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了諭旨之後,康裏脫脫自然不敢耽擱,快馬加鞭地趕迴了大都,並且麵見了海山,與他一同覲見的,還有李邦寧和三寶奴二人。


    在海山的病榻前,三寶奴將易儲之事講給了康裏脫脫,並連連向他使眼色,希望能得到他肯定的答案。


    可誰曾想,在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康裏脫脫卻極力反對,並表示愛育黎拔力八達並沒有過錯,而且海山和他早就定好了兄終弟及的規矩,我們做臣子的憑什麽去更改天子的決定?


    此話一出,直接將三寶奴接下來要說的話給堵在了嘴裏,因為如果此時再多嘴,那就有替皇帝做主的嫌疑了,而這種僭越對他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想了半天,三寶奴也沒想出來更好的詞匯去迴擊康裏脫脫,遂隻好憤憤不平地說了一句:“今天聖上能遵守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你能保證以後的皇帝也遵守麽?”


    當聽到三寶奴說出這番話後,康裏脫脫輕蔑地一笑,因為他知道,這番話絕對會引起海山的不滿,而易儲一事,也將會隨著這句話而結束。


    好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麽這句話一出就代表易儲之事結束了?


    答案就在三寶奴最後這句話裏。


    什麽叫以後的皇帝也遵守?


    一個國家隻能有一個皇帝,而海山現在還沒死呢,你都開始考慮以後的事了,那是不是就意味著你在盼著海山死?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句話也就是個無心之語,但對於一個病入膏肓且權勢滔天的皇帝來說,無異於殺人誅心,因為就這麽短短的幾個字既提起了海山身體不好這件事,又強調了他繼承人不穩,換誰聽了心裏也不會舒服。


    而對於三寶奴的這句話,康裏脫脫的迴答也很簡單:“在我不可渝,彼失其信,天實鑒之。”


    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約定在我這裏是絕對不會改變的,如果對方失信了,那就讓天地來做個鑒證吧。”


    不得不說,相比於三寶奴,康裏脫脫這句話才更有水平,可謂是一語雙關,既表明了自己會遵從海山的旨意(在我不可渝),又巧妙地推脫了一下責任,把最後的決定權交給了老天爺(彼失其信,天實鑒之)。


    果不其然,在聽完二人的這番話後,躺在病榻上的海山似乎失去了繼續談下去的興趣,向二人擺了擺手示意他們退下後便開始閉目養神。


    三寶奴也自知說錯了話,不敢在這個話題上繼續糾纏下去,隻好暫時退下,準備等迴到尚書省衙門後再行商議。


    至此,易儲風波徹底結束。


    曆史上對於這一段故事記載的極少,隻有寥寥數語,所以我們如今並不得而知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麽故事,但按照我個人的感覺,康裏脫脫的態度是不正常的,他這完全屬於很明顯的站隊,一丁點點都沒有站在海山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這與他的身份實在有些不符,所以我斷定,此時的康裏脫脫肯定是跟愛育黎拔力八達一方有了聯係。


    當然,這一切隻是我根據史料記載情況的一些臆斷,並不能證明什麽,說出來完全就是閑聊,我們繼續迴歸正題。


    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初八,久病臥床的海山於大都玉德殿駕崩,享年三十一歲,廟號元武宗。


    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得到了消息的愛育黎拔力八達立即進入皇宮,並迅速控製了大都,同時以皇太子的身份擔任監國,正式接棒了大元帝國的權力。


    兩天之後,已經穩定住朝局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下達了監國以來的第一道旨意——罷免尚書省。


    與此同時,第二道旨意也隨之下達,尚書省右丞相脫虎脫、左丞相三寶奴、平章政事樂實、右丞保八、參知政事王羆等人皆以“變亂舊章,流毒百姓”的罪名被處死,左丞忙哥鐵木兒被仗流海南島。


