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挖掘內心的自己,善待多變的情緒憤怒、憂鬱、難過、哀傷、焦慮、害怕,這幾種情緒大家都經曆過;無助感、無力感、羞愧感、罪惡感,這幾種感覺大家也都體會過。如何看待它們?如何調整它們?還需要我們仔細挖掘內心的自己,客觀對待多變的情緒。

    第一節放下憤怒與憂鬱,適度管理情緒

    造成憤怒的兩個原因

    人為什麽會憤怒?首先,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發泄出來。在憤怒出現以前,人們常常會焦慮不安,擔心很多事情,然後會感到自己受到很大的壓力。憤怒的時間越長,人的表現越強烈,對自己的行為越難加以控製。很多傷害的事件,都是因為極度憤怒造成的。

    其次,是權益受到了傷害。比如:“明明是我的,為什麽你把它拿走?”“明明可以走的,為什麽現在會堵車?”當一個人開車走到一條路上時,發現那邊在堵車,不管別人是否豎了個牌子,上麵寫著

    “抱歉,前方正在施工,請繞行”,他都會一肚子火。是自己的東西不見了、該通的不通、本來可以的事情突然間變得不可以……人會一肚子火,一肚子火就叫作憤怒。一個人受到傷害、被別人忽略或者不被別人當一迴事,都會憤怒。還有一種,別人把他看得很高他也會憤怒。比如辦一件事情,組織者說每個人出一萬塊錢,他就會想:別人出一萬塊錢是應該的,我憑什麽出一萬塊錢?我又沒有別人收入高。

    隻有搞清楚上述這兩個原因,我們才會知道如何避免憤怒情緒的產生。

    憤怒伴隨著各種不同的情緒

    一個人在憤怒時,會有各種不同的情緒同時出現。比如悲傷、挫折,這些感覺都會越來越濃厚。比如一個人本來是很憤怒的,結果最後會氣得哭起來;有時他還會向外攻擊,比如摔東西、亂罵人等。但同時他又會有一種罪惡感、一種羞恥感,覺得自己修養很差,覺得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控製不了自己,還會害怕受到報複,等等,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過的經曆。

    一個人如果無限製地發泄憤怒,那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像一隻生氣的老虎一樣,看到人就咬;但是如果把憤怒完全壓抑,最後人自己也會受內傷。最好的做法是“激不怒”。比如《三國演義》裏麵的司馬懿,他的情緒管理是第一流的。不管諸葛亮如何激他,他都不會生氣,都是笑嗬嗬的。

    憤怒的三個真相

    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一個人明白憤怒的真相,他應該就不太會憤怒了,因為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比如一個人晚上越想越氣,氣到睡不著坐起來,但是那個給他氣的人在睡大覺,他就很劃不來;如果他想打電話去罵,可是那人卻關機,他會更生氣。做錯的人沒有受罪,生氣的人在受罪,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一個人明白應該受懲罰的是別人而不是他,他就會改變。因為觀念改變,行為也會跟著改變,情緒自然就改變了。

    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

    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有些公司領導經常惱羞成怒。比如他從外麵迴來,看到員工正在整理培訓教室,就會說這裏沒整理好、那裏也沒整理好。如果他說完後員工跟他說:報告領導,這個杯子是今天課程要用的道具,那個黑板是老師交代要準備的,這些糖果是為了配合現場互動的……即使員工說得非常有道理,領導也不會笑。

    他會用一種所有領導都會用的“模糊主題”,另找一件事情說員工沒有做好。他會“雞蛋裏挑骨頭”,故意找碴。不是他不講理,而是他惱羞成怒了——他是領導,員工不能讓領導承認自己說錯話了,不然他就沒有領導權威了。但是如果員工搶先在領導罵之前向他報告這裏的一切情況,在領導做錯以前幫助他讓他不出錯,領導就會非常有麵子。這時候他就會說“辛苦辛苦”,而不會罵員工了。

    憤怒是後悔的前奏

    憤怒其實是後悔的前奏。沒有人生氣後是不後悔的,尤其是打破東西更後悔,因為最後還要花錢去買來賠給別人,那個叫作圖一時之快,而後麵是漫長的彌補之痛。所以為了減少後悔,大家就要少生氣。

    憂鬱令人覺得不快樂

    “人無近憂必有遠慮”

    現在有一種病叫作“憂鬱症”。憂鬱怎麽會變成一種病呢?“人無近憂必有遠慮”,一個人現在沒有問題,將來就會有問題,因為人隻要活著就會產生問題。比如去看電影,電影裏男女主角雙方情投意合,“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是騙人的。假如有續集的話,男女主人公會吵吵鬧鬧,最後有可能會離婚。

    一個人隻要活著,有一口氣在,他就不可能沒有問題。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誰都有憂,誰都有慮,不用把它們太放在心上。這樣調整觀念後,人基本就不會得憂鬱症了。

