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我最快樂的一年,我所學習的功課都特別有趣:經濟學、伊麗莎白時代文學、喬治·l·基特裏奇教授開的莎士比亞、喬賽亞·羅伊斯教授主講的哲學。
透過哲學,一個人可以與那些遠古時代樸素的思想家產生共鳴。但是,大學也並不是我想像的那個萬能的文化古都雅典。在這兒,我無法遇到那些偉人和智者,無法感覺到他們的真實存在,隻能從學問的縫隙之中一點一滴地汲取,加以解剖和分析,然後才能肯定他們是彌爾頓或者是以賽亞,而不隻是簡單的模仿而已。
領悟應該比理性的分析更為重要。許多學者似乎忘記了應該如何來領略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他們往往費了很大功夫進行講解,卻沒有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多少印象。這種分析講解往往如同成熟了的果實從枝頭墜落一般,很快從我們心上掉落。即使我們了解了一朵花,了解了它的根枝葉,甚至它的整個生長過程,但是,我們也許仍然不懂得如何欣賞一朵帶著露水的鮮花。我常常自尋煩惱:“為什麽要為這些說明和假設而費盡心思呢?”許多看似理性的說明和假設在腦海裏飛來飛去,好像一群瞎眼睛的鳥徒勞地扇動它們的雙翼。
我的意思並不是反對要對名著作透澈的理解,隻是反對那些使人迷惑的無休止的評論和批評,因為它們隻能給人一種印象: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觀點。但是像基特裏奇教授這樣的大師講授偉大詩人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則簡直使人茅塞頓開。
有好多次我都想將學習的知識去掉一半,因為許多內容隻讓人白費力氣,隻讓人心靈超載,而不能容納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珍寶。要想一天之內讀四五種不同文字、內容迥異的書,而不失去重點,根本是不可能的。當一個人匆忙緊張地讀書,就會在腦子裏堆滿各種雜亂的小玩意兒,一點兒用處也沒有。目前,我腦子裏就塞滿了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無法把它們整理出個頭緒來。每當我進入自己心靈的王國時,就好像是闖進了瓷器店裏的公牛,各種知識的碎片猶如冰雹一樣朝我頭上打來。當我設法躲過它們時,各種論文的鬼怪和大學的精靈就緊緊追趕上來。對這些特地前來膜拜的偶像,我現在真想把它們打個粉碎。
透過哲學,一個人可以與那些遠古時代樸素的思想家產生共鳴。但是,大學也並不是我想像的那個萬能的文化古都雅典。在這兒,我無法遇到那些偉人和智者,無法感覺到他們的真實存在,隻能從學問的縫隙之中一點一滴地汲取,加以解剖和分析,然後才能肯定他們是彌爾頓或者是以賽亞,而不隻是簡單的模仿而已。
領悟應該比理性的分析更為重要。許多學者似乎忘記了應該如何來領略那些偉大的文學作品,他們往往費了很大功夫進行講解,卻沒有能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多少印象。這種分析講解往往如同成熟了的果實從枝頭墜落一般,很快從我們心上掉落。即使我們了解了一朵花,了解了它的根枝葉,甚至它的整個生長過程,但是,我們也許仍然不懂得如何欣賞一朵帶著露水的鮮花。我常常自尋煩惱:“為什麽要為這些說明和假設而費盡心思呢?”許多看似理性的說明和假設在腦海裏飛來飛去,好像一群瞎眼睛的鳥徒勞地扇動它們的雙翼。
我的意思並不是反對要對名著作透澈的理解,隻是反對那些使人迷惑的無休止的評論和批評,因為它們隻能給人一種印象: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觀點。但是像基特裏奇教授這樣的大師講授偉大詩人莎士比亞的作品時,則簡直使人茅塞頓開。
有好多次我都想將學習的知識去掉一半,因為許多內容隻讓人白費力氣,隻讓人心靈超載,而不能容納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知識珍寶。要想一天之內讀四五種不同文字、內容迥異的書,而不失去重點,根本是不可能的。當一個人匆忙緊張地讀書,就會在腦子裏堆滿各種雜亂的小玩意兒,一點兒用處也沒有。目前,我腦子裏就塞滿了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無法把它們整理出個頭緒來。每當我進入自己心靈的王國時,就好像是闖進了瓷器店裏的公牛,各種知識的碎片猶如冰雹一樣朝我頭上打來。當我設法躲過它們時,各種論文的鬼怪和大學的精靈就緊緊追趕上來。對這些特地前來膜拜的偶像,我現在真想把它們打個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