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過,河東郡的官府,與河東郡的世家,是一對矛盾,並且還是主要矛盾。兩相衡量,原本世家的力量更強,隻因為官府的上麵還有朝庭,所以才得以平衡。
現在,上麵的朝庭,基本上已經沒有影響力了。所以,當前時間段,世家占據顯著優勢。
黑山軍,在那對主要矛盾中,屬於一種重要影響因素。其力量,無法跟河東世家抗衡。
但如今,打起來了,居然是黑山軍把河東世家給屠了。
這是以弱勝強嗎?不是。這隻是形勢逼人。
在當前形勢下,在世家老窩,世家壯丁們都有顧忌的情況下,世家真的幹不過黑山軍。
——
於是河東世家就這麽被屠了。
要說殺絕,當然沒有。土匪要的,就是勝,就是搶。勝了,搶到東西了,之後就沒有衝勁了。
當然,有些土匪除了搶糧搶物,還要搶女人。但那多半是人數不多的時候所幹的事。人數太多,通常就忍了。
——
這樣,河東各世家的主要負責人,幾乎都被殺死。精壯男丁,被殺死殺傷。其餘人口,倒沒多大損失。
糧食,自然被哄搶。“哄搶”後麵沒帶“一空”,是因為地麵都灑了不少。
浮財,也就是看得見的金銀首飾,也被搶了。看不見的財產,暫時無事。
黑山土匪大勝之後,殺牛宰羊,慶祝了一整天。
第三天清晨,啟程返迴黑山。
——
塔兒山,並不是圓椎形,而是條形。
太行山,總體上講,是南北走向。但就山西大峽穀這一段太行山山腳來看,就是東北、西南走向了。
然後呢,就在亂穀那個地方,出現一條支脈。
剛開始的時候,支脈是東西走向,約二十裏之後拐彎,也成了東北、西南走向。
塔兒山,指的是這條支脈最高峰的名字,它的位置,正好就在支脈拐彎的那個地方。
如果把太行山比喻為一條魚,那麽這條塔兒山支脈,就相當於魚鰭。
黑山軍下山之後的位置,在現代的翼城附近。之後,由於不知道亂穀能通,就繞道塔兒山支脈的西北麵,拐彎,向西南,最後到達河東郡。
現在,黑山軍是返程。從萬榮開始,就需要偏北而行,過翠店,轉向東北,八十裏之後,到達高顯,也就是塔兒山主峰的正北,再轉向東行四十裏,就是翼城山腳。
——
靠近河東郡的方向,此處就不提了。此處隻說靠近太行山腳的部分。
根據前麵的敘述,已知翠店之後,有一百二十裏路程,才能到達山腳。
曾經又說過,步兵長途行軍的速度是每天一百裏,急行軍自然會更多一些。那麽,剛才所說的一百二十裏,黑山軍會急行軍嗎?
當然不會。
打了大勝仗,又搶了好多東西,此外又沒有什麽事,根本就沒有急行軍的必要。
再說了,急行軍非常消耗體力。到達山腳之後,還要爬山。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黑山軍並不是正規軍。他們就是攜民為賊的黃巾軍遺留物。
如此,一百二十裏,換一般的正規軍來走,要走兩天,留下力氣好爬山。
換黑山軍,則要走三天。
一是他們紀律性不行,訓練不行,體質也不行;二是他們還帶有許多糧食和財物,甚至還有搶劫來的女人。
三天行程,第一天大約宿營在橫橋附近,第二天在曲沃附近,第三天在山腳南梁附近。
——
就在第一天的宿營地,也就是橫橋附近,這支下山的黑山軍,遭遇了第一次襲擊。
不是途中伏擊,而是在他們宿營之後,被摸黑襲擊了。
這裏需要說一下夜視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的夜視能力,是不及貓狗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人在光線昏暗的環境,瞳孔會放大,用以接收更多的光線。夜視能力,就是如此產生的。
但這需要個條件,就是基本健康。
這個條件,現代人幾乎都具備,因而現代人很難理解完全不能夜視的現象。
其實,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鹽的攝入。
“人不吃鹽,就沒有力氣”這句台詞,很多人都知道。但這句台詞,適用的環境,也僅僅在現代(1890—1949)。換個90後00後來,一周不吃鹽,照樣不影響力氣。
三國時期,吃鹽的條件極差。一般百姓,要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適量的鹽。三國百姓吃鹽,就相當於現代(1978年前)百姓吃肉。
那種情況下,百姓調節瞳孔能力極差,基本上沒有夜視能力。
如果一個三國百姓穿到現代,一年之內,絕不能開車經過隧道。
——
荊南百姓呢?
