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倒拔垂楊柳——楊樹乎?柳樹乎?
水滸密碼:解密一百單八將 作者:席光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起魯智深的英雄氣概,人們最先想到的不是拳打鎮關西,不是大鬧桃花村,也不是火燒瓦罐寺,而是“倒拔垂楊柳”。倒拔垂楊柳已成了魯智深的代表作,家喻戶曉,盡人皆知。
《水滸》第七迴的題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魯智深拔的自然是垂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且看書中原文:那種地道人笑道:“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隻聒到晚。”
魯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麵看時,果然“綠楊樹”上一個老鴉巢。
魯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腰隻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原文原話寫得明白,是“綠楊樹”,而不是柳樹,也不是垂楊柳或楊柳樹等。不過此時我們還不能充分證明魯智深拔的不是柳樹,而是楊樹。因為在古代存在楊柳同義和楊柳不分的情況,比如觀音菩薩的楊枝玉淨瓶裏麵明明插的是柳枝。再比如楚國神箭手養由基百步射柳葉,卻說成百步穿楊。又比如劉禹錫的楊柳枝詞,被說成柳枝詞……可見古代確實是楊柳不分。隻憑書中一兩句原話就顛覆人們的普遍認同,證據顯然單薄,我們還要從書中另找突破口。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魯智深拔的那棵樹直徑應在二十厘米左右,碗口粗細。再粗了,拔起來恐怕難度就大了;除非他真的是羅漢身體。魯智深拔樹前為什麽要“相了一相”,估計也是在揣摩樹的粗度與自身的實力,看是不是匹配。一株直徑二十厘米的垂楊柳,高度絕不會超過五米,因為它的樹枝是向下垂的。老鴉在這麽低的樹上築巢,保險嗎?它不怕人們掏鳥蛋?這老鴉可夠弱智的。一隻不弱智的老鴉最合適的築巢高度應該在八米開外,垂柳長到八米開外,估計直徑怎麽也得四十厘米往上。如此粗的大樹,魯智深能拔得動嗎?除非他真的是羅漢。
垂楊柳的高度、粗度和老鴉理想的築巢高度及魯智深的承受能力之間明顯存在矛盾,樹太粗了,魯智深拔不動;樹太細了,其高度又會降低,老鴉不肯去築巢。一切看似都很矛盾,這種矛盾可以調和嗎?可以,如果把這棵樹假設成楊樹,一切就解釋通了。一株直徑二十厘米的楊樹,高度基本能達到九米以上。魯智深能拔得動,老鴉也肯去築巢。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一切問題又都合乎邏輯。
還有一點,楊樹的根係分布比較淺。一般在土層零厘米~四十厘米深度,魯智深拔起來比較容易。相比之下,柳樹的根係則要深。魯智深也是人,能拔得動嗎?
見證魯智深拔樹的隻有那二三十個潑皮,其中一個潑皮曾笑道:“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隻聒到晚。”潑皮不似文人墨客,絕不會與文人墨客一般楊柳不分。在他們眼裏楊樹就是楊樹,柳樹就是柳樹。
我們再看《水滸》另幾段關於柳樹的原話。
第二迴,王進投宿史家村:卻是一座大莊院,一周遭都是土牆,牆外有兩三百棵“大柳樹”。
第九迴,林衝投柴進莊上:過得橋來,一條平坦大路,早望見“綠柳”蔭中顯出那座莊院。
第七十九迴,劉夢龍殺入梁山泊:一帶蔭蔭的都是“細柳”,柳樹上拴著兩頭牛。
第八十二迴,戴宗救樂和:燕青問有樹嗎?樂和道旁邊一道都是“大柳樹”。
施耐庵對於這些樹的敘述柳樹就是柳樹,並沒有說成楊樹,也未見楊柳不分。為什麽到了“倒拔垂楊柳”中,我們卻要將明明白白的“綠楊樹”理解成柳樹呢?
