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丹陽書院(九)
治國平天下從抱大腿開始 作者:魔道聖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72章丹陽書院(九)
在場的眾位學者中,康王和謝陽伯並未顯露出過多的震驚之情。
或許是他們對此類現象已司空見慣,因此顯得較為淡然。
麵對周圍的驚歎聲,康王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在他所熟知的年輕學者中,郭嗚仁無疑是才華橫溢的,同時也被認為是最難駕馭的!
然而他並不擔憂他人會挖角郭鳴仁,因為郭鳴仁早已被視為康王府的得意門生。
“竟有如此多樣的解析!”
“而且論述充分,令人信服!孔聖先師的弟子多達三千,若真無法使之一悟,儒學又如何盛行於世?!”
“確是如此!但何謂倒勾子加一點?”
“一點一撇,以及那個小圓圈又寓意何在?”
許多人對標點符號的運用產生了疑問。
“為何是從左至右書寫?這其中又有何深意?”
一些人借討論之機故意提高音量,以便讓郭鳴仁聽到,畢竟他們不便當麵請教。
郭鳴仁亦聽得到了這些質疑聲,他從容不迫地取出手巾擦拭幹淨手上的粉筆灰,然後舉起戒尺在黑板上敲擊兩下,才迴答道:“這些被稱為標點符號,日後你們自會學到,並有相應的書寫規範。”
他接著指向一個問號解釋道:“此符號名為問號,代表句子為疑問句,而非陳述!文字中通常會用‘唿’、‘哉’、‘焉’、‘何如’等字眼來表達疑問,但未使用這類字眼並不意味著發言者沒有提問之意,須知言語是有聲調變化的!”
“就比如我說,大家吃過飯了沒?”
“大家吃過飯了?”他停頓了一下,“沒!”
“僅憑七個字,連成一句問與前六個字問有何區別?兩者是否表達相同的意思?而那個‘沒’字可以是一個迴答。”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大膽推測,這句話是孔夫子向學生提出的疑問,而學生未能迴應,隨後孔夫子才給出了答案?!”郭鳴仁提出一個引導性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
在場的學識淵博之大儒自然心領神會,但那些思維相對保守的人可能一時間難以接受這種觀點。
思維保守者並不一定都是年長者,他們曆經滄桑,看淡世事。他們未必會讚同你的觀點,但起碼的尊重是有的。
反之,一些自認為見多識廣、學識深厚的中年人,一時間還難以顛覆過去視為定律的觀念。
就譬如那位娶了十八房妻妾的“風流才子”石放,他也有一腔疑慮亟待解答:“公子,這些……標點符號究竟起源於何處?在古今書籍中,這類特殊符號並未出現過啊?”
郭鳴仁拋出引導性的問題就預料到有人忍不住發問,但沒想到石放的關注點卻在標點符號上,“之前沒有,現在就不能有?假如我聲稱是本人的創新,你信嗎?”
石放想了想,“權且當作我相信,那麽公子用標點符號斷句的十六解,又是從何而來?”
此問題頗具水準,先前郭鳴仁說的是“將我知道的斷句方式列出來供大家參考”,就說明這十六解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又或者非全是他的手筆。
他固然解釋了疑問句產生的思路,但其他方麵呢?
創新也總歸有其來源和依據吧!
郭鳴仁想不到有人發現了漏洞,而且還是這一位仁兄。看來這石放還躺的不夠平,比很多人都頭腦清醒。他笑著反問道:“《孟子·盡心篇上·第五章》有一段怎麽說來著?行之而不著焉……”
第五章他都記得,內容還能不銘記於心嗎?石放心中暗諷,口頭上卻迴應::“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意思是:做了卻不明白為何這樣做,習慣了就不去深究其原因,終身運用卻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大多人都是這樣。
“第十四章呢?”他又追問。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良好的教育,百姓熱愛。良好的政治能積累民財,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
“好!迴答的非常好!”郭鳴仁拍手稱讚道:“孟子被譽為亞聖,他想必亦曾研讀《論語》,然而為何他的觀點與《論語》所述存在悖論呢?是亞聖的理論有誤,還是我們的詮釋出現偏差?”
在一問一答的探討過程中,竟意外地引發了關於亞聖的爭議,令在場的眾人不禁感到驚愕。
亞聖錯了嗎?
還是咱們錯了?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郭鳴仁長歎一聲,“諸君可曾體會到孔夫子寫下這句話的心情?!”
這句話出自《易傳·係辭傳上·第五章》,原文: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論語》是誰編纂的確實有很多爭議,可《易傳·係辭傳上》是孔子親手所書卻是無可爭議!
