金牌也沒用。結果他迴來了,身遭陷害卻流芳百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人生不過是四個字而已——心想事成。我們不要把“心想事成”當作祝語,它本來就是事實。但心想事成不意味著你一直說想成功就能成功,老天聽不懂人的話,整個宇宙都是信息場,老天隻接受你的信息,但聽不懂你的話。

    什麽時候你能掌握宇宙信息場的變化,你就可以心想事成。現在有一種說法是心靈管理,即學會怎樣去控製對方的心靈。我相信有一種力量,是到目前為止科學所不能解釋的,叫作念力。宇宙非常大,我們已知的部分很小,如果已知的部分是科學的話,未知的部分就是神,如此而已。

    每個人要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把自己的價值觀發散出去造成一種磁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頻率相同的人就是誌同道合的人,這個就是所謂的緣分。緣是機會,分就是關係,有緣無分就是說兩個人有機會,但始終無法建立關係。

    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物極必反,過分親密就容易吵架。“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為兩個人就算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牙齒遲早也會咬到嘴唇的。

    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要想和別人搞好關係,首先要同自己搞好關係,要能夠接受自己。隻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而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你跟自己相處不好,就不會有人跟你處得好;你跟自己處得好,別人才會跟你處得好。所以人要首先了解自己,跟自己相處好,而不是隻看到別人。每當麵對著鏡子的時候,問問自己對鏡中人究竟是愛是恨?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大概很少有人會喜歡你。可事實上就是有大部分人不喜歡自己,總覺得自己這兒長得不好看,那兒也長得不好看。要改變別人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改變你自己,而改變自己不是說去整容,而是接受你自己。當你哪一天接受了自己,就跟自己相處好了,那時你會發現,所有的人慢慢地都跟你處得很好,都開始接受你了。

    憎惡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惡別人。不能接納自己的人,在情緒上常常顯得很不穩定,不是有意表現優越,便是相當自卑。這種內心的摩擦,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同樣也會憎惡他人。

    如果發現自己的人際關係並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如何。先調整自我關係,然後改善人際關係,才是有效的途徑。人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這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的最主要的差異。

    既然人能夠自主,一切由自己決定,當然要由自己承擔所有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切言行,事實上都要先通過“自己”這一關。自己認可的,才說得出來;自己認同的,才做得出來。所有接觸的對象,也由自己來決定。人最先、也最多接觸的應該就是自己。

    接受自己必須在合理的範圍內,過分地愛自己,有時會成為可怕的自戀狂。自戀狂最大的特征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這種人不但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且從來不懷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點,以致自認為十分可愛。我們最好冷靜下來,客觀地反省自己究竟有哪些優點,又有哪些缺點。發現自己有缺點,隻要實實在在努力去改正就可以了,不必過分憎惡甚至嫌惡自己,以致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為壞人。

    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點,就能夠把它變成優點。接受自己有某些缺點的事實,盡量不要讓它發展,進而將它轉變為自己的優點,才是最好的辦法。貝多芬晚年變成聾子,照樣譜寫傳世名曲。人都不是完人,有缺點是十分自然的現象;人也沒必要變成完人,“完人”表示把人做完了。對於自己的缺點,固然不可忽視,卻也不必緊張。因為緊張無濟於事,並不能解決問題。

    把缺點變成優點,聽起來有一些奇怪,怎麽會這樣?其實任何言行,配合時空的變遷,調整到合理的地步,便是優點。離開了具體的時空,本來就沒有什麽優劣可言。

    盡量減少缺點、增加優點,並不意味著讓所有人都說你好,想得到所有人的讚美本身就是貪心的想法。大家都說好,未必真的好;大家都說壞,也未必真的壞。特別是多元化社會,同樣一件事,有一個人說好,就可能有五個人說壞。我們不能夠單憑別人的論斷來判定這件事情的好壞,卻應該看看讚成的是哪些人,反對的又是哪些人,然後再謹慎地進一步判斷。

