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怎樣實施人性管理(2)
領導的方與圓:洞察人性管理的奧秘 作者:曾仕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績效是非常忠實的。隻要績效做不出來,什麽管理都沒有用。坦率地講,我們一定有一套考核辦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公司去考核部門,不要去考核個人;而部門才去考核個人,這樣就不會有個人英雄主義。如果我們考核個人,他就容易直接置同仁於死地,就會破壞別人,把別人的業績搶過來。所以,我們的考核一定要對單位,不對個人。這個部門業績是甲等,老板給多少獎金,裏麵怎麽分不管,這樣才會有團隊精神。所以,我們整體的考核方式,不能以個人作為目標,否則不可能產生團隊精神。部門單位做得好,發給獎金;部門單位做不好,你們個人再好也沒有用。這樣,每位員工就會顧慮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顧慮到自己所在的集體,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觀眾:曾教授您好!我近期讀了一些曾老師有關中國式管理的著作,感受很深。我有一些理解是否有偏差,請曾老師指導。
曾老師的人性管理學說,我個人理解主要是方法論的問題,如何運用這個方法把管理者和員工的人性改變一下,適合一下!那麽,我要考慮到怎樣處理這個方法論和發展論的矛盾。人的本性是有優勢、有劣勢的,本性有好的、有壞的,我們如何通過了解他的內心,保留他的優點、抑製他的缺點,也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21世紀是中國式管理的世紀,它的生命力有多強?怎麽樣把方法論和發展論有機地結合,把這個矛盾有效地化解一下呢?謝謝!
曾仕強:非常好!
主持人:這個問題本身也有一定的見地。經過了自己的理解之後,然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曾仕強:第一,人性是無法改變的。自古以來,一切一切都在變,隻有人性是沒有變的。西方人也談人性管理,可是他們搞不清楚什麽是人性。孔老夫子搞得很清楚,他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認為,人的不同是習慣不同,不是人性不同。不要搞錯了。西方人把習慣看成是人性,這是不對的。習慣跟人性有什麽關係?有一次我跟外國朋友走動走動,就發現有一個標語叫做“不要隨地吐痰”,又被翻成英文。無緣無故把這個翻譯成英文幹嗎?我不理解。外國朋友看了以後就嚇得不得了,他問:“連吐痰都不行,都要禁止嗎?”外國人可以隨時吐痰,因為他沒有吐在地上的習慣。人家有痰還不能吐,那還得了?外國人習慣用衛生紙吐痰,禁止人家什麽?
沒有國際觀念的人才會寫這種話,讓外國人完全困惑得不得了!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每個地方的習慣不一樣,不要去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我們要改變的是他的習慣。這是第一個要了解的!
第二,孔夫子從來沒有講過“性善”,也沒有講過“性惡”,從來沒有。孔夫子告訴我們,人性是可塑的!因為人性是有彈性的,可以往這邊拉一點,往那邊拉一點,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有的人拉得過來,有的人拉不過來。拉不過來就是拉不過來,不必去硬拉。比如,每一個人出去學一種本領,有人學得很好,有人一輩子都學不好。再比如說唱歌,沒有好的歌喉再怎麽練也唱不好;嗓音好的,隨便一唱就唱得很好。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才行。孔子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孟子,一個叫荀子。孟子宣傳“性善”,結果一直有肉吃;荀子講真話,他主張“性惡”,結果被趕了出去!其實人性善與性惡的理論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可善可惡。我希望各位不要有缺點和優點的觀念,那是錯誤的。一個人的優點正好就是他的缺點,一個人的缺點剛剛好就是他的優點。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優點也罷、缺點也罷,關鍵在於怎麽合理地為人所用?
曾仕強:用得合理都是優點,用得不合理就是缺點。一個人身材比較瘦小,這個人多半比較聽話,因為他打不過你;胳膊粗的人很壯實、比較氣粗,他隨時準備跟你打,他聽你的才怪!所以,還有什麽優缺點之分?
主持人:關鍵就是知人善用。要把他的特點充分地發揮出來,讓特點變成優點,而不要變成缺點。
觀眾:曾教授,您好!假設有這麽一種情況,主管的部屬總是打小報告給主管的上級,甚至用匿名信。他的小報告中有些事情是無中生有、甚至是小題大做,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曾仕強:很好!