    人會漫無目的地擔心、害怕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會一直害怕、一直擔心的時候,他就是憂鬱了。人們為什麽會憂鬱?就是因為有的人喜歡自己嚇自己。鬼嚇人是嚇不死的,人嚇人會把人嚇死。比如長長的走廊,如果不開燈的話,有人就說會碰到鬼。很久以前,有一個富翁家裏有長長的走廊,但是他很小氣,不舍得在走廊裏開燈,有時傭人們在走廊裏搬運東西,因為黑乎乎地看不見,會撞在一起,他們就以為是鬼,被嚇死了,其實是人碰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越不知道的事情,人越害怕;同樣,越黑暗的地方人越害怕,越陌生的地方人越擔心。在家不怕小偷,出外怕鬼。為什麽在家不怕小偷?因為門窗都鎖好了;出來為什麽怕鬼?因為不知道自己住的旅館到底死過人沒有。

    憂鬱如果在思想上、情緒上、行為上和生理上都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麵作用的話,那人就真的病了。他會整天擔心、害怕,比如沒有事情,他也會惶惶不可終日;吃得好好的,他也會懷疑東西裏有沒有毒,等等。自己不敢放心,那他的日子就不會過得很好。

    如何克服憂鬱

    找出真正憂慮之所在

    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憂鬱是從哪裏來的,找出真正憂慮之所在。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憂愁時,可以拿一張紙出來,拿筆寫下來自己可能會憂慮的東西。如果憂慮自己會得癌症,那就去醫院檢查;如果憂慮別人搶自己的財產,那就想辦法把貴重的東西存到銀行裏……當一個人把很具體、很明確的會憂慮的事情列舉出來以後,再去解決,他就沒有憂慮了。所以大家要深入去分析,看自己到底怕什麽、擔心什麽,把它找出來,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順其自然,看事情如何發展。

    挖掘事情的正麵意義

    任何事情都有兩方麵的意義。比如一個人不舍得吃某樣東西,把它放到冰箱裏麵,結果後來忘了,等他想起來時,發現那食品的保質期已經過了,他會覺得很劃不來,“好好的東西變成這樣了”。其實,這些都是負麵的想法。如果他用正麵的思想告訴自己:“放在冰箱裏我就少吃了,正好可以減肥。”這時把食品丟掉他也不會傷心了。所以,大家不要總是用負麵的思想來想每一件事情,那樣會覺得什麽都是壞的。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作“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比如“世界末日”的說法,大部分人會選擇相信,因為相信有世界末日,大家才會提高警覺,好好去防範。所以,我認為,對那種沒有辦法去證明的事情,大家最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就像有些人“碰到”菩薩時,會去跟菩薩“打個招唿”,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我相信有,我不得罪你,因為我得罪不起;但是我不會迷信你,因為到底有沒有菩薩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很多中國人的態度。

    把注意的焦點轉向內在心靈

    每個人都要提醒自己,不要長期把焦點注意在那種使自己擔心、害怕的地方,其實隻要一轉移注意力,人就會把那些地方給忘記。有病要忘病,病才會好;沒有病,想也會想出病來。如果一個人經常想著“我這麽累,可能我的肝已經不行了”“那麽多人得肝病,我大概也逃不了”。那他就會真的得肝病,因為是他的心要他得肝病的。

    當一個人把好與壞合在一起想時,他就沒有什麽好與壞的觀念。現在很多人講雙贏,即“你贏我也贏”。但是真有雙贏這種事情嗎?世界上的事情是有贏就有輸的,不可能雙贏。中國人隻相信沒有輸贏,不相信雙贏。有些地方這個人吃虧,有些地方這個人占便宜;有些地方那個人吃虧,有些地方那個人占便宜。如果兩個競爭對手都占便宜不願吃虧,那就是買他們東西的顧客倒黴了。

    大家必須要好好地整理自己的觀念,否則即使一天到晚講情緒管理也做不好。因為人的觀念不正確,情緒就不可能穩定。

    案例

    樓上住著一個富翁,樓下住著一個皮鞋匠。樓上的富翁整天垂頭喪氣;樓下做皮鞋的人,整天都唱歌,快樂得很。樓上的富翁就想他那麽窮還那麽快樂,自己這麽有錢為什麽還這麽苦惱?富翁的朋友就告訴富翁把錢送給樓下做皮鞋的人,做皮鞋的人就不會唱歌了。

    於是富翁就送了一大堆錢給樓下的那個人,果然,樓下做皮鞋的人從此不再唱歌了,因為他天天在想拿這些錢怎麽辦、該怎麽處理,晚上睡覺都睡不著。而富翁沒有了那些負擔,所以整天都很開心。

    丟掉與不丟掉合起來想,有和沒有一樣,沒有和有一樣;說了和沒說一樣,做了跟沒做一樣,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而且做人做事一定要合理,不然很多人都會沒辦法和別人相處。如果一個人認為生活有時候很明確、有時候不明確,有時候歎歎氣、有時候開開心,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都是很正常的,那麽他就不會憂慮。