    不要太過於在乎別人的批評,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壞話,要看看說的人是誰。希望每一個人都說自己好的人,往往因過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鄉

    願(指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並不是大家所喜歡的人。

    因此,聽到不同的聲音,要先明辨是非,因為不同的人立場常常不一致。憑良心,不討好,也不刻意為了凸顯自己的好而得罪小人,這才是上策。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

    中國人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實實在在,做事要規規矩矩”,這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則。中國人雖然處世追求圓通,但始終以務實為修身之本。中華文化一直強調“君子務實”,務實的具體表現為,做人重誠信,不傷害其他人,並且以誠懇的態度對待別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能認識自己的過錯,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正是務實、務本的實踐,也是對待自己的最佳途徑。

    從古至今,獲得成功的人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正道,一是偏鋒。以務實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屬於正道;用欺詐的方式來建立人際關係,即為偏鋒。循正道成功,才是實至名歸,值得敬重。因偏鋒而成功,不過是欺世盜名,並無多大價值,徒然惹人背後恥笑。中國人厭惡權術而欣賞藝術,便是由於藝術才是務實、務本的方式與技巧。

    成功離不開實實在在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但隻是實實在在做人、規規矩矩做事並不一定能成功,這隻是基礎工程。就像打地基一樣,地基穩,才能在上麵建造高樓大廈,但地基並不等於高樓大廈。所以務實隻是本分,守本分之外,需要進一步持經達變,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

    如何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最好是多看、多聽,先了解環境,再適應環境,然後再動腦筋改造環境,最後才有能力合理地創造環境。多看、多聽、多問,並不一定隻限於正麵的、好的東西,對於那些負麵的、不好的東西也要了解一下,這樣有助於防患於未然。記住,此處隻是教你多看、多聽、多問,但要少說,正所謂言多必失。貿然說出一些話來,固然痛快,卻也很快就要承受某些痛苦。但少說並不意味著不說,否則就是矯枉過正。當你看準了、想明白了,再說話,才會言必有中,每一句話都合理,這樣比較妥當,也會受歡迎。胡言亂語,不但讓別人看不起,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信用。

    在不忘本的情況下權宜應變,才不致亂變。人際關係是不進則退的,就好像一株幼苗,需要時時澆灌才會茁壯成長,否則就會枯死。如果不能隨時注意調整,久而久之,人際關係隻會轉壞而不可能轉好。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因時、因地而製宜,才會增進與別人的良好人際關係。

    務實的同時必須適當地調整,使“本”穩固。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必須富於改善意識,運用精銳的眼光,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斷尋求改善。我們常說隨機應變,就是說,任何事情都需要因人、因地、因事、因時而製宜,不可以一成不變,但是也“不可亂變”,不可以為了求新求變而忘本。有所變還要有所不變,變來變去都能夠務實,才是以不變應萬變。

    人際關係的建立還有賴於長期地培養自己的聲望。同樣一句話,聲望不夠的人說出來,便是人微言輕,很少有人加以理會;換一位有聲望的人說出來,馬上顯得有分量。

    養望相當困難,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培養自己的溝通力,是比較可行的途徑。人際關係有許多地方離不開溝通,良好的溝通力,正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主要方法。溝通能力強,就是說話說得讓對方聽得進去,讓對方樂於接受,能夠引起對方的共鳴,進而引發共同的行為。

    溝通力良好,才能在和諧的氣氛中彼此協調。這時候更需要重視人倫的道理,使大家覺得這種尊重他人的態度值得敬重,也能夠使其本人得到相當的信任,久而久之,聲望就建立起來了。這是急不得的,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在中國社會,遇到爭執的時候,經常會請幾位德高望重之人出麵調停。難道德高望重之人就一定公平嗎?未必,但是大家對他們有信心,知道他們一定會公正,所以將其視為溝通的橋梁。不管他們的評判有沒有道理,對立雙方都比較方便下台階。

    第二節善待他人

    人是群居的動物,從一出生起,就避免不了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尤其是中國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很複雜,沒有人能逃得過這張巨大而無形的關係網。那我們應該如何維係這張網,即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呢?