第一,這種情況你防止不了,因為他躲在暗處。
第二,你不用害怕,因為害怕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你應該像我一樣,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沒有人打小報告,上麵不會注意我,我做了好事他也不知道。真金不怕火煉,我就恨不得你打我小報告,而且恨不得你給我扭曲。你把我描得越黑,上麵越會派人來考察我,最後他發現我是被冤枉的,真相大白。這樣,我們不用自己去表彰自己,都會給上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為什麽怕他打小報告?報告的情況是真的我才怕。如果不是真的有什麽好怕呢?所以,人的觀念一改變,什麽事情都會改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主持人:過去有句話叫“三人成虎”。如果他總打小報告,上司會不會有些將信將疑?無風不起浪嘛!
曾仕強:如果老板是很容易相信這種小報告的人,你就明白了。因為你給他賣命是沒有用的,就要提醒自己說,馬馬虎虎、應付他就可以了。你如果更因此而被注意,索性就同這些人周旋——不做事,磨煉自己的功夫。這些是老板造成的,不是你造成的。
主持人:一般的人如果碰到部屬打自己的小報告,是會有所行動的。要不要行動?怎麽行動?
曾仕強:行動是跟自己過不去。
主持人:不行動,根本不理會這些?
曾仕強:你越不理會上麵越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麽會不理會?你越緊張上邊越覺得一定是真的,要不然怎麽那麽緊張?他不用派人來查了,因為你本身的表現就說明問題。我在前麵已經舉過例子了,考試時老師沒有那麽精明,誰作弊都知道,都是學生們自己告訴老師的。一打小報告你就緊張,可見是真的。那還用查嗎?不用查了。被別人打小報告卻無動於衷,這就很奇怪了;繼續打,他還無動於衷,那就更奇怪了。上司一定派三人小組去調查,一查是個好幹部,最後真相大白了。
主持人:不知道這位朋友有沒有這個定力?
觀眾: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曾老師。在企業運轉當中,有這樣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個企業不大可能永遠是一團和氣,肯定會有人跳出來,以身試法。可能是某一個規章製度觸及到他的利益了,或者是這個製度約束他更多一些。他可能會以身試法,故意地去違反製度。對於這種惡意地違反規定,或者是對企業造成一些比較嚴重的損失的人,管理人員可能會站出來唱紅臉。就這個問題請教一下曾老師,這個紅臉怎麽唱才能既保證公司的利益,又能夠給這個員工一個教訓,確實保證這個員工不再犯;同時,還不至於使他太丟麵子,以至於給企業造成一些負麵的,比如報複這樣的事情呢?
主持人:這個問題難度也挺大。
曾仕強:我不認為一團和氣是好事情,那是和稀泥。我當主管,如果一個部門完全沒有雜音,一團和氣,我就開始懷疑了。一定是分贓很均勻才會這樣。所以,我希望各位聽懂我的話,我說“和氣”,要馬上想到“不和氣”;我說到“要”,馬上要想到“不要”。這才是懂《易經》的人。有陰必有陽!長期一團和氣,百分之百這家公司一定會垮!我們要保留5%的不同聲音,才會進步。所以,我始終不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挑戰,在我看來,不同的意見是好事情。古代還有人專門請人來罵自己,還要花錢請人來罵,才會長進嘛!
主持人:就像前麵講的案例,不能讓青蛙在溫水裏。經常會出亂子的員工可能就是感覺到水溫已經很熱,他跳出來是為了讓你保持警覺的,但是這個人是要處理的。
曾仕強:管理人員必須有雅量——你有意見盡管說,我不在乎。
而且要成立一個小組去研究他的意見能不能融進來,可以的話,我們進行企業製度的調整——企業製度必須不斷地調整,不然就僵化了、老化了、過時了。
主持人:不管是一個多麽無理的人,都要分析他是否有合理的成分。如果這個員工確實是一個無理的人,而你又真的想處理他,還不希望給公司造成後患,怎麽辦呢?