前麵說過鐵礦、煤礦、石灰石礦,沒說鹽礦。是因為鹽礦對經濟來說,不怎麽重要。
封建社會的鹽鐵專營,大肆烘托,好像鹽業是暴利。
硬要說暴利,也沒錯,但沒有足夠的數量,光是利潤率高,利潤額始終不會高。
當然,如果建立行銷全國的銷售渠道,再來個獨家經營,鹽業的確可以成為暴利。
但,成為暴利的前提就是:讓自己的軍隊失去夜戰優勢。
蠢貨才會這麽幹。
所以,荊南在采鹽之後,並沒有直接創造多少利潤。就隻是解決了百姓的吃鹽問題。
——
說起來,也是191年秋天的事了。
到現在,195年冬,四年多一點,來自荊南的士兵,夜視能力養出來了一些。
與現代人比,肯定不如;但與黑山軍相比,就占據壓倒性優勢了。
想想看,一個眼睛正常,另一個是瞎子,打起來誰勝。
當然,荊南士兵人少,黑山軍人多。但黑山軍素質低呀。
荊南士兵,少到哪種程度?一萬?
一萬,是前麵說過的。用於挑起黑山軍出征河東郡的兵力。人多了,容易被發現。一旦被發現,挑撥就有可能失敗。所以,一萬,已經是最大數量。
而在四十萬黑山軍下山之後,就不一樣了。
——
四十萬黑山軍下山之後,情況產生了變化,荊南可以往河東增兵了。
但具備輕功的塗山、黃忠二人,因為箭術和近戰能力,離不開。所以,通知洛陽的,就隻能是正常的探馬。
探馬用一天時間返迴洛陽,勉強能辦到,但後續部隊趕到翼城,所用就不止一天了。
洛陽十萬兵,但真正有夜視能力的,卻隻有三萬。三萬中,已經去掉一萬。因而第一批增援部隊,就是兩萬。
後續也不是沒有。留下兩萬士兵,由樂就、韓浩率領,鎮守洛陽。其餘五萬士兵,隨後跟進。隻不過,這一波戰鬥,這五萬士兵就不能參加了。
第一波戰鬥,所指的,其實就是阻擊那四十萬黑山軍。
——
四十萬黑山軍,在橫橋附近宿營的時候,半夜時分,遭到一萬荊南士兵的襲擊。
由於荊南士兵單方麵有夜視能力,因而黑山軍傷亡慘重。
不過,總的來說,戰鬥的時間並不長。那一萬荊南士兵就撤退了。
戰損的話,荊南士兵也還是有的,約有一百多名士兵傷亡。
黑山軍那邊,傷亡在三萬左右。但因為逃跑而走失的,跑了就不迴來的,另有五萬多人。
天亮之後,約三十二萬黑山軍再次啟程。當天,宿營在曲沃附近。
——
黑山軍的頭頭,也不是絕對的白癡。他們猜到今夜敵軍有可能會再次來襲。
襲擊沒有呢?有。隻不過,人沒進營,就是在營外,放了一陣火箭,就撤退了。
火箭,就是在箭矢上捆綁易燃物,點燃之後射出。
黑山軍帳篷被燒,不得不進行滅火。
成功滅火之後,黑山軍也累了。
然後,第二次襲擊就到了。
這次,荊南士兵進營了。來的是兩萬。
不錯,這個時候,增援的兩萬士兵已經到了一萬。
戰鬥時間同樣不長。荊南士兵就又撤退了。
這迴,荊南方麵的戰損仍然是一百多人。黑山軍的傷亡高達六萬多人。另有十萬,跑了。
再一天清晨,黑山軍就隻有十六萬人了。
——
當天,黑山軍到達太行山山腳。還沒來得及宿營,荊南士兵就殺了出來。
未及交戰,大部分黑山軍就開始逃跑。等荊南士兵衝到黑山軍安營紮寨的地方的時候,黑山軍居然全都跑了。
當然,跑了的黑山軍,並不等於被消滅了。
他們的第一選擇,是重新聚集。他們中,還包括了前兩天逃跑的黑山軍。
不過,既然選擇了逃跑,那麽,搶來的糧食,自然就留下了。
——
約五天之後,逃跑的黑山軍,在臨猗一帶聚齊。約有三十萬人。
首領進行了一番動員,選了一天清晨,再次鼓噪而行。
等他們直到稷山附近,遠處草叢中忽然就射出一陣箭雨。
黑山土匪悍不畏死,頂著箭雨迎向來敵。即將接近的時候,荊南軍隊撤退了。黑山軍追擊。
追了一陣,後麵的黑山軍又被箭雨襲擊了。於是黑山軍就分兵追擊。
之後,尾部的黑山軍再次被襲。
——
黑山軍追擊荊南士兵,追得上否?
