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歸期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實錄 作者:雙麵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景泰實錄》:
景泰十四年正月十三日,太子太傅兼太子太保塞北總督(於)謙奏,太子殿下並普王殿下請纓代陛下巡塞北關鎮。景泰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車駕禦北歸化衛,軍民振奮,拜於道左請入城關。
除夕,太子把盞添酒,普王操刀分肉與眾同樂。酒至正酣,太子巡城樓撫值士,普王巡營房慰守卒。官軍將士無不感念皇恩浩蕩……
同日,(徐有)貞、(曹吉)祥奏,西北大雪,冰封二尺有餘。各府、縣民眾自發巡視管、溝、渠日以繼夜。黃河封凍,然沿途引水器械無虞。……
“啟奏陛下,常言道‘福不雙至,禍不單行’,臣等見今日便應了那副‘福不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日行’的對子了。”大過年的討個喜慶,雖然才開衙沒幾天,領過了皇帝派的過年紅包也還沒捂熱,總得多說幾句吉祥話給皇帝陛下討個好心情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石璞主動開始了無節操的吹捧之後一眾朝臣也都開始了各種恭維,一時間朝堂上被各種馬屁充斥著,渾濁不堪。
“全賴太傅,若非有太傅,我大明恐怕已經要遷都迴南京嘍~”對於朝堂上的各種恭維朱祁鈺也沒當一迴事,轉手將高帽子送給了於謙。
嘶…陛下這話聽著怎麽這麽別扭,莫不是另有所指?
當然另有所指了,你想啊,大明為什麽要遷都南京?還不是正統十四年時土木堡大敗瓦剌逼近京師時徐珵率先喊出了要遷都迴南京的主意。
嗯嗯,當時被還是兵部左侍郎的於太傅給嗬斥了…嘶~這意思是皇帝陛下要升賞於總督,而徐有貞和曹吉祥…
噓,噤聲!自己心裏明白就好,這話可不興亂說的。
明白明白,這徐、曹二人也是會討巧,故意算準了這麽個日子一起上奏怕就是想讓陛下高興了免了他二人處罰吧!
這麽多年了,要說做事也是用心做了不少事情,隻是要算起來這罪贖的怕還是不太夠…陛下心裏所想的標準呐~
“內閣商議一下該如何升賞太傅才更為妥當。太傅教導太子並普王有功,理應加賞如例…”千年以來都傳說帝王心思深不可測,但朱祁鈺堅持 認為自己心思就很簡單。簡單到就是想把國家治理好,朝廷不會隻是不停的向尋常百姓灌輸各種毒雞湯的樣子。
朝代更迭動不動拿老百姓背鍋,說百姓不愛國家,軍民不懂得報效時行 ,更有指責官吏隻知道貪腐連皇帝都欺瞞的。嗬嗬,要想想後世那句影視片台詞:“我不怪你對我有意見,是我們的行為讓你對我們有了意見。”
無緣無故,官吏為什麽敢欺瞞皇帝了?還不是你自己不夠賢明,騙騙昏君而已,成本小迴報大,誰都想來占一占這個便宜。
要批評老百姓就更沒道理了,老百姓也想愛國家啊,或者說老百姓就愛這個國家,但是誰愛他們呢?尋常百姓流血、流汗為國家創造了財富,為了抵禦外敵更是奉獻了生命,可之後呢?流血流汗還要流淚,人又不是傻子,趨利避害自然知道當天平發生傾斜時該站在哪一邊了。
在景泰朝三百多年後的某個少數民族政權控製下的中國曾經迎來了一波西夷文化的衝擊……好吧,西夷為了搶奪中國市場更為了完成其殖民目的用新式的大炮和火槍鑿開了仍處於閉關鎖國狀態下的中國圍牆,由此開啟了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統治,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實際上在西夷闖進中國大門時卻有很大一批國人充當了帶路黨,不僅帶路還自發組建成了勞工營甚至是軍隊直接參與了對當時統治階段的戰鬥之中。