    待人需要誠心

    朋友相交,貴乎交心,也就是說,知己朋友要心意相通、坦誠相待。誠信是自古以來人們推崇的美德,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沒有誠信,就會形成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局麵,那還有什麽意思?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了解才能產生信任,知己知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但是,要求不敗,除了自己知己之外,還要讓好人知己,不讓壞人知己。然而,好人壞人很難分得清楚,所以不得不製造若幹假象,來掩蓋自己的實情。中國人通常會讓自己的眼光收斂一些,不流露出真正的感情。

    戴上麵具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完全沒有麵具等於赤裸裸地站在眾人麵前,反而容易引誘別人欺詐或利用你。所以我們必須小心,有時把弱點裝成優點,有時又要把優點裝成弱點,因為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沒有弄清楚對方之前,以及弄清楚對方根本不懷好意之後,必須謹慎地保全自己。否則一直誠懇待人,反而為人所害,勢必使自己從此對誠懇失去信心,結果變成一個奸詐陰險的人,豈非害了自己?

    中國人的自保心理很重,做起事來難免“遮遮掩掩”。明明是個中高手,卻裝成一竅不通;喜歡的東西,假裝不喜歡;想要的東西,先讓給別人;不想來說“要來”,說“不來”卻來了。中國人在虛虛實實之間,有很多變化。有些人說中國人騙來騙去,實際上中國人多數重視誠信,不過是因為虧吃多了,自然懂得遮遮掩掩的好處。有時候中國人並不騙人,隻是暫時蒙一下,瞞一時,一方麵明哲保身,一方麵靜觀其變。出發點是保護自己,而不是欺騙別人,所以也不算是什麽善意的欺騙,因而絲毫沒有欺騙的意思。

    人與人相處,用誠懇的態度來感動對方,固然是不可易的原則,但是實際應用起來,這種單一方式很難奏效。有時候需要“設計”一點小花樣。這些花樣是建立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可以使彼此之間減輕摩擦,促進互動。

    耍花樣的人,很容易惹人厭惡,引起反感。但是,完全沒有花樣,一切直來直往的人也不容易受人歡迎。舉個例子,有人過生日,你直接送他禮物,他會感謝,但未必感動。如果你設計一些花樣,讓他體驗到從未體驗過的事,他可能會很感動。為什麽大多數女人都喜歡浪漫,浪漫不過是在適當時間、適當的地點製造一些花樣而已。

    心正的人,就算花樣一大堆,這些花樣都是藝術。心不正的人,如果花樣一大堆,則是玩弄權術。藝術和權術隻一字之差,但性質不同,藝術的基礎是誠懇,否則便成為權術,成為破壞人際關係的殺手。前者以心正為出發點,後者則因心不正而表現出損人利己的行為。

    對待一些人,可能正常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要想點小花樣,但千萬不可以耍花樣害對方。比如,我們常說,請將不成,何不激將。用恩威並施、剛柔相並的方法達到目的,早已有之。運用得當,可以收到奇佳的效果。

    對於自負的人,我們越是誠意請求,他就越發得意,不是托故拒絕,便是推三阻四,此時運用反激的方法,會屢試不爽。激將法的要領在於一切為他著想,例如擔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勝任,唯恐他受人擺布,激起他的自尊心,使他非要表現一下不可。

    對於老於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沒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屬,讓他自告奮勇。這種正激的方法,使他很難推諉。這對於有能力而退縮一旁的人,具有奇效。

    這些小花樣,我們不應該排斥,否則很難彼此和諧。這些花樣是人際技巧而非伎倆,與以誠相待並不矛盾,因為你的出發點是好的。

    不過,權術和藝術,從形式上、表麵上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以致很多人分不清楚,也看不明白。有人把權術當作藝術,惹來很多反感。有人則把藝術看成權術,極力加以排斥,使得自己寸步難行,還被人視為不近人情。

