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辭職風波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雅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常言道:“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在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不懈堅持下,再加上王約和李孟兩個人的幫助,還真讓他幹成了一件大事。
由於深感朝中官員文化素質的低下,愛育黎拔力八達一直在想辦法提升官員們的整體素質,為此他還特意跟負責國子監的李孟囑咐道:“國子學,世祖皇帝深所注意,如平章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親定國子生額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著為定式。”
不僅如此,他還下旨將周敦頤、二程(程頤、程顥)、司馬光、朱熹、許衡等人盡皆從祀孔廟,擺出了一副要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態度。
對於他的這番舉動,朝中的大臣們意見不一,以李孟、王約為首的漢族官員自然十分讚同這個提議,但以鐵木迭兒為首的太後一黨卻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是背棄了祖宗的教訓,要用外人的理念來治理蒙古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個提議。
為了讓愛育黎拔力八達放棄這個想法,鐵木迭兒還特意去興聖宮麵見了答己,向她匯報了這件事。
可令鐵木迭兒也沒想到的是,答己對於這件事似乎並不是太上心,對於他提出想要取消儒治,並趁機將以李孟為首的儒臣們都趕出朝堂,從而使自己一家獨大的想法也並沒有表示支持,反而讓他收斂一點,積極配合愛育黎拔力八達去推行儒治。
這下鐵木迭兒懵了,他不知道平時一直對自己百依百順的答己為什麽在這件事上沒有聽從自己的話,反而還讓自己收斂一點。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
答己是誰?
她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親媽。
而李孟是誰?
李孟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老師,而且是從小教到大的授業恩師。
更何況大家可不要忘了,李孟可是跟著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幾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性格能夠塑造成如今的這番模樣,跟李孟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在這一期間,答己或多或少的也受到了李孟的影響,所以不僅僅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答己對於儒家學說也並不怎麽抗拒,這也是導致鐵木迭兒這次遊說答己失敗的直接原因。
在難得的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分興奮,於是便立即給國子監撥款,提高監生們的待遇,希望能在未來為大元朝輸送一批新鮮的血液出來。
可蒙古族有一句諺語說的非常好,要想吃肉先養羊,要想吃飯先種田。
雖然國子監已經開始逐漸步入正軌了,但學生們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他們不可能一天之內就通曉四書五經,也不可能一年之內就變成國家棟梁,他們如今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不斷苦讀來提高自己。
可愛育黎拔力八達等不了那麽久,在他的眼裏,如今的大元朝急需改革。
而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數量是極為龐大的,更何況即便是國子監的這些學生們馬上就能投入使用,也不過才區區三百人而已,對於改革所需要的官員空缺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辭職風波】
就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正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王約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讓天下士子們能夠正常入仕報國的機會。
但如今以儒治國一事已經引起了以鐵木迭兒等非漢族官員們的強烈不滿,若是再貿然提出恢複科舉,恐怕朝中會再次亂成一團,甚至連如今的局麵都會受到影響。
久思不定之下,王約決定跟李孟見一麵,諮詢一下他的意見。
在了解到了王約的想法之後,李孟也有些猶豫,因為他太了解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性格了,簡單來說就是耳根子軟,沒有主見。
這樣的性格也就導致了他會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可能今天還是這個想法,明天就是另一個想法了。
“算了,先等等吧,現在雖然算是一個機會,但卻不太成熟,這件事不能操之過急,還需要再等合適的契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李孟歎了口氣,看向王約緩緩開口。
“好吧!”
見李孟如此說,王約也隻好點了點頭,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了起來。
然而令王約二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二人密談之後沒多久,這個合適的契機就來了。
或許是上次跟答己的交談很不愉快,鐵木迭兒在迴到了自己家之後就一直悶悶不樂,認為答己這個娘們頭發長,見識短,沒有一點遠見。
那儒家思想一旦在朝中紮了根,那以後朝堂還會是蒙古人的朝堂麽?大元帝國還是蒙古人的帝國麽?難道以後兩個蒙古人見麵,還要互相作揖,按照漢人的禮節來打招唿麽?難道以後那些虛偽又孱弱的漢人儒生,就能騎在尊貴而又強大的蒙古人頭上發號施令了麽?
