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銅臭味與書卷氣
征服世界的一百五十年 作者:雅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就在忽必烈連年發動對外戰爭的同時,大元朝內部也發生了許多事。
作為一個勤懇的帝王,忽必烈不僅在朝堂之上辛勞,在後宮之中也沒有停止耕耘。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忽必烈的辛勤勞動之下,他一共生了十二個兒子。
其中作為長皇後察必所生的一共有四人,分別是長子朵兒隻,次子真金,三子忙哥剌以及四子那木罕。
其中,長子朵兒隻早亡,所以真金便成為了嫡長子。
中統初元,在忽必烈剛剛即位之時,以竇默、姚樞等人為首的漢人臣子們便向忽必烈進言,請他依照漢人的慣例早立嫡長子為太子,以正國本。
這些話可謂是戳到了忽必烈的心尖尖上,此時的他正跟自己的親弟弟阿裏不哥打的不可開交。
所以他早就對蒙古舊俗中這種繼承汗位的方式感到不滿,在他的眼裏,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私產,憑什麽要經過庫裏台大會的選舉,而且還要讓一群雜七雜八的人指手畫腳。
再加上他本人受到漢文化熏陶較多,他即位之後又在國內大力推行漢法,所以對於竇默等人的建言十分受用,並於中統三年(1262年)封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次年,又命其兼判樞密院事。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正式下旨將真金冊立為皇太子,確立了他的儲君地位。
由於忽必烈對於漢文化十分敬仰,所以在真金少時,他便讓其拜姚樞、竇默為師,李德輝、王恂擔任伴讀,負責輔導他的功課。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師資力量沒有什麽概念,我這裏大概給講解一下。作為真金正師的姚樞和竇默這兩個人,在宋元學術界的地位大概相當於如今莫言先生在國內文學界的地位,妥妥的一線大咖。
而作為伴讀的這兩個人你以為簡單麽?
當然不!
他們的水平更高。
李德輝,字仲實,通州潞縣人(今北京通州區),自幼家境貧寒,五歲時父親去世,從小靠母親挖野菜把他養大,雖然因為家境的緣故很早便輟學,但是卻非常懂禮儀,十六歲時便因為懂禮而擔任豐州監酒。(監酒這個官職,就是在酒宴上臨時負責監察禮儀的官員。)
在有了俸祿之後,此人先是將大半俸祿孝敬母親,而後拿剩下的餘錢購買書籍日夜誦讀不休,並因此闖出了一些名聲。
後來,在‘聰書記’劉秉忠的推薦下,他和竇默等人一同被忽必烈征召入朝,成為了金蓮川幕府中的一員,從此便踏上了仕途。
在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真金陪讀之後,李德輝便被忽必烈派往了京兆之地去負責軍糧,由於他辦事得力,在忽必烈即位之後又將其任命為燕京宣撫使。
但就在他擔任燕京宣撫使的時候,由於在處理一些政務之時擅自決斷,並未稟告尚書省,所以被當時的平章政事王文統所嫉恨,於是找了個理由將其革職;後來王文統因李璮之變伏誅,他又被起用為山西宣慰使。
不過真正令他聲名大噪的事其實不是這些,而是因為他單人匹馬降服了合州。
作為南宋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蒙古可汗蒙哥當初帶了十幾萬人狂攻了幾個月都沒能攻下,而且還把自己的命搭裏了,李德輝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其收服,足可見他的能力。
選此人作為真金的侍讀,並不是因為他的學識有多麽高,而是因為忽必烈看重了他懂禮、孝順和熱愛學習這些個人品質,希望他能夠給真金做一個好的榜樣。
事實證明,忽必烈的眼光不錯,有這樣一個重孝、好學之人在身邊陪伴,真金果然成長的很不錯。
不過與李德輝相比,王恂才是真正的學術大咖。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今河北唐縣),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相比於李德輝被苦難環繞的同年,王恂的生活可謂是幸福了不知凡幾,其父王良曾經在金國朝廷擔任過中山府吏,後來辭職迴鄉專心研究數學和程朱理學,尤其在數學方麵頗有造詣。
其母也不是一般人,在出閣之前也是大戶人間的小姐,素有才女之名,在王恂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教他《千字文》,卻發現他竟然能夠過目不忘。
十三歲時,王恂開始隨其父學習《九數》,經過短暫的學習便能演算勾股、線性方程等難題,並且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超越了他爹,成為了當時數學界的魁首人物。