    我們既不可以盲目排斥花樣,認為凡是有花樣的都屬權術,也不能夠心術不正玩弄權術,把別人當作傻瓜,自以為聰明地耍手段、玩花樣。因為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不得其法,對自己都沒有好處。

    待人需要友善

    對待別人隻有誠心還不夠,還要有善意。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子貢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顏迴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子所持各異,問於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蠻貊之言也;賜之所言,朋友之言也;迴之所言,親屬之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子路、子貢、顏迴在一起談論待人之道。子路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

    孔子評價道:“這是沒有道德禮義的夷狄之間的做法。”

    子貢說:“別人用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就引導他向善。”

    孔子評價道:“這是朋友之間應該有的做法。”

    顏迴說:“別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別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

    孔子評價道:“這是親屬之間應該有的做法。”

    人性原本有善有惡,事實上也可善可惡。一般人偏向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自己抱持善意,期待對方善意的響應,多半能夠心想事成。因為中國人是交互的,你對他好,他沒有理由不對你好。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一開始就認定對方缺乏誠意,對方也會十分敏感,一下子就看出來,當然也不會誠懇地響應我們,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表現自己的善意,使大家對我們產生比較良好而深刻的印象,才能進一步建立關係。別人注意我

    們,卻產生不良的印象,不如不讓他注意,反而更好。所以,我們不但需要引起他人的注意,還需要造成良好的觀感。

    不僅自己向善,還要導人向善。朋友的美德,應該替他宣揚;朋友有缺

    點,要幫助他改正。聞過則喜是一種美德,可惜做得到的人委實太少,那我們應該怎麽辦?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意思說,當朋友有過錯的時候,要忠誠地勸告他,要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他不接受的話,那就要停止,不要去自取其辱啊!

    指出朋友的缺點或錯誤時,要先讚美他,然後批評他,最後再讚美他,這樣他才樂於接受。也可以借用別人的話來批評對方,譬如,“有人說你相當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或者“我看你整天忙於工作,偏偏有人還在批評你偷懶……”,這樣就可以弱化批評的語氣。

    想改掉朋友的壞毛病,最好以身作則,讓其耳濡目染,慢慢自己調整。因為朋友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我們常常告誡別人,謹防交友不慎,就是因為不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把這種朋友斥之為狐朋狗友,而把那些能帶給我們好的影響的朋友稱為益友。我們要影響對方,必須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場,主動給予配合,才能讓他樂意接受。盡可能發現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優點,逐漸喜歡他、關心他。當這些反應傳給他以後,他也會有所迴饋。彼此都伸出友誼之手,產生交互作用。先承認他言之有理,讓他了解我們並不是存心要改變他。然後曉以道理,使他覺得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也有另外一番道理。當他身心放鬆的時候,趁機讓他自己改變,通常比較容易收效。

    表達善意要多替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別人才可能依據交互精神,同樣站在我們的立場來合理地迴應。大家都將心比心,交集的範圍加

    大,彼此有共識,當然容易溝通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凡事隻想到自己而不考慮他人,必然被視為自私自利而得不到他人的支持和歡迎。

    想想自己,也想想別人,才能合理兼顧各方麵的利益,合乎將心比心的原則。有一句話很通俗,“前半夜想自己,後半夜想別人”。不過有些人前半夜想自己,想著想著就睡著了,從來沒有想過別人。

    待人需要禮貌

    中華文化非常重視“禮”。《論語》上說:“不學禮,無以應。”民間也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可見,在人際關係中,禮貌是不可或缺的。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司馬牛憂傷地說:“人人都有兄弟,就單單我沒有!”子夏說:“我(商)曾經聽人說過,人的生死,冥冥中自有天定,人的富貴也完全是由上天安排。君子隻要恭敬地修養自己而不犯過錯,對待他人謙恭有禮,那麽在四海之內的所有人,都是兄弟啊。君子又何必憂愁沒有兄弟呢?”