    第二節正視難過與哀傷,激發適應性

    難過是一種普遍情緒

    難過是種非常普遍的情緒,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難過的時間有時候很長,有時候很短;難過的程度有時候很強烈,有時候很微弱。一個人無法和親人見麵時,會覺得難過;一個人很受重視,老板有事情常常跟他商量,但是不知道什麽原因突然間被冷落了,他會開始難過;一個人很有把握做好的事情,結果卻沒有做好,他也會難過……

    外國人見了麵就很熱烈地又握手又擁抱,而中國人不會這樣。外國人道別時的樣子就好像從此再也見不到了一樣。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隻有從此不見麵,才會那麽慎重,一而再再而三地道別。如果馬上要見麵,趕快告訴彼此就可以走了,甚至不用說就可以走了。沒有到生離死別的程度,居然有生離死別的樣子,那是一種不祥之兆。當你要和一個人道別時,你突然間很難過甚至想哭,你會覺得傷心,這就是不祥的征兆,表示從此不會再見麵了。

    難過經常與其他情緒交互出現

    難過經常與其他情緒連在一起,比如憤怒、害怕、羞恥等,它們會交互出現。

    難過可以變成一種有用的情緒

    難過也可以變成有用的情緒,它不完全是壞的。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很認真地去做事情;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就會珍惜眼前的機會;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就會改變他的態度……有利必有弊,有好就有壞,一切都要看人自己怎麽去看待這些問題。比如一個人家裏麵有長輩過世了,大家經常會勸他節哀順變,因為一直在那裏哭也沒有什麽用。

    大家應該要懂得適度的轉化,去體會先人的遺誌,完成先人沒有完成的事情,因為幫先人完成一件事情肯定比天天哭要好。很多中國人隻有清明和死者忌日的時候才去掃墓,而不是想到過世的親人就去掃墓。清明不去掃墓不可以,常常去掃墓也不可以,它有個合理的程度。對祖先要懷念,但是不能永遠活在對祖先的懷念當中。

    難過不必負任何責任

    難過是不會產生任何責任問題的,而其他的情緒則會。所以,當一個人難過時人們應該很高興才對:他今天會難過,就表示他有羞恥心;他最近會難過,就表示他很珍惜這個機會;他這個人會難過,就表示他有責任感。

    難過常成為一種禁忌,不能表達

    人們難過的時候,經常受到壓抑,不敢表達。因為人們從小就有一些禁忌,好像表達出來就是不對的。有一句話叫作“男兒有淚不輕彈”,就是說男人掉眼淚是很丟臉的事情,所以即使想哭也得忍住。但是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說男人也要掉眼淚,因為“不輕彈”是不輕易流眼淚,而不是不流眼淚。

    很多人的事業是哭出來的,很多的機會是哀求出來的,願不願意流淚是人自己決定的,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但是如果有眼淚就往肚子裏吞,怕丟臉、怕麻煩,裝作沒事一樣也不好,偶爾為之還可以。有人實在忍不住了,就關起門來痛哭一場,然後出來跟沒事一樣。這種調劑對眼睛好,對身體也好。

    人們應該要記住:長期的隱藏難過對身體是不好的,應該適當地讓它排泄。因為長期的隱藏、忍住會變成無力感,而無力感再下去就變成無助感,最後自己會救不了自己。

    哀傷與難過的關係十分密切

    哀傷與難過的關係其實十分密切。原來是這個人的事情,現在不讓他做了;原來很珍貴的東西,現在被偷了;原來這個機會是他的,結果被別人強占了……這些都會讓人哀傷。照照鏡子,看到自己一年比一年老,人會哀傷;親人失蹤或去世,人會哀傷;有人喜歡養狗,狗死了,他也會哀傷。

    另外,一件使人懊惱的事情發生了,使人憤怒的事情發生了,或者使人痛恨的事情,使人內疚的事情……都會讓人難過、哀傷。如果碰到預料之外的災難,比如空難,死了幾百個人,那幾百個人的家人,都會傷心欲絕……不管是自然的還是意外的傷亡,都會使人難過、

    哀傷。

    哀傷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哀傷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因為哀傷這種情緒不隻會讓人的心靈受到傷害,它還會讓人的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比如胃痛、失眠、暴飲暴食、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可能是哀傷所造成的。

    有一句話叫作“哀莫大於心死”,當一個人心都死了的時候,他是活不久的。一個真正哀傷的人,他是哭不出來的,如果還哭得出來,就表明他還不夠哀傷。如果他會接受旁人的支持、旁人的安慰,就表示他還正常,如果不接受的話就表示他哀傷得過分了。如果哀傷過分的話,人就要自己走出來,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發泄情緒要適可而止

    對於一切情感,大家不要去控製、壓抑它,而要讓它自然地發泄,但是要

    “適可而止”。一個人可以發脾氣,發了以後他就覺得自己很好笑,發得差不多了,他就不會再發了。而且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歡發火,那他最好還是學一套“救火”“滅火”的本事。既然敢罵人,他就要會去安撫那個被罵的人。如果他不會安撫人就罵人,所有人都會怕他,都會躲得遠遠的,最後弄得他無人可罵;如果一個人罵了人,而且知道自己有責任收拾這個殘局,不能一走了之,他就會承擔罵人的後果。

