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金英二人下南京的事情就這麽定下來了,好說歹說總算沒有給南京再安一個總兵官負責操練,但卻也定下了南、北兩京軍隊重整的基調。


    畢竟明朝的軍隊來源不是太好,長期以來軍隊對於朝廷和民族的認可度都不是很高,這一點讓朱祁鈺身體裏那個靈魂很不適應。


    一支沒有軍隊榮譽感的隊伍如何能主動、積極的應對內外戰爭呢?隻能靠升賞,靠來自對士兵自身死亡的威脅才能激發軍隊的戰鬥氣息。而朱祁鈺想要的是一支自覺以維護國家安全,保家衛國為己任的軍隊。


    還在紫荊關養傷的範廣將被委以重任,先在京營操練左副總兵銜接管京營十餘萬將士。在此之前,兵部將會主導南、北兩地軍備改革。


    原京師守備主力的三大營將會迎來重整,按照團營製清退老弱殘,征集年青軍戶並募集自願加入軍隊的民戶進入軍隊。


    作為老牌軍旅,已經負責保衛和征戰了數十年的三大營迎來了重整前的大篩選。


    神機營和五軍營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三千營的達官(歸附明朝的韃靼人統稱)會稍麻煩一點。


    朱棣造建文帝朱允炆反時用作奇兵的朵顏、福餘、泰寧三衛軍馬作為三千營的基礎,經過幾十年的新舊交替老一代達官的子孫後代已經接替了前人成為了三千營的主幹。


    離開了遼闊的草原時間久了,馬背上的漢子也學上了農耕民族的習慣。弓馬嫻熟成了一個相對詞,作為世襲騎軍的子弟比農耕家庭更熟弓馬而已。要想跟光屁股時就跟奔馬為友,與狼群、蒼鷹奪食的蒙古人去比拚簡直就是個笑話。


    吃肉的才算得上是狼。是狼一般的漢子,就要騎著烈馬在蒙古大草原上用彎刀和弓箭為自己的帳篷羸取漂亮的女人。靠自己和兄弟們的拳腳打下一片廣闊的草場來放牧牛羊和馬匹。哪裏是整日窩在密不透風的石頭屋子裏吃著米麵,躲在女人撒尿的院子裏麵那些小白臉能夠比的?


    挑選青壯進入軍隊的提議在朝廷裏沒有任何異議,畢竟青壯就代表著力量,有力量的軍隊才有能力保護自己不被外族屠殺。但對於“退軍”這個新名詞眾人就不理解了。


    大明朝的軍隊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伴隨朱元璋造元朝反那會,也就是元末起義軍。成功了叫起義軍,沒成功嘛,嗬嗬~撮爾小賊敢言反乎?


    這種從一開始伴隨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被定性為“從征”,是根正苗紅的軍隊兵源。


    第二類就是蒙元以及地方割據力量的降卒了,被認定為“歸附”;


    再有就是以洪武十一年四月朱元璋下令將因為沒有田產的無產階級強行遷徙到鳳陽屯田的農夫劃為軍戶;之後對待沿海居民也用上了這招,同意不同意可就由不得小老百姓的意願了,朝廷有旨照做就對了;


    而最後一類就是“賊配軍”了,在洪武二十七年四月時朱元璋就頒下諭旨“詔兵部,凡以罪謫充軍者,為恩軍”;犯了罪被指派當的兵,這叫恩典!


    隨著穩固兵源等因素考慮,後來又整出來一個叫“垛集”的征兵方式,也就原本曆史上明朝中、後期軍隊士兵來源的主要力量。


    三戶人家為一垛集,一戶為正戶,兩戶為貼戶。正戶出正軍一人,除非升到兵部尚書或者戰死,終生就是軍籍。如果軍士做了逃兵,官府是要追捕問罪的。


    那戰死了呢?恭喜你,解脫了!你家還有男丁嗎,補上!