    除此之外,所有尚書省下達的詔令全部立即廢除,尚書省內的其餘官員也由中書省成立的調查組開始進行審查,在經過審查之後沒事的就分配到各個部門中去,有問題的就直接捉拿入獄;朝中各部門但凡有依附於尚書省的官員也盡皆被查。


    至此,尚書省——這個自秦漢時期設立,魏晉至元朝時期的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就此結束了它長達一千多年的曆史使命,此後再也未曾在曆史上出現過。


    【政治興革】


    尚書省被撤銷了,中書省便自然而然地恢複了它應有的地位,愛育黎拔力八達久經朝堂,自然知道如今的國家已經被尚書省的這些人禍害成了什麽樣,於是在處理完脫虎脫等人之後,立即便進行了挽救措施。


    他先是將李孟任命為了中書省平章政事,讓他全權主持中書省的日常,而後又召集了程鵬飛、董士選、程钜夫等一大批忽必烈時期的老臣入朝,讓他們輔佐李孟共同處理那些繁雜的政務。


    李孟也沒有辜負他的厚望,上任之後立即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還針對海山遺留下來的一些弊政做出了一個詳盡的改革計劃,主要是體現在四個方麵:


    一、 停發賞賜


    前文中我們曾提到過,由於朝中的政治局勢比較複雜,為了保持朝堂的平衡,海山對手下一直都很大方,沒事就賞賜一大堆的東西,可這一行為卻使得國家財政的壓力劇增,所以李孟下令,所有人的俸祿、賞賜、平時開銷支出都要恢複到以前的水平,其他額外的賞賜都要取締。


    二、 清理名爵


    自鐵穆爾執政開始,對於大元內部的名爵封賞就異常泛濫,甚至連“三公”這種國之大員都封出去了上百個之多;不僅如此,由於自大蒙古國時期,成吉思汗就對各類信仰非常尊重的緣故,所以有元一朝對於佛、道等各類宗教都非常寬容,不僅免除了他們的賦稅和徭役,而且還允許他們參與到國家政務中來,這不僅對國庫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些僧侶、道士還經常擾亂朝政,所以李孟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將這些濫賜的名爵全部削奪,同時將這些僧官、道官全部罷免。


    三、 核查怯薛


    自成吉思汗時期便流傳下來的四怯薛製度可謂是大元朝的立國根本,也是距離皇室核心最近的地方,上到朝廷宰輔,下到各地縣丞大多出自怯薛軍,再加上元朝一直未曾施行科舉,於是成為一名怯薛軍便成了做官的捷徑;在這種利益的驅使下,四怯薛的人數不斷增多,甚至連一些非蒙古人都擠了進來,無形當中便給國庫又增加了極重的負擔;所以李孟特意上書,請求裁汰四怯薛中的冗員,並將所有漢人、南人、高麗人、色目人等非蒙古人全部裁撤,迴歸原籍。


    四、 核查內府


    作為負責皇室內務的宣徽院和負責皇室內庫的太府監,這兩個部門都屬於內廷機構,平時根本不受政府的管製與核查,所以欺冒、濫支的情況特別嚴重;不過嚴格來說,李孟是沒有資格對他們指手畫腳的,畢竟這些不歸中書省管,也沒花國庫的錢,但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跟愛育黎拔力八達這麽多年的相處中,他不僅僅拿自己當臣子,更拿愛育黎拔力八達當自己的家人,所以他認為,自己有必要將這些情況告訴對方,而愛育黎拔力八達也很聽話,在看到了李孟遞上來的奏折之後便立即下詔至太府監:“自今雖一繒之微,不言於朕,毋輒與人。”(《元史·仁宗紀一》)


    平心而論,雖然李孟的這些解決方案不能完全解決大元帝國多年來的積弊,但卻能極大緩解國家的財政壓力。


    更何況李孟心裏很清楚,大元帝國如今的情況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如果想要徹底革除這些病痛,那麽肯定會觸動極多人的利益,所以這次改革,其實也是李孟的一個試探。


    畢竟這次發布的政令中,基本算是將朝中所有的權貴階層都得罪了,唯二的受益者就是皇帝和百姓。


    如果換做常人,哪怕是想要改革,恐怕也不敢一次性得罪這麽多權貴,畢竟大元帝國成立了這麽多年,各大門閥世家都沾親帶故的,給他們都得罪了,仕途估計也就結束了。


    但李孟不怕。


    為啥?難道是因為李孟跟皇帝的關係好麽?