(《九數》指的是數學的九門細目,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商功)由於同為學術界的大咖,劉秉忠與其父王良也是多年的好友,所以二人常有往來,這也讓劉秉忠認識了這個“別人家的小孩”,一時之間驚為天人。
出於惜才的想法,劉秉忠便和王良商議,準備將王恂帶在自己身邊培養,並許諾傳授其天文之法。
在古代,能觀測天文的可都是王佐之才,可不是一般人能學的,有些人哪怕是連親兒子都不願傳授此法,更別提外人了。
劉秉忠能夠做出這種許諾,無疑是極為看重這個孩子。
所以,王良很爽快的便答應了下來。這一年,王恂十四歲。
四年之後,劉秉忠又將其推薦給了忽必烈,讓他擔任真金的侍讀。
忽必烈本來不想讓他陪真金讀書,因為擔心他年齡較小,再加上年少成名,身有傲氣,怕他帶壞了自己的兒子,但是經過一番交談之後,頓時驚為天人,不僅讓他擔任陪讀,而且還讓他負責管理真金的所有飲食起居。
這個舉動可不一般,因為其中充斥著無與倫比的信任,基本相當於將真金完全托付給了他,也等於是向所有人宣告王恂未來的仕途將會一片光明。
可以說,王恂,就是忽必烈為真金提前選定好的顧命大臣。
而王恂也沒有辜負忽必烈的期望,他不僅照顧好了真金的日常起居,還常常給真金講述遼、金、宋等朝代興亡的故事,將真金的三觀培養的特別正。
忽必烈對此也十分滿意,在許衡告老還鄉之後,命他接替了許衡的職位,擔任國子祭酒,專門負責教導天下學子。
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真金哪怕是個弱智,估計都得拿個博士畢業證,更不用說智商本就在線的真金了。
真金,正在按照忽必烈最開始預想的劇本那樣,變成了一個崇尚儒家文化,願意尊重漢人和漢製的蒙古儲君。
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人心更是如此。
隨著忽必烈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對於漢法的熱情也越來越低,因為經過數十年的征戰,國庫的空虛程度已經令人發指,耗子進去轉一圈都得含著眼淚跑出來。
如果是按照草原的舊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不斷掠奪外部資源來充實自身會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也根本不會讓國內的經濟形勢如此緊張,但漢法恰恰卻反對這種野蠻的行為,因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想要“仁”,就不能亂殺無辜;想要“仁”,就不能肆意搶劫;想要“仁”,就必須兼濟天下;想要“仁”,就一定得尊重儒生。
若是在太平盛世,實行仁政無可厚非,但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仁政無疑不太適合當今的大元朝廷,這也是忽必烈為什麽會任用能搞錢的阿合馬,而疏遠更有治國之能的姚樞、竇默等人的原因。
說到底,還是因為錢。
但與忽必烈越來越保守的推行漢法相反的是,自幼便深受諸多大儒熏陶的真金,對於漢法的推行,一直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如果此時的忽必烈還是十年前的那個忽必烈,或許他會很敏銳地發現真金的心思,但如今的忽必烈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的精力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對南宋和西北的戰事已經耗費了他絕大部分的心血,所以朝中之事他也沒有什麽精力去管了,於是索性便將大部分的事務都交給了真金去打理,順便也起到了培養他的作用。
不過此舉卻讓真金錯誤的認為,這是忽必烈在向他表達支持其加大力量推行漢法的態度,所以他不僅沒有收斂對於漢法的推行,反而對朝中那些不符合聖人之道的事情愈加看不順眼。
什麽事情不符合聖人之道?
重利而輕義唄!
自古何人最重利?
自然是商人。
誰又是最大的商人?
那自然是我們的老朋友——阿合馬先生。
出於此前阿合馬的種種作為,朝中的諸多漢人官員對他可謂是恨之入骨,可卻又無力與之抗衡,於是隻好默默的將仇恨壓在心底,暗中積蓄力量,等待合適的時機對其發起致命一擊。
而真金的出現,讓這些久經宦海的漢人官員們嗅到了一絲機會。
這位自幼便被儒家思想洗腦的皇太子無疑是他們抗衡阿合馬的最佳工具。而相比於滿身銅臭味的阿合馬,真金的內心顯然也更傾向於渾身書卷氣的漢人儒士們。
也正因如此,在真金逐漸開始處理朝政之後,大批的漢人官員們便在張易的帶領下開始向他靠攏,形成了以真金為首的太子黨。他們的這些小動作自然逃不過阿合馬的法眼。
但阿合馬對此並不以為意。
因為他知道,以如今大元朝廷的財政情況,是根本離不開他這個搞錢小能手的,任何人想要動自己,忽必烈都不會同意,哪怕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再加上此時他剛剛把安童從朝堂中鬥走,氣勢正旺,豈會怕真金這個毛頭小子和區區幾個漢人官員?