    補不上怎麽辦?這不是還有兩戶人家做貼戶嗎,起得就是幹這活的補貼作用。而從貼戶中征兵,也就是明朝曆史上有名的“勾軍”了。


    要說起來,在做軍戶之前可能有些人還想著自己沒田沒地,這突然間就分到田地成了有產階段了,為國家出力是應該的。


    但實際上仔細想想,軍戶確實是能分到幾十畝地(視各地田地情況而定,20畝到70畝不等),有牛有房的挺好,也算是資產階級了。但實際上,家裏的重勞力被安排出去當了兵,幾十畝田地的耕種主要就靠著婦人、孩子和分配的牛(是否分配牛、農具也要看當地官府是否“大方”了)來耕種、收割。


    而大明朝對軍人的待遇非常苛刻,官吏的俸祿都是“米鈔兼支”,還常常隻能發五成,達官受到優待也隻能發到七成。軍隊裏克扣成風,普通軍士連吃飽飯都成問題,哪有心思為國效力去拚命打仗?更不用說進行日常操演了,更是想都沒人想的。


    更不用說軍戶屯田義務還很重了,雖然屯田初期隻是象征性收一點,比如洪武三年就“命內外將校量留軍士城守,餘悉屯田。其城守兵,月給米一石,屯田者減半,在邊地者,月減三鬥,民給農器,牛種”。洪武七年起,屯田稅糧被定在“畝收租一鬥”這個標準上。


    但實際上可不是這麽一迴事了,各地攤派加上來,全國數據打平一下算可以算得上是每畝地三鬥左右的租稅。這個租稅可比民戶都要高出好大一截了,哪有我即要拚命打仗還要玩命耕種繳糧的道理?就算我想,也沒有這功夫再來操練了呀!


    雖然說軍戶不用承擔徭役,這樣算起來似乎比民戶占了點便宜,可是拉高補低一看,實際上兩者承擔的義務差不了多少。更不用說,你出糧我也出糧,我出命時你在後麵躲著了。


    而到了魔鬼皇帝朱棣掌權時期的永樂朝,更是直接變了樣。永樂二年時朱棣定下了每屯12石的標準,直接在洪武朝三到四石的基礎上打了好幾個滾。再加上各種攤派,實際上壓到軍戶喘不過氣來。


    朱元璋曾經引以為傲的“吾京師養兵百萬,要令不費百姓一粒米”到了永樂初年就成了官軍的承重負擔。


    軍官、勳貴對軍屯田地巧取豪奪,肆意奴役軍士。經過了洪熙、宣德再到正統朝,情況越來越嚴重。


    永樂朝因為大肆清洗建文朝武將,對於軍官侵占的案件不一定作得了準。但是宣德年間就有多起官軍將領侵占軍屯、私役軍士的大案要案,一時朝野震動。


    宣德五年五月時,行在後軍都督上奏稱“寧山衛指揮使李昭毀城樓以造私居,私役旗軍,歲割漆二千手,辦料豆八百石,科各所銅錢六千三百斤,占砂官軍屯田百餘頃,收糧虛賣實收一萬餘石,斂各屯子粒二萬餘石,減克軍糧五百石,皆入己。軍吏二人欲奏之,遣人追迴,皆杖殺之,請治其罪。”


    宣德六年二月時,寧夏左屯衛指揮使張泰上奏稱“寧陽侯陳懋私遣軍士二百餘人,操舟三十餘艘出境捕魚,采木,為虜所執者十餘人;又遣軍士二十人,人給二馬,齎銀往杭州市貨物;又寧夏各衛倉遞年收糧,懋令治文書者不作實數,侵盜入己。有軍士告懋自宣德二年至五,與都指揮閻俊等盜賣倉糧一萬九千餘石;又虛賣延慶等府通關計糧二十四萬餘石入己;又私役軍種田三千餘頃,奪民水利,歲收入傑,召商賈收糴中鹽。又與閻俊等遣軍挽車九百餘輛,載大鹽池鹽往賣於西安平涼等府。”


    一個指揮使,居然敢拆了國防工程用來給自己蓋房子,貪汙、霸占財產後還喪盡病狂到了自己把想要告發自己的下層軍官都給活活打死。鎮守地方的爵爺私役官軍搞走私,還侵吞國庫軍糧,可見當時官軍中普通軍士的生活情況有多糟糕了。