有人會說第七迴書的題目中有“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正文卻寫成楊樹,難道正文與題目會不符?那豈不是說施耐庵他老人家出錯了?施耐庵也是人,未必不會出錯。舉個例子,魯智深從山西五台山去東京,要經過桃花山和赤鬆林。而楊誌從北京(大名府)去東京,也經過桃花山和赤鬆林。五台山與北京千裏之遙,去東京會是同一條路?從北京到河南開封,一路都是華北平原,哪來那麽多山?施耐庵也是人,寫作出些問題也不是不可能,我們沒必要大驚小怪。
另外我們還要搞清一個問題,魯智深為什麽要拔樹?
是在向那二三十個潑皮顯示武力嗎?不是。他已經在菜園糞坑前把這些潑皮們打服了,沒有必要再拔樹顯威,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借拔樹撒氣。
魯智深懷揣智真長老的介紹信來到大相國寺,抱的希望挺大,一心想在都寺和監寺的領導崗位上坐坐。事與願違,智清長老隻讓他做了個末等職事僧,看管菜園子而已。就像孫悟空做弼馬溫一樣,魯智深如何不憋氣,用他自己的話說“真長老著小僧投大刹,討個職事僧做。卻不教俺做個都寺、監寺,如何教灑家去管菜園?”
不管魯智深願不願意,智清長老終究把他分進了菜園子,魯智深這氣憋大了。孫悟空得知弼馬溫官很小後,來了個大鬧天宮。魯智深沒有孫悟空的本事,不會大鬧東京,但小動作總會有的。所以當眾潑皮向魯智深說“老鴉叫,怕有口舌”的話時,魯智深終於爆發了。“怕有口舌”如何理解?無非就是有人打小報告,說魯智深與潑皮來往密切,受智清長老訓斥而已。魯智深這火一上來,必然要找東西發泄,於是選擇了拔樹。為了表示心中不滿,他還演武給眾潑皮看。不是有口舌嗎?灑家不在乎!
這便是“倒拔垂楊柳”的始末。
就在“倒拔垂楊柳”的這個院子裏,魯智深結識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即豹子頭林衝。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副團級),在京城也算是個中層軍官。有房、有車(馬),也有地位,小日子過得挺舒服。那麽他是如何從一個國家幹部淪落到梁山的呢?林衝上梁山又有哪些曲折離奇的經曆?作為梁山元老,林衝為梁山做了哪些旁人不可替代的貢獻?請看下一章。
《水滸》第七迴的題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魯智深拔的自然是垂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且看書中原文:那種地道人笑道:“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隻聒到晚。”
魯智深也乘著酒興,都到外麵看時,果然“綠楊樹”上一個老鴉巢。
魯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樹前……把腰隻一趁,將那株“綠楊樹”帶根拔起。
原文原話寫得明白,是“綠楊樹”,而不是柳樹,也不是垂楊柳或楊柳樹等。不過此時我們還不能充分證明魯智深拔的不是柳樹,而是楊樹。因為在古代存在楊柳同義和楊柳不分的情況,比如觀音菩薩的楊枝玉淨瓶裏麵明明插的是柳枝。再比如楚國神箭手養由基百步射柳葉,卻說成百步穿楊。又比如劉禹錫的楊柳枝詞,被說成柳枝詞……可見古代確實是楊柳不分。隻憑書中一兩句原話就顛覆人們的普遍認同,證據顯然單薄,我們還要從書中另找突破口。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魯智深拔的那棵樹直徑應在二十厘米左右,碗口粗細。再粗了,拔起來恐怕難度就大了;除非他真的是羅漢身體。魯智深拔樹前為什麽要“相了一相”,估計也是在揣摩樹的粗度與自身的實力,看是不是匹配。一株直徑二十厘米的垂楊柳,高度絕不會超過五米,因為它的樹枝是向下垂的。老鴉在這麽低的樹上築巢,保險嗎?它不怕人們掏鳥蛋?這老鴉可夠弱智的。一隻不弱智的老鴉最合適的築巢高度應該在八米開外,垂柳長到八米開外,估計直徑怎麽也得四十厘米往上。如此粗的大樹,魯智深能拔得動嗎?除非他真的是羅漢。
垂楊柳的高度、粗度和老鴉理想的築巢高度及魯智深的承受能力之間明顯存在矛盾,樹太粗了,魯智深拔不動;樹太細了,其高度又會降低,老鴉不肯去築巢。一切看似都很矛盾,這種矛盾可以調和嗎?可以,如果把這棵樹假設成楊樹,一切就解釋通了。一株直徑二十厘米的楊樹,高度基本能達到九米以上。魯智深能拔得動,老鴉也肯去築巢。一切問題迎刃而解,一切問題又都合乎邏輯。
還有一點,楊樹的根係分布比較淺。一般在土層零厘米~四十厘米深度,魯智深拔起來比較容易。相比之下,柳樹的根係則要深。魯智深也是人,能拔得動嗎?
