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魏王


    既然迴都迴來了,魏延也不好在家中多待,開始迴到州牧府履職處理積攢下來的政務。


    不過和以前不同的是,現在的魏延不管工作到多晚,他都會不辭辛勞的迴到城東的家中,而不是在州牧府將就一晚。


    也不為了什麽,單單為了完成泰山大人的指標而已,和甄宓有關係麽,完全沒關係啊。


    ╰(*′︶`*)╯


    ……


    三月初一


    劉備同意頒布招賢令,此令麵向整個大漢,劉備在招賢令中明確表示,隻要自認為有才能者就可到就近的府衙中自薦,經過府衙初步篩選後,可入成都統一考核分配。


    為了吸引人才,劉備將蜀郡太守、長沙太守、益州刺史、荊州刺史等官位擺在明麵上,劉備要向天下人傳遞一個信號,隻要投靠我劉備,高官厚祿任你取之。


    不過此招賢令和以往的有所區別,除了招募治理地方的士子,征戰沙場的武將外,對各類工匠、經義大家、夫子等其他職業同樣發出邀請。


    特別是工匠,一不問出身,二不問來路,隻要有一技之長均可向府衙自薦,隻要能通過驗證均可前往成都考核,一旦考核通過了,能立刻授予官職光宗耀祖。


    很明顯,把工匠的地位提升到這種高度,是魏延、法正二人在背後推動,不過劉備也並無異議,畢竟有堆肥廠、軍械所、造紙坊、石灰廠的珠玉在前,工匠能帶來的收益他心知肚明。


    既然大規模征招工匠,那對工匠的管理工作必須正軌化,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複興漢室的大業添磚加瓦,於是劉備便啟用了匠作監,並以魏延為匠作監監事,宋星為匠作監右監丞,負責匠作坊;蒲元為匠作監左監丞,負責軍械所。


    匠作坊除了冶煉鋼鐵外,主要負責非軍事器械的打造與研發,比如曲轅犁等農用工具,水車等水利設施,鐵鍋等日常所需,因此匠作坊的工匠多為石匠、木匠、裁縫等傾向於生活類的。


    軍械所,主要負責軍事器械的打造與研發,例如甲胄、兵戈、強弩、攻城器械等等,因此工匠大多為鐵匠、木匠、皮匠等傾向於軍事類的。


    不過軍械所起步較晚,鋼鐵冶煉的技術儲備不足,盡管有大匠蒲元在側也無濟於事,短時間內是無法單獨大規模冶煉鋼鐵的,隻能依賴匠作坊供應,不過有魏延從中調配,目前問題不大。


    招賢令的效果如何,短時間內無法驗證,不過從成都周邊百姓的反應來看,估計效果還不錯,因為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就有超過五百人來府衙碰運氣,沒辦法,百姓們對做官太執著了。


    ……


    州牧府


    魏延揉了揉脹痛腦袋,他突然有點後悔發布招賢令了,因為這幾天成都周圍所謂的高才、猛將、大匠雲集於府衙,讓魏延一度以為益州藏龍臥虎。


    可當自己去接見他們,並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時,這些人瞬間就露餡了,要麽支支吾吾,要麽一問三不知,僅憑那點才學當一縣府小吏、軍中小校就已經是極限了,和他心中所想相差甚遠。


    這一刻,魏延懷念起曾經無比討厭的試卷,若有那玩意兒在,不管要哪種人才都能篩選出來,哪像現在一樣,完全是在屎裏掏金。


    可惜,雖然造紙技術是突飛猛進,但印刷環節卻進展緩慢,目前活字印刷已處於停滯狀態,工匠們退而求其次,正在使用雕版印刷術印刷《蜀律》,吏治改革不能再拖了。


    “來人,去請幼宰先生。”


    看著案幾上一遝的名單,魏延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打算把這事扔給蜀郡太守董和去處理,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諾”


    不一會兒


    一身型修長,麵容肅穆,步伐鏗鏘有力的老者走了進來,此人正是前益州郡太守,前南中掌軍中郎將,現任蜀郡太守董和,對了,他還有個兒子叫董允,目前在劉備帳下任參軍一職。


    “下官見過別駕,不知別駕尋老朽所謂何事?”


    董和不卑不亢的說到


    “幼宰先生喚我文長即可,何必顯得如此生份,莫非幼宰先生心中還有氣不成?。”


    魏延站起身來說道,言語中的愧色是個人都聽得出來,更何況宦海沉浮多年的董和。


    “別……,文長,區區一撫鎮使罷了,老朽又怎會生氣,不過我等處於府衙之中,理應公私分明,以官職相稱。”


    董和先是搖搖頭,而後又解釋了一下原因,不過看著魏延認真的神色,最後無奈的笑了笑坐在魏延對麵。


    魏延如此敬重董和,是和董和的為人分不開的。


    在劉璋時期,因為蜀中物產豐富,蜀錦、井鹽等物暢銷大漢,致使益州風氣盛行奢侈,士族、商人穿戴如王侯般,飲食玉液瓊漿,每逢婚娶喪葬,幾乎要傾盡家財來操辦,和食不果腹的百姓相比,差距宛若雲泥之別。