    所以,如果一個人很會當老板的話,他罵完員工以後,會私底下叫員工來,鼓勵鼓勵,安慰安慰,說剛才其實不是罵他,是罵別人……他會讓員工自己去平複。當他在外麵捧員工捧得很高的時候,在私底下他會把員工叫進辦公室,然後給員工臉色看,意思是說:你不要驕傲,我剛才隻是給你麵子,你不要以為是真的。如果領導在外麵罵員工,私底下又給他臉色看,那員工肯定會和領導分裂的;如果領導在外麵捧員工,私底下也很尊重他,那員工就會自信心膨脹,開始把領導架空,喧賓奪主。

    第三節莫要焦慮與害怕,一切順其自然

    焦慮是一種複雜的情緒

    如果你是一隻猴子,被關在動物園裏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其實,在動物園裏,那個猴子也挺自由的,可是再自由,也還是被關在籠子裏,隻不過籠子比較大而已。但是一個人活著又有多大的自由?你能夠想出國就出國嗎?不行。你能夠想去太空就去太空嗎?也不行。有一個人想到美國,結果簽證官不讓他去,說他太有錢了,因為太有錢去了可能就不迴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果你認為自己自由,那你就很自由,海闊天空;如果你認為自己不自由,那你就真的沒有什麽自由。比如你要上班,你有自由嗎?公司就給你一個位子,你能亂坐嗎?下班迴家,你能跑到別人家裏麵去嗎?你選擇自由你就很自由,你選擇不自由你就很不自由,這一點很好證明的。

    比如你每天早上起來都說“好累”,你就一整天都會很累;你每天早上起來都說“精神奮發”,你一整天都會很奮發。一切事情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都是人自己的選擇。同樣,選擇害怕,人就天天感覺到不安全;選擇焦慮,人就會天天感覺到壓力很大。

    焦慮是自己選擇的

    焦慮是自己選擇的,一個人選擇緊張、選擇不安、選擇焦急、選擇憂慮、選擇擔心、選擇恐懼,都會造成焦慮。一個人要想不安,會越想越不安。“我這單生意能不能完成,完成以後能不能收到錢,給了錢以後,別人會不會反悔,要退貨……”沒完沒了,誰都控製不了。想事情要適可而止,不能不想,但也不必多想。一個人如果顧慮太多,他會一事無成;一個人如果完全不顧慮,那他是魯莽。

    人可以選擇不相信,也可以選擇相信;可以選擇冒險,也可以選擇保守;可以選擇很愉快,也可以選擇很痛苦。如果選擇焦慮,你就會越來越焦慮;如果選擇害怕,你就會越來越害怕。一個老板要相信自己的中層經理人,要堅信這些中層領導是經過自己長期考驗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相信,那就沒辦法開展工作了。

    大家到成都會發現,很多成都人大部分時間在打麻將、喝茶,日子照樣過得很好。所以大家可以選擇慢悠悠的、不慌不忙的生活,也可以選擇拚命的生活。

    如果妻子常常覺得丈夫有外遇,天天覺得他會變心,那這兩個人肯定不能幸福地過日子;如果一個人天天看鏡子,總在說自己又老了,那日子也不會過得舒心;如果一個司機開車上高速公路的時候,總怕有車子從別的車道衝過來,連分車道也不相信,他就不會安心開車。一切是無常的,但是最起碼大家要認為世界上的事情是“相當的有

    常”,你要學會去選擇相信“有常”。

    人們覺得不能控製

    人們害怕失去愛,害怕受傷害,害怕被排斥,害怕突然間產生意外,而這些都是無法控製的。但是天無絕人之路,船到橋頭自然會直,老天不會不給你飯吃的。

    人們所能控製的事情並不多,小事情可以控製,大事情很少能控製得了。比如夏天下冰雹,人們不能控製;泥石流什麽時候下來,人們也不能控製。

    案例

    有人為了能控製自己將來的生活,就去算命,結果算到某月某日自己會有意外,是血光之災,很危險。於是他就把自己關在臥室裏麵,窗子統統關上,然後坐在床上不下來,他以為那樣他就不會摔跤、不會流血了。結果有一天他牆上掛著的相框掉下來,砸在他腦袋上,他流血了。

    該來的躲不掉,這不是說明算命的人算得準,這其實是這個人自己的選擇,他自己選擇待在屋子裏被相框砸。如果他算完命後,想的是“他算他的,我做我的,我不相信他,他就不準,我相信他,他就很準”的話,就不會被相框砸了。一個人情緒不安寧的時候,最容易發生意外,因為他的注意力分散了。

    大部分焦慮源自害怕失敗

    每一個人都害怕失敗,因為從小大家就感覺到失敗是很可怕的。在一些“大事”麵前,很多人事先都會緊張不安。比如一個人第一次上台講話之前,他心裏會忐忑不安;或者第二天有一單大生意要談,他頭天晚上就開始喝酒麻醉自己,因為他很怕萬一成交不了,會讓別人看不起。一個人最好沒有“得失心”: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如果這批貨賣出去了,他就賺到了錢;這批貨賣不出去,他存起來說不定貨會漲價,賺更多的錢。人要自己去造成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而不是聽天由命。

    焦慮和憂愁是連體嬰,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無助的感覺。未來,人不能控製,未來會怎麽樣大家也料想不到,所以人會患得患失,焦急然後憂愁。其實,未來是會變化的,跟那些變化的東西較什麽勁呢?未來是不可控製的,還能強求什麽呢?