山西大峽穀,雖然地勢不平,但總體上,還是相對平緩的。
沒有那種四車道並作一車道的地形,所比的,就是絕對速度了。
這樣就追不上了。
其實黑山軍中,也有個別速度快的,譬如騎馬的首領。
但騎馬的首領,並不敢完全放開速度。
完全放開速度,就會脫離自己的士兵,衝進敵軍裏麵,陷入重圍。
最終自然沒能追上。
——
因為這樣的追擊,黑山軍一分為三。
三股都沒追上,三股都沒有返迴稷山。
他們繼續往南,最後在嵋陽一帶聚集。這個時候,這股黑山軍就隻有二十萬了。
再後,他們就直接盤踞河東郡,幹脆不返迴黑山了。
——
這些,就是第一波戰鬥的全過程。
這一過程中,有個問題。那就是,從太行山中的長治盆地出來,是要越過太行山的。
超過太行山的時候,走的是峽穀。
為什麽荊南軍隊不在峽穀設伏呢?
以往,其它故事裏,似乎峽穀就是最方便設伏的地方吧。
這個問題,有一定道理。荊南軍隊,的確可以在黑山軍翻山越嶺的時候,在峽穀設伏。
但,
四十萬人,戰線很長。
黑山軍攜民為賊,不等於全都是賊,裏麵尚有少量百姓。不需要全部殲滅。
還有就是,最長的峽穀,在東塢嶺至沁水之間,也隻有二十四裏。很顯然,它裝不下四十萬人。如果在這個地段發動伏擊,外麵的黑山軍,就有可能繞道,攻擊伏兵的後方。
所以,還隻能在山西大峽穀中戰鬥。
——
不過,第二波戰鬥,就不是這樣了。
前一股黑山軍不能、也不敢返迴黑山,就派人向黑山送信,要黑山軍本部人馬過來營救。
第二波戰鬥,就是針對營救的戰鬥。
——
黑山本部,也就是長治平原中的黑山軍。他們還剩多少人?八十萬左右。
這八十萬人,跟前四十萬人相比,百姓的比例,就要高些。
畢竟,好戰的,通常是衝動的;衝動的,通常都衝在前麵。那四十萬人,就是衝在前麵的人。後麵的八十萬,則表現得懈怠些。
八十萬人,不可能全部出來。他們必然會留下一些人,看守糧食及財物等等。
——
出來救援的黑山軍,隻有二十萬。
這二十萬,是剩餘八十萬裏麵,最能打仗的人。
黑山軍出來求援,走哪條路呢?
走哪條路,取決於前麵那四十萬黑山軍的受襲受阻過程。
那些過程,在送去的信中,已經寫了,就在山西大峽穀。與出山的路徑無關。
於是乎,出來救援的黑山軍,翻越太行山的時候,路線就沒有改變。
沒有改變路線,自然是會遭到伏擊。
伏擊的地點,正是前麵說過的,東塢嶺至沁水之間的二十四裏峽穀。
——
二十四裏峽穀中,有多少黑山軍?