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數被侵略者稱為“華勇”的營頭了,攻城、掠地、衝鋒、陷陣,殺貪官、殺汙吏、殺豪商、殺百姓…把西夷對中國人做過的壞事都更加“細致”地做了一遍…兩遍…數不清的好多遍。這些被稱為華勇的禽獸對曾經的同胞沒有一丁點心慈手軟,反而比侵略者更殘忍、更壞,而其目的隻是簡單的能夠得到工錢和參與分配掠奪來的財富。
曾經東南的某個小城,三千人的官軍營頭為了守城與兩萬侵略軍死戰。戰後,三千守城將士盡數戰死,將領自焚犧牲…如果非要用犧牲這個詞隻能說是站在國之大義的層麵上,而在當地百姓眼中卻將這支為國英勇捐軀的守城軍隊視為禽獸。
三千守軍為了防止城內百姓成為侵略者的幫兇,早在與侵略者開戰之前已經下令將城中百姓盡數屠戳一空……如此護國守城的將士實在讓人難有敬意。
“論幹才,於卿仍是我大明砥柱。論品性,於卿更是我大明百官榜樣、文人之骨。朕的意思是想,這樣的幹才、能臣,不僅僅是要重用,更要厚待。這個厚待不僅僅是在吃穿用度這些事情上,如此高尚地風格大明完全可以專門為於卿出書立著進行宣揚嘛……”雖然朱祁鈺交權,但在這個封建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在百官軍民看來皇帝的一個建議與諭旨也沒有什麽不同的。
朱祁鈺吩咐要給於謙升職加薪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已經是太傅了還能怎麽升,無非太師兼太保而已。要加賞也簡單,無非安排“支雙俸”唄!
雖然說這是朝廷大臣們都想而不得的獎賞但是也沒誰有臉去表達不滿,僅僅是在冰封之地待了這麽些年怎麽都值這些了。換個人試試,早罵娘罵開了。
偏偏於總督幹一行愛一行,就在那個破地方還能幹得有滋有味還幹出了一番成績來。
每年供應給西北用來建渠修溝的牛馬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大量羊皮、羊毛供應更是解決了大明朝大量百姓的禦寒物品。羊毛衣被雖然偶爾會紮人,但跟凍死相比雖然手工粗糙但造價便宜的羊毛衣被還是窮苦人家的首選。
整個江北地區的羊雜湯、牛雜鹵煮為廣大需要下苦力又舍不得吃肉的勞動人民提供了大量葷腥供應。雖然在皇帝陛下看來這些葷腥少了那麽一些味道使得無法徹底壓製牛內髒的腥臊味道,但跟原本沒有經過皇帝陛下研發的燒製方法相比已經好了太多太多了…呸呸呸,說什麽呢,皇帝陛下怎麽會來親自操弄這麽些個醃臢物件~
僅從肉食牲畜供應這一項上來看,於總督就功不可沒。相比較正統年間各色財貨流水般的供應給達子也沒換來一個和平而言,現在對整個北疆的投入產出比簡直不要太讚!
一些尋常人家不值錢的物件運到塞北就能換來了無數的牛羊馬駝,再也不用看達子臉色用朝貢、賞賜這一套虛頭巴腦的了。
這簡直就是在搶!
大明朝在搶塞北各牧族。
一雪前恥啊,一雪前恥。都說風水輪流轉,到了咱大明景泰朝終於也輪到咱們漢人搶達子了…咳咳,那啥,平等交易,平等交易了。咱不用讓那些瓦剌部的貴族或是韃靼部的強人來夾在中間賺差價,能夠讓漢蒙兩族百姓直接交易了,可不就是平等交易了。
以太傅的為人,內閣商議出來的賞賜隻怕也是走個過場而已,他肯定是不會肯接受的。
有去過太傅府上的都知道,那華府實在是…住不得呀,跟個六品清水衙門官員的家宅差不離,還以為是走錯了呢!
