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皇帝詢問“先圖什麽?”李儒不由得心驚肉跳。


    他何嚐不知,朝堂不靖,萬裏江山怎會如畫!


    而朝堂不靖的源頭,顯然是在董卓,董太尉。


    莫非皇帝想要對付董太尉?可是,皇帝若想對付董太尉,又為何會告訴他呢?


    李儒用猶疑不定的眼神看向皇帝劉協。


    劉協見狀,略微思索,便猜到他的心思,笑道:“文優,莫非你以為朕要對付白兒的祖父董太尉不成?”


    李儒驚聞此問,哪裏敢搭話,隻是低頭不語。


    劉協用推心置腹地語氣說道:“朕能據大位,董太尉功不可沒。朕何嚐不念董太尉的恩情。董白,乃董太尉孫女,亦是朕的第一位妃子。若董妃能生子,朕必立其為太子。文優,你說朕會害董太尉麽?”


    這問題,李儒根本不敢迴答。答了,證明他想過這個問題。而他為何會像這種問題,豈不是證明他居心叵測麽!


    因此他跪拜在地,伏首道:“臣不敢有此念!”


    劉協歎氣道:“若是害了董太尉,朕又有何顏麵對白兒呢!”


    李儒不敢抬頭,隻是趴在地上裝死。


    劉協再道:“朕此言,隻是希望文優知曉,天下之治,首發於朝堂。若是朝堂不靖,天下自不安。天下不安,萬民維艱。民生困苦,則諸賊逆亂。你說,這天下還能經受幾次黃巾賊子之亂呢?”


    小皇帝條分縷析的解釋,雖讓李儒釋然,卻也讓他驚駭當場。


    十餘日來,小皇帝在董卓麵前的一舉一動,他都看在眼裏。因此,他知道,皇帝年紀小、心眼多,頗有才智。他一直都沒有輕視過小皇帝。但小皇帝今日之言,還是讓他徹底改觀。


    看著眼前的孩童,身高雖不足七尺,但卻胸藏錦繡、悲憫眾生。這讓他心中不由得生出一股歉然之意。


    自他投靠董卓以來,所思所言皆以董卓利益為先,從未考慮過天下萬民,也未思及朝堂安靖。甚至明知董卓縱容手下為非作惡,亦從未諫言,隻是裝作視作不見。


    他李儒身為博士,博覽群書,卻迷失在利欲熏心、爭權奪利之中,早丟了讀書時為國為民的初心。


    而皇帝小小年紀,一方麵心念董卓擁立之恩,欲立其和董白的兒子為太子;一方麵心念天下蒼生,願朝堂安寧。


    兩相比照,讓他不由得又驚又怕,汗流浹背。


    他不由得想到董卓,其雖獨攬大權,但朝堂根基不穩,攀附者皆不名之輩。哪怕四方不亂,董卓都無法安眠?若是四方亂起,董卓又將何去何從?


    對比小皇帝劉協,身具大義,天然就有群臣擁戴之勢,因此朝堂根基穩固。以小皇帝之手段,董卓恐怕真非他的對手。


    想到這裏,他悚然而驚。


    不行,這絕對不行。再這樣下去,不僅董司空會身遭不測,既使他們這些追隨者,恐怕也不會善終。


    看著滿頭大汗的李儒,劉協雖然猜不到李儒的腦補,但卻知道,他的言語奏效了。


    因此,他繼續嚇唬道:“朕雖年幼,尚思國本。卿乃大才,豈能著眼於蝸角之利。民心似水,朝堂如舟。若逆民心,不啻逆水行舟,若風浪襲來,水依然如舊,而朕與諸位大臣恐為鱉蝦腹中之餐矣!”


    李儒嚅嚅諾諾道:“何至於斯,何至於斯!”


    劉協慨然道:“秦欲萬世,卻二世而亡,君心民心向背,可見於斯。李儒,你還不醒來?”


    聽到劉協大聲喊他的名字,李儒猛地打了個激靈,抬頭看向劉協,發現他不怒自威、帝王之勢懾人。


    他猛然俯首道:“臣為一己私欲,而舍大義,乃臣之過也。蒙陛下教誨,臣李儒已然幡然悔悟,願意誓死效忠陛下。”


    大義之下,凡有人性者,皆欲身死就義。而蒙昧利己者,別說劉協大喝一聲,哪怕是眼前山河崩裂,屍骨累累,亦喚不醒他的人性。


    李儒,雖為私利投靠董卓,卻終究是漢家之臣。他心中,終還是人性未泯。


    最重要的是,他發現,劉協身攜大義,知天下大勢,且聰明睿智,董卓實難與之抗衡。若不早早投靠皇帝,僅以他鴆殺弘農王之舉,恐怕就難得善終。


    他算看透了,弘農王之死,其中必有劉協的手腳。董卓在,他自然不會有事;董卓若不在,他必遭屠戮。


    而劉協的一番深談,既講情理,又具大義,讓他產生一種幻覺:劉協並非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霸主,而是海納百川的明主。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投誠了。隻希望日後劉協能夠放他一馬。


    劉協有些訝然。這李儒降得太快,讓他有些猝不及防了。


    不過,這次召見,他本就是為了折服李儒。因此,哪怕有些意外,他還是朗聲笑道:“朕能得文優,如虎添翼啊!”


    說著,他走上前彎腰拉著李儒的雙手,將其從地上拉起。


    李儒站起身,感激道:“罪臣不敢當陛下盛讚!”


    劉協搖頭道:“文優之能,朕深知之。朕亦知文優心中所慮。”


    李儒聞言,目露驚色。他直覺地認為,皇帝已然知道他鴆殺弘農王之舉。


    雖然他不知道皇帝為何消息如此靈通,但這件事,他做完之後,確實如鯁在喉,難以釋然。


    以臣弑上,恐難被士人所容啊!想到這裏,他臉上露出驚懼之色。但轉念一想,皇帝既然在此刻提起,想必不會深究。因此,他滿臉祈求之色地看向劉協。


    劉協握住李儒的衣袖道:“他日,朕若主政,文優可改名換姓,於邊郡立功。想來以文優之能,十年之內當能堂堂正正地屹立朝堂。”


    他並沒有大包大攬,直接許諾寬赦李儒的罪行。因為那不現實。


    劉辯,可是曾經的皇帝,也是他的哥哥。若是他敢直接寬赦李儒的罪行,隻怕整個朝堂都會沸反盈天。且不談士林非議,就是民間也會眾口鑠金。


    因此,他給李儒的選擇便是以退為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斯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斯道並收藏漢室再興:從攻略董白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