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通過這一次互相退讓,愛育黎拔力八達和答己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愛育黎拔力八達能夠放開手腳折騰科舉這件事,而答己的鐵杆心腹鐵木迭兒也由此重返朝堂。


    但這樣的結果明顯不是那些蒙古和色目官員們想要的,他們之所以支持鐵木迭兒再掌中書省,目的就是為了搞黃科舉。


    可如今的局麵,也讓他們意識到,科舉這件事應該沒人能夠製止得了了,這其中不單單隻有利益因素和政治因素,甚至還涉及到了國家根基的問題。


    因為人如果在沒有希望的時候,那其實是沒有什麽威脅的,因為他整個人是麻木的,你說什麽我就做什麽,大不了就是一死唄。


    可當人有了希望之後,那麽就沒有人想死了,尤其是這個希望可能還會挽救他於水火之中,讓他獲得全新的生命之時,這時候誰要是掐滅掉這個希望,不論是誰都會跟你玩命的。


    如今天下的儒生們就如同這個剛剛有了希望的人。


    很多人可能不解,一幫臭書生,敢折騰就都砍了,看他們能翻出什麽浪花來?當年秦始皇也沒慣著他們呀,說焚書坑儒不就焚書坑儒了麽,也沒見哪個書生跳出來造反啊!


    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時代不同。


    秦始皇所在的時期是什麽時期?


    那是中華文化最井噴的一個時代,百家爭鳴,爭奇鬥豔;儒家隻是眾多學術流派中的一支罷了,沒了儒家還有法家、墨家、陰陽家,君不見商鞅以法家之術為大秦改革,從而造就了這一強國?


    更何況秦始皇是什麽人?那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皇帝,誰能跟他比啊?


    可自從漢武帝時期奉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一切都變了。


    儒家學說便逐漸成為了中原大地上唯一的流派,天下人想做官,想出人頭地,必須要學習儒學,其餘流派逐漸淪為了儒生們口中的奇技淫巧,再也難登大雅之堂。


    更何況,在古代,沒錢的人是沒法讀書的,尤其是在元朝,北方的科舉已經廢棄了八十多年,即便是江南地區也已經停止了三十多年,這麽長的時間裏還能堅持讓孩子繼續讀書的,那可都是各地有名有姓的大戶人家,普通老百姓在這個世道能活下去就算老天爺開恩了,更別說讓孩子讀書識字了。


    若是愛育黎拔力八達沒有昭告天下,說重開科舉一事,可能天下的士子們還是按照以往的慣例老老實實學習,然後由吏入仕,一輩子在官場的底層沉浮。


    但如今愛育黎拔力八達已經把聖旨傳遍了大江南北,就連街邊光著屁股流鼻涕的三歲小孩都知道,皇帝要重開恩科了,此舉無疑是給天下的士子們以希望。


    一步登天的希望!


    若是這個時候敢有人跳出來把這個希望掐滅了,那估計都不用皇帝開口,這群被斷絕了希望的士子們恐怕都得親自操刀上陣,把這個提建議的人大卸八塊,更不要說那些眼巴巴地等著族中子弟光耀門楣的大家族了,你皇帝要是敢出爾反爾,這些世族聯合在一起鬧不好都敢造反!


    所以,科舉一事已經定局,根本無法更改。


    不過話雖然這麽說,道理大家也都明白,可大多數的官員們心裏都憋著一口氣。


    我們為啥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把你鐵木迭兒重新推上了中書省右丞相的寶座?難道是因為你臉上皺紋多?