郭鳴仁舉例旁引這麽多,繞了個大圈子,無非就是要否定這種貽害千年的錯誤認識!來自後世的他可是知道的很多,《道德經》被人為修改過,秦始皇被黑兩千年,秦律被視為嚴刑峻法,太多這種例子了!
後來隨著考古出土的文物,人們終於揭開很多謎團!
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的楚簡《尊德義》篇的記載就很清楚了。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啟迪民眾是可行的,然而強製他們追求智慧卻不可行。民眾可以被引導,但不能被強製。
連接上前文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整段話才連貫通暢。
可憐的郭鳴仁呀,他手頭上咋就沒有楚簡呢!雖說先秦時代沒啥標點符號,但他們那時候的斷句可都是有記號的,可惜後來的人們一抄再抄,竟然把那些記號給抄沒了!
這樣一來,他才費了老大勁兒跟這些人掰扯!
“咱們來說說現下時局,內外憂患交織!!我大晉的百姓,朝政未能教化,賢能之士亦未嚐傳授,難道要待突厥人鐵蹄踐踏而後才知教育之重要?或是待彌勒教那幫賊子來啟蒙大眾?”郭鳴仁未容他們過多沉吟,旋即拋出諸多現實之問。
“我為何收錄平民弟子?因為那些狂徒深知世家子弟嚴謹自律,故而他們隻會將魔爪伸向無辜平民!利用商人募集資金,利用婦孺去威逼良民犯罪;給他們洗腦,信奉那不知所謂的佛主,不惜賣兒賣女傾家蕩產去給佛主朔金身、蓋玉殿!荒謬不荒謬啊?!”說到激動處,他手上的戒尺重重地拍在講台上。
“還有更可笑的,今天也說給大家聽一聽。光正寺救迴來的女子中,有一部分是家裏給奉獻出來當養女的,她們的下場是什麽?”
台下一個聽得咬牙切齒的學生下意識問到:“是什麽?”
“喂藥、破身、奸淫,讓那些死光頭假和尚玩弄享樂之後,拉到妓館接客!知道他們管這叫什麽嗎?”
“叫什麽?”那同學喉嚨‘咕嘟’的吞了一下。
“叫肉、身、奉、獻!”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幫天殺的混賬!”那同學氣得青筋暴起,手裏的毛筆硬生生的給捏爆!
台下初次聽聞這些秘聞的學子們,無不一臉憤慨,情緒激昂。
“該殺!該殺!殺光這幫雜碎!”一個北府子弟激動地揮舞著拳頭。
然而,那些女學生們的反應卻是有些驚慌失措,甚至是感受到恐懼!她們將自己置於情境之中,設想若此等事情降臨到自己身上,該如何應對!
死,還由得著自己嗎?!
“沒錯!是該殺!”郭鳴仁快步走到那位北府子弟前麵,“我來問你,是不是被蠱惑的百姓都該殺?殺多少才夠?”
“啊……這……”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殺不完的!”郭鳴仁目光看向二層那些人,“咱們要教導百姓,西方沒有淨土,那裏也享受不了極樂!”
他踱步到剛才那位捏爆毛筆的同學麵前,“西方沒有人信這一套,他們在家鄉沒有市場,是被趕走的!”
“今生都還沒活明白,修來生?家財都給他們了,他們今生是過得滋潤了,你的來生可能是頭豬!”他說著說著,不自覺的瞥了王浩義一眼,“這麽蠢,不是豬是什麽?”
“對!我痛恨彌勒教連帶佛門我都有意見!”郭鳴仁知道世家之中有不少人信佛,前麵的話已經得罪人了,所以幹脆放開了說,“救苦救難是朝廷的工作,普度眾生是皇帝的天職!怎麽地?想讓神權淩駕於皇權之上嗎?聖祖、武宗兩位大帝連個泥朔等身像都沒有,一個外來戶配享玉殿金身?!”
“未來佛?呸!未來是靠咱們雙手打拚出來的,不用著別人指手畫腳!”
“少年強,則國強!咱們得有誌氣!”
“先輩們用鮮血打下來的江山,咱們得替他們看好了!”
“尺地寸草都不能放棄!不然哪裏對得起祖宗?”
這一聲聲震耳發聵的質問,不僅前排的學生,連後排的世家子都激動了起來!
“消滅彌勒教!”
“救百姓於水火!”
“消滅彌勒教!”
“殺光這幫雜碎!”