就這,還特別隔出來一間房子專門存放皇帝陛下賞賜的物件,也難怪惹得皇帝陛下總是要下旨賜膳食了。賜了金銀會退迴來,賞了各色寶物也都一一封存,可不就隻能隔一、兩天就賞兩、三個菜過去了,你總不能把飯菜給存起來吧!
讓百官真正關注的是為於總督著書…嘖嘖嘖,上次有這個殊榮的是哪位?
沒哪位,除了大明《正統實錄》之外景泰朝就沒給誰安排寫過著出過書。如果非要說有,嗬嗬,皇帝陛下曾說過三百六十行是行行出狀元的。為此工部、戶部、翰林院還真的抽調人手、錢財專門給那些耕地的、扒糞的、打鐵的、造舟船的…甚至是給商人的經營手段都專門出過書。
別的也都忍了,偏偏連商人、樂人這些賤業都出書立著,多少讓大明朝的文臣武將心裏麵有些不好受。
終於,咱大家文人的脊梁、武將的靈魂、朝廷的中流砥柱,於謙於總督得到皇帝陛下親自下旨要為其出書立著了~
“太傅在塞北久矣,諸卿當一並商議太傅的歸期了。”見眾人沒有異議,朱祁鈺順勢提了一句要召迴於謙的意思。
所謂的一石擊起千層浪,給太傅於謙升賞也好,修書立著也罷,終不過是“人家的事情”。一旦說到要召迴於謙,這中間可就有太多幹係到眾人利益的事情了。
朝廷裏兩個又臭又硬的茅坑踏腳石,一個王文、一個於謙。認死理,古板不知變通,還是對下屬、同僚極為苛刻的存在。這要是於謙頂著無上榮光迴來了,咱這大明朝廷上的光景怕要是另一番模樣了吧~
景泰十四年正月十三日,太子太傅兼太子太保塞北總督(於)謙奏,太子殿下並普王殿下請纓代陛下巡塞北關鎮。景泰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車駕禦北歸化衛,軍民振奮,拜於道左請入城關。
除夕,太子把盞添酒,普王操刀分肉與眾同樂。酒至正酣,太子巡城樓撫值士,普王巡營房慰守卒。官軍將士無不感念皇恩浩蕩……
同日,(徐有)貞、(曹吉)祥奏,西北大雪,冰封二尺有餘。各府、縣民眾自發巡視管、溝、渠日以繼夜。黃河封凍,然沿途引水器械無虞。……
“啟奏陛下,常言道‘福不雙至,禍不單行’,臣等見今日便應了那副‘福不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日行’的對子了。”大過年的討個喜慶,雖然才開衙沒幾天,領過了皇帝派的過年紅包也還沒捂熱,總得多說幾句吉祥話給皇帝陛下討個好心情才是做臣子的本分。
石璞主動開始了無節操的吹捧之後一眾朝臣也都開始了各種恭維,一時間朝堂上被各種馬屁充斥著,渾濁不堪。
“全賴太傅,若非有太傅,我大明恐怕已經要遷都迴南京嘍~”對於朝堂上的各種恭維朱祁鈺也沒當一迴事,轉手將高帽子送給了於謙。
嘶…陛下這話聽著怎麽這麽別扭,莫不是另有所指?
當然另有所指了,你想啊,大明為什麽要遷都南京?還不是正統十四年時土木堡大敗瓦剌逼近京師時徐珵率先喊出了要遷都迴南京的主意。
嗯嗯,當時被還是兵部左侍郎的於太傅給嗬斥了…嘶~這意思是皇帝陛下要升賞於總督,而徐有貞和曹吉祥…
噓,噤聲!自己心裏明白就好,這話可不興亂說的。
明白明白,這徐、曹二人也是會討巧,故意算準了這麽個日子一起上奏怕就是想讓陛下高興了免了他二人處罰吧!