二十四裏,等於十二公裏,一萬兩千米。
間隔一米一人,單列就是一萬二千人。黑山軍走的是雙列,就是兩萬四千人。
但,並不是二十四裏峽穀的伏擊同時展開。
先發動攻擊的,是東塢嶺那邊。
前麵受阻,但後麵並不知道,後麵的人就會繼續前進。
最終,前麵的人後退,後麵的人前進,就會形成堵塞、踩踏。
現在,上麵的朝庭,基本上已經沒有影響力了。所以,當前時間段,世家占據顯著優勢。
黑山軍,在那對主要矛盾中,屬於一種重要影響因素。其力量,無法跟河東世家抗衡。
但如今,打起來了,居然是黑山軍把河東世家給屠了。
這是以弱勝強嗎?不是。這隻是形勢逼人。
在當前形勢下,在世家老窩,世家壯丁們都有顧忌的情況下,世家真的幹不過黑山軍。
——
於是河東世家就這麽被屠了。
要說殺絕,當然沒有。土匪要的,就是勝,就是搶。勝了,搶到東西了,之後就沒有衝勁了。
當然,有些土匪除了搶糧搶物,還要搶女人。但那多半是人數不多的時候所幹的事。人數太多,通常就忍了。
——
這樣,河東各世家的主要負責人,幾乎都被殺死。精壯男丁,被殺死殺傷。其餘人口,倒沒多大損失。
糧食,自然被哄搶。“哄搶”後麵沒帶“一空”,是因為地麵都灑了不少。
浮財,也就是看得見的金銀首飾,也被搶了。看不見的財產,暫時無事。
黑山土匪大勝之後,殺牛宰羊,慶祝了一整天。
第三天清晨,啟程返迴黑山。
——
塔兒山,並不是圓椎形,而是條形。
太行山,總體上講,是南北走向。但就山西大峽穀這一段太行山山腳來看,就是東北、西南走向了。
然後呢,就在亂穀那個地方,出現一條支脈。
剛開始的時候,支脈是東西走向,約二十裏之後拐彎,也成了東北、西南走向。
塔兒山,指的是這條支脈最高峰的名字,它的位置,正好就在支脈拐彎的那個地方。
如果把太行山比喻為一條魚,那麽這條塔兒山支脈,就相當於魚鰭。
黑山軍下山之後的位置,在現代的翼城附近。之後,由於不知道亂穀能通,就繞道塔兒山支脈的西北麵,拐彎,向西南,最後到達河東郡。
現在,黑山軍是返程。從萬榮開始,就需要偏北而行,過翠店,轉向東北,八十裏之後,到達高顯,也就是塔兒山主峰的正北,再轉向東行四十裏,就是翼城山腳。
——
靠近河東郡的方向,此處就不提了。此處隻說靠近太行山腳的部分。
根據前麵的敘述,已知翠店之後,有一百二十裏路程,才能到達山腳。
曾經又說過,步兵長途行軍的速度是每天一百裏,急行軍自然會更多一些。那麽,剛才所說的一百二十裏,黑山軍會急行軍嗎?
當然不會。
打了大勝仗,又搶了好多東西,此外又沒有什麽事,根本就沒有急行軍的必要。
再說了,急行軍非常消耗體力。到達山腳之後,還要爬山。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黑山軍並不是正規軍。他們就是攜民為賊的黃巾軍遺留物。
如此,一百二十裏,換一般的正規軍來走,要走兩天,留下力氣好爬山。
換黑山軍,則要走三天。
一是他們紀律性不行,訓練不行,體質也不行;二是他們還帶有許多糧食和財物,甚至還有搶劫來的女人。
三天行程,第一天大約宿營在橫橋附近,第二天在曲沃附近,第三天在山腳南梁附近。
——
就在第一天的宿營地,也就是橫橋附近,這支下山的黑山軍,遭遇了第一次襲擊。
不是途中伏擊,而是在他們宿營之後,被摸黑襲擊了。
這裏需要說一下夜視問題。
我們都知道,人的夜視能力,是不及貓狗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人在光線昏暗的環境,瞳孔會放大,用以接收更多的光線。夜視能力,就是如此產生的。
但這需要個條件,就是基本健康。
這個條件,現代人幾乎都具備,因而現代人很難理解完全不能夜視的現象。
其實,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鹽的攝入。
“人不吃鹽,就沒有力氣”這句台詞,很多人都知道。但這句台詞,適用的環境,也僅僅在現代(1890—1949)。換個90後00後來,一周不吃鹽,照樣不影響力氣。
三國時期,吃鹽的條件極差。一般百姓,要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適量的鹽。三國百姓吃鹽,就相當於現代(1978年前)百姓吃肉。
那種情況下,百姓調節瞳孔能力極差,基本上沒有夜視能力。
如果一個三國百姓穿到現代,一年之內,絕不能開車經過隧道。
——
荊南百姓呢?