    歸根結底不就是為了讓你替我們出頭,把威脅到我們利益的科舉給搞黃了嘛。


    但現在可好,你上位了之後連個屁都不放,科舉一事也不能更改了,我們這群人還把皇帝得罪了。


    合著壞人都讓我們當了,你鐵木迭兒撿了個大便宜。


    鐵木迭兒自然也知道他們心中所想,他也不想得罪這群人,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自己能夠在朝中立足的根本,自己之所以能夠重返朝堂其實也屬於是跟他們這些人的利益交換,人家推舉自己上來,自己替他們解決科舉這件損害他們利益的事。


    可如今這個局麵,自己基本就相當於收了錢沒辦事,這損害的可都是自己的口碑,長此以往,以後誰還敢找自己辦事了?那不屬於自斷財路嘛!


    一想到這裏,鐵木迭兒眼睛都綠了,如果不能貪汙受賄,那活著還有什麽意思?


    然而你別說,在金錢的刺激之下,還真讓鐵木迭兒想出來了一個好辦法。


    既然科舉這件事已成定局,那麽在科舉選出來的人上麵,是否能做一下文章呢?


    當他把這個提議說給自己一係的官員們聽了之後,所有人的眼睛瞬間都亮了。


    這招釜底抽薪用得妙呀!


    說幹就幹!


    在鐵木迭兒的啟發下,中書省很快便出台了一版科舉應試方案。


    這個方案是這樣的,將所有的考生設置為四類,即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平均分配,每類人的上榜名額都是一樣的,並且將天下的考區都規劃好具體錄取人數。


    可能我介紹的不夠詳細,大家或許一頭霧水,我這裏便以即將舉辦的第一次鄉試為例。


    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大元帝國第一次鄉試在全國同時舉行,一共錄取了三百人。


    在這三百人裏,蒙古、色目、漢人以及南人各占75個名額。


    那麽這些名額又是怎麽分配的呢?


    當時的考區共分為17個考區,涵蓋了直隸四省部(大都、上都、真定、東平),河東、山東兩宣慰司,以及11個行省(遼陽、河南、陝西、甘肅、嶺北、江浙、江西、湖廣、四川、雲南、征東)。


    在這17個考區裏,蒙古人和色目人是每一個考區都有錄取名額的,漢人則是在除江浙、江西、湖廣三省外的其餘14個考區有錄取名額;至於南人,則隻有在江浙、江西、湖廣、河南四省有錄取名額,其餘諸省一概不招收南人考生。


    除此之外,雙方的卷子也大有不同,漢人與南人的試卷要遠比蒙古及色目人的試卷難,而且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的,一旦中選者,還可加一等注授(就是封官的時候多一個級別,比如漢人中試者為正八品,答漢人試卷中選的蒙古人則為從七品)。


    不僅如此,這個方案還提出,在最終的中選發榜之時,南人、漢人為一榜,蒙古、色目人為一榜,也就相當於此次科舉會同時誕生兩個狀元,即一個蒙古狀元,一個漢人狀元,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以這麽說,如果這個方案通過了,那麽將大大削弱漢人在朝中的勢力,極大地保障了蒙古和色目人的統治地位。


    要知道,雖然自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以來,就提倡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學習各種知識,但其目的還是為了鞏固蒙古人的統治,並不是讓他們按照漢人的方式來治理國家,即便是後代之中出現了忽必烈和真金這種比較崇尚儒學的領導人,但他們的學識水平照比於漢人,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而現在這種不按能力按出身的選拔方式,無疑是保護了在學識方麵處於絕對下風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而那些精通儒學的南人士子們,就隻能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在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讀書人中去爭奪那區區的75個入選名額。


    更何況,這75個名額,隻不過是通過鄉試罷了,後麵還有會試和禦試,最終能夠一步登天的,恐怕也隻有寥寥數人罷了,這與宋朝當初的中舉數量相比,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但偏偏就是這樣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陽謀,卻偏偏讓身為皇帝的愛育黎拔力八達難做了。


    麵對著這樣一封奏折,你批還是不批?


