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金融糾紛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實錄 作者:雙麵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商不奸,這是千古以來的道理。商人趨利,士農工就不趨利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是為了能讓自己賺個盆滿缽滿,隻不過具體的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秦嶺、淮河以南的地界,經濟更為繁華,商賈雲集,商人與百姓間的利益糾紛也特別多。曾經一度開始關注自己名聲的商人也因為景泰初年的那場針對商賈的手段使更多人急迫的追求眼前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發展目標。
人不能隻活在過去,但也不能想太遠。別說明天、後天了,先把今天過好才是正經事情。朝廷對商賈的態度雖然緩和,甚至積極支持商賈的境外貿易,但那畢竟隻能被少數大家族把持。更多的中、小家族商戶隻能另辟快速致富之路,比如從借貸業中快速獲得利益。
腦子轉得快的甚至早就開始將商機運用到致富當中了,比如說以商號的名義接受散客存入銀錢,然後再放貸給其他商號和個人。這其中的利差看著雖小,但經不住體量大,積少成多其實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
說起來華人圈子是挺奇怪的,一見了有人做生意賺了錢,其他人立刻紛擁而上照著模樣抄一遍,於是很快就會出現市場飽和,再就是打價格仗。據說猶太人不會,他們一旦看見某個生意挺賺錢的時候會先在其他地方效仿而不是在同一地競爭,又或者會在原本賺錢的那個生意的上、下流尋找其他生意配合,這樣大家都有錢賺。
當然,隨著大明對外的擴張,景泰朝的天下越來越繁榮,金融借貸需求一時間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也正因為這種供求關係的存在,使得景泰朝在短期之內因為商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錢莊的借貸糾紛案件如雨後春筍般躥了出來,根本來不及拔。
“爺莫不是在說笑,哪有朝廷還管不了的事情了?便是官府有什麽差池,爺自知曉便能一紙令諭拿辦了那些個投機取巧的賤籍便是。”汪氏仍然從心底裏認為商賈身份低賤。
“拿了呀,官府還真是問案後拿辦了不少。可自景泰朝以來官府辦案都是嚴格依律執行的,要問案拿辦也要講律法不是。”朱祁鈺苦笑道:“之前朝廷明令禁止的是民間借貸的利率,可商賈們早就盤算好了尋常百姓不會願意為了那麽幾個錢去打官司,更有甚者根本就被他們的套路給嚇到賣房賣地還債,就沒有人把事情捅到官府裏來了。”
“不對,尋常百姓也不能就這麽任人欺負的,爺莫不是有意逗我?”汪氏轉念一想覺得不對,又繼續追問道。
“咳~其實也不是沒有人捅到官府裏來,而是有人告上來了之後官府卻要想著息事寧人把案子給壓下去。而且還不在少數!”說到這裏,朱祁鈺的火一下子就躥了出來:“早就說不要搞什麽荒唐可笑地數據考核,更不要弄什麽形式化的安居樂業。老百姓是不是安居樂業,天下是不是和諧,這用得著官衙用量化案件的方式來計算的嗎?”
“爺這是…”汪氏被朱祁鈺嚇了一跳,沒想到自己的問題居然問到了朱祁鈺的痛點,一時都不知道該怎麽說話了。
“早幾年前就說了,天下人和和睦睦是我的期望,但天下人是否和睦,民間是否和諧,這根本就不該是按照官衙的辦案來計算的。非不聽,非不聽,還堅持要搞這一套。現今如可好了,拿來試點的整個江南成了金融借貸案件的‘重災區’了。”
“我的皇後呀~你可是不知道。”此時的朱祁鈺哪裏還有個皇帝的樣子,更像是一個被踩了尾巴而跳腳的小獸一般怒斥道:“最初的時候隻是跟朝廷報備過的各家皇商在放貸,這些商戶都是拿官府牌照的多少還有些顧忌。就算鑽了空子利息收的高了,那畢竟被害人…呃…債務人…就是借印子錢的那些尋常百姓沒告到官府來,官衙沒管我也認了。這不是‘民不告官不究’嗎,衙門裏就那麽些人全都用來幹這事也說不過去。”
“可這中間有利很快就讓那些民間的錢莊看到了利頭,原本民間的錢莊幹的是些什麽營生…存取銀錢、兌換找零……那都是些小打小鬧的生意,興不起大風浪的。”錢莊最初的作用就是替客人臨時保管下錢財,客人存錢不但沒有利息可以拿還要付保管費的。隨著大額商貿的興起,飛票應運而生,錢莊的生意才開始有了大跨躍式的進步,直到清朝銀票逐步盛行,與後世銀行的作用幾乎沒有什麽差異。
“可是這些個混帳行子,眼尖牙毒的這就盯上了向百姓放貸這麽一塊。自己的錢拿來放貸還不算,還要搜羅民間的閑錢對外放貸,就像是批圖批一樣…啊啊,這個稱唿你是不懂的。旁枝末節,不重要哈~”朱祁鈺說大明景泰朝的錢莊搞批圖批放貸就過分了,錢莊隻要向朝廷報備這項業務再依足了規矩繳存保證金是可以對外收款、放貸賺差息的。但是沒拿牌照、報備的不行!