這麽多年了,要說做事也是用心做了不少事情,隻是要算起來這罪贖的怕還是不太夠…陛下心裏所想的標準呐~
“內閣商議一下該如何升賞太傅才更為妥當。太傅教導太子並普王有功,理應加賞如例…”千年以來都傳說帝王心思深不可測,但朱祁鈺堅持 認為自己心思就很簡單。簡單到就是想把國家治理好,朝廷不會隻是不停的向尋常百姓灌輸各種毒雞湯的樣子。
朝代更迭動不動拿老百姓背鍋,說百姓不愛國家,軍民不懂得報效時行 ,更有指責官吏隻知道貪腐連皇帝都欺瞞的。嗬嗬,要想想後世那句影視片台詞:“我不怪你對我有意見,是我們的行為讓你對我們有了意見。”
無緣無故,官吏為什麽敢欺瞞皇帝了?還不是你自己不夠賢明,騙騙昏君而已,成本小迴報大,誰都想來占一占這個便宜。
要批評老百姓就更沒道理了,老百姓也想愛國家啊,或者說老百姓就愛這個國家,但是誰愛他們呢?尋常百姓流血、流汗為國家創造了財富,為了抵禦外敵更是奉獻了生命,可之後呢?流血流汗還要流淚,人又不是傻子,趨利避害自然知道當天平發生傾斜時該站在哪一邊了。
在景泰朝三百多年後的某個少數民族政權控製下的中國曾經迎來了一波西夷文化的衝擊……好吧,西夷為了搶奪中國市場更為了完成其殖民目的用新式的大炮和火槍鑿開了仍處於閉關鎖國狀態下的中國圍牆,由此開啟了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統治,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實際上在西夷闖進中國大門時卻有很大一批國人充當了帶路黨,不僅帶路還自發組建成了勞工營甚至是軍隊直接參與了對當時統治階段的戰鬥之中。
其中最為有名的當數被侵略者稱為“華勇”的營頭了,攻城、掠地、衝鋒、陷陣,殺貪官、殺汙吏、殺豪商、殺百姓…把西夷對中國人做過的壞事都更加“細致”地做了一遍…兩遍…數不清的好多遍。這些被稱為華勇的禽獸對曾經的同胞沒有一丁點心慈手軟,反而比侵略者更殘忍、更壞,而其目的隻是簡單的能夠得到工錢和參與分配掠奪來的財富。
曾經東南的某個小城,三千人的官軍營頭為了守城與兩萬侵略軍死戰。戰後,三千守城將士盡數戰死,將領自焚犧牲…如果非要用犧牲這個詞隻能說是站在國之大義的層麵上,而在當地百姓眼中卻將這支為國英勇捐軀的守城軍隊視為禽獸。
三千守軍為了防止城內百姓成為侵略者的幫兇,早在與侵略者開戰之前已經下令將城中百姓盡數屠戳一空……如此護國守城的將士實在讓人難有敬意。
“論幹才,於卿仍是我大明砥柱。論品性,於卿更是我大明百官榜樣、文人之骨。朕的意思是想,這樣的幹才、能臣,不僅僅是要重用,更要厚待。這個厚待不僅僅是在吃穿用度這些事情上,如此高尚地風格大明完全可以專門為於卿出書立著進行宣揚嘛……”雖然朱祁鈺交權,但在這個封建傳統文化深入人心的時代,在百官軍民看來皇帝的一個建議與諭旨也沒有什麽不同的。
朱祁鈺吩咐要給於謙升職加薪也沒什麽大不了的,已經是太傅了還能怎麽升,無非太師兼太保而已。要加賞也簡單,無非安排“支雙俸”唄!
