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城鄉世俗雜事
年輕人的特點是敢想、敢幹、敢冒險,敢擔當,敢於提出疑問,敢於指點江山,敢於逞能,敢於評論任何事情……啥都敢,敢幹的事情多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自然也有這種特性。
城鄉生活的種種不同,先從海林大妹嘴裏說出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當然覺得奇怪。這個長相一般,思維平常,沒有多少見識的撲通農村姑娘,充其量也不過是被借調到縣劇團演過幾場樣板戲,在戲中扮演過鳩山、胡傳魁、李永奇這樣的角色,閑暇時接觸過一些縣城居民,僅此而已,她對市民生活咋能那麽清楚?她說的那些話,有根有梢,頭頭是道;她舉例的那些事實,證據確鑿;她列舉的那些現象,普遍存在;她揭露的那些恨人事情,讓人著惱。總之,她是經過認真調查,她沒瞎說,她不是想著說的,她說的都是真的,她說得讓人信服。
知識青年要關心國家大事兒。首先就要了解社會。“連社會都不了解,你們知識青年還關心什麽國家大事兒?”海林大妹說得有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感覺海林大妹的思想意識高他們一步,行為舉動先於他們上了台階。僅僅這一點,就讓他們佩服。
城裏來的知識青年,在城市長大,不知道城市生活特點,這未免讓人覺得汗顏。其實在這方麵,張永東比他們知道得都多。張永東知道城市小廠是怎麽形成的,他也知道沒有工作單位的市民和有工作單位的市民生活差距在哪裏。他也能說出小單位領導和市裏科級幹部是怎樣培養出來的。這些孫泉源和尤繼紅不知道,海林大妹也不知道。海林大妹想聽張永東說城裏那些她還不知道的事情。張永東故意開玩笑說:“我們在農村,城市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再那麽重要。我們最想知道的還是農村的事情。農村的事情我們搞清楚了,再去城市做調查,也就容易些了。”
海林大妹也是年輕人,她也愛逞能。她知道鄉下的事情,知道溝裏的事情。她說,她說起農村、溝裏早年和現在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套一套的,讓人聽著能入迷。這讓張永東、孫泉源和尤繼紅感興趣。
孫泉源沒有詢問張永東城裏早年發生的事情,隻是詢問海林大妹:“你說咱溝裏窮。為啥咱溝裏窮?別的地方就不窮?為啥街裏的條件都比咱們好呢?這是為啥?去年我也聽人們說過一個大概,他們說得不清楚,也不太具體,拐來拐去的,也都把我給鬧糊塗了,最後我也不知道是咋形成的。”
海林大妹說:“其實這些事情都是明擺著,都是很清楚的。你想想,寨子是什麽?寨子就是用高牆圍起來,能守能防的一塊居住之地,是能讓人安全居住的地方。窮人築不起寨子,寨子都是在富人倡導下或者由他們出資夯築起來的。從這一點上看:寨子裏居住的要比寨外的富有得多。要不溝人裏咋不築寨子呢。——哦,或許你會說:咱裏溝不是也有寨子嘛。你們也都上去過。咱溝裏這寨子也算寨子嗎?那是天然形成的,與四麵八方都不連的高台子,一條羊腸小道通上去,能防守,這就是寨子了。在上麵挖了水窖,挖了遮風擋雨的也孔窯。挺認真,還把那窯磚券了,比咱下邊溝裏戶家的窯還好。這都幾百年了,上去看著,真是還是那麽結實。想想砌那窯頂,券那窯時也真是下大力氣了。到現在還能用,這就不得不佩服咱溝裏的先民了。
“可是翻過來想一想,若是早年丟下這寨子,從溝裏走出去,到那人煙稠密的地方去,隻怕後輩兒孩們兒也都不在溝裏受這無米之苦,隻怕後輩孩兒們也都舒服了。男孩兒也早遠離尋不下媳婦之苦。我說句不客氣話:我哥海林,若在城裏,他不憨不傻的,能尋不下媳婦?你們知青汪幸運說:這尋不下媳婦是生的不是地方。這話真是說對了。若不生在溝裏,長在溝裏,我哥也決不會受這難熬之苦。這是苦到心裏,說不出,誰讓咱溝裏窮成這個樣呢。”
張永東不知道溝裏情況。聽得海林大妹這麽說,他覺得奇怪,忍不住問:“你們溝裏人,開口窮,閉口窮,確實也是,工值跟別的隊下差著八九分,一毛多。啥事兒嘛,都是一樣幹,別隊麥天也都是分得一百二十多斤朝上走,到你溝裏能吃上一百斤也就夠多了。這是為啥呢?”