不!如果是這樣,那麽我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懷揣著這樣的思想,鐵木迭兒再一次前往興聖宮麵見答己,並將其中的利害詳細分析給了對方。
他本以為經過自己這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答己肯定能夠明白推行儒學背後的厲害關係,可現實卻給了他狠狠的一擊。
在聽完他的話之後,答己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似乎閉上了但又沒完全閉上,眼角那因歲月流逝而產生的皺紋也隨著她的表情而浮現了出來,即便是塗抹了厚厚的宮粉也未能完全遮蓋住。
半晌,她才開口說道:“這些話,以後不要在我麵前說了。”
一句話,蓋棺定論。
鐵木迭兒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在這件事上,答己會如此執拗,甚至在自己言明利弊之後依然沒有改變想法。
其實,答案很簡單。
鐵木迭兒永遠不會知道,在曾經那段最黑暗的日子裏,是那一聲聲朗誦著儒家經典的讀書聲,給了答己和她的兩個孩子以希望,讓他們有繼續支撐下去的動力;而也正是有李孟這樣的儒士出謀劃策,愛育黎拔力八達才能夠成功發動政變,最後登上了皇位。
或許答己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政客,但她還算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最起碼她教會了她的孩子們,什麽是感恩。
但懂得感恩也是把雙刃劍,因為懂得感恩,海山在登基之後對所有的朝臣大肆封賞,導致國庫空虛,尚書省趁亂而生,為禍國家數年;可同樣是因為懂得感恩,愛育黎拔力八達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保住自己的授業恩師李孟,並且大力推行儒術。
而這一次,還是因為懂得感恩,答己第一次跟自己的鐵杆親信鐵木迭兒產生了分歧,結果又會如何呢?
在領略到了答己的態度之後,鐵木迭兒十分憤怒,大有一種被人利用完後就被棄之不用的感覺,所以便以生病為由,上了一封奏折,請求辭去相位。
其實你要說鐵木迭兒有多麽憤怒,也不至於,畢竟這個天下還是人家孛兒隻斤家族的,是死是活跟自己關係都不算太大。
他之所以做出這番舉動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為了逼迫答己改變想法,達成自己的目的,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明麵上是答己在朝中的代言人,但實際上他和答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他需要答己為自己當後盾,替他抵擋來自皇帝的壓力,而答己也需要他在朝中多年的威望和依附於他的那一批官員的支持,這也是她能夠在朝中掌握話語權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鐵木迭兒這次也算是將了答己一軍,想通過假意辭職的方式來讓答己明白,二人之間不應該是主次關係,而應該是平等的政治盟友。
乍一看,鐵木迭兒這一步棋走的沒什麽問題,但仔細想來,卻發現這絕對是一步臭棋。
因為鐵木迭兒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事物的不可替代性。
對於鐵木迭兒來說,答己就是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因為有答己的存在,他才能夠在朝中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位極人臣的中書省右丞相。
可對於答己來說,鐵木迭兒是可替代的,她可以將鐵木迭兒推到丞相的位置上,也可以把他換成金木迭兒、銀木迭兒、銅木迭兒,而這些人在她的眼裏,隻不過是她間接控製朝堂的工具罷了,她並不需要這些工具擁有太多的私人感情和想法,隻需要他們懂得一件事就夠了。
這件事就是服從。
其實在剛剛投入答己麾下的時候,鐵木迭兒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做答己手裏的一把槍,指哪打哪。
可隨著地位的水漲船高,鐵木迭兒也逐漸在一聲聲的阿諛奉承中迷失了自我,變得目中無人了起來,這也是導致此次辭職風波的終極原因。
而現在,結局注定不會如他想的那般美好。
在他的辭呈遞交到愛育黎拔力八達麵前的時候,愛育黎拔力八達都認為他是不是瘋了,亦或者這是自己親媽給自己下的套,所以愛育黎拔力八達便暫時沒接這個話茬,隻是表示自己會慎重考慮,讓他迴家等消息。
表麵上來看,是愛育黎拔力八達讓鐵木迭兒迴家等消息,其實愛育黎拔力八達心裏想的是等一等興聖宮的消息,畢竟鐵木迭兒是答己的鐵杆親信,愛育黎拔力八達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老媽不會跳出來阻攔,萬一自己匆匆忙忙地將他的辭呈給批準了,到時候自己的老媽下一道懿旨,再給他官複原職了,那自己的聖旨豈不是等同於狗放屁了?時間一長,還有人能聽自己的話麽?