    如果你批了,那麽你大張旗鼓搞出來的科舉就變成了形式大於實際意義的表麵功夫,權力依然還是集中在蒙古和色目人手裏,朝堂之中雖然給漢人和南人讓出了一定的份額,但幾乎很難對這些老牌官僚體係產生衝擊,你想改變朝堂現狀的願望也就化作了泡影,灰飛煙滅。


    可如果你不批,那麽問題就來了,那些曾經支持你上位,成為你執掌皇權之根基的蒙古權貴們會怎麽想你?他們會認為你這是過河拆橋,利用完他們登基之後就開始帶著外人來排擠他們,所以他們就會跟你離心離德,可能某些極端分子還會因為擔心自身利益受損而起兵造反,而一旦失去了他們的支持,不僅會影響到朝政的正常運轉,甚至還會影響到國之根本,這對於整個大元帝國來說都是一件不可挽迴的損失。


    怎麽辦?


    愛育黎拔力八達也很苦惱,他本就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如果沒有反對的聲音,可能他會很順利地將一件事情進行到底。


    可一旦出現分歧,他就會陷入選擇困難的狀態中。


    作為他的老師,李孟自然知道他的脾性,但此刻的李孟卻並不準備向以前一樣給他提出建議,反而是靜靜地等待著愛育黎拔力八達自己做出決定。


    或許,在李孟的心裏早就猜到了愛育黎拔力八達的選擇,隻是他不願意再摻和到朝堂爭鬥中罷了。


    而現實似乎也同李孟預料的那般,在經過了萬般糾結之後,愛育黎拔力八達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準奏!


    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心裏是這麽想的。


    大元帝國,畢竟還是蒙古人的天下,隻要科舉這件事能夠重新召開,那就是一個好的開始,至於後續的問題,還可以慢慢來嘛,畢竟自己還不到三十歲,還有很長的時間和這些守舊派貴族們去鬥智鬥勇,無論如何,先邁出第一步最重要。


    事實證明,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想法是對的,在他做出了這番略顯退讓的舉動後,以鐵木迭兒為首的蒙古和色目官員們果然老實了不少,對於一些政令的推行也不再從中作梗,朝中之前那股緊張對峙的氣氛也由此變淡了一些。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大元帝國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也正式拉開了帷幕。


    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農曆八月二十日,大元帝國第一次鄉試在全國同時舉行,一共錄取了三百人。


    十二月,為了應對接下來的會試,愛育黎拔力八達覺得應該提拔一個有名望的漢人上來撐場子,於是又請李孟出山,複任中書平章政事,同時擔任知貢舉(主試者的意思),主要負責主持第二年的會試和禦試。


    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農曆二月,三百名鄉試合格的儒生齊聚大都,開始了第二輪的會試,並成功選出一百名優勝者參加殿試(也稱禦試或廷試)。


    農曆三月初七,由皇帝親自擔任主考官,李孟擔任監試官的殿試在皇宮內正式舉行,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有五十六人被錄取為大元帝國的第一期進士。


    其中,蒙古人護都答兒為蒙古榜狀元;漢人張起岩為漢榜狀元,二人同被授予集賢院修撰(從六品)。


    除此二人之外,第二名的榜眼和第三名的探花以及二甲眾人皆被授予正七品的官職;三甲以下皆正八品,兩榜並同。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此次科舉的含金量實在太高,很多優秀的士子們都落榜了,所以愛育黎拔力八達也不願意放任這些人重新迴鄉,遂在封賞之時將會試落榜的學子們也一並封賞,按照學識高低分別恩賜為教授、學正、山長等學官,負責教誨天下士子們,為儒學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ps:教授,古代官職名,主要負責教育和考試有關的事情,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品級為正九品,俸祿為每月鈔25貫,糧5石;學正,古代官職名,主要負責執掌學規、考校訓導,性質有點像學校裏的教導主任,除太史院學正和司天監學正為從九品外,其餘各地學正大多不入流,俸祿為每月鈔15貫,糧3石;山長,元代時在各州、路、府都設置了書院,院長便被稱為山長,相當於現在的學校校長,品級與俸祿和學正基本相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痞並收藏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