    害怕是一種自然反應

    害怕是一種自然反應,大家也不需要“害怕”害怕。害怕是對的,害怕是人對不可知的、不了解的、掌握不了的事情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

    當人害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問問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麽。當一個人找到具體的目標,並進一步去了解自己為什麽害怕或者以後怎麽保護自己時,他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害怕可用來保護人類自己

    害怕有它的好處,就是會保護人類自己。小孩剛開始學走路時,不太敢走,他要扶著東西才敢走;小孩喜歡爬,爬到沙發上以後,他會抓得緊緊的,要下來的時候會慢慢一點一點地下,一直到腳踩到地,他不會一下子跳下來。這樣的小孩,家長就不用太擔心,因為他是聰明的,會保護自己。如果一個小孩不害怕的話,不牽他他就要走,馬上就會摔跤,很可能會把手、腳摔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孩如果什麽都不怕的話,家長真的要很擔心。聰明的小孩,別人同他講什麽話,他也不會馬上迴答,他會看看他媽媽的意思再作反應。但是現在,大家都鼓勵小孩要外向,別人和他說話,他也要和別人說話,他要勇敢地表現他自己,結果很可能會被人販子騙走。

    “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最可怕,當他什麽人都不怕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怕他。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抬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告訴那些人,要讓自己有一點界限、有一點自律、有一點害怕、有一點恐懼,他們才不會亂來。什麽都不怕,人會無法無天;什麽都怕,人會止步不前,沒有什麽大出息。

    案例

    有人害怕飛機會掉下來,不敢坐飛機,所以他從來不敢到外麵去旅遊,因為他看到飛機就恐懼。其實一天有很多飛機在空中飛,但是他就是不敢坐飛機,別人給他出旅費他都不敢坐,那他的損失真是太大了。

    盲目的害怕是錯的,適當的害怕是會很安全的,過分的害怕會傷害人的生理和心靈。為生命害怕、為安全害怕是很正常的,隻要不過分,大家就不足以焦慮。

    第四節甩掉無助感與無力感,重獲力量

    無力感是沮喪的表現

    大部分人都知道什麽叫作無力感,就是當一個人碰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有想要突破的意願,隻是感覺到無能為力,想做但是好像力不從心、很難去突破。無力感會讓一個人感覺非常泄氣、沮喪。造成沮喪的因素有三個:第一,看不起自己,因為到處都碰

    壁,做事情不如意,就會慢慢貶低自己;第二,自貶之後就會慢慢可憐自己;第三,會可憐別人,其實對自己可憐跟對別人可憐是一樣的,隻有可憐人會可憐別人。

    有的人因為達不到目標,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自貶;有的人遭遇到重大的痛苦,就開始自己可憐自己,是自憐;看新聞的時候,有的人會想,這麽多人沒有飯吃怎麽辦,會憐憫別人,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去解決,就會產生無力感。人們在職場裏麵經常會碰到無力感:你想做好沒有辦法,你有好意見老板聽不進去,你可以好好表現但是老板不給你機會……

    最好把消極轉為積極

    找出沮喪的真正原因

    你一定要把讓自己泄氣的真正原因找出來,並找到積極的解決方法。

    有很多小孩子不會打算盤,他會感到自卑。這個問題怎麽解決?有兩種方法:第一,他以後不打算盤;第二,他多去練習,朝這方麵發展。而不是整天在那裏自卑,好像自己不會打算盤,就表示算術也不好、曆史也不好一樣。

    把自我貶抑改成自我充實

    把自我貶抑變成自我充實、自我提升。一個人與其貶低自己的能力,還不如想辦法去充電,提升自己的實力,用不著一天到晚羨慕別人。一個人勇敢地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不是自貶。

    案例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其實是屬於情商很高的一類

    人,這是他的優勢。諸葛亮可以氣周瑜、氣曹真、氣王朗,但是卻氣不了司馬懿。諸葛亮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放在一個大盒子裏,並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魏營,嘲笑司馬懿是婦人不是大丈夫,期望激怒司馬懿,以便在祁山與其開戰。但是司馬懿在使節麵前不但沒有表示怒意,反而麵帶笑容,向使節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

    諸葛亮求戰不得,退縮的話又會被嘲笑,結果反被司馬懿氣病了。其實,司馬懿所受侮辱的程度比周瑜、曹真和王朗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一個男人被人嘲笑為“婦人”,是很丟臉的事情。