曾仕強:以我的經驗看,基本上我還沒有發現有人是成心和企業作對的。換句話說,你看他這樣,他才這樣;你不看他這樣,他就不這樣。有人罵你,你就覺得他很兇,你如果對他說,你講得有道理,他的態度馬上就緩和下來。兩個人不爭執就吵不起來,他兇,你比他更兇,結果就吵起來了。員工對我兇,我還是很客氣,他就慢慢地緩和下來,我更客氣一些,他再緩和一些,一切問題就很好談了。你兇,我比你更兇,大家就一起兇了。對方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造成的。
主持人:曾教授永遠不會直接出拳的,他總是用這種打太極的方式把對方的力量消化掉。
觀眾:曾教授,您好!請教您一個理論問題。在您的學說裏反複提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我讚成您的觀點。在19世紀,共產主義思想的鼻祖馬克思在《資本論》裏對當時資本主義的“一切鑽到錢眼裏”的社會現象,做了嚴肅、尖銳的批駁,並指出,資本家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能殺人;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可以自殺。但是,讓我困惑的是,現在在我們中國的管理類教科書裏麵,或者在絕大多數企業管理的宗旨裏,把企業或企業的根本目的定位在爭取利潤的最大化上。請您解釋一下這種矛盾。
曾仕強:現在新出版的美國著作,沒有人再講科學管理,都叫做管理科學。現在的管理科學被叫做managescience,因為美國人已經知道科學是管理不了什麽東西的。
資本主義已經走不下去了!我們也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因為那是死路一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主持人:企業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嗎?
曾仕強:錢是很重要的,但是,它永遠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一個企業有幾個功能,企業的英文叫做enterprise,enterprise含有冒險的意思,開創、冒險,是有風險性的。一家高科技企業要保證賺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家高科技公司先虧六七百萬,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要求它隻能賺錢,就沒有辦法做了;隻做那些可以賺錢的東西,這個企業永遠興旺不起來。
有些中國人說:“你跟我一起投資,我保準你賺錢。”這些話都是騙人的。任何企業都有它的風險性,今天之所以不虧本,是因為有政府在支持你,不要搞錯了。企業真正處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沒有幾家起得來,這才是真相。不要錯誤地以為你已經處於競爭狀態,你是優勝者。我看到的太多了!銀行一發現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馬上抽緊銀根,所有股東連夜向企業催債,企業就走投無路了。enterprise就是相當的風險性,如果企業好搞,所有人都去搞企業了,誰還願意教書?
主持人:如果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目標會導致一些問題的話……
曾仕強:問題很多。
主持人:以什麽作為企業的目標才是正確的呢?
曾仕強:我們的企業為什麽會存在?以發達國家為例。日本沒有一家公司不去追究、不去宣傳公司為什麽會存在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家說是為了賺錢而存在。鬆下電器認為,他們是為了給社會提供一個很健全、很安全的電氣產品而存在的。所宣傳的是服務,而不是賺錢。美國也沒有一家公司說它是為賺錢而存在的。
企業是為了服務大眾而存在的,這不是講好聽的話。因為隻有這樣,你才會得到社會的永恆認可。企業必須要盡到社會責任,隻要沒有盡到社會責任,就不可能存在。
主持人:這些話是說給社會聽的?
曾仕強:不是。
主持人:那就是給企業的員工聽的?
曾仕強:這些話既不是說給社會聽的,也不是說給企業的員工聽的,它們一定要被內化成為企業真正的理念,你的努力才會成功,否則不可能成功。這絕不是說好聽的!我要說明一點:凡是貼在牆壁上的都沒有用,凡是喊口號都沒有用。一定要牢記在心裏,的的確確為服務社會,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
主持人:所以,每一個企業的成功之處,在於找到了服務社會的不同途徑。
曾仕強:換言之,隻有你找到了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途徑,才能養活自己。
觀眾:我向曾教授請教。現在中國企業的形式基本是兩大類,第一類是國有的,第二類是民營的。您認為在兩類企業裏麵,國有企業老板的管理模式比較好,或者說做到了人性化管理,還是民營企業老板的管理模式比較好?如果說是國有的比較好,那麽國有企業又是改製、又是破產,企業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果說民營企業做到了人性管理,您說企業存在周期隻有2~7年,而且符合這種周期的多數是民營企業。您怎樣看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問題?