比如……打會。
打會這種事情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興起的,但是直到大明後四百年的後世也仍然在南方一些地方存在。說白了,批圖批這種模式都有可能就是打會的變種而已,這也許得去問問溫總才有可能知道了~
最最可恨的是一些商號以打會的形式通過高息吸引集結資金,然後再以商號將款項出借出去給百姓。最初時借款的百姓大多都是能還得起的,還不起的也被商號的狗腿子用各種手段給催討了迴去,百姓家隻能自認了倒黴而已。
久而久之,有無賴嗅到了其中的商機,鼓動著部分村落全村人去借款……
全村老少爺們跑去借款,借了一家再借第二家、第三家,直到借完所有能借的。鼓動大家去借款,當然就沒想過要還了。都是憑本事借來的錢,憑什麽要還?
小商號的狗腿子根本沒有能力要得迴錢,敢進村討債直接打斷了腿給你扔出來。大商號的嘛…也沒什麽辦法。
事情就這麽拖下來了,然後一傳十、十傳百,金融借貸的營生就這麽爛了下來。直到這個時候金濂等人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再想出手幹預就已經晚了。
秦嶺、淮河以南的地界,經濟更為繁華,商賈雲集,商人與百姓間的利益糾紛也特別多。曾經一度開始關注自己名聲的商人也因為景泰初年的那場針對商賈的手段使更多人急迫的追求眼前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發展目標。
人不能隻活在過去,但也不能想太遠。別說明天、後天了,先把今天過好才是正經事情。朝廷對商賈的態度雖然緩和,甚至積極支持商賈的境外貿易,但那畢竟隻能被少數大家族把持。更多的中、小家族商戶隻能另辟快速致富之路,比如從借貸業中快速獲得利益。
腦子轉得快的甚至早就開始將商機運用到致富當中了,比如說以商號的名義接受散客存入銀錢,然後再放貸給其他商號和個人。這其中的利差看著雖小,但經不住體量大,積少成多其實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了。
說起來華人圈子是挺奇怪的,一見了有人做生意賺了錢,其他人立刻紛擁而上照著模樣抄一遍,於是很快就會出現市場飽和,再就是打價格仗。據說猶太人不會,他們一旦看見某個生意挺賺錢的時候會先在其他地方效仿而不是在同一地競爭,又或者會在原本賺錢的那個生意的上、下流尋找其他生意配合,這樣大家都有錢賺。
當然,隨著大明對外的擴張,景泰朝的天下越來越繁榮,金融借貸需求一時間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也正因為這種供求關係的存在,使得景泰朝在短期之內因為商業的快速發展而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錢莊的借貸糾紛案件如雨後春筍般躥了出來,根本來不及拔。
“爺莫不是在說笑,哪有朝廷還管不了的事情了?便是官府有什麽差池,爺自知曉便能一紙令諭拿辦了那些個投機取巧的賤籍便是。”汪氏仍然從心底裏認為商賈身份低賤。
“拿了呀,官府還真是問案後拿辦了不少。可自景泰朝以來官府辦案都是嚴格依律執行的,要問案拿辦也要講律法不是。”朱祁鈺苦笑道:“之前朝廷明令禁止的是民間借貸的利率,可商賈們早就盤算好了尋常百姓不會願意為了那麽幾個錢去打官司,更有甚者根本就被他們的套路給嚇到賣房賣地還債,就沒有人把事情捅到官府裏來了。”
“不對,尋常百姓也不能就這麽任人欺負的,爺莫不是有意逗我?”汪氏轉念一想覺得不對,又繼續追問道。
“咳~其實也不是沒有人捅到官府裏來,而是有人告上來了之後官府卻要想著息事寧人把案子給壓下去。而且還不在少數!”說到這裏,朱祁鈺的火一下子就躥了出來:“早就說不要搞什麽荒唐可笑地數據考核,更不要弄什麽形式化的安居樂業。老百姓是不是安居樂業,天下是不是和諧,這用得著官衙用量化案件的方式來計算的嗎?”