    禮貌的作用,一是使大家相處愉快;二是使大家在一起時,秩序井然;三是為表現合乎自己的身份;四是為發揮以讓代爭的精神。做一個謙恭有禮的人,別人自然會喜歡你而與你親近,你又何必做“司馬牛之歎”?

    對人有禮貌,不見得馬上有實際的效益。有些人急功近利,認為有沒有禮貌,人家又不能把我怎樣,何必約束自己,處處講求禮貌?有些人注重形式化的禮貌,卻絲毫不關心人,令人覺得此人很虛偽。

    待人需有差別

    雖然與我們打交道的人眾多,但我們卻不會一視同仁。中華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詞有很多:點頭之交、泛泛之交、患難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這些詞多以交情深淺而劃分,這就告訴我們,對待交情不同的人應該采取親疏有別、差別對待的態度。

    對隻是認識但並不熟悉的一般人,我們僅限於禮貌性地打招唿,談不上什麽信任不信任的問題。逐漸互有交往,增進彼此的了解,成為熟悉的朋友之後,雖然也交換一些意見,但多是閑聊,畢竟交淺不言深,不可能涉及不足為外人道的題材。熟悉的朋友當中,有一些信得過的,慢慢變成好友,再進一步成為密友,這才放心商量一些私人的問題。密友經得起再三的考驗,切實可以交心的,才會變成知己。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雖然將關羽、張飛、趙雲都視為兄弟,但他對三人的感情並不同。關羽、張飛是他的結拜兄弟,三人自桃園結義開始,便親如一家,劉備所說的“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指的也就是關羽、張飛二人。而趙雲的地位則不同,關羽曾說:“翼德吾弟也;……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並,可也。”一句話點明了趙雲的地位,不過是因為他戰功卓著,加上忠心耿耿,所以從情分上視為兄弟而已。

    其實每個人都會謹慎區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們如此對待別人,別人也如此對待我們,這都無可厚非。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別人心裏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別人是知己,完全可以無話不談,他有什麽過錯,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別人隻是熟人而已,則交淺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別人的忌諱,埋下禍根。

    要想交到知心的朋友,離不開感情的投入,即從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其想法,以了解其感受、要求和苦惱。這種感情投入是自發的,不計較產出,你自然會因此得到許多朋友。如果你是為了獲得迴報才投入的,總是想著“我對你好,你一定得對我好”,那你很可能得不到他人的迴饋。

    人和人打交道不應該點到即止,如果你認識的人都隻是泛泛之交,而無一個知心朋友,那又怎會有樂趣呢?我們認識別人,並不會隻是抱著認識的目的,而是想通過交往熟悉起來,成為朋友。

    第三節三大禁忌

    人際關係有三個破壞因素:鋒芒畢露、自負和輕率。如果你有這三個毛病,最好馬上改掉。

    一個人鋒芒畢露,其人際關係不可能好。很多年輕人都有這個毛病,到哪裏都要變成焦點,別人講話他要插嘴,對什麽事情都有意見……這些都是鋒芒畢露的表現。鋒芒畢露不一定會出人頭地,因為所有的人都會找機會把你的鋒芒除掉。很多人年輕時有棱有角,後來卻變得很圓滑,就是因為受了很多打擊。

    自負也是破壞人際關係的主要因素。很多人剛上大學的時候,眼睛長在頭頂上,隻看到天,沒把別人放在眼裏。到了大二之後,挨老師的批評多

    了,眼睛才慢慢長到下麵來。

    尤其現在把大學分等級後對年輕人的影響更大。不是一流大學畢業的學生,底氣都不足。但是社會風氣就是這樣,而且全世界都這樣,比如日本,隻要一個人上了東京大學,他這輩子什麽問題都解決了,職業有人給他找,老婆有人給他找,房子有人給他找,他什麽都不用操心。這就造成了一些年輕人進入名牌大學以後,目空一切。結果在工作時,很難與別人合作,管理他也非常困難,除非你都聽他的,而他又不成熟。所以,企業隻好讓他做可以獨立完成的小項目。

