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 公孫勝為何第一個離隊
水滸密碼:解密一百單八將 作者:席光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征方臘前夕,公孫勝以“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為由毅然脫離梁山集團。與上一次脫離組織不同,公孫勝本次離隊不存在任何炒作與玄虛,是毅然決然地離開,他成了第一個脫離梁山集團的人。在其他好漢還在為事業打拚的時候,公孫勝為什麽選擇了離開呢?
第一,公孫勝梁山四哥的地位已被架空,他自認為已沒有繼續留下的必要。經過征討遼國、田虎和王慶等一係列戰爭磨合,梁山集團實際上已分化整合為宋江和盧俊義兩個集團軍。宋和盧屢屢分兵作戰,這兩支集團軍的成員越來越固定,基本形成了兩條平行線。宋江軍團這邊,宋江是主帥,吳用是參謀,一正一副;盧俊義軍團這邊,盧俊義是主帥,朱武是參謀,同樣一正一副。這樣的權利分配顯然不能令公孫勝滿意,他這個梁山四哥和集團常委實際上已被架空,變得有名無實。公孫勝的作戰指揮權甚至還不如朱武,如入雲龍這般的血性漢子哪能受這等窩囊氣,幹脆一走了之。
第二,宋江的政治路線與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大。公孫勝是一個極富革命理想的同誌,他劫生辰綱不是為了自己富貴,而是為了獲取革命建設所需的資金(出發點遠比一同作案的劉唐和三阮之流高尚得多)。公孫勝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蓋主導的那樣毫無遠景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當一天強盜搶一天劫,也不像宋江主導的那樣一門心思走招安路線。從公孫勝的宗教身份看,他的革命理想應該如其前輩張角和晚輩洪秀全那樣轟轟烈烈並驚天動地一番。走強盜路線和投降主義路線是為公孫先生所不齒的,理想不能實現。留之無益,因而他有了兩次脫離組織的經曆,並且第二次已下定決心不再迴頭。
第三,征遼成功,梁山集團威望達到頂峰,公孫勝此時隱退正是時機。縱觀整個北宋曆史,國家最大的問題不是內憂,而是外患,事實上北宋滅亡也是亡在了外患上。按書上描寫,梁山集團征遼國成功,宋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外患問題。公孫勝此時選擇離隊,對宋江和梁山集團已是仁至義盡。若非公孫勝極重義氣,梁山受招安那一刻就該是公孫勝離隊之時。公孫勝隨隊參加征討田虎和王慶屬後來添加,故不在本次討論之列。
第四,羅真人敏銳地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意將其留在身邊。半仙羅真人送給宋江的八句法語中,後四句是這麽寫的:“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始逢冬暮”暗指方臘;“鴻雁分飛”暗指梁山兄弟生死離別;“吳頭楚尾”指宋江自吳地(江州)造反,而最終死於楚州;“官祿同歸”可能是指梁山兄弟雖生死離別,但總算都得到了朝廷封賞。羅真人已知征方臘前途兇險之極,自然不會讓愛徒去冒險。羅真人與宋江分別時曾說了這麽一段話:“這個徒弟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服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羅真人這話說得既懇切又真誠,由不得宋江不點頭。宋江素以“義”和“孝”著稱,公孫勝征遼之後才離隊,對梁山不失一“義”字;離隊的理由是侍奉恩師老母,則又不失一“孝”字。公孫勝義孝兩全,宋江除了發出“我想昔日弟兄相聚,如花始開;今日弟兄分別,如花零落”的感歎外,已沒有任何理由挽留了。
公孫勝的離隊對梁山集團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梁山集團征討江南異常艱難。方臘手下幾個神漢在作戰中大顯神威,梁山方麵在失去公孫勝的情況下一敗再敗,有數條好漢直接或間接死在了南軍那幾個神漢手下。麵對非正常死亡的幾個兄弟,宋江心裏可能會想如果公孫老弟尚在,局麵何至於此!然而公孫勝已經走了,並且永遠不會再來。宋江更多地也隻是在心裏做個假設,嘴上沒有明說。他知道話一旦出口,不知要勾起多少梁山兄弟的傷心往事。
梁山攻占高唐州,知府高廉被殺。消息傳入京城,朝野一片震動。對這事觸動最大的要數殿帥府太尉高俅,畢竟慘死的是自己的兄弟。高家本來就人丁不旺,高俅自己又沒兒子,所以他對這個叔伯兄弟特別在意。在高俅一力保奏下唿延灼出任平寇總司令,宋朝第一次派中央軍大規模圍剿梁山。