所以,在真金參政之後,阿合馬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在朝中發展自己的黨羽。
本著‘舉賢不避親’的態度,阿合馬非常“不避諱”的將自己家裏的子侄家奴,親朋好友都安排了重要的職位。
這裏我本來想直接陳述一下他們的職位,但是擔心個別看官可能隻看官職沒有什麽太大的概念,我這裏多句嘴,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說阿合馬的長子忽辛,他擔任的是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在元代時,江淮行省所管轄的範圍就是如今的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河南東部、湖北中東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這一片極為廣袤而又富饒的土地,而平章政事,則是江淮行省的二把手。
再加上江淮地區集結了整個宋朝數百年來的全部家當,可謂是當時華夏大地上最為富饒的區域,所以江淮行省的平章政事,其權力並不小於中書省的丞相,是從一品的大員,按照現在的官員級別來換算,相當於副國級。
說完了長子咱們再來說說次子。
阿合馬的次子名叫抹速忽,他擔任的是禮部尚書,雖然在元朝一代,禮部尚書隻是一個正三品的官員,僅僅相當於如今的正部級,但其權柄卻絲毫不弱。
禮部,相當於現今的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宗教事務局+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務院辦公廳+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國宴機構的結合體,也是一個國家對外的臉麵。
最主要的是,縱觀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的六部尚書,那可都是實權幹部,別看級別沒那麽高,能量可不小。
或許是覺得給二兒子的官職小了一點,所以阿合馬在對三兒子的安排上,又把級別提了上來。他的三兒子叫做阿散,擔任的職位是將作院達魯花赤。
將作院,負責的是宮廷服用和天下所有的飾物製造,無論你是想要打造金玉珠翠,還是犀象寶貝,亦或者是冠佩器皿,哪怕是織造綾羅綢緞,都要受這個部門的管轄。
其麾下所屬有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異樣局總管府、大都等路民匠總管府等。
可以說,掌握了將作院,就掌握了元朝所有的貴重物品。
這個職位,是正二品。
作為一個勤懇的帝王,忽必烈不僅在朝堂之上辛勞,在後宮之中也沒有停止耕耘。
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忽必烈的辛勤勞動之下,他一共生了十二個兒子。
其中作為長皇後察必所生的一共有四人,分別是長子朵兒隻,次子真金,三子忙哥剌以及四子那木罕。
其中,長子朵兒隻早亡,所以真金便成為了嫡長子。
中統初元,在忽必烈剛剛即位之時,以竇默、姚樞等人為首的漢人臣子們便向忽必烈進言,請他依照漢人的慣例早立嫡長子為太子,以正國本。
這些話可謂是戳到了忽必烈的心尖尖上,此時的他正跟自己的親弟弟阿裏不哥打的不可開交。
所以他早就對蒙古舊俗中這種繼承汗位的方式感到不滿,在他的眼裏,天下就是自己家的私產,憑什麽要經過庫裏台大會的選舉,而且還要讓一群雜七雜八的人指手畫腳。
再加上他本人受到漢文化熏陶較多,他即位之後又在國內大力推行漢法,所以對於竇默等人的建言十分受用,並於中統三年(1262年)封真金為燕王,守中書令;次年,又命其兼判樞密院事。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正式下旨將真金冊立為皇太子,確立了他的儲君地位。
由於忽必烈對於漢文化十分敬仰,所以在真金少時,他便讓其拜姚樞、竇默為師,李德輝、王恂擔任伴讀,負責輔導他的功課。
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師資力量沒有什麽概念,我這裏大概給講解一下。作為真金正師的姚樞和竇默這兩個人,在宋元學術界的地位大概相當於如今莫言先生在國內文學界的地位,妥妥的一線大咖。
而作為伴讀的這兩個人你以為簡單麽?
當然不!