    再有宣德九年二月,山西行都司指揮呂整上奏參劾鎮守大同參將曹儉,用官軍盔甲跟塞外交換駱駝,私自打殺官軍將士。


    宣德十年九月,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方政參劾左副總兵、都督僉事曹儉隱匿軍士、侵占軍屯。


    正統二年(五月,有人奏劾:鎮守甘肅總兵、太監等官占據田畝、侵奪水利。


    正統八年,軍士張約等人發現慶王府強占鳴沙州等處1000餘頃軍屯土地。


    正統八年七月,鎮守延安、綏德的都督僉事王禎上奏稱據陝西左參政年富奏稱‘陝西衛所官占種肥饒田土多至三四十頃。’


    正統十二年正月,巡按四川監察禦史嚴顧上奏彈劾“鎮守鬆潘等處指揮僉事王杲擅役軍造私室,占種人田園,又與都指揮僉事高廣坐視番人殺虜官軍,弗即率兵剿捕,請置諸法。”


    這一樁樁,一筆筆擺在麵前的還隻是冰山一角,甚至於到了正統朝晚期時一次正統帝自己都實在看不下去放了狠話:“自今官旗克減軍人月糧、布花者,戍邊;其克減鈔絹、蘇木、胡椒等物者,止運灰、運米,複還職役,在本衛所聽調殺賊,不許管軍。慎重者,仍具實奏請。”


    正統帝這狠話說了有沒有用不知道,反正他這會自己已經去韃靼老巢喝羊湯去了。


    朱祁鈺挑了頭要大規模整飭軍隊,喊出口號要從根本上解決軍隊問題,於謙是舉雙手讚成的。胡濙、王直、金濂這一幹都是老臣子了,朝廷的問題也都了然於胸,實在是沒人敢提這茬。


    有了皇帝要改祖製,要革新。先擺出姿態支持準沒錯處——有個高的頂著,咱們還怕個啥。


    “原本我以為民夫辛苦,因此交待讓朝廷先將北征時受難民夫予以撫恤。未曾想,這幾日讀了前年奏報,竟看到如此觸目驚心的奏章。這大明朝不隻是人民苦,官軍也苦。”朱祁鈺指著案幾前的一堆陳年奏章對朝臣們怒批到。


    “這是恥辱,朝廷的恥辱,皇室的恥辱。我看著這些奏章根本吃不下飯,怎麽有臉吃得下去?”說著朱祁鈺右手握拳以指節處敲擊案幾發出嘭、嘭聲,說道:“滿天下軍民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竟然還要維持皇室如此奢靡的生活,這不是逼反人民是什麽?”


    “朕不管什麽祖製不祖製,你們給我拿個方略出來,必須徹底改變軍製。”朱祁鈺的氣憤不用裝,朝臣們一眼就能看出景泰皇帝是真生氣。


    可這能怪誰呢?


    怪你那個曾祖皇帝朱棣還是你祖父洪熙朱高熾,又或者是宣德、正統?皇帝們是這個德性,我們這些下邊做朝臣的還能怎麽樣。


    “臣謹為天下蒼生賀,為大明……”胡濙帶著王直、於謙等人正要拍馬屁被朱祁鈺打斷。


    “不用為誰賀,就為自己賀。咱們居然沒有被人民反叛力量給掀翻了船可真是命大,居然還能平掉叛亂。這次能平掉,下次呢?下下次呢?照這樣繼續走下去,大明朝官軍每年就用來剿平叛亂就忙不過來了,還用得著對付南蠻北狄嗎?”


    事實上,大明朝也是因為從一開始的體製缺陷到了明朝末年時陷入了不停的叛亂當中。無休止地叛亂和不停加大地平叛消耗掉大明朝最後一絲血液,最終落到被全民皆叛,最終被叛軍吞噬的地步。


    而叛軍首領也沒有表現出對百姓的體恤,那句“吃闖王,喝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童謠除了給人民帶來未知的吸引力和被裹挾到無可奈何再也無法退卻隻能隨大流自己騙自己之外,什麽也沒給那些充滿希望的百姓留下。


    “陛下令諭臣等皆以為是。”半晌,王直起身迴複道:“正所謂‘夫欲善其事,必先知其當然,至不懼,而徐徐圖之’。陛下所謀甚大,臣竊以為當徐徐圖之。不若,待南京事定後再議?”