    不可否認,李孟和愛育黎拔力八達的關係確實非常親密,但這並不是李孟願意冒著風險得罪這麽多權貴的原因。


    他之所以敢這麽做,完全是因為愛育黎拔力八達剛剛即位的緣故。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愛育黎拔力八達初登大寶,必然會做出一些改革以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朝中的各級官員很大概率不會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公然反對他所推行的政令,李孟在這個時間頒布的政令,基本上所有人都會認為這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的授意,對他的敵意自然也就沒有那麽大。


    但這個機會可謂是蠍子的粑粑——獨一份,畢竟能夠登基兩次的皇帝相當少見,錯過這個機會,就沒有人替自己背鍋了。


    心念及此,李孟更是覺得要趁此機會多做點事,畢竟這麽完美的背鍋俠屬實不太好找。


    或許是多年的韜光養晦讓李孟能夠更加貼近百姓們的生活,他總是能很精準地找到那些對民生和經濟影響最大的問題。


    所以,在頒布了上述四項針對朝堂內部的政令後,李孟又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推行四條新的政令:


    一、 停止營建中都,將興建中都時所占的民田盡皆歸還百姓。(海山在即位之後便想要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為中都,位置在今河北省張北縣)


    二、 罷免五台行工部,停止全國範圍內所有的營繕工作。(海山即位後下令在山西五台山營建一座新的佛寺,並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負責,就是五台行工部)


    三、 裁撤中書省中的冗司,撤消中都留守司、泉府司等地方機關,同時依照至元三十年的各部官員人數為例,裁撤了朝中各部的冗員。


    四、 廢除至大寶鈔,罷免資國院及各處泉貨監提舉司,允許民間自由買賣銅器;已經下發至各處的至大寶鈔的鈔本和至大銅錢,即刻封存;已經流入民間的部分則允許百姓們前往官府兌換成中統寶鈔;同時還宣布廢除中統寶鈔停用的命令,允許中統寶鈔繼續流通。


    這幾項政令一出,民間頓時一片叫好之聲,苦於尚書省久矣的百姓們仿佛又看見了一縷曙光。


    一縷能夠支撐他們活下去的曙光。


    【招賢納士】


    俗語有雲: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雖然上任僅僅幾天的時間,但李孟明顯感覺手中可用的人才不夠用,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如今朝中漢人式微,大多都是蒙古和色目官員,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而且即便少部分有文化的官員學習的也並不是儒學,這對於如今的大元帝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因為如今的大元朝雖然名義上疆土覆蓋了半個地球,但實際歸於中央朝廷控製的隻有帝國版圖的東半側,而且最主要的是,其麾下的人口大多數集中在中原大地上,其中又以漢人居多。


    李孟認為,用漢人來管理漢人才是最合適的治理方式,畢竟外族人是理解不了千百年來形成的漢文化的,強行讓兩方融合隻會導致民怨沸騰,進而引發更大的亂子。


    於是,李孟又向愛育黎拔力八達主動請旨,想要再征召一些漢人入朝為官。


    由於自幼便跟隨李孟學習,愛育黎拔力八達對於以儒治天下的觀念可謂是刻到了骨子裏,所以在李孟的請求剛一提出來之後,他便痛快地答應了下來,不僅讓他可以隨意挑選官員,更把國子監交給了他。(孟曰:“四方儒士成才者,請擢任國學、翰林、秘書、太常或儒學提舉等職,俾學者有所激勵”。仁宗納其議,詔曰:“自今勿限資級,果才而賢,雖白身亦用之”。——《元史·仁宗紀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雅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雅痞並收藏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