    同樣一個諸葛亮,為什麽一方麵會氣死周瑜,一方麵又被司馬懿氣病?因為他沒有辦法化解自己的問題。司馬懿說:“諸葛亮真乃神

    人,吾不如也!”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他表現出了一種比較豁達的風度,認為諸葛亮比自己厲害,自己輸給他沒有什麽丟臉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個人都有比自己更好的長處。孔子說自己種田不如農夫,打獵不如獵人,但是講道理講得過別人,也就是說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人除了不自貶,還要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充實。比如呂蒙,他原來是不認識字的,可是後來卻很有學問了。因為有一次孫權說呂蒙很會打仗,但是寫出來的字很難看,講出來的話沒幾句是有學問的,不像個將軍。呂蒙剛開始說自己太忙,沒有時間讀書,他有無力感。孫權就說自己比他還忙都有時間讀書,還說曹操那麽厲害也天天讀

    書,呂蒙就去讀書了。讀了沒多久呂蒙的學問就做得很好了,寫字寫得很像樣。所以大家詫異一個人能力提高得快時,經常會講“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把憐憫別人改成有效協助

    人要很快改變自己,不要天天在那裏可憐自己、貶低自己,或者可憐別人。整天可憐別人對別人也沒有幫助,應該做的是給他有效的協助,而不是同情他、取笑他,更不是可憐他。中國人同情弱者但並不同情可憐的人,是有道理的。

    力不能及可訴諸能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能人

    假定一個人能力不足,他可以請比自己能幹的人來做事。比如一個老板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他是好老板;如果他所用的人都不如他,那他的公司遲早會關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別人做,照樣可以完成它。比如一個人現在要做電腦生意,這部分他不會做,可以委托別人做,那部分不會做,也可以外包,但他還是在做電腦行業。隻要找對人,把事情都搞清楚,什麽都可以做。即使一個人什麽都不懂,隻要他懂得如何用人就可以了。

    個人有不同專長,不必苛求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比如老板,假如他什麽都不懂,但是他會很放心地把工作委托給合適的人,那麽他照樣可以賺錢。很多老板隻要心胸寬廣、眼睛會看人,隻要舍得與別人分享、不獨吞,他是可以不要什麽學問的。一個人最好不要苛求自己樣樣都懂,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並且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比如打字,有的人打字快,有的人打字慢;打字快是第一個人的專長,但第二個人也不會自卑,因為他寫字的速度比第一個人打字的速度還快。人各有生存的條件和能力,誰也不用羨慕誰。

    對自己要求不必過高

    每個人對自己要適當要求,要求自己每天有一點點進步就好。就像一個人去爬樓梯,如果那個台階矮矮小小的,他很快就會爬上去,也不會感到累;如果樓梯一級一級非常高,那爬起來就會很累。大家不必要求自己馬上就會爬上去且不感到累,日有寸進,不必強求,也不要苛求,一切順其自然。這樣的話人就不會有什麽無力感。

    無助感是環境造成的

    無助感是一個人碰到了太多挫折,他連突破的願望都沒有了,安於現狀,無力感久了以後就會變成無助感。如果一個人有了無助感,就會連自己有機會、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都不做了,而如果一個人“不想”做事情,那是很麻煩、很可怕的。

    案例

    如果把一條狗關在一個籠子裏麵,它剛開始一定會撞來撞去,想跑出去。但是它到處碰壁,慢慢就會有無力感。等到有一天,它就躺在那裏動也不動,甚至把門打開它都不會出來,這就說明這條狗有了無助感。

    無助感大部分是環境造成的。當爸爸管得太嚴,當媽媽要求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考一百分的時候,孩子就會有無助感。他有那個能力,他也不想動,因為他不可能一下子考一百分,也不可能次次都考一百分。其實家長可以設一個“進步獎”,孩子現在考二十分沒有關係,他下次考二十五分家長就給他獎勵,他會很有動力繼續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到後來可能比別人的成績都好;如果你讓他一下考六十分、七十分,他也會有無助感,因為他覺得差距太大,自己做不到。

    無助感代表逆來順受

    無助感代表一種很可怕的心情,叫作逆來順受。逆來順受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合理的逆來順受是好的,可以促進彼此的關係,但是如果用得太過分了就不好。過分的逆來順受會讓人完全沒有突破困境的決心,沒有勇氣也沒有行為,整天隻能坐在那裏等,什麽都不敢做。

    不幸的經驗造成無助感

    無助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不幸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如果把一隻老虎關在一個通電的籠子裏,剛開始它會想要逃跑,但是總會被電到,被電了幾次之後,它就會乖乖地很聽話,即使籠子裏沒有通電它也會很聽話,因為它已經知道自己無能為力,就不想再反抗了。

    人如果也到了這個地步,就會毫無作為,會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明明可以做的也不想做了。以前狗急了還會跳牆,但是如果它有了無助感,再急也不會跳牆,因為它不想跳了。同樣,當一個人心灰意冷到了完全沒有一點動力的時候,是很可怕的。