在場的眾位學者中,康王和謝陽伯並未顯露出過多的震驚之情。
或許是他們對此類現象已司空見慣,因此顯得較為淡然。
麵對周圍的驚歎聲,康王的眼神變得銳利起來。在他所熟知的年輕學者中,郭嗚仁無疑是才華橫溢的,同時也被認為是最難駕馭的!
然而他並不擔憂他人會挖角郭鳴仁,因為郭鳴仁早已被視為康王府的得意門生。
“竟有如此多樣的解析!”
“而且論述充分,令人信服!孔聖先師的弟子多達三千,若真無法使之一悟,儒學又如何盛行於世?!”
“確是如此!但何謂倒勾子加一點?”
“一點一撇,以及那個小圓圈又寓意何在?”
許多人對標點符號的運用產生了疑問。
“為何是從左至右書寫?這其中又有何深意?”
一些人借討論之機故意提高音量,以便讓郭鳴仁聽到,畢竟他們不便當麵請教。
郭鳴仁亦聽得到了這些質疑聲,他從容不迫地取出手巾擦拭幹淨手上的粉筆灰,然後舉起戒尺在黑板上敲擊兩下,才迴答道:“這些被稱為標點符號,日後你們自會學到,並有相應的書寫規範。”
他接著指向一個問號解釋道:“此符號名為問號,代表句子為疑問句,而非陳述!文字中通常會用‘唿’、‘哉’、‘焉’、‘何如’等字眼來表達疑問,但未使用這類字眼並不意味著發言者沒有提問之意,須知言語是有聲調變化的!”
“就比如我說,大家吃過飯了沒?”
“大家吃過飯了?”他停頓了一下,“沒!”
“僅憑七個字,連成一句問與前六個字問有何區別?兩者是否表達相同的意思?而那個‘沒’字可以是一個迴答。”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大膽推測,這句話是孔夫子向學生提出的疑問,而學生未能迴應,隨後孔夫子才給出了答案?!”郭鳴仁提出一個引導性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
在場的學識淵博之大儒自然心領神會,但那些思維相對保守的人可能一時間難以接受這種觀點。
思維保守者並不一定都是年長者,他們曆經滄桑,看淡世事。他們未必會讚同你的觀點,但起碼的尊重是有的。
反之,一些自認為見多識廣、學識深厚的中年人,一時間還難以顛覆過去視為定律的觀念。
就譬如那位娶了十八房妻妾的“風流才子”石放,他也有一腔疑慮亟待解答:“公子,這些……標點符號究竟起源於何處?在古今書籍中,這類特殊符號並未出現過啊?”
郭鳴仁拋出引導性的問題就預料到有人忍不住發問,但沒想到石放的關注點卻在標點符號上,“之前沒有,現在就不能有?假如我聲稱是本人的創新,你信嗎?”
石放想了想,“權且當作我相信,那麽公子用標點符號斷句的十六解,又是從何而來?”
此問題頗具水準,先前郭鳴仁說的是“將我知道的斷句方式列出來供大家參考”,就說明這十六解並非出自他的手筆,又或者非全是他的手筆。
他固然解釋了疑問句產生的思路,但其他方麵呢?
創新也總歸有其來源和依據吧!
郭鳴仁想不到有人發現了漏洞,而且還是這一位仁兄。看來這石放還躺的不夠平,比很多人都頭腦清醒。他笑著反問道:“《孟子·盡心篇上·第五章》有一段怎麽說來著?行之而不著焉……”
第五章他都記得,內容還能不銘記於心嗎?石放心中暗諷,口頭上卻迴應::“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意思是:做了卻不明白為何這樣做,習慣了就不去深究其原因,終身運用卻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大多人都是這樣。
“第十四章呢?”他又追問。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仁德的言辭不如仁德的聲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獲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良好的教育,百姓熱愛。良好的政治能積累民財,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
“好!迴答的非常好!”郭鳴仁拍手稱讚道:“孟子被譽為亞聖,他想必亦曾研讀《論語》,然而為何他的觀點與《論語》所述存在悖論呢?是亞聖的理論有誤,還是我們的詮釋出現偏差?”
在一問一答的探討過程中,竟意外地引發了關於亞聖的爭議,令在場的眾人不禁感到驚愕。
亞聖錯了嗎?
還是咱們錯了?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郭鳴仁長歎一聲,“諸君可曾體會到孔夫子寫下這句話的心情?!”
這句話出自《易傳·係辭傳上·第五章》,原文: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論語》是誰編纂的確實有很多爭議,可《易傳·係辭傳上》是孔子親手所書卻是無可爭議!