海林大妹說:“這要是全怪溝裏早年的隊長也是對人家不公平。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這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咋說這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那寨子裏有地主,有大戶,他們地多,地也好。打土豪分田地,把他們手裏的土地都分給街裏的貧農佃戶。到互助組,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這一路走來,其實還是那些地,隻不過這地落戶在貧農佃戶手裏,掌握在生產隊手裏。街裏的還是街裏的,溝裏的還是溝裏的。別的不說,單這地多地少,溝裏就跟街裏那些隊比不著。街裏的地就是多,溝裏的地就是少。當時都是拿地入社,地都歸了集體。這溝裏地少,也湊到一塊成立生產隊,那就沒法跟街裏比,這也是實情。現在這事兒究竟應該怎麽說,我也說不清楚,也不敢老肯定。說白了,當時入社時,也都是各家各戶帶著自己的田地入的社。溝裏田地少,自開始就吃虧了。這沒辦法,這是自然條件形成的,這是沒啥可埋怨的。
“能埋怨的也就是:溝裏人窮。那時也興窮有理:地不種了,讓街裏人種去。街裏人比溝裏人富裕,不敢吭聲,盡管心裏不願意,他們還是得把溝裏不想種的地,都給種了去。
“哪知一季過後,政策有變:誰種這地,就是誰的。糧食也不再全交到公社去。這下溝裏吃了啞巴虧,再想把地要迴來,哪能全要迴來呢。現在細想來,前麵這個基本麵都差著一大截兒,再經人為一折騰,溝裏豈不吃了大虧去。聽老輩人說,為這,大隊成立農學院,也就沒讓溝裏劃過地,都是街裏貢獻劃撥的。”
張永東聽得這麽說,嗬嗬也笑了。說:“這就是隻想占便宜,不想吃那麽一點虧,也不想出那麽一點兒力,結果害了自己,後悔都來不及。”
海林大妹說:“就憑這點兒說,俺溝裏人就不大氣: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了虧,太能算計,算來算去,最後還是算住了自己,還是自己吃了虧。這又能怨誰呢?你們也都知道:咱大隊,好的隊人均都是二畝多;不怎麽著的隊人均也有一畝七八分;隻有俺溝裏,隻有一畝一分地。這怎麽能跟別的隊比。溝裏地本身就少,又經那一折騰,把地又給了人家街裏隊下那麽多,現在再說什麽也沒意思了。讓人家給退迴來,門兒都沒有。人家拿了你隊下的地,人家還不承情哩。”
張永東笑著說:“原來還有這種事情呢。其實好多事情過去以後也就沒人再提及了:都不是曆史學家,誰願去管那過去的事情怎麽著呢。咱們小學課本上說的吃水不忘打井人。
“我爺爺也給我們街坊鄰居打過一口水井。這才幾年,誰還承這情,誰還知道這事情?我爺爺為啥要在街頭給街坊鄰居打一口水井?說實在話,他絕不是為著勞苦大眾,為街坊鄰居提供方便。那是我爺爺在那街上買下那個院子以後,因為那條街上人都窮,都是趁用我家院裏的那口水井絞水吃。人來人往的,門不嚴謹,我爺爺覺得不方便,便自己出資,在街口給街坊鄰居打了一口水井。當時說的條件是:我爺爺出資打井,吃這井水的街坊鄰居自己兌錢置辦井架樁石、轆轤和井繩;我家可用井水,永不掏井繩錢和掏井費用。