他們的水平更高。
李德輝,字仲實,通州潞縣人(今北京通州區),自幼家境貧寒,五歲時父親去世,從小靠母親挖野菜把他養大,雖然因為家境的緣故很早便輟學,但是卻非常懂禮儀,十六歲時便因為懂禮而擔任豐州監酒。(監酒這個官職,就是在酒宴上臨時負責監察禮儀的官員。)
在有了俸祿之後,此人先是將大半俸祿孝敬母親,而後拿剩下的餘錢購買書籍日夜誦讀不休,並因此闖出了一些名聲。
後來,在‘聰書記’劉秉忠的推薦下,他和竇默等人一同被忽必烈征召入朝,成為了金蓮川幕府中的一員,從此便踏上了仕途。
在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真金陪讀之後,李德輝便被忽必烈派往了京兆之地去負責軍糧,由於他辦事得力,在忽必烈即位之後又將其任命為燕京宣撫使。
但就在他擔任燕京宣撫使的時候,由於在處理一些政務之時擅自決斷,並未稟告尚書省,所以被當時的平章政事王文統所嫉恨,於是找了個理由將其革職;後來王文統因李璮之變伏誅,他又被起用為山西宣慰使。
不過真正令他聲名大噪的事其實不是這些,而是因為他單人匹馬降服了合州。
作為南宋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蒙古可汗蒙哥當初帶了十幾萬人狂攻了幾個月都沒能攻下,而且還把自己的命搭裏了,李德輝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不費一兵一卒便將其收服,足可見他的能力。
選此人作為真金的侍讀,並不是因為他的學識有多麽高,而是因為忽必烈看重了他懂禮、孝順和熱愛學習這些個人品質,希望他能夠給真金做一個好的榜樣。
事實證明,忽必烈的眼光不錯,有這樣一個重孝、好學之人在身邊陪伴,真金果然成長的很不錯。
不過與李德輝相比,王恂才是真正的學術大咖。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今河北唐縣),我國古代曆史上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相比於李德輝被苦難環繞的同年,王恂的生活可謂是幸福了不知凡幾,其父王良曾經在金國朝廷擔任過中山府吏,後來辭職迴鄉專心研究數學和程朱理學,尤其在數學方麵頗有造詣。
其母也不是一般人,在出閣之前也是大戶人間的小姐,素有才女之名,在王恂三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教他《千字文》,卻發現他竟然能夠過目不忘。
十三歲時,王恂開始隨其父學習《九數》,經過短暫的學習便能演算勾股、線性方程等難題,並且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超越了他爹,成為了當時數學界的魁首人物。
(《九數》指的是數學的九門細目,即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商功)由於同為學術界的大咖,劉秉忠與其父王良也是多年的好友,所以二人常有往來,這也讓劉秉忠認識了這個“別人家的小孩”,一時之間驚為天人。
出於惜才的想法,劉秉忠便和王良商議,準備將王恂帶在自己身邊培養,並許諾傳授其天文之法。
在古代,能觀測天文的可都是王佐之才,可不是一般人能學的,有些人哪怕是連親兒子都不願傳授此法,更別提外人了。
劉秉忠能夠做出這種許諾,無疑是極為看重這個孩子。
所以,王良很爽快的便答應了下來。這一年,王恂十四歲。
四年之後,劉秉忠又將其推薦給了忽必烈,讓他擔任真金的侍讀。
忽必烈本來不想讓他陪真金讀書,因為擔心他年齡較小,再加上年少成名,身有傲氣,怕他帶壞了自己的兒子,但是經過一番交談之後,頓時驚為天人,不僅讓他擔任陪讀,而且還讓他負責管理真金的所有飲食起居。
這個舉動可不一般,因為其中充斥著無與倫比的信任,基本相當於將真金完全托付給了他,也等於是向所有人宣告王恂未來的仕途將會一片光明。
可以說,王恂,就是忽必烈為真金提前選定好的顧命大臣。
而王恂也沒有辜負忽必烈的期望,他不僅照顧好了真金的日常起居,還常常給真金講述遼、金、宋等朝代興亡的故事,將真金的三觀培養的特別正。
忽必烈對此也十分滿意,在許衡告老還鄉之後,命他接替了許衡的職位,擔任國子祭酒,專門負責教導天下學子。
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真金哪怕是個弱智,估計都得拿個博士畢業證,更不用說智商本就在線的真金了。
真金,正在按照忽必烈最開始預想的劇本那樣,變成了一個崇尚儒家文化,願意尊重漢人和漢製的蒙古儲君。
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人心更是如此。
隨著忽必烈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對於漢法的熱情也越來越低,因為經過數十年的征戰,國庫的空虛程度已經令人發指,耗子進去轉一圈都得含著眼淚跑出來。
如果是按照草原的舊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不斷掠奪外部資源來充實自身會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也根本不會讓國內的經濟形勢如此緊張,但漢法恰恰卻反對這種野蠻的行為,因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想要“仁”,就不能亂殺無辜;想要“仁”,就不能肆意搶劫;想要“仁”,就必須兼濟天下;想要“仁”,就一定得尊重儒生。
若是在太平盛世,實行仁政無可厚非,但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仁政無疑不太適合當今的大元朝廷,這也是忽必烈為什麽會任用能搞錢的阿合馬,而疏遠更有治國之能的姚樞、竇默等人的原因。
說到底,還是因為錢。
但與忽必烈越來越保守的推行漢法相反的是,自幼便深受諸多大儒熏陶的真金,對於漢法的推行,一直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如果此時的忽必烈還是十年前的那個忽必烈,或許他會很敏銳地發現真金的心思,但如今的忽必烈已經六十多歲了,他的精力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對南宋和西北的戰事已經耗費了他絕大部分的心血,所以朝中之事他也沒有什麽精力去管了,於是索性便將大部分的事務都交給了真金去打理,順便也起到了培養他的作用。
不過此舉卻讓真金錯誤的認為,這是忽必烈在向他表達支持其加大力量推行漢法的態度,所以他不僅沒有收斂對於漢法的推行,反而對朝中那些不符合聖人之道的事情愈加看不順眼。
什麽事情不符合聖人之道?