曾仕強:我不認為國有企業都是不好的。我坦率地講,民營企業在很多行業根本沒有辦法去做,民營企業有本事搞個鋼廠試試!資金需要非常龐大,民營企業有多大的本事去搞呢?隻有國有企業才能搞得下來。你說自己有本事,好,搞個石油廠、煉油廠!恐怕連油都找不到!該國有搞的行業要讓國有去搞,該民營的行業讓民營去辦。而且,我主張凡是資金需要很龐大、冒險性很大、跟資源有密切關係的行業,要先讓國有企業去辦,搞好了,再開放一部分給民營企業。國家要帶頭,老百姓做不了的事情由國家來做,老百姓做得了的,國家不要做。
主持人:就現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比較起來,哪一類企業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成分更多一些呢?
曾仕強:中國並不完全到處都一樣。國家太大,一定要一步一步走才穩健。所以,有些省有公文才辦事,有些省隻要沒有規定“不許做”,就敢做,這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就民營企業的情況來說,如果民營企業能夠運用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它能夠逃脫2~7年的周期厄運嗎?
曾仕強:其實,我看出來各地經濟發展不一樣。浙江一帶就比較平靜,貧富懸殊不大,溫州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企業;可是,廣東的貧富懸殊很大;山西就更大了,有錢的很有錢,沒有錢的窮得要命。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濟。同樣在浙江,杭州人與上海人以及溫州人相比就完全不一樣。杭州人的企業發展因為有西湖在那裏,比較富裕,步調就比較慢,比較不積極;溫州人因為當年那裏很窮,所以每一個人都動腦筋發展企業,溫州人5分鍾就買一棟房子,先生去上班,太太就組成一個炒房團全世界去炒。所以,企業的生命周期不能一概而論。
主持人:不管任何一種管理方式,不同的人來運用,熟練程度不同,製約因素也有很多。所以,不是說隻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就能全麵解決問題。
曾仕強:我把全國的企業基本考察下來,比較尊重人性的領導者,他的企業發展得比較順利一點,因為事在人為嘛!如果采取比較強製性的方式,底下人做事就隻是應付。
主持人:所以,人性管理的理念在於,不僅僅號稱實施了人性管理,還要真正得到人性管理的精髓並熟練地去運用,並且能夠權衡不同情況去不同地對待。
非常感謝曾教授給我們講了這麽長時間,也感謝各位的提問和雙方的交流,讓我們對人性化管理有了更深入和更全麵的了解。謝謝大家!
觀眾:曾教授您好!我近期讀了一些曾老師有關中國式管理的著作,感受很深。我有一些理解是否有偏差,請曾老師指導。
曾老師的人性管理學說,我個人理解主要是方法論的問題,如何運用這個方法把管理者和員工的人性改變一下,適合一下!那麽,我要考慮到怎樣處理這個方法論和發展論的矛盾。人的本性是有優勢、有劣勢的,本性有好的、有壞的,我們如何通過了解他的內心,保留他的優點、抑製他的缺點,也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21世紀是中國式管理的世紀,它的生命力有多強?怎麽樣把方法論和發展論有機地結合,把這個矛盾有效地化解一下呢?謝謝!
曾仕強:非常好!
主持人:這個問題本身也有一定的見地。經過了自己的理解之後,然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曾仕強:第一,人性是無法改變的。自古以來,一切一切都在變,隻有人性是沒有變的。西方人也談人性管理,可是他們搞不清楚什麽是人性。孔老夫子搞得很清楚,他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認為,人的不同是習慣不同,不是人性不同。不要搞錯了。西方人把習慣看成是人性,這是不對的。習慣跟人性有什麽關係?有一次我跟外國朋友走動走動,就發現有一個標語叫做“不要隨地吐痰”,又被翻成英文。無緣無故把這個翻譯成英文幹嗎?我不理解。外國朋友看了以後就嚇得不得了,他問:“連吐痰都不行,都要禁止嗎?”外國人可以隨時吐痰,因為他沒有吐在地上的習慣。人家有痰還不能吐,那還得了?外國人習慣用衛生紙吐痰,禁止人家什麽?
沒有國際觀念的人才會寫這種話,讓外國人完全困惑得不得了!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每個地方的習慣不一樣,不要去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我們要改變的是他的習慣。這是第一個要了解的!