前麵說過鐵礦、煤礦、石灰石礦,沒說鹽礦。是因為鹽礦對經濟來說,不怎麽重要。
封建社會的鹽鐵專營,大肆烘托,好像鹽業是暴利。
硬要說暴利,也沒錯,但沒有足夠的數量,光是利潤率高,利潤額始終不會高。
當然,如果建立行銷全國的銷售渠道,再來個獨家經營,鹽業的確可以成為暴利。
但,成為暴利的前提就是:讓自己的軍隊失去夜戰優勢。
蠢貨才會這麽幹。
所以,荊南在采鹽之後,並沒有直接創造多少利潤。就隻是解決了百姓的吃鹽問題。
——
說起來,也是191年秋天的事了。
到現在,195年冬,四年多一點,來自荊南的士兵,夜視能力養出來了一些。
與現代人比,肯定不如;但與黑山軍相比,就占據壓倒性優勢了。
想想看,一個眼睛正常,另一個是瞎子,打起來誰勝。
當然,荊南士兵人少,黑山軍人多。但黑山軍素質低呀。
荊南士兵,少到哪種程度?一萬?
一萬,是前麵說過的。用於挑起黑山軍出征河東郡的兵力。人多了,容易被發現。一旦被發現,挑撥就有可能失敗。所以,一萬,已經是最大數量。
而在四十萬黑山軍下山之後,就不一樣了。
——
四十萬黑山軍下山之後,情況產生了變化,荊南可以往河東增兵了。
但具備輕功的塗山、黃忠二人,因為箭術和近戰能力,離不開。所以,通知洛陽的,就隻能是正常的探馬。
探馬用一天時間返迴洛陽,勉強能辦到,但後續部隊趕到翼城,所用就不止一天了。
洛陽十萬兵,但真正有夜視能力的,卻隻有三萬。三萬中,已經去掉一萬。因而第一批增援部隊,就是兩萬。
後續也不是沒有。留下兩萬士兵,由樂就、韓浩率領,鎮守洛陽。其餘五萬士兵,隨後跟進。隻不過,這一波戰鬥,這五萬士兵就不能參加了。
第一波戰鬥,所指的,其實就是阻擊那四十萬黑山軍。
——
四十萬黑山軍,在橫橋附近宿營的時候,半夜時分,遭到一萬荊南士兵的襲擊。
由於荊南士兵單方麵有夜視能力,因而黑山軍傷亡慘重。
不過,總的來說,戰鬥的時間並不長。那一萬荊南士兵就撤退了。
戰損的話,荊南士兵也還是有的,約有一百多名士兵傷亡。
黑山軍那邊,傷亡在三萬左右。但因為逃跑而走失的,跑了就不迴來的,另有五萬多人。
天亮之後,約三十二萬黑山軍再次啟程。當天,宿營在曲沃附近。
——
黑山軍的頭頭,也不是絕對的白癡。他們猜到今夜敵軍有可能會再次來襲。
襲擊沒有呢?有。隻不過,人沒進營,就是在營外,放了一陣火箭,就撤退了。
火箭,就是在箭矢上捆綁易燃物,點燃之後射出。
黑山軍帳篷被燒,不得不進行滅火。
成功滅火之後,黑山軍也累了。
然後,第二次襲擊就到了。
這次,荊南士兵進營了。來的是兩萬。
不錯,這個時候,增援的兩萬士兵已經到了一萬。
戰鬥時間同樣不長。荊南士兵就又撤退了。
這迴,荊南方麵的戰損仍然是一百多人。黑山軍的傷亡高達六萬多人。另有十萬,跑了。
再一天清晨,黑山軍就隻有十六萬人了。
——
當天,黑山軍到達太行山山腳。還沒來得及宿營,荊南士兵就殺了出來。
未及交戰,大部分黑山軍就開始逃跑。等荊南士兵衝到黑山軍安營紮寨的地方的時候,黑山軍居然全都跑了。
當然,跑了的黑山軍,並不等於被消滅了。
他們的第一選擇,是重新聚集。他們中,還包括了前兩天逃跑的黑山軍。
不過,既然選擇了逃跑,那麽,搶來的糧食,自然就留下了。
——
約五天之後,逃跑的黑山軍,在臨猗一帶聚齊。約有三十萬人。
首領進行了一番動員,選了一天清晨,再次鼓噪而行。
等他們直到稷山附近,遠處草叢中忽然就射出一陣箭雨。
黑山土匪悍不畏死,頂著箭雨迎向來敵。即將接近的時候,荊南軍隊撤退了。黑山軍追擊。
追了一陣,後麵的黑山軍又被箭雨襲擊了。於是黑山軍就分兵追擊。
之後,尾部的黑山軍再次被襲。
——
黑山軍追擊荊南士兵,追得上否?
