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不是你,你生活在他人的期許中
轉角遇到不一樣的自己 作者:紫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自己活著,該有多好!”
除了不諳世事的孩童,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曾這樣千百次地捫心自問過。
可惜,這隻是一種近乎烏托邦式的願景罷了,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和周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承擔著各種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你承認嗎?其實我們的心沒有一刻完全為自己跳動。換句較哲學的話說就是:你不是你。
迴想小時候,一開始,我們並不喜歡畫畫和彈琴,隻喜歡自由自在地在家門口和小夥伴一起玩沙子,可還是在爸爸媽媽殷切的期盼下走進了特長班去發展我們的“愛好”。
漸漸地我們長大了,或許並不喜歡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可為了父母的夙願和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徑,還是不假思索地擠進了高考大軍。
步入社會,雖然我們並不喜歡為金錢出賣自由,可是為了這樣那樣的理由--早一天還清房貸,有一輛自己的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還是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地為生活奔波著。
甚至有一天我們病了,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無拘無束地告訴遠方的父母,因為怕他們擔心;我們累了,更不能隨心所欲地休息,因為手頭的事情沒有一樣可以隨意放下。生活中的我們,帶著不同的麵具,像不知疲倦的風箏,被線牽著,被風引著,一刻也不得停歇。
這樣的“我”,是我嗎?
如果你帶著以上問題去問上帝,他定會搖頭。
既然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誰呢?你是否在心底問過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麽要活著?我為誰而活?
也許你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我們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他人和社會的期許中,我們為責任而活。即便是很自我的人,也逃脫不了這一點。
我曾經以為“我就是我,世間獨一無二的我。”因為我非常獨立,生活過得也很完美和幸福,所以,我覺得我的個體存在,便是我了。並為此感到自豪,我認為自我是對自己的一份愛,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會愛,談何愛別人,愛生活?我洋洋得意地說:“我是個很會愛自己的人,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我為自己而活。”
我很在乎自己的感覺,甚至很頑固,我感覺對的,就是對的,感覺錯的,就一定就是錯的。我固執地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喜歡的,誰也改變不了。
直到有一天,父母逼婚,“今年春節再光杆司令,就別迴家過年了。”那一年為了讓父母過個放心年,明明沒有等到我的理想男友,可我還是硬拽了個差不多的男友一起迴家,比較戲劇性的是,這個男友一拽就是一輩子。
從那時候開始,“我是誰”這三個字總是觸不及防地侵入我的大腦,我沒有了理直氣壯,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迷惘,我問自己:我是誰?
如果我是我,或許我現在依然獨身,因為我相信,我一個人就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我是我,我或許不會像現在這樣超前消費,按揭買房,因為我心就是桃花源;如果我是我,我不必像現在這樣在辦公室裏工作,因為我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做個背包客;如果我是我,我痛苦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地哭,快樂的時候可以旁若無人地笑,病痛的時候可以隨時告訴親友……可惜,世界上沒有如果,隻有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不是我。
我們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存在,我們存在於他人的期待中。眾多的期許把我們刻畫成一個理性的存在。無論“自我”的血液多麽殷紅,始終逃脫不了“他我”因子的滲透和圍攻。我們隻好無奈地歎息:所有人都關注我飛得高不高,卻沒有誰關心我飛得累不累。
我們每個人的身份絕不是單一的,是某個國家的公民,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是單位的一個員工……
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責任,讓人不能隨心所欲,有時候,還必須恰當地扭曲自己。
所以,從很大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為責任而活,並不是純粹為自己而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說:你不是你。
除了不諳世事的孩童,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曾這樣千百次地捫心自問過。
可惜,這隻是一種近乎烏托邦式的願景罷了,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和周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承擔著各種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你承認嗎?其實我們的心沒有一刻完全為自己跳動。換句較哲學的話說就是:你不是你。
迴想小時候,一開始,我們並不喜歡畫畫和彈琴,隻喜歡自由自在地在家門口和小夥伴一起玩沙子,可還是在爸爸媽媽殷切的期盼下走進了特長班去發展我們的“愛好”。
漸漸地我們長大了,或許並不喜歡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可為了父母的夙願和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徑,還是不假思索地擠進了高考大軍。
步入社會,雖然我們並不喜歡為金錢出賣自由,可是為了這樣那樣的理由--早一天還清房貸,有一輛自己的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還是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地為生活奔波著。
甚至有一天我們病了,也不能像小時候那樣無拘無束地告訴遠方的父母,因為怕他們擔心;我們累了,更不能隨心所欲地休息,因為手頭的事情沒有一樣可以隨意放下。生活中的我們,帶著不同的麵具,像不知疲倦的風箏,被線牽著,被風引著,一刻也不得停歇。
這樣的“我”,是我嗎?
如果你帶著以上問題去問上帝,他定會搖頭。
既然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誰呢?你是否在心底問過自己:我是誰?我為什麽要活著?我為誰而活?
也許你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我們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他人和社會的期許中,我們為責任而活。即便是很自我的人,也逃脫不了這一點。
我曾經以為“我就是我,世間獨一無二的我。”因為我非常獨立,生活過得也很完美和幸福,所以,我覺得我的個體存在,便是我了。並為此感到自豪,我認為自我是對自己的一份愛,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會愛,談何愛別人,愛生活?我洋洋得意地說:“我是個很會愛自己的人,也是個熱愛生活的人。我為自己而活。”
我很在乎自己的感覺,甚至很頑固,我感覺對的,就是對的,感覺錯的,就一定就是錯的。我固執地認為:我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喜歡的,誰也改變不了。
直到有一天,父母逼婚,“今年春節再光杆司令,就別迴家過年了。”那一年為了讓父母過個放心年,明明沒有等到我的理想男友,可我還是硬拽了個差不多的男友一起迴家,比較戲劇性的是,這個男友一拽就是一輩子。
從那時候開始,“我是誰”這三個字總是觸不及防地侵入我的大腦,我沒有了理直氣壯,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迷惘,我問自己:我是誰?
如果我是我,或許我現在依然獨身,因為我相信,我一個人就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我是我,我或許不會像現在這樣超前消費,按揭買房,因為我心就是桃花源;如果我是我,我不必像現在這樣在辦公室裏工作,因為我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做個背包客;如果我是我,我痛苦的時候可以肆無忌憚地哭,快樂的時候可以旁若無人地笑,病痛的時候可以隨時告訴親友……可惜,世界上沒有如果,隻有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我不是我。
我們每一個人,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存在,我們存在於他人的期待中。眾多的期許把我們刻畫成一個理性的存在。無論“自我”的血液多麽殷紅,始終逃脫不了“他我”因子的滲透和圍攻。我們隻好無奈地歎息:所有人都關注我飛得高不高,卻沒有誰關心我飛得累不累。
我們每個人的身份絕不是單一的,是某個國家的公民,是社會的一份子,是家庭的重要一員,是單位的一個員工……
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責任,讓人不能隨心所欲,有時候,還必須恰當地扭曲自己。
所以,從很大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為責任而活,並不是純粹為自己而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說:你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