第二,孔夫子從來沒有講過“性善”,也沒有講過“性惡”,從來沒有。孔夫子告訴我們,人性是可塑的!因為人性是有彈性的,可以往這邊拉一點,往那邊拉一點,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有的人拉得過來,有的人拉不過來。拉不過來就是拉不過來,不必去硬拉。比如,每一個人出去學一種本領,有人學得很好,有人一輩子都學不好。再比如說唱歌,沒有好的歌喉再怎麽練也唱不好;嗓音好的,隨便一唱就唱得很好。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才行。孔子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孟子,一個叫荀子。孟子宣傳“性善”,結果一直有肉吃;荀子講真話,他主張“性惡”,結果被趕了出去!其實人性善與性惡的理論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可善可惡。我希望各位不要有缺點和優點的觀念,那是錯誤的。一個人的優點正好就是他的缺點,一個人的缺點剛剛好就是他的優點。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優點也罷、缺點也罷,關鍵在於怎麽合理地為人所用?
曾仕強:用得合理都是優點,用得不合理就是缺點。一個人身材比較瘦小,這個人多半比較聽話,因為他打不過你;胳膊粗的人很壯實、比較氣粗,他隨時準備跟你打,他聽你的才怪!所以,還有什麽優缺點之分?
主持人:關鍵就是知人善用。要把他的特點充分地發揮出來,讓特點變成優點,而不要變成缺點。
觀眾:曾教授,您好!假設有這麽一種情況,主管的部屬總是打小報告給主管的上級,甚至用匿名信。他的小報告中有些事情是無中生有、甚至是小題大做,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曾仕強:很好!
第一,這種情況你防止不了,因為他躲在暗處。
第二,你不用害怕,因為害怕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你應該像我一樣,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沒有人打小報告,上麵不會注意我,我做了好事他也不知道。真金不怕火煉,我就恨不得你打我小報告,而且恨不得你給我扭曲。你把我描得越黑,上麵越會派人來考察我,最後他發現我是被冤枉的,真相大白。這樣,我們不用自己去表彰自己,都會給上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為什麽怕他打小報告?報告的情況是真的我才怕。如果不是真的有什麽好怕呢?所以,人的觀念一改變,什麽事情都會改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主持人:過去有句話叫“三人成虎”。如果他總打小報告,上司會不會有些將信將疑?無風不起浪嘛!
曾仕強:如果老板是很容易相信這種小報告的人,你就明白了。因為你給他賣命是沒有用的,就要提醒自己說,馬馬虎虎、應付他就可以了。你如果更因此而被注意,索性就同這些人周旋——不做事,磨煉自己的功夫。這些是老板造成的,不是你造成的。
主持人:一般的人如果碰到部屬打自己的小報告,是會有所行動的。要不要行動?怎麽行動?
曾仕強:行動是跟自己過不去。
主持人:不行動,根本不理會這些?
曾仕強:你越不理會上麵越覺得奇怪。這個人怎麽會不理會?你越緊張上邊越覺得一定是真的,要不然怎麽那麽緊張?他不用派人來查了,因為你本身的表現就說明問題。我在前麵已經舉過例子了,考試時老師沒有那麽精明,誰作弊都知道,都是學生們自己告訴老師的。一打小報告你就緊張,可見是真的。那還用查嗎?不用查了。被別人打小報告卻無動於衷,這就很奇怪了;繼續打,他還無動於衷,那就更奇怪了。上司一定派三人小組去調查,一查是個好幹部,最後真相大白了。
主持人:不知道這位朋友有沒有這個定力?
觀眾: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曾老師。在企業運轉當中,有這樣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個企業不大可能永遠是一團和氣,肯定會有人跳出來,以身試法。可能是某一個規章製度觸及到他的利益了,或者是這個製度約束他更多一些。他可能會以身試法,故意地去違反製度。對於這種惡意地違反規定,或者是對企業造成一些比較嚴重的損失的人,管理人員可能會站出來唱紅臉。就這個問題請教一下曾老師,這個紅臉怎麽唱才能既保證公司的利益,又能夠給這個員工一個教訓,確實保證這個員工不再犯;同時,還不至於使他太丟麵子,以至於給企業造成一些負麵的,比如報複這樣的事情呢?