郭鳴仁舉例旁引這麽多,繞了個大圈子,無非就是要否定這種貽害千年的錯誤認識!來自後世的他可是知道的很多,《道德經》被人為修改過,秦始皇被黑兩千年,秦律被視為嚴刑峻法,太多這種例子了!
後來隨著考古出土的文物,人們終於揭開很多謎團!
湖北荊門郭店一號墓出土的楚簡《尊德義》篇的記載就很清楚了。
“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啟迪民眾是可行的,然而強製他們追求智慧卻不可行。民眾可以被引導,但不能被強製。
連接上前文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整段話才連貫通暢。
可憐的郭鳴仁呀,他手頭上咋就沒有楚簡呢!雖說先秦時代沒啥標點符號,但他們那時候的斷句可都是有記號的,可惜後來的人們一抄再抄,竟然把那些記號給抄沒了!
這樣一來,他才費了老大勁兒跟這些人掰扯!
“咱們來說說現下時局,內外憂患交織!!我大晉的百姓,朝政未能教化,賢能之士亦未嚐傳授,難道要待突厥人鐵蹄踐踏而後才知教育之重要?或是待彌勒教那幫賊子來啟蒙大眾?”郭鳴仁未容他們過多沉吟,旋即拋出諸多現實之問。
“我為何收錄平民弟子?因為那些狂徒深知世家子弟嚴謹自律,故而他們隻會將魔爪伸向無辜平民!利用商人募集資金,利用婦孺去威逼良民犯罪;給他們洗腦,信奉那不知所謂的佛主,不惜賣兒賣女傾家蕩產去給佛主朔金身、蓋玉殿!荒謬不荒謬啊?!”說到激動處,他手上的戒尺重重地拍在講台上。
“還有更可笑的,今天也說給大家聽一聽。光正寺救迴來的女子中,有一部分是家裏給奉獻出來當養女的,她們的下場是什麽?”
台下一個聽得咬牙切齒的學生下意識問到:“是什麽?”
“喂藥、破身、奸淫,讓那些死光頭假和尚玩弄享樂之後,拉到妓館接客!知道他們管這叫什麽嗎?”
“叫什麽?”那同學喉嚨‘咕嘟’的吞了一下。
“叫肉、身、奉、獻!”
“豈有此理!豈有此理!這幫天殺的混賬!”那同學氣得青筋暴起,手裏的毛筆硬生生的給捏爆!
台下初次聽聞這些秘聞的學子們,無不一臉憤慨,情緒激昂。
“該殺!該殺!殺光這幫雜碎!”一個北府子弟激動地揮舞著拳頭。
然而,那些女學生們的反應卻是有些驚慌失措,甚至是感受到恐懼!她們將自己置於情境之中,設想若此等事情降臨到自己身上,該如何應對!
死,還由得著自己嗎?!
“沒錯!是該殺!”郭鳴仁快步走到那位北府子弟前麵,“我來問你,是不是被蠱惑的百姓都該殺?殺多少才夠?”
“啊……這……”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殺不完的!”郭鳴仁目光看向二層那些人,“咱們要教導百姓,西方沒有淨土,那裏也享受不了極樂!”
他踱步到剛才那位捏爆毛筆的同學麵前,“西方沒有人信這一套,他們在家鄉沒有市場,是被趕走的!”
“今生都還沒活明白,修來生?家財都給他們了,他們今生是過得滋潤了,你的來生可能是頭豬!”他說著說著,不自覺的瞥了王浩義一眼,“這麽蠢,不是豬是什麽?”
“對!我痛恨彌勒教連帶佛門我都有意見!”郭鳴仁知道世家之中有不少人信佛,前麵的話已經得罪人了,所以幹脆放開了說,“救苦救難是朝廷的工作,普度眾生是皇帝的天職!怎麽地?想讓神權淩駕於皇權之上嗎?聖祖、武宗兩位大帝連個泥朔等身像都沒有,一個外來戶配享玉殿金身?!”
“未來佛?呸!未來是靠咱們雙手打拚出來的,不用著別人指手畫腳!”
“少年強,則國強!咱們得有誌氣!”
“先輩們用鮮血打下來的江山,咱們得替他們看好了!”
“尺地寸草都不能放棄!不然哪裏對得起祖宗?”
這一聲聲震耳發聵的質問,不僅前排的學生,連後排的世家子都激動了起來!
“消滅彌勒教!”
“救百姓於水火!”
“消滅彌勒教!”
“殺光這幫雜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