    覺得成敗不由自己掌握

    人們常常感覺到成敗完全是老天在做主,不是自己做主。當一個人一分耕耘卻沒有半分收獲的時候,當他再怎麽努力也是枉然的時

    候,他會覺得一切都是無常,眼前是無助,未來是無望,覺得什麽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

    那到底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謀事在天成事在人?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小事情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情是謀事在天成事在人。在我看來,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沒有自我、沒有理想、沒有使命,否則做不了大事。一個人有理想、有抱負、有計劃,隻能做小事而已。計劃是需要的,但真正的大事是誰也計劃不了的。

    中國人說得很清楚:小富由勤。即一個人如果很勤勞、很節儉,他就可能變成中產階級了。但是“大富由天”,一個人要成為非常有錢的人,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看運氣。如果每一分錢都是人辛辛苦苦賺來的,他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大富翁,最多能達到小康水平。

    無助感最好是預防而非治療

    無助感是很難治療的。人一旦進入無助感的狀態,誰都救不了,自己也很難救自己,除非經過很長時間、很用心的再教育,否則很難改變。所以大家要趁自己還沒有無助感的時候預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事先怎麽樣才能夠預防呢?首先,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多,也不要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一個人如果認為“大事情自己是管不了的”,其野心就不會那麽大。即使大事情到了自己頭上,他也會很冷靜,不會去逆著自然做事情,會順其自然。

    其次,人一旦發現自己有無力感的時候就要特別提高警覺。想想自己為什麽有無力感,因為無力感積累起來就會變成無助感,人有了無助感就沒救了。

    有的人做什麽事情都覺得自己未老先衰、力不從心、想做做不到,野心很大、成就很小。這是為什麽?因為企圖心太強,企圖心太強也會造成無力感。運動員的有效壽命都不會很長,就是因為太要強。比如打籃球,一個人打到某種程度就要退下來,不能再打了,做觀眾就行。一個人很會遊泳,但是能遊到什麽時候?一個人一生當中能夠參加兩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他作為運動員的有效壽命一般就結束了。

    “哀莫大於心死”,無力感與無助感都會給人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大家要時常保持積極的心態來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第五節適度的羞愧感與罪惡感,助人成長

    羞愧感具有內在驅動力

    羞愧感和罪惡感也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的情緒。羞愧感最強的是日本人,日本的文化叫作“恥”的文化。如果要求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樣,那是做不到的,因為中華文化一再要求“無過無不及”,即做事情不要太過分了。中國人失敗了之後,會說“東山再起”“重新來過”“下次好好表現”“把以前的羞恥洗刷掉”……這是非常積極的。

    一個人有羞恥心才有救,而羞恥心就是愛麵子。很多人說愛麵子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麵子都不愛,那這個人就真的沒救了,他會覺得什麽都無所謂,什麽都不在乎。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得意忘形,他是沒有羞恥感的。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經常是忘形的,但是他不得意的時候,就會很拘謹,就很擔心做錯事情。所以當事情進展得很順利的時候,大家就要格外小心;當事情進展得不順利的時候,反而不需要那麽小心。

    羞愧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它是個很好的內在驅動力,它會提醒人們要知錯就改,不能老是讓別人看不起。這樣人們就會開始積極地去改善自己,積極地去調整自己和別人的關係,然後使大家彼此更和諧。

    羞愧感是從父母、師長處獲得的

    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後天的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師長給的。大人常常會跟小孩子講:你這樣做別人會看不起你,這樣做會丟父母的臉。這就是在加強小孩子的羞愧感。

    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孝心不是表現在拿錢給父母花上麵,而是表現在“不丟父母的臉”上麵。所以,很多真正孝順的人在外麵常常會顧慮到父母的臉麵。一個人想偷別人的東西又不敢偷,一方麵是怕違法,被警察抓去,另一方麵就是“怕丟父母的臉”。父母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就說:你在外麵做什麽都可以,就是不要丟父母的臉,我這個臉丟不起。“怕丟父母的臉”這個力量比什麽都大。這種情緒管理,是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過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覺得自己沒有用,覺得自己不可愛,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有人有這種想法,那就說明他的羞愧感太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再笨,也一定有自己的長處,隻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好了。

    不願意向別人求助,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困惑,就這樣一直拖下去,也說明這個人羞愧感太重了。其實不會的請別人幫忙,沒有什麽丟臉的;不懂的向別人請教,也沒有什麽不對。如果你肯接受別人的幫忙,但又不會長期依賴他,你學習完別人的方法以後就會好好去做。但是很多人就是覺得不能讓別人幫忙,那他永遠不會長進。他隻會不斷地責備自己,不斷地看不起自己,但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他選擇把自己放在一個過度羞愧的地步,別人也沒辦法幫他。

    罪惡感有三種感覺

    罪惡感有三種感覺。第一種感覺是“我做錯了,我是個低賤的人”。為什麽做錯事情就低賤?做錯與低賤有什麽關係呢?第二種感覺是“我絕對不應該這樣做,因為我這樣做,就已經證明我不是好人”。這個與好人壞人沒有什麽關係。第三種感覺是“我已經變成一塊朽木,已經無藥可救了,我應該受罰,因為我是有罪的”。基督教承認每個人都有罪,但中國人是不接受的。