不得不說,愛育黎拔力八達成長的很快,在這個混亂的朝堂之中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執政方法。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他的意料。
鐵木迭兒的辭呈都遞上來好幾天了,連本人都告病在家休養,數日沒來上朝了,但興聖宮那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仿佛不知道這件事一般,甚至在愛育黎拔力八達去請安的時候,答己也沒提起過這件事。
這讓愛育黎拔力八達有些摸不著頭腦,於是他急忙召集李孟和王約前來商量對策。
李孟二人對此也早有耳聞,所以在聽完愛育黎拔力八達表達完疑惑之後,立即就意識到,契機來了。
經過了仔細地分析,李孟和王約二人都認為,鐵木迭兒應該是和答己鬧掰了,倆人準備分道揚鑣,所以現在正是愛育黎拔力八達鏟除異己的好時機,幹脆將鐵木迭兒的辭呈直接批了得了。
愛育黎拔力八達聞言,頓時大喜過望,於是急忙將鐵木迭兒的辭呈找了出來,準備進行批複。
可就在落筆前的一瞬間,他那優柔寡斷的性格又開始作祟了,心裏麵開始擔憂萬一自己幾人判斷錯誤,過兩天興聖宮再將其官複原職,那自己作為皇帝的公信力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
他的舉動落在李孟眼裏的那一刻,李孟就意識到,自己這位學生又開始施展自己的性格缺陷了,於是急忙上前勸諫道:“陛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既已有決斷,當速批。”
王約聞言也立即出聲符合,並主動上前接過了愛育黎拔力八達手中的筆,三下五除二便替他批複完畢。(ps:王約被稱為元初“鴻筆”,凡朝中的重要文誥和典冊,多出自他手,所以平時也有替愛育黎拔力八達批複奏折的情況,此時在得到了皇帝肯定答複之後,代他批複也不算逾矩。)
事已至此,愛育黎拔力八達也不再糾結,示意二人將奏折傳閱中書省後昭告朝廷各部,就此為這次辭職風波畫上了句話。(ps:其實對付優柔寡斷的人就應該這樣,把事情做成既定事實,這樣他們也就不糾結了。)
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中書省右丞相鐵木迭兒因病罷官。
在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不懈堅持下,再加上王約和李孟兩個人的幫助,還真讓他幹成了一件大事。
由於深感朝中官員文化素質的低下,愛育黎拔力八達一直在想辦法提升官員們的整體素質,為此他還特意跟負責國子監的李孟囑咐道:“國子學,世祖皇帝深所注意,如平章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朕今親定國子生額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著為定式。”
不僅如此,他還下旨將周敦頤、二程(程頤、程顥)、司馬光、朱熹、許衡等人盡皆從祀孔廟,擺出了一副要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態度。
對於他的這番舉動,朝中的大臣們意見不一,以李孟、王約為首的漢族官員自然十分讚同這個提議,但以鐵木迭兒為首的太後一黨卻對此非常不滿,認為這是背棄了祖宗的教訓,要用外人的理念來治理蒙古人,是非常不合理的一個提議。
為了讓愛育黎拔力八達放棄這個想法,鐵木迭兒還特意去興聖宮麵見了答己,向她匯報了這件事。
可令鐵木迭兒也沒想到的是,答己對於這件事似乎並不是太上心,對於他提出想要取消儒治,並趁機將以李孟為首的儒臣們都趕出朝堂,從而使自己一家獨大的想法也並沒有表示支持,反而讓他收斂一點,積極配合愛育黎拔力八達去推行儒治。
這下鐵木迭兒懵了,他不知道平時一直對自己百依百順的答己為什麽在這件事上沒有聽從自己的話,反而還讓自己收斂一點。
其實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
答己是誰?
她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親媽。
而李孟是誰?