見證魯智深拔樹的隻有那二三十個潑皮,其中一個潑皮曾笑道:“牆角邊‘綠楊樹’上新添了一個老鴉巢,每日隻聒到晚。”潑皮不似文人墨客,絕不會與文人墨客一般楊柳不分。在他們眼裏楊樹就是楊樹,柳樹就是柳樹。
我們再看《水滸》另幾段關於柳樹的原話。
第二迴,王進投宿史家村:卻是一座大莊院,一周遭都是土牆,牆外有兩三百棵“大柳樹”。
第九迴,林衝投柴進莊上:過得橋來,一條平坦大路,早望見“綠柳”蔭中顯出那座莊院。
第七十九迴,劉夢龍殺入梁山泊:一帶蔭蔭的都是“細柳”,柳樹上拴著兩頭牛。
第八十二迴,戴宗救樂和:燕青問有樹嗎?樂和道旁邊一道都是“大柳樹”。
施耐庵對於這些樹的敘述柳樹就是柳樹,並沒有說成楊樹,也未見楊柳不分。為什麽到了“倒拔垂楊柳”中,我們卻要將明明白白的“綠楊樹”理解成柳樹呢?
有人會說第七迴書的題目中有“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正文卻寫成楊樹,難道正文與題目會不符?那豈不是說施耐庵他老人家出錯了?施耐庵也是人,未必不會出錯。舉個例子,魯智深從山西五台山去東京,要經過桃花山和赤鬆林。而楊誌從北京(大名府)去東京,也經過桃花山和赤鬆林。五台山與北京千裏之遙,去東京會是同一條路?從北京到河南開封,一路都是華北平原,哪來那麽多山?施耐庵也是人,寫作出些問題也不是不可能,我們沒必要大驚小怪。
另外我們還要搞清一個問題,魯智深為什麽要拔樹?
是在向那二三十個潑皮顯示武力嗎?不是。他已經在菜園糞坑前把這些潑皮們打服了,沒有必要再拔樹顯威,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借拔樹撒氣。
魯智深懷揣智真長老的介紹信來到大相國寺,抱的希望挺大,一心想在都寺和監寺的領導崗位上坐坐。事與願違,智清長老隻讓他做了個末等職事僧,看管菜園子而已。就像孫悟空做弼馬溫一樣,魯智深如何不憋氣,用他自己的話說“真長老著小僧投大刹,討個職事僧做。卻不教俺做個都寺、監寺,如何教灑家去管菜園?”
不管魯智深願不願意,智清長老終究把他分進了菜園子,魯智深這氣憋大了。孫悟空得知弼馬溫官很小後,來了個大鬧天宮。魯智深沒有孫悟空的本事,不會大鬧東京,但小動作總會有的。所以當眾潑皮向魯智深說“老鴉叫,怕有口舌”的話時,魯智深終於爆發了。“怕有口舌”如何理解?無非就是有人打小報告,說魯智深與潑皮來往密切,受智清長老訓斥而已。魯智深這火一上來,必然要找東西發泄,於是選擇了拔樹。為了表示心中不滿,他還演武給眾潑皮看。不是有口舌嗎?灑家不在乎!
這便是“倒拔垂楊柳”的始末。
就在“倒拔垂楊柳”的這個院子裏,魯智深結識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即豹子頭林衝。林衝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副團級),在京城也算是個中層軍官。有房、有車(馬),也有地位,小日子過得挺舒服。那麽他是如何從一個國家幹部淪落到梁山的呢?林衝上梁山又有哪些曲折離奇的經曆?作為梁山元老,林衝為梁山做了哪些旁人不可替代的貢獻?請看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