    上述這三種感覺都是不合理的。首先,一個人做錯事情,先承認錯誤,然後去改善就行了。為什麽會認為自己低賤?一錯再錯才是低賤,死不悔改才可怕。一個人做錯事情時,可以先原諒自己,因為自己還小,很多東西都不懂,但是同時要記住下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有一句話是“寧可早犯錯,寧可早失敗”,因為早失敗,人還可以爬起

    來,晚失敗就爬不起來了。

    年輕人不用怕犯錯,不用怕失敗,也不用怕挫折。年輕人隻有曆經磨難才會成熟,一個人總怕失敗不敢嚐試,結果年輕時是沒有犯什麽錯,但是到了年紀大的時候萬一“晚節不保”,那就沒有時間補救

    了。所以,年輕時多犯點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件好事情。

    說“我恨不得不這樣做,我為什麽要這樣做”,這個比較合理,如果說“我已經這樣做了,我完了”那就不合理。“我恨不得不這樣

    做”,但已經做了,已經做了就做了,對以前的任何事情都不必後悔,因為後悔沒有用,人應該注重未來。隻要記住那個教訓,以後不再犯,好好地走向未來就行了。中國人有句古話叫“浪子迴頭金不換”,一個人再壞,隻要迴頭,那就是很寶貴、很難得的。

    一個人承認錯誤以後,要忘記錯誤、原諒自己、學習成長,不要老活在過去的陰影裏麵,這樣才有新生活的希望。以前犯的錯誤,改不了也換不迴來,所能改變的隻是未來,未來好好做就行了。而且人不要總去翻舊賬。有的父母經常算舊賬,搞得子女很不滿意,比如小孩子今天打破一個玻璃杯,父母就把他叫過來:“你打破多少個了?”那小孩不敢講,但是心裏會想:“打破多少個又怎麽樣?每打破一個我都挨過打了,難道現在還要連以前的一起算、一起打嗎?”他一定會不高興的。家長可以說他是連續地犯錯誤,而不要在此計較他一共打破了幾個玻璃杯。

    勇敢麵對罪惡感才好

    人們的觀念經常不正確,所以很多選擇不妥當,然後會造成大家情緒不安寧。人的很多感覺是不需要的,是不正確的,是必須要放棄的,大家要勇敢地麵對這些感覺。

    人生有很多事情,有時候想起來自己都會臉紅。很多人小時候做了很多現在一想起來就臉紅、就感覺不好意思的事情,但那些又不是他故意做的,是因為小時候不懂事才會那樣做。人難免犯錯誤,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是聖賢,誰都會犯錯誤,包括孔子自

    己。但孔子還說“不二過”,即不要重複地犯錯。

    所以,犯錯不怕,就怕犯了錯後還不改正。競爭是個人自己的選

    擇,和諧是他自己的選擇,彼此幫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各搞各的還是他自己的選擇。這裏有一個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很有啟發性。

    案例

    蘇東坡問佛印自己的禪坐得怎麽樣,佛印說他坐得很

    好,他坐禪的時候像一尊菩薩。蘇東坡很開心,就同妹妹蘇小妹說自己坐禪坐得很好,佛印誇自己像一尊菩薩。然後很開心地說“佛印看我坐禪像一尊菩薩,可是我看他像一堆牛糞”。蘇小妹說他完蛋了,因為佛印滿腦子都是慈悲為懷,所以才看誰都像菩薩;蘇東坡滿腦子都是牛糞,所以看了誰都像牛糞。

    一個心懷不軌的人,看誰都是鬼鬼祟祟的;一個有很多歪腦筋、很多壞點子的人,他就看誰都是在謀劃壞事。這是人自己的選擇,而且別人選擇他是什麽,他就用那個來因應別人,這是大家要特別提高警覺的。人對人是一麵鏡子,當人對著鏡子笑的時候,他會發現鏡子裏麵的人也在對他笑;當人對著鏡子生氣的時候,鏡子裏的人也在對他生氣。

    所以,當一個人出現的時候,你認為他會對你很好、他會與你和諧相處,那你往往就會與他和諧相處;當一個人進來以後,你認為他是壞人、存心不良,那他也許就真的存心不良了。因為他會有自己的反應,你把他當壞人他就壞給你看,你把他當好人他就不好意思,這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應。

    人和人之間有很多東西是會彼此互動的,一個人生氣時,旁邊的人會受到感染,他高興時旁邊的人也會受感染。所以,人不能高興時就大笑,憤怒時就很激烈地表現出來,一時無法調整時,吃虧的是這個人。因為他很開心,別人就會嫉妒他,會暗地裏踢他一腳,讓他不開心。所以,一個人不要在別人麵前笑得太開心,否則最後倒黴的就是自己。

    合理地運用羞愧感,勇敢地麵對罪惡感,你會發現生活裏處處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曾仕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曾仕強並收藏情緒的奧秘:曾仕強告訴你不生氣的活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