    西方人一直強調人要對自己有信心,但我認為,人應該對老天有信心。什麽叫老天?老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服從自然的規律。

    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伏羲氏當年就是從自然的景象體會出人應該是怎樣的。伏羲說,天、地、人,曰三才。意思是說,隻要三個人在一起,其中有一個人像天,有一個人像人,有一個人像地,像天的人就要領導其餘兩人。皇帝自稱天子,是因為隻有他才能夠代表天;地是很踏實的,它要承受所有東西,負荷力最強;人要承上啟下、頂天立地。三個人在一起,角色不同,互相配合,才能相處愉快。

    因此,每一個人都不能有鋒芒,一切要順乎自然,這是中國人一向的主張。花長得美,就會被摘掉;樹長得直,就會被砍掉;人有才能,就會遭打擊。所以一個人要修煉,要有內涵,不露鋒芒,就會有前途;一個人很自負,自認為了不起,那就叫作無法無天。

    輕率,就是做什麽事情都不經過大腦。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就是輕舉妄動。遇事不要立即反應,因為每次發生的事情都很特別,曆史雖會重

    演,但從來都是大同小異,所以誰也沒有絕對把握能處理好。

    很多人經常說要按照慣例辦事,但每次的事都不同,何談慣例?所以,同樣的事結果往往不一樣,有走運的也有不走運的。有些人開車闖紅燈被抓,第一反應是倒黴,從來沒有人主動承認“我違規了”。被抓的人肯定想:“前麵的車闖紅燈警察沒看到,後麵的車闖紅燈警察沒來得及抓,所以隻有我倒黴。”

    一般人遇到刺激就會亂說話,事後才後悔,而閉上嘴後,這個刺激會迫使大腦飛快地運轉,積極思考問題,這叫作“謀定而後動”。千萬不要急於顯示自己很聰明而立即反應,否則你會後悔的。我們都不是神仙,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缺點,最要緊的就是告訴自己:“我很有能力,但是我不要隨便表現。”

    因為我們不是西方人,西方人一生隻做兩件事,一件是show,show就是作秀的意思,西方人有什麽才能,一定要表現出來。另一件是tell,tell就是告訴別人我表現了什麽。西方人不斷地表現,而且到處去告訴別人,自己能做什麽。中國人遇到事情都先說“我不會”,然後看大家都不會,才說“我來試試看”,結果做得非常好。

    你問一個美國人最近在幹什麽,他什麽都告訴你;你問一個中國人最近在幹什麽,他什麽都不會告訴你,因為他的第一反應是“你問這個幹什麽”。你問一個美國人“你會打乒乓球嗎”,他會就說“會”,不會就說“不會”;你問一個中國人會打乒乓球嗎,他一定說“不會”。中國人不敢說

    “會”,否則對方會很認真地跟你打,把你打得慘敗,然後還笑話你:“你這樣就算會啊?那誰不會呢?”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中國人為什麽會立於不敗之地?就是因為我們很會保護自己。比如,有人問:“對這件事你有什麽看法?”中國人肯定說:“我不懂。”這樣,就沒有任何責任了。然後他聽聽大家的看法,聽來聽去覺得還沒有自己懂得多,於是就站起來說:“我剛剛想到怎麽辦,讓我試試看。”結果不言而喻。中國人在沒有確保安全的時候,不會輕易出手。

    情勢不停地在變,我們要特別機警,有任何風吹草動,先閉上嘴,趕快動腦筋,找到當前的合理點。全世界最受老天關愛的人有二:一是猶太人,一是中國人,他們所受的磨難最多,但是最聰明。

    全世界公認猶太人最會做生意,但有一個猶太人跟我說:“全世界最會做生意的是中國人,不是猶太人。”

    所以說,一個有能力就表現出來的人,是沒有什麽前途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人際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如何搞好人際關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