“那才過去幾年,人們早把這事兒忘了個幹淨。那年還沒有自來水,掏井,換井繩,又有哪一家提出來不讓我家掏井繩的事情?所以說,人別慮那麽長:當下怎麽想,現在就要怎麽辦,不要往那遠處想。遠處想,不是咱小門小戶的事情。現在還有人著急上火,還有些家庭咋唿著非要男孩兒不行。說句不客氣話,有啥用?心理安慰,過不了三五十年,你的後輩兒,誰還知道你說的這個事情?誰還知道你這個人?想想也都可笑,一個普通人,能管那麽多嗎?躺那兒以後還有影響力嗎?別把自己當盤菜,也別把自己當根蔥。自己啥都不啥,死了兩腿一蹬,啥都不知道,隻能任人擺布,看著辦。這都是大實話,或許我這話說得重,說得狠,讓人聽著不順心。可是誰都知道腿一蹬啥都不知道,腿不蹬時還要破命跟著跑。世俗呀,移風易俗,提倡了這麽多年,批判的也不少,道理人懂得都不少,心裏都清楚,為啥還要跟著那些城鄉世俗溜達,為那些雜事兒操勞,為那雜事兒忙。”
尤繼紅聽著沒吭聲,心裏卻說:“到底還是張永東,說話就直爽。他把世事兒說得透徹,確實是這樣。他說得好的地方就是:跟著城鄉世俗溜達,為那些雜事兒操勞,為那些雜事兒忙。這話讓人聽著心裏爽,這話說得我心裏亮堂堂。這事兒人生不應該忙。這不是人生忙的正地方。”
孫泉源聽著心裏豁然開朗,默默念叨說:“我說咋跟張永東這麽對脾氣呢。原來骨子裏,我倆想的是一樣。”
年輕人的特點是敢想、敢幹、敢冒險,敢擔當,敢於提出疑問,敢於指點江山,敢於逞能,敢於評論任何事情……啥都敢,敢幹的事情多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自然也有這種特性。
城鄉生活的種種不同,先從海林大妹嘴裏說出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當然覺得奇怪。這個長相一般,思維平常,沒有多少見識的撲通農村姑娘,充其量也不過是被借調到縣劇團演過幾場樣板戲,在戲中扮演過鳩山、胡傳魁、李永奇這樣的角色,閑暇時接觸過一些縣城居民,僅此而已,她對市民生活咋能那麽清楚?她說的那些話,有根有梢,頭頭是道;她舉例的那些事實,證據確鑿;她列舉的那些現象,普遍存在;她揭露的那些恨人事情,讓人著惱。總之,她是經過認真調查,她沒瞎說,她不是想著說的,她說的都是真的,她說得讓人信服。
知識青年要關心國家大事兒。首先就要了解社會。“連社會都不了解,你們知識青年還關心什麽國家大事兒?”海林大妹說得有理。張永東、孫泉源、尤繼紅感覺海林大妹的思想意識高他們一步,行為舉動先於他們上了台階。僅僅這一點,就讓他們佩服。
城裏來的知識青年,在城市長大,不知道城市生活特點,這未免讓人覺得汗顏。其實在這方麵,張永東比他們知道得都多。張永東知道城市小廠是怎麽形成的,他也知道沒有工作單位的市民和有工作單位的市民生活差距在哪裏。他也能說出小單位領導和市裏科級幹部是怎樣培養出來的。這些孫泉源和尤繼紅不知道,海林大妹也不知道。海林大妹想聽張永東說城裏那些她還不知道的事情。張永東故意開玩笑說:“我們在農村,城市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再那麽重要。我們最想知道的還是農村的事情。農村的事情我們搞清楚了,再去城市做調查,也就容易些了。”
海林大妹也是年輕人,她也愛逞能。她知道鄉下的事情,知道溝裏的事情。她說,她說起農村、溝裏早年和現在發生的事情也是一套一套的,讓人聽著能入迷。這讓張永東、孫泉源和尤繼紅感興趣。