李孟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老師,而且是從小教到大的授業恩師。
更何況大家可不要忘了,李孟可是跟著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幾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性格能夠塑造成如今的這番模樣,跟李孟有著決定性的關係。
在這一期間,答己或多或少的也受到了李孟的影響,所以不僅僅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答己對於儒家學說也並不怎麽抗拒,這也是導致鐵木迭兒這次遊說答己失敗的直接原因。
在難得的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分興奮,於是便立即給國子監撥款,提高監生們的待遇,希望能在未來為大元朝輸送一批新鮮的血液出來。
可蒙古族有一句諺語說的非常好,要想吃肉先養羊,要想吃飯先種田。
雖然國子監已經開始逐漸步入正軌了,但學生們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他們不可能一天之內就通曉四書五經,也不可能一年之內就變成國家棟梁,他們如今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不斷苦讀來提高自己。
可愛育黎拔力八達等不了那麽久,在他的眼裏,如今的大元朝急需改革。
而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數量是極為龐大的,更何況即便是國子監的這些學生們馬上就能投入使用,也不過才區區三百人而已,對於改革所需要的官員空缺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辭職風波】
就在愛育黎拔力八達正為此一籌莫展的時候,王約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讓天下士子們能夠正常入仕報國的機會。
但如今以儒治國一事已經引起了以鐵木迭兒等非漢族官員們的強烈不滿,若是再貿然提出恢複科舉,恐怕朝中會再次亂成一團,甚至連如今的局麵都會受到影響。
久思不定之下,王約決定跟李孟見一麵,諮詢一下他的意見。
在了解到了王約的想法之後,李孟也有些猶豫,因為他太了解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性格了,簡單來說就是耳根子軟,沒有主見。
這樣的性格也就導致了他會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可能今天還是這個想法,明天就是另一個想法了。
“算了,先等等吧,現在雖然算是一個機會,但卻不太成熟,這件事不能操之過急,還需要再等合適的契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李孟歎了口氣,看向王約緩緩開口。
“好吧!”
見李孟如此說,王約也隻好點了點頭,將這件事情暫時擱置了起來。
然而令王約二人沒想到的是,就在二人密談之後沒多久,這個合適的契機就來了。
或許是上次跟答己的交談很不愉快,鐵木迭兒在迴到了自己家之後就一直悶悶不樂,認為答己這個娘們頭發長,見識短,沒有一點遠見。
那儒家思想一旦在朝中紮了根,那以後朝堂還會是蒙古人的朝堂麽?大元帝國還是蒙古人的帝國麽?難道以後兩個蒙古人見麵,還要互相作揖,按照漢人的禮節來打招唿麽?難道以後那些虛偽又孱弱的漢人儒生,就能騎在尊貴而又強大的蒙古人頭上發號施令了麽?
不!如果是這樣,那麽我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懷揣著這樣的思想,鐵木迭兒再一次前往興聖宮麵見答己,並將其中的利害詳細分析給了對方。
他本以為經過自己這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答己肯定能夠明白推行儒學背後的厲害關係,可現實卻給了他狠狠的一擊。
在聽完他的話之後,答己那大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似乎閉上了但又沒完全閉上,眼角那因歲月流逝而產生的皺紋也隨著她的表情而浮現了出來,即便是塗抹了厚厚的宮粉也未能完全遮蓋住。
半晌,她才開口說道:“這些話,以後不要在我麵前說了。”
一句話,蓋棺定論。
鐵木迭兒怎麽也想不通,為什麽在這件事上,答己會如此執拗,甚至在自己言明利弊之後依然沒有改變想法。
其實,答案很簡單。
鐵木迭兒永遠不會知道,在曾經那段最黑暗的日子裏,是那一聲聲朗誦著儒家經典的讀書聲,給了答己和她的兩個孩子以希望,讓他們有繼續支撐下去的動力;而也正是有李孟這樣的儒士出謀劃策,愛育黎拔力八達才能夠成功發動政變,最後登上了皇位。
或許答己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政客,但她還算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最起碼她教會了她的孩子們,什麽是感恩。
但懂得感恩也是把雙刃劍,因為懂得感恩,海山在登基之後對所有的朝臣大肆封賞,導致國庫空虛,尚書省趁亂而生,為禍國家數年;可同樣是因為懂得感恩,愛育黎拔力八達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保住自己的授業恩師李孟,並且大力推行儒術。
而這一次,還是因為懂得感恩,答己第一次跟自己的鐵杆親信鐵木迭兒產生了分歧,結果又會如何呢?