山西大峽穀,雖然地勢不平,但總體上,還是相對平緩的。
沒有那種四車道並作一車道的地形,所比的,就是絕對速度了。
這樣就追不上了。
其實黑山軍中,也有個別速度快的,譬如騎馬的首領。
但騎馬的首領,並不敢完全放開速度。
完全放開速度,就會脫離自己的士兵,衝進敵軍裏麵,陷入重圍。
最終自然沒能追上。
——
因為這樣的追擊,黑山軍一分為三。
三股都沒追上,三股都沒有返迴稷山。
他們繼續往南,最後在嵋陽一帶聚集。這個時候,這股黑山軍就隻有二十萬了。
再後,他們就直接盤踞河東郡,幹脆不返迴黑山了。
——
這些,就是第一波戰鬥的全過程。
這一過程中,有個問題。那就是,從太行山中的長治盆地出來,是要越過太行山的。
超過太行山的時候,走的是峽穀。
為什麽荊南軍隊不在峽穀設伏呢?
以往,其它故事裏,似乎峽穀就是最方便設伏的地方吧。
這個問題,有一定道理。荊南軍隊,的確可以在黑山軍翻山越嶺的時候,在峽穀設伏。
但,
四十萬人,戰線很長。
黑山軍攜民為賊,不等於全都是賊,裏麵尚有少量百姓。不需要全部殲滅。
還有就是,最長的峽穀,在東塢嶺至沁水之間,也隻有二十四裏。很顯然,它裝不下四十萬人。如果在這個地段發動伏擊,外麵的黑山軍,就有可能繞道,攻擊伏兵的後方。
所以,還隻能在山西大峽穀中戰鬥。
——
不過,第二波戰鬥,就不是這樣了。
前一股黑山軍不能、也不敢返迴黑山,就派人向黑山送信,要黑山軍本部人馬過來營救。
第二波戰鬥,就是針對營救的戰鬥。
——
黑山本部,也就是長治平原中的黑山軍。他們還剩多少人?八十萬左右。
這八十萬人,跟前四十萬人相比,百姓的比例,就要高些。
畢竟,好戰的,通常是衝動的;衝動的,通常都衝在前麵。那四十萬人,就是衝在前麵的人。後麵的八十萬,則表現得懈怠些。
八十萬人,不可能全部出來。他們必然會留下一些人,看守糧食及財物等等。
——
出來救援的黑山軍,隻有二十萬。
這二十萬,是剩餘八十萬裏麵,最能打仗的人。
黑山軍出來求援,走哪條路呢?
走哪條路,取決於前麵那四十萬黑山軍的受襲受阻過程。
那些過程,在送去的信中,已經寫了,就在山西大峽穀。與出山的路徑無關。
於是乎,出來救援的黑山軍,翻越太行山的時候,路線就沒有改變。
沒有改變路線,自然是會遭到伏擊。
伏擊的地點,正是前麵說過的,東塢嶺至沁水之間的二十四裏峽穀。
——
二十四裏峽穀中,有多少黑山軍?
二十四裏,等於十二公裏,一萬兩千米。
間隔一米一人,單列就是一萬二千人。黑山軍走的是雙列,就是兩萬四千人。
但,並不是二十四裏峽穀的伏擊同時展開。
先發動攻擊的,是東塢嶺那邊。
前麵受阻,但後麵並不知道,後麵的人就會繼續前進。
最終,前麵的人後退,後麵的人前進,就會形成堵塞、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