唿延灼跟楊誌差不多,也有顯赫的家世,老祖宗是宋朝開國功臣唿延讚。唿延灼的部隊有其特殊性,戰馬和士兵都披著厚厚的鎧甲。戰馬隻露著四隻蹄子,戰士隻露著兩隻眼睛。這樣的作戰部隊打起仗來簡直刀槍不入,跟現在的裝甲部隊和坦克部隊差不多。那麽梁山是如何打破這支裝甲部隊的呢?唿延灼又是怎樣一個人?破連環馬的核心人物徐寧又是何許人也?請看下一章。
第一,公孫勝梁山四哥的地位已被架空,他自認為已沒有繼續留下的必要。經過征討遼國、田虎和王慶等一係列戰爭磨合,梁山集團實際上已分化整合為宋江和盧俊義兩個集團軍。宋和盧屢屢分兵作戰,這兩支集團軍的成員越來越固定,基本形成了兩條平行線。宋江軍團這邊,宋江是主帥,吳用是參謀,一正一副;盧俊義軍團這邊,盧俊義是主帥,朱武是參謀,同樣一正一副。這樣的權利分配顯然不能令公孫勝滿意,他這個梁山四哥和集團常委實際上已被架空,變得有名無實。公孫勝的作戰指揮權甚至還不如朱武,如入雲龍這般的血性漢子哪能受這等窩囊氣,幹脆一走了之。
第二,宋江的政治路線與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大。公孫勝是一個極富革命理想的同誌,他劫生辰綱不是為了自己富貴,而是為了獲取革命建設所需的資金(出發點遠比一同作案的劉唐和三阮之流高尚得多)。公孫勝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蓋主導的那樣毫無遠景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當一天強盜搶一天劫,也不像宋江主導的那樣一門心思走招安路線。從公孫勝的宗教身份看,他的革命理想應該如其前輩張角和晚輩洪秀全那樣轟轟烈烈並驚天動地一番。走強盜路線和投降主義路線是為公孫先生所不齒的,理想不能實現。留之無益,因而他有了兩次脫離組織的經曆,並且第二次已下定決心不再迴頭。
第三,征遼成功,梁山集團威望達到頂峰,公孫勝此時隱退正是時機。縱觀整個北宋曆史,國家最大的問題不是內憂,而是外患,事實上北宋滅亡也是亡在了外患上。按書上描寫,梁山集團征遼國成功,宋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外患問題。公孫勝此時選擇離隊,對宋江和梁山集團已是仁至義盡。若非公孫勝極重義氣,梁山受招安那一刻就該是公孫勝離隊之時。公孫勝隨隊參加征討田虎和王慶屬後來添加,故不在本次討論之列。
第四,羅真人敏銳地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意將其留在身邊。半仙羅真人送給宋江的八句法語中,後四句是這麽寫的:“始逢冬暮,鴻雁分飛。吳頭楚尾,官祿同歸。”“始逢冬暮”暗指方臘;“鴻雁分飛”暗指梁山兄弟生死離別;“吳頭楚尾”指宋江自吳地(江州)造反,而最終死於楚州;“官祿同歸”可能是指梁山兄弟雖生死離別,但總算都得到了朝廷封賞。羅真人已知征方臘前途兇險之極,自然不會讓愛徒去冒險。羅真人與宋江分別時曾說了這麽一段話:“這個徒弟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服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一者使貧道有傳道之人,二乃免他老母倚門之望。將軍忠義之士,必舉忠義之行,未知將軍雅意肯納貧道否?”
羅真人這話說得既懇切又真誠,由不得宋江不點頭。宋江素以“義”和“孝”著稱,公孫勝征遼之後才離隊,對梁山不失一“義”字;離隊的理由是侍奉恩師老母,則又不失一“孝”字。公孫勝義孝兩全,宋江除了發出“我想昔日弟兄相聚,如花始開;今日弟兄分別,如花零落”的感歎外,已沒有任何理由挽留了。
公孫勝的離隊對梁山集團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梁山集團征討江南異常艱難。方臘手下幾個神漢在作戰中大顯神威,梁山方麵在失去公孫勝的情況下一敗再敗,有數條好漢直接或間接死在了南軍那幾個神漢手下。麵對非正常死亡的幾個兄弟,宋江心裏可能會想如果公孫老弟尚在,局麵何至於此!然而公孫勝已經走了,並且永遠不會再來。宋江更多地也隻是在心裏做個假設,嘴上沒有明說。他知道話一旦出口,不知要勾起多少梁山兄弟的傷心往事。
梁山攻占高唐州,知府高廉被殺。消息傳入京城,朝野一片震動。對這事觸動最大的要數殿帥府太尉高俅,畢竟慘死的是自己的兄弟。高家本來就人丁不旺,高俅自己又沒兒子,所以他對這個叔伯兄弟特別在意。在高俅一力保奏下唿延灼出任平寇總司令,宋朝第一次派中央軍大規模圍剿梁山。
唿延灼跟楊誌差不多,也有顯赫的家世,老祖宗是宋朝開國功臣唿延讚。唿延灼的部隊有其特殊性,戰馬和士兵都披著厚厚的鎧甲。戰馬隻露著四隻蹄子,戰士隻露著兩隻眼睛。這樣的作戰部隊打起仗來簡直刀槍不入,跟現在的裝甲部隊和坦克部隊差不多。那麽梁山是如何打破這支裝甲部隊的呢?唿延灼又是怎樣一個人?破連環馬的核心人物徐寧又是何許人也?請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