在領略到了答己的態度之後,鐵木迭兒十分憤怒,大有一種被人利用完後就被棄之不用的感覺,所以便以生病為由,上了一封奏折,請求辭去相位。
其實你要說鐵木迭兒有多麽憤怒,也不至於,畢竟這個天下還是人家孛兒隻斤家族的,是死是活跟自己關係都不算太大。
他之所以做出這番舉動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為了逼迫答己改變想法,達成自己的目的,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明麵上是答己在朝中的代言人,但實際上他和答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他需要答己為自己當後盾,替他抵擋來自皇帝的壓力,而答己也需要他在朝中多年的威望和依附於他的那一批官員的支持,這也是她能夠在朝中掌握話語權的決定性因素。
所以,鐵木迭兒這次也算是將了答己一軍,想通過假意辭職的方式來讓答己明白,二人之間不應該是主次關係,而應該是平等的政治盟友。
乍一看,鐵木迭兒這一步棋走的沒什麽問題,但仔細想來,卻發現這絕對是一步臭棋。
因為鐵木迭兒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事物的不可替代性。
對於鐵木迭兒來說,答己就是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因為有答己的存在,他才能夠在朝中一路順風順水,做到位極人臣的中書省右丞相。
可對於答己來說,鐵木迭兒是可替代的,她可以將鐵木迭兒推到丞相的位置上,也可以把他換成金木迭兒、銀木迭兒、銅木迭兒,而這些人在她的眼裏,隻不過是她間接控製朝堂的工具罷了,她並不需要這些工具擁有太多的私人感情和想法,隻需要他們懂得一件事就夠了。
這件事就是服從。
其實在剛剛投入答己麾下的時候,鐵木迭兒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做答己手裏的一把槍,指哪打哪。
可隨著地位的水漲船高,鐵木迭兒也逐漸在一聲聲的阿諛奉承中迷失了自我,變得目中無人了起來,這也是導致此次辭職風波的終極原因。
而現在,結局注定不會如他想的那般美好。
在他的辭呈遞交到愛育黎拔力八達麵前的時候,愛育黎拔力八達都認為他是不是瘋了,亦或者這是自己親媽給自己下的套,所以愛育黎拔力八達便暫時沒接這個話茬,隻是表示自己會慎重考慮,讓他迴家等消息。
表麵上來看,是愛育黎拔力八達讓鐵木迭兒迴家等消息,其實愛育黎拔力八達心裏想的是等一等興聖宮的消息,畢竟鐵木迭兒是答己的鐵杆親信,愛育黎拔力八達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老媽不會跳出來阻攔,萬一自己匆匆忙忙地將他的辭呈給批準了,到時候自己的老媽下一道懿旨,再給他官複原職了,那自己的聖旨豈不是等同於狗放屁了?時間一長,還有人能聽自己的話麽?
不得不說,愛育黎拔力八達成長的很快,在這個混亂的朝堂之中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執政方法。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他的意料。
鐵木迭兒的辭呈都遞上來好幾天了,連本人都告病在家休養,數日沒來上朝了,但興聖宮那邊卻一點動靜都沒有,仿佛不知道這件事一般,甚至在愛育黎拔力八達去請安的時候,答己也沒提起過這件事。
這讓愛育黎拔力八達有些摸不著頭腦,於是他急忙召集李孟和王約前來商量對策。
李孟二人對此也早有耳聞,所以在聽完愛育黎拔力八達表達完疑惑之後,立即就意識到,契機來了。
經過了仔細地分析,李孟和王約二人都認為,鐵木迭兒應該是和答己鬧掰了,倆人準備分道揚鑣,所以現在正是愛育黎拔力八達鏟除異己的好時機,幹脆將鐵木迭兒的辭呈直接批了得了。
愛育黎拔力八達聞言,頓時大喜過望,於是急忙將鐵木迭兒的辭呈找了出來,準備進行批複。
可就在落筆前的一瞬間,他那優柔寡斷的性格又開始作祟了,心裏麵開始擔憂萬一自己幾人判斷錯誤,過兩天興聖宮再將其官複原職,那自己作為皇帝的公信力就會受到極大的損害。
他的舉動落在李孟眼裏的那一刻,李孟就意識到,自己這位學生又開始施展自己的性格缺陷了,於是急忙上前勸諫道:“陛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既已有決斷,當速批。”
王約聞言也立即出聲符合,並主動上前接過了愛育黎拔力八達手中的筆,三下五除二便替他批複完畢。(ps:王約被稱為元初“鴻筆”,凡朝中的重要文誥和典冊,多出自他手,所以平時也有替愛育黎拔力八達批複奏折的情況,此時在得到了皇帝肯定答複之後,代他批複也不算逾矩。)
事已至此,愛育黎拔力八達也不再糾結,示意二人將奏折傳閱中書省後昭告朝廷各部,就此為這次辭職風波畫上了句話。(ps:其實對付優柔寡斷的人就應該這樣,把事情做成既定事實,這樣他們也就不糾結了。)
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中書省右丞相鐵木迭兒因病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