孫泉源沒有詢問張永東城裏早年發生的事情,隻是詢問海林大妹:“你說咱溝裏窮。為啥咱溝裏窮?別的地方就不窮?為啥街裏的條件都比咱們好呢?這是為啥?去年我也聽人們說過一個大概,他們說得不清楚,也不太具體,拐來拐去的,也都把我給鬧糊塗了,最後我也不知道是咋形成的。”
海林大妹說:“其實這些事情都是明擺著,都是很清楚的。你想想,寨子是什麽?寨子就是用高牆圍起來,能守能防的一塊居住之地,是能讓人安全居住的地方。窮人築不起寨子,寨子都是在富人倡導下或者由他們出資夯築起來的。從這一點上看:寨子裏居住的要比寨外的富有得多。要不溝人裏咋不築寨子呢。——哦,或許你會說:咱裏溝不是也有寨子嘛。你們也都上去過。咱溝裏這寨子也算寨子嗎?那是天然形成的,與四麵八方都不連的高台子,一條羊腸小道通上去,能防守,這就是寨子了。在上麵挖了水窖,挖了遮風擋雨的也孔窯。挺認真,還把那窯磚券了,比咱下邊溝裏戶家的窯還好。這都幾百年了,上去看著,真是還是那麽結實。想想砌那窯頂,券那窯時也真是下大力氣了。到現在還能用,這就不得不佩服咱溝裏的先民了。
“可是翻過來想一想,若是早年丟下這寨子,從溝裏走出去,到那人煙稠密的地方去,隻怕後輩兒孩們兒也都不在溝裏受這無米之苦,隻怕後輩孩兒們也都舒服了。男孩兒也早遠離尋不下媳婦之苦。我說句不客氣話:我哥海林,若在城裏,他不憨不傻的,能尋不下媳婦?你們知青汪幸運說:這尋不下媳婦是生的不是地方。這話真是說對了。若不生在溝裏,長在溝裏,我哥也決不會受這難熬之苦。這是苦到心裏,說不出,誰讓咱溝裏窮成這個樣呢。”
張永東不知道溝裏情況。聽得海林大妹這麽說,他覺得奇怪,忍不住問:“你們溝裏人,開口窮,閉口窮,確實也是,工值跟別的隊下差著八九分,一毛多。啥事兒嘛,都是一樣幹,別隊麥天也都是分得一百二十多斤朝上走,到你溝裏能吃上一百斤也就夠多了。這是為啥呢?”
海林大妹說:“這要是全怪溝裏早年的隊長也是對人家不公平。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這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咋說這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那寨子裏有地主,有大戶,他們地多,地也好。打土豪分田地,把他們手裏的土地都分給街裏的貧農佃戶。到互助組,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這一路走來,其實還是那些地,隻不過這地落戶在貧農佃戶手裏,掌握在生產隊手裏。街裏的還是街裏的,溝裏的還是溝裏的。別的不說,單這地多地少,溝裏就跟街裏那些隊比不著。街裏的地就是多,溝裏的地就是少。當時都是拿地入社,地都歸了集體。這溝裏地少,也湊到一塊成立生產隊,那就沒法跟街裏比,這也是實情。現在這事兒究竟應該怎麽說,我也說不清楚,也不敢老肯定。說白了,當時入社時,也都是各家各戶帶著自己的田地入的社。溝裏田地少,自開始就吃虧了。這沒辦法,這是自然條件形成的,這是沒啥可埋怨的。
“能埋怨的也就是:溝裏人窮。那時也興窮有理:地不種了,讓街裏人種去。街裏人比溝裏人富裕,不敢吭聲,盡管心裏不願意,他們還是得把溝裏不想種的地,都給種了去。