主持人:這個問題難度也挺大。
曾仕強:我不認為一團和氣是好事情,那是和稀泥。我當主管,如果一個部門完全沒有雜音,一團和氣,我就開始懷疑了。一定是分贓很均勻才會這樣。所以,我希望各位聽懂我的話,我說“和氣”,要馬上想到“不和氣”;我說到“要”,馬上要想到“不要”。這才是懂《易經》的人。有陰必有陽!長期一團和氣,百分之百這家公司一定會垮!我們要保留5%的不同聲音,才會進步。所以,我始終不認為,不同的意見是挑戰,在我看來,不同的意見是好事情。古代還有人專門請人來罵自己,還要花錢請人來罵,才會長進嘛!
主持人:就像前麵講的案例,不能讓青蛙在溫水裏。經常會出亂子的員工可能就是感覺到水溫已經很熱,他跳出來是為了讓你保持警覺的,但是這個人是要處理的。
曾仕強:管理人員必須有雅量——你有意見盡管說,我不在乎。
而且要成立一個小組去研究他的意見能不能融進來,可以的話,我們進行企業製度的調整——企業製度必須不斷地調整,不然就僵化了、老化了、過時了。
主持人:不管是一個多麽無理的人,都要分析他是否有合理的成分。如果這個員工確實是一個無理的人,而你又真的想處理他,還不希望給公司造成後患,怎麽辦呢?
曾仕強:以我的經驗看,基本上我還沒有發現有人是成心和企業作對的。換句話說,你看他這樣,他才這樣;你不看他這樣,他就不這樣。有人罵你,你就覺得他很兇,你如果對他說,你講得有道理,他的態度馬上就緩和下來。兩個人不爭執就吵不起來,他兇,你比他更兇,結果就吵起來了。員工對我兇,我還是很客氣,他就慢慢地緩和下來,我更客氣一些,他再緩和一些,一切問題就很好談了。你兇,我比你更兇,大家就一起兇了。對方的情況往往都是我們造成的。
主持人:曾教授永遠不會直接出拳的,他總是用這種打太極的方式把對方的力量消化掉。
觀眾:曾教授,您好!請教您一個理論問題。在您的學說裏反複提到,企業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我讚成您的觀點。在19世紀,共產主義思想的鼻祖馬克思在《資本論》裏對當時資本主義的“一切鑽到錢眼裏”的社會現象,做了嚴肅、尖銳的批駁,並指出,資本家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能殺人;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可以自殺。但是,讓我困惑的是,現在在我們中國的管理類教科書裏麵,或者在絕大多數企業管理的宗旨裏,把企業或企業的根本目的定位在爭取利潤的最大化上。請您解釋一下這種矛盾。
曾仕強:現在新出版的美國著作,沒有人再講科學管理,都叫做管理科學。現在的管理科學被叫做managescience,因為美國人已經知道科學是管理不了什麽東西的。
資本主義已經走不下去了!我們也不可能走資本主義的道路。因為那是死路一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主持人:企業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嗎?
曾仕強:錢是很重要的,但是,它永遠不是唯一重要的東西。一個企業有幾個功能,企業的英文叫做enterprise,enterprise含有冒險的意思,開創、冒險,是有風險性的。一家高科技企業要保證賺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家高科技公司先虧六七百萬,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要求它隻能賺錢,就沒有辦法做了;隻做那些可以賺錢的東西,這個企業永遠興旺不起來。
有些中國人說:“你跟我一起投資,我保準你賺錢。”這些話都是騙人的。任何企業都有它的風險性,今天之所以不虧本,是因為有政府在支持你,不要搞錯了。企業真正處在自由競爭的環境中,沒有幾家起得來,這才是真相。不要錯誤地以為你已經處於競爭狀態,你是優勝者。我看到的太多了!銀行一發現企業的資金周轉不靈,馬上抽緊銀根,所有股東連夜向企業催債,企業就走投無路了。enterprise就是相當的風險性,如果企業好搞,所有人都去搞企業了,誰還願意教書?
主持人:如果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目標會導致一些問題的話……
曾仕強:問題很多。
主持人:以什麽作為企業的目標才是正確的呢?