“爺這是…”汪氏被朱祁鈺嚇了一跳,沒想到自己的問題居然問到了朱祁鈺的痛點,一時都不知道該怎麽說話了。
“早幾年前就說了,天下人和和睦睦是我的期望,但天下人是否和睦,民間是否和諧,這根本就不該是按照官衙的辦案來計算的。非不聽,非不聽,還堅持要搞這一套。現今如可好了,拿來試點的整個江南成了金融借貸案件的‘重災區’了。”
“我的皇後呀~你可是不知道。”此時的朱祁鈺哪裏還有個皇帝的樣子,更像是一個被踩了尾巴而跳腳的小獸一般怒斥道:“最初的時候隻是跟朝廷報備過的各家皇商在放貸,這些商戶都是拿官府牌照的多少還有些顧忌。就算鑽了空子利息收的高了,那畢竟被害人…呃…債務人…就是借印子錢的那些尋常百姓沒告到官府來,官衙沒管我也認了。這不是‘民不告官不究’嗎,衙門裏就那麽些人全都用來幹這事也說不過去。”
“可這中間有利很快就讓那些民間的錢莊看到了利頭,原本民間的錢莊幹的是些什麽營生…存取銀錢、兌換找零……那都是些小打小鬧的生意,興不起大風浪的。”錢莊最初的作用就是替客人臨時保管下錢財,客人存錢不但沒有利息可以拿還要付保管費的。隨著大額商貿的興起,飛票應運而生,錢莊的生意才開始有了大跨躍式的進步,直到清朝銀票逐步盛行,與後世銀行的作用幾乎沒有什麽差異。
“可是這些個混帳行子,眼尖牙毒的這就盯上了向百姓放貸這麽一塊。自己的錢拿來放貸還不算,還要搜羅民間的閑錢對外放貸,就像是批圖批一樣…啊啊,這個稱唿你是不懂的。旁枝末節,不重要哈~”朱祁鈺說大明景泰朝的錢莊搞批圖批放貸就過分了,錢莊隻要向朝廷報備這項業務再依足了規矩繳存保證金是可以對外收款、放貸賺差息的。但是沒拿牌照、報備的不行!
比如……打會。
打會這種事情不知道是從什麽時候興起的,但是直到大明後四百年的後世也仍然在南方一些地方存在。說白了,批圖批這種模式都有可能就是打會的變種而已,這也許得去問問溫總才有可能知道了~
最最可恨的是一些商號以打會的形式通過高息吸引集結資金,然後再以商號將款項出借出去給百姓。最初時借款的百姓大多都是能還得起的,還不起的也被商號的狗腿子用各種手段給催討了迴去,百姓家隻能自認了倒黴而已。
久而久之,有無賴嗅到了其中的商機,鼓動著部分村落全村人去借款……
全村老少爺們跑去借款,借了一家再借第二家、第三家,直到借完所有能借的。鼓動大家去借款,當然就沒想過要還了。都是憑本事借來的錢,憑什麽要還?
小商號的狗腿子根本沒有能力要得迴錢,敢進村討債直接打斷了腿給你扔出來。大商號的嘛…也沒什麽辦法。
事情就這麽拖下來了,然後一傳十、十傳百,金融借貸的營生就這麽爛了下來。直到這個時候金濂等人才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再想出手幹預就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