雖然說這是朝廷大臣們都想而不得的獎賞但是也沒誰有臉去表達不滿,僅僅是在冰封之地待了這麽些年怎麽都值這些了。換個人試試,早罵娘罵開了。
偏偏於總督幹一行愛一行,就在那個破地方還能幹得有滋有味還幹出了一番成績來。
每年供應給西北用來建渠修溝的牛馬就不在少數,更不用說大量羊皮、羊毛供應更是解決了大明朝大量百姓的禦寒物品。羊毛衣被雖然偶爾會紮人,但跟凍死相比雖然手工粗糙但造價便宜的羊毛衣被還是窮苦人家的首選。
整個江北地區的羊雜湯、牛雜鹵煮為廣大需要下苦力又舍不得吃肉的勞動人民提供了大量葷腥供應。雖然在皇帝陛下看來這些葷腥少了那麽一些味道使得無法徹底壓製牛內髒的腥臊味道,但跟原本沒有經過皇帝陛下研發的燒製方法相比已經好了太多太多了…呸呸呸,說什麽呢,皇帝陛下怎麽會來親自操弄這麽些個醃臢物件~
僅從肉食牲畜供應這一項上來看,於總督就功不可沒。相比較正統年間各色財貨流水般的供應給達子也沒換來一個和平而言,現在對整個北疆的投入產出比簡直不要太讚!
一些尋常人家不值錢的物件運到塞北就能換來了無數的牛羊馬駝,再也不用看達子臉色用朝貢、賞賜這一套虛頭巴腦的了。
這簡直就是在搶!
大明朝在搶塞北各牧族。
一雪前恥啊,一雪前恥。都說風水輪流轉,到了咱大明景泰朝終於也輪到咱們漢人搶達子了…咳咳,那啥,平等交易,平等交易了。咱不用讓那些瓦剌部的貴族或是韃靼部的強人來夾在中間賺差價,能夠讓漢蒙兩族百姓直接交易了,可不就是平等交易了。
以太傅的為人,內閣商議出來的賞賜隻怕也是走個過場而已,他肯定是不會肯接受的。
有去過太傅府上的都知道,那華府實在是…住不得呀,跟個六品清水衙門官員的家宅差不離,還以為是走錯了呢!
就這,還特別隔出來一間房子專門存放皇帝陛下賞賜的物件,也難怪惹得皇帝陛下總是要下旨賜膳食了。賜了金銀會退迴來,賞了各色寶物也都一一封存,可不就隻能隔一、兩天就賞兩、三個菜過去了,你總不能把飯菜給存起來吧!
讓百官真正關注的是為於總督著書…嘖嘖嘖,上次有這個殊榮的是哪位?
沒哪位,除了大明《正統實錄》之外景泰朝就沒給誰安排寫過著出過書。如果非要說有,嗬嗬,皇帝陛下曾說過三百六十行是行行出狀元的。為此工部、戶部、翰林院還真的抽調人手、錢財專門給那些耕地的、扒糞的、打鐵的、造舟船的…甚至是給商人的經營手段都專門出過書。
別的也都忍了,偏偏連商人、樂人這些賤業都出書立著,多少讓大明朝的文臣武將心裏麵有些不好受。
終於,咱大家文人的脊梁、武將的靈魂、朝廷的中流砥柱,於謙於總督得到皇帝陛下親自下旨要為其出書立著了~
“太傅在塞北久矣,諸卿當一並商議太傅的歸期了。”見眾人沒有異議,朱祁鈺順勢提了一句要召迴於謙的意思。
所謂的一石擊起千層浪,給太傅於謙升賞也好,修書立著也罷,終不過是“人家的事情”。一旦說到要召迴於謙,這中間可就有太多幹係到眾人利益的事情了。
朝廷裏兩個又臭又硬的茅坑踏腳石,一個王文、一個於謙。認死理,古板不知變通,還是對下屬、同僚極為苛刻的存在。這要是於謙頂著無上榮光迴來了,咱這大明朝廷上的光景怕要是另一番模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