“哪知一季過後,政策有變:誰種這地,就是誰的。糧食也不再全交到公社去。這下溝裏吃了啞巴虧,再想把地要迴來,哪能全要迴來呢。現在細想來,前麵這個基本麵都差著一大截兒,再經人為一折騰,溝裏豈不吃了大虧去。聽老輩人說,為這,大隊成立農學院,也就沒讓溝裏劃過地,都是街裏貢獻劃撥的。”
張永東聽得這麽說,嗬嗬也笑了。說:“這就是隻想占便宜,不想吃那麽一點虧,也不想出那麽一點兒力,結果害了自己,後悔都來不及。”
海林大妹說:“就憑這點兒說,俺溝裏人就不大氣: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吃了虧,太能算計,算來算去,最後還是算住了自己,還是自己吃了虧。這又能怨誰呢?你們也都知道:咱大隊,好的隊人均都是二畝多;不怎麽著的隊人均也有一畝七八分;隻有俺溝裏,隻有一畝一分地。這怎麽能跟別的隊比。溝裏地本身就少,又經那一折騰,把地又給了人家街裏隊下那麽多,現在再說什麽也沒意思了。讓人家給退迴來,門兒都沒有。人家拿了你隊下的地,人家還不承情哩。”
張永東笑著說:“原來還有這種事情呢。其實好多事情過去以後也就沒人再提及了:都不是曆史學家,誰願去管那過去的事情怎麽著呢。咱們小學課本上說的吃水不忘打井人。
“我爺爺也給我們街坊鄰居打過一口水井。這才幾年,誰還承這情,誰還知道這事情?我爺爺為啥要在街頭給街坊鄰居打一口水井?說實在話,他絕不是為著勞苦大眾,為街坊鄰居提供方便。那是我爺爺在那街上買下那個院子以後,因為那條街上人都窮,都是趁用我家院裏的那口水井絞水吃。人來人往的,門不嚴謹,我爺爺覺得不方便,便自己出資,在街口給街坊鄰居打了一口水井。當時說的條件是:我爺爺出資打井,吃這井水的街坊鄰居自己兌錢置辦井架樁石、轆轤和井繩;我家可用井水,永不掏井繩錢和掏井費用。
“那才過去幾年,人們早把這事兒忘了個幹淨。那年還沒有自來水,掏井,換井繩,又有哪一家提出來不讓我家掏井繩的事情?所以說,人別慮那麽長:當下怎麽想,現在就要怎麽辦,不要往那遠處想。遠處想,不是咱小門小戶的事情。現在還有人著急上火,還有些家庭咋唿著非要男孩兒不行。說句不客氣話,有啥用?心理安慰,過不了三五十年,你的後輩兒,誰還知道你說的這個事情?誰還知道你這個人?想想也都可笑,一個普通人,能管那麽多嗎?躺那兒以後還有影響力嗎?別把自己當盤菜,也別把自己當根蔥。自己啥都不啥,死了兩腿一蹬,啥都不知道,隻能任人擺布,看著辦。這都是大實話,或許我這話說得重,說得狠,讓人聽著不順心。可是誰都知道腿一蹬啥都不知道,腿不蹬時還要破命跟著跑。世俗呀,移風易俗,提倡了這麽多年,批判的也不少,道理人懂得都不少,心裏都清楚,為啥還要跟著那些城鄉世俗溜達,為那些雜事兒操勞,為那雜事兒忙。”
尤繼紅聽著沒吭聲,心裏卻說:“到底還是張永東,說話就直爽。他把世事兒說得透徹,確實是這樣。他說得好的地方就是:跟著城鄉世俗溜達,為那些雜事兒操勞,為那些雜事兒忙。這話讓人聽著心裏爽,這話說得我心裏亮堂堂。這事兒人生不應該忙。這不是人生忙的正地方。”
孫泉源聽著心裏豁然開朗,默默念叨說:“我說咋跟張永東這麽對脾氣呢。原來骨子裏,我倆想的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