    聽到王直拿出蘇東坡的句子來勸諫,朱祁鈺倒是冷靜了下來。轉而問向於謙道:“於卿以為如何?”


    “迴稟陛下,臣以為官軍革新刻不容緩。奈何朝廷無人可供經畫,況且此為祖製,難免朝廷內外不從者眾。不若依王閣老所言,緩緩圖之便是。”於謙看了眼王直等人,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焦慮的意思。


    莫非步子太大了扯到蛋?


    正式的改革其實才剛開始提,也隻是派人南下整頓而已,軍隊改革為什麽才提就引來包括於謙在內的爭議呢?


    “於卿、陳卿留下,其餘眾卿退朝。”朱祁鈺決定要問問清楚。


    稍一會,於謙、陳循二人請見。


    不待行禮,朱祁鈺直接問於謙的態度。


    “臣自然是歡喜的,大明軍政之弊實在已經到了需要整治之時。隻是此乃祖製,且幹係重大,非止一端,臣萬死,求陛下個準信,可是已然有了方略?”於謙沒客氣,直接問了出來。


    之前幾次都被坑過,我們一幹大臣在下麵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吵到天翻地覆,你在上麵打完瞌睡後隨便一兩句話就交待完了。明顯你的辦法更好,幹活總是藏著掖著,當我們耍猴戲呢?


    “呃……”知道於謙一定不會反對,但是沒想到他的支持方式是讓朱祁鈺把全套方案先拿出來討論。


    稍一沉吟,朱祁鈺給出了方案。


    “我以為罪囚充軍之策必須廢止,否則人人皆以為除十惡不赦之罪無非等天下大赦或充軍戍邊而已,當行廢止。或三、五年,或十餘年,之後再有罪囚謫邊者皆為官軍奴役。”朱祁鈺想要讓軍隊有責任感,有榮譽感,先就想讓官軍隊伍都成為出身清白的人家。


    隻有政治上過硬的人才能成為大明朝的兵源,然後再配上一定的優待政策,軍人才會自豪,老百姓才會尊敬。


    “除此之外,軍戶廢除正戶、貼戶之別,一概定為軍戶。所有丁口均需從軍,或三、五年,或七、八年準返鄉依舊為民。”現在的軍戶,除了戰死、升遷、中舉之外基本上沒有其他選擇,這也使得在識字率不高的大明王朝軍戶都不願意從軍。


    “軍戶凡有丁口從軍者,減、免糧稅,除徭役。軍士歸農,朝廷依職賞予錢糧布帛。”既然大明朝的軍人對朝廷的認可度不高,那就提升他們的滿足感。“若是戶內無人從軍,則糧稅、徭役與民戶無二。”


    還是當兵,但是當幾年兵就可以迴鄉務農。自己當兵的這幾年家裏就可以少交甚至不交糧稅,更不用服徭役。而且當幾年兵就能迴來,還不算白幹,多少能得點糧錢啥的。如果能有斬獲,怕是還能得些升賞,等到迴鄉時能換更多錢糧。


    當兵迴來之後按民戶一樣條件納稅、服徭役,反正壯勞力迴來了,怕啥呢?


    至於沒有壯勞力怎麽服徭役,嗬嗬,你說呢?大明朝就你家缺男丁了?


    人家怎麽解決,你就怎麽解決唄!難不成這種情況大明朝還要給你家特殊照顧,你拿自己當皇帝啊?


    聽到這裏,陳循、於謙二人都默默點頭表示支持。


    “若有傷殘?”還是於謙軍戶出身,想更細一些。


    “若有傷殘,可加賞牛馬返鄉,或是多予錢糧布帛,又或是多免些年頭糧稅、徭役。如何?”朱祁鈺接了於謙的問題迴答後反問到。


    “嗯…….臣以為可行。”和陳循眼神交流後,於謙給出肯定答複:“詳細條款臣願擬個章程,再呈與陛下恩準。”


    “好好。”朱祁鈺立刻爽快答應下來,讓人怎麽看都覺得缺乏了點誠意。


    “如此,咱們再來議一議‘募兵’、‘清軍’與‘退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實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雙麵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雙麵盾並收藏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實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