曾仕強:我們的企業為什麽會存在?以發達國家為例。日本沒有一家公司不去追究、不去宣傳公司為什麽會存在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家說是為了賺錢而存在。鬆下電器認為,他們是為了給社會提供一個很健全、很安全的電氣產品而存在的。所宣傳的是服務,而不是賺錢。美國也沒有一家公司說它是為賺錢而存在的。
企業是為了服務大眾而存在的,這不是講好聽的話。因為隻有這樣,你才會得到社會的永恆認可。企業必須要盡到社會責任,隻要沒有盡到社會責任,就不可能存在。
主持人:這些話是說給社會聽的?
曾仕強:不是。
主持人:那就是給企業的員工聽的?
曾仕強:這些話既不是說給社會聽的,也不是說給企業的員工聽的,它們一定要被內化成為企業真正的理念,你的努力才會成功,否則不可能成功。這絕不是說好聽的!我要說明一點:凡是貼在牆壁上的都沒有用,凡是喊口號都沒有用。一定要牢記在心裏,的的確確為服務社會,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
主持人:所以,每一個企業的成功之處,在於找到了服務社會的不同途徑。
曾仕強:換言之,隻有你找到了為社會提供服務的途徑,才能養活自己。
觀眾:我向曾教授請教。現在中國企業的形式基本是兩大類,第一類是國有的,第二類是民營的。您認為在兩類企業裏麵,國有企業老板的管理模式比較好,或者說做到了人性化管理,還是民營企業老板的管理模式比較好?如果說是國有的比較好,那麽國有企業又是改製、又是破產,企業員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果說民營企業做到了人性管理,您說企業存在周期隻有2~7年,而且符合這種周期的多數是民營企業。您怎樣看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問題?
曾仕強:我不認為國有企業都是不好的。我坦率地講,民營企業在很多行業根本沒有辦法去做,民營企業有本事搞個鋼廠試試!資金需要非常龐大,民營企業有多大的本事去搞呢?隻有國有企業才能搞得下來。你說自己有本事,好,搞個石油廠、煉油廠!恐怕連油都找不到!該國有搞的行業要讓國有去搞,該民營的行業讓民營去辦。而且,我主張凡是資金需要很龐大、冒險性很大、跟資源有密切關係的行業,要先讓國有企業去辦,搞好了,再開放一部分給民營企業。國家要帶頭,老百姓做不了的事情由國家來做,老百姓做得了的,國家不要做。
主持人:就現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比較起來,哪一類企業實行人性化管理的成分更多一些呢?
曾仕強:中國並不完全到處都一樣。國家太大,一定要一步一步走才穩健。所以,有些省有公文才辦事,有些省隻要沒有規定“不許做”,就敢做,這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就民營企業的情況來說,如果民營企業能夠運用人性化管理的方式,它能夠逃脫2~7年的周期厄運嗎?
曾仕強:其實,我看出來各地經濟發展不一樣。浙江一帶就比較平靜,貧富懸殊不大,溫州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企業;可是,廣東的貧富懸殊很大;山西就更大了,有錢的很有錢,沒有錢的窮得要命。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濟。同樣在浙江,杭州人與上海人以及溫州人相比就完全不一樣。杭州人的企業發展因為有西湖在那裏,比較富裕,步調就比較慢,比較不積極;溫州人因為當年那裏很窮,所以每一個人都動腦筋發展企業,溫州人5分鍾就買一棟房子,先生去上班,太太就組成一個炒房團全世界去炒。所以,企業的生命周期不能一概而論。
主持人:不管任何一種管理方式,不同的人來運用,熟練程度不同,製約因素也有很多。所以,不是說隻要實行人性化管理,就能全麵解決問題。
曾仕強:我把全國的企業基本考察下來,比較尊重人性的領導者,他的企業發展得比較順利一點,因為事在人為嘛!如果采取比較強製性的方式,底下人做事就隻是應付。
主持人:所以,人性管理的理念在於,不僅僅號稱實施了人性管理,還要真正得到人性管理的精髓並熟練地去運用,並且能夠權衡不同情況去不同地對待。
非常感謝曾教授給我們講了這麽長時間,也感謝各位的提問和雙方的交流,讓我們對人性化管理有了更深入和更全麵的了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