重利而輕義唄!
自古何人最重利?
自然是商人。
誰又是最大的商人?
那自然是我們的老朋友——阿合馬先生。
出於此前阿合馬的種種作為,朝中的諸多漢人官員對他可謂是恨之入骨,可卻又無力與之抗衡,於是隻好默默的將仇恨壓在心底,暗中積蓄力量,等待合適的時機對其發起致命一擊。
而真金的出現,讓這些久經宦海的漢人官員們嗅到了一絲機會。
這位自幼便被儒家思想洗腦的皇太子無疑是他們抗衡阿合馬的最佳工具。而相比於滿身銅臭味的阿合馬,真金的內心顯然也更傾向於渾身書卷氣的漢人儒士們。
也正因如此,在真金逐漸開始處理朝政之後,大批的漢人官員們便在張易的帶領下開始向他靠攏,形成了以真金為首的太子黨。他們的這些小動作自然逃不過阿合馬的法眼。
但阿合馬對此並不以為意。
因為他知道,以如今大元朝廷的財政情況,是根本離不開他這個搞錢小能手的,任何人想要動自己,忽必烈都不會同意,哪怕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再加上此時他剛剛把安童從朝堂中鬥走,氣勢正旺,豈會怕真金這個毛頭小子和區區幾個漢人官員?
所以,在真金參政之後,阿合馬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在朝中發展自己的黨羽。
本著‘舉賢不避親’的態度,阿合馬非常“不避諱”的將自己家裏的子侄家奴,親朋好友都安排了重要的職位。
這裏我本來想直接陳述一下他們的職位,但是擔心個別看官可能隻看官職沒有什麽太大的概念,我這裏多句嘴,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說阿合馬的長子忽辛,他擔任的是江淮行省平章政事。
在元代時,江淮行省所管轄的範圍就是如今的安徽大部、江蘇大部、河南東部、湖北中東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這一片極為廣袤而又富饒的土地,而平章政事,則是江淮行省的二把手。
再加上江淮地區集結了整個宋朝數百年來的全部家當,可謂是當時華夏大地上最為富饒的區域,所以江淮行省的平章政事,其權力並不小於中書省的丞相,是從一品的大員,按照現在的官員級別來換算,相當於副國級。
說完了長子咱們再來說說次子。
阿合馬的次子名叫抹速忽,他擔任的是禮部尚書,雖然在元朝一代,禮部尚書隻是一個正三品的官員,僅僅相當於如今的正部級,但其權柄卻絲毫不弱。
禮部,相當於現今的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宗教事務局+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務院辦公廳+國賓館、人民大會堂等國宴機構的結合體,也是一個國家對外的臉麵。
最主要的是,縱觀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的六部尚書,那可都是實權幹部,別看級別沒那麽高,能量可不小。
或許是覺得給二兒子的官職小了一點,所以阿合馬在對三兒子的安排上,又把級別提了上來。他的三兒子叫做阿散,擔任的職位是將作院達魯花赤。
將作院,負責的是宮廷服用和天下所有的飾物製造,無論你是想要打造金玉珠翠,還是犀象寶貝,亦或者是冠佩器皿,哪怕是織造綾羅綢緞,都要受這個部門的管轄。
其麾下所屬有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異樣局總管府、大都等路民匠總管府等。
可以說,掌握了將作院,就掌握了元朝所有的貴重物品。
這個職位,是正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