    在董和為成都縣令後,因他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嚴厲打擊違反禮製者,讓蜀中浮躁的風氣為之一肅。


    董和也主張節儉,反對鋪張浪費,穿粗衣,食粗茶淡飯以自身的行為來為眾人做出表率。


    董和的行為讓蜀中之人無不敬佩,遂以董和為道德榜樣,致使蜀中奢靡、浮躁的風氣為之一空,百姓、官吏皆稱讚董和。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董和的廉潔之舉惹惱了一些豪強,他們相互勾連,並上書慫恿劉璋將其調離成都,耳根子軟的劉璋經不起蠱惑,隨後將董和調往益州郡擔任太守。


    董和在為益州郡太守時,他依舊與過去一樣打擊治下不法,並主張節儉,以誠心相待南中蠻族,因此深受南中蠻族的信任與愛戴,在主政益州郡期間,為禍郡縣十餘年的蠻族竟秋毫無所犯,真是不可思議。


    直到劉備入主益州,魏延在治蜀期間巡查地方時,聽坊間談起董和的事跡,遂心生仰慕之情並將其調迴成都,在州牧府擔任要職協助魏延治蜀。


    後來漢中之戰暴發,因後勤補給需要伊籍,他不久後就卸任蜀郡太守,劉備考慮到董和曾擔任過成都縣令,又在蜀中頗有威望,遂遷其為蜀郡太守。


    正因為這些,行事、為人頗為相似的董和、魏延二人,一來二去就成了忘年交,相互引為知己,時常一起討論《蜀律》在實際應用中不足,也提出過很多具有建設性的修改意見。


    “幼宰先生勿怪就好。”


    按照法正的意思,南中撫鎮使應該是董和的,畢竟他在益州郡為官多年,熟悉南中風土人情,又在南蠻中頗有聲望,若讓董和去梳理南中民政無疑會事半功倍。


    不過此議被魏延給否決了,因為南中監察使已經確定是李嚴,若再讓董和出任撫鎮使,南中權柄基本落入益州派手中,費勁心機開發南中卻啥都得不到,那魏延圖什麽啊。


    事後,魏延也向董和解釋過原因,說他年事已高,南中之地多瘴氣,久待恐對身體不利,而且蜀中離不來你,益州未來還有更重要崗位需要你。


    對此董和毫不在在意,不過成都還是有風言風語傳出來,讓魏延有些擔心董和有小情緒,現在看來是他多慮了。


    言歸正傳


    “幼宰先生,由於招賢令發布太過倉促,涉及範圍太廣,在人才甄別上存在較大的疏漏,致使很多官吏不敢妄下定論,一股腦的全部送來成都,導致參加考核的人良莠不齊。


    為減輕州牧府的負擔,也為更好的甄別出良才美玉,我打算讓各地府衙對報名者提出考核,不知幼宰先生以為如何。”


    魏延承認是他的問題,因為招賢令上沒有明確的範圍,讓很多地官吏拿不準,本著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原則,就把人全送來成都讓他們自行甄別,這無疑加大了州牧府的工作量,讓很多其他事務被擱置


    “的確該如此”


    董和立刻點頭附和到,看來他在也是深受其害啊。


    “不知幼宰先生有何高見,還請不吝賜教,這幾天公務繁忙,在下沒有絲毫頭緒。”


    魏延真心實意的說到,這幾天他腦袋混沌的很,白天要甄別所謂的人才,還要處理各地的公務,晚上迴家也不得歇,哪裏有時間來想這些。


    不但他忙,連法正、伊籍、李嚴、張鬆等人都腳不沾地,特別是張鬆,堂堂廣漢郡太守有一年多沒迴廣漢郡履職,這恐怕也是頭一遭吧。


    相對輕鬆的應該是劉備,除了偶爾露個麵外,天天窩在府上老婆孩子熱炕頭,據自家夫人所說,她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見過吳夫人了。


    吳夫人:ヾ(^▽^*)))


    劉禪:?╭╮?


    劉永:啊吧,啊吧


    “本次招賢令取士子、武將、工匠等三類人才,在遴選士子時可讓其寫一篇策論,不管是詩歌還是對時政,天下大勢的見解都尚可,如此一來高下立辨,落選的士子也能心服口服。


    武將可從兩方麵入手,一是長於軍略者,可以行軍布陣、兵棋推演等為主;長於勇武者,可以氣力大小,擂台鬥將等為主,前者可為將帥參軍,後者可為軍中戰將。


    至於工匠,這方麵老朽倒是接觸的不多,不過既然是工匠,不管是鐵匠也好,木匠也罷,或者其他類型的工匠,若真有技藝傍身肯定會有一二得意之作。


    老朽以為,若技藝方便展示者可讓其在現場製作,若技藝不便示人者,可以拿出成品或者讓旁人證明。


    如此一來,才學、武藝不足者可迴家讀書、修習;才學、武藝中等者可在縣、郡一級府衙中為官曆練;才學、武藝上等者可入成都考核,一旦通過可另行安排。


    工匠亦如此,達不到要求的工匠可不予錄用;技藝有缺漏者,可分發糧秣、銀錢以示鼓勵;技藝嫻熟者可召入成都考核,一旦通過即可征辟入匠作監為官。


    至於考核失敗,或者非我等所需的工匠可先征詢其意見,是想留在軍械所熟悉技藝,待下次考核再入匠作監為官,還是加入匠作坊返迴原籍開作坊為百姓們謀福祉,此二者皆可。


    如此一來,大量繁瑣的事務在郡、縣一級被處理,傳迴成都的不過十之一二罷了,我等可輕鬆應對之”


    董和思索片刻說到,前兩者還好說,畢竟以前有例子可借鑒,但工匠就不行了,除了此次招賢令特別強調工匠外,曆朝曆代沒有哪家會征召工匠。


    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無非是主政荊州的諸葛亮酷愛發明,主政益州的魏延鼓勵發明,嚐到甜頭的劉備促進發明,上行下效,才讓工匠們迎來最好的時代。


    當然,劉備如此重視工匠,也讓中原士子嗤之以鼻,紛紛絕了去益州試一試的念頭,治國靠的是他們,讓他們與這些人同朝為官,簡直是一種侮辱,看來劉備也不過如此。


    至於荊、益二地的士族,他們非但沒有意見,反而可見其成,因為工匠的發明創造,想要變現離不開他們支持,所以他們是發明創造最直接的獲利者。


    不信伱看,長沙郡產量溢出的農家肥,零陵郡新燒製的白炭,江州新式造船廠,綿竹的水泥、白紙等,這些東西讓他們獲利匪淺。


    以前幾萬畝土地下來,一年最多賺個三四千萬,再把雜七雜八的花銷去除,能賺個一兩千萬都算老天賞飯吃,而且還有概率被朝廷查辦,畢竟違反了稅法。


    而現在隻需拿出本錢,幹什麽不比種地來的快。


    開作坊也好,跑運輸也罷,反正隻要你交稅,遍地都是賺錢的機會,因此,他們怎會抵製工匠,支持還來不及呢。


    對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一定要交稅,一定要交稅,一定要交稅!。


    “幼宰先生高見,此事就依先生之言。”


    果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談笑間就將所有困擾解決,隨後魏延龍飛鳳舞就將政令寫完,並拿出益州州牧印璽重重一扣,一條能影響幾萬人,乃至十數萬人的政令就火熱出爐了。


    至於為什麽使用州牧印,而不是別駕印,因為像這種麵向益州的政令必須由劉備過目簽署,之前是因為劉備沒在益州,他才有決斷之權。


    不過今天不能叫擅用,因為在幾天前,劉備已經把州牧印交給了魏延,並讓他自己看著辦,不用事事都來請示他,也是從那天以後魏延就再也沒見過劉備,不知道他在搞什麽名堂。


    將政令交給董和,魏延又和他閑聊了一會兒,不過這次談論的不是政務,而是他兒子董允,對於蜀漢四相,魏延可是垂涎已久,幾次想要征辟他為別駕從事,不過都被劉備拒絕了。


    很明顯,像董允、費禕這些人是劉備留給劉禪的,因為他們都在劉備帳下任參軍,此刻估計在教導劉禪吧。


    離開之前,魏延語重心長的讓董和不要隻關注蜀郡事務,要多來州牧府走動走動,協助他處理益州大小事務,反正話挑明了董和你就看著辦吧。


    送走董和後,魏延看著案幾上一遝白紙,這是他花了十多天思考出的改革方案,如今各地的文臣武將已經多次表示,三州地域太大以目前的兵力防守壓力太大,理應盡快征兵備戰。


    索性大體規劃已經完成,看來明天得去找劉備談一談,不過今天晚上還得熬夜完善。


    哎,我這天生的勞碌命!


    ……


    魏延心心念念的劉備,此刻正望著天空發呆,並沒有像外界傳聞那樣夜夜笙歌,因沉迷美色,而不理政務,反而每天都很晚才睡。


    為什麽?


    還不是魏延惹的禍,本來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打算拜魏延為益州刺史,諸葛亮為荊州刺史,他則遙領二州州牧,但軍政大權依舊在他二人手中。


    像這種封侯拜相,蒙蔭子孫的好事別人高興還來不及,但魏延竟然拒絕了,沒錯他拒絕了,而且還勸諫劉備先不要著急,等到年中才說,這種情況怎能讓他不疑惑。


    文長,你到底在想什麽!


    ……


    鄴城


    這座曹魏政權的權力中心,隨著曹操漢中之戰的失敗,又開始變得風雨飄搖,人心浮動,連曹操坐鎮鄴城都改變不了什麽。


    因此,曹操現在急需一件大事來振奮人心,既然在戰場上沒打過劉備,不如在政治上找迴場子。


    建安二十一年春三月(216)


    群臣上書勸曹操進魏王,曹操大怒不允。


    群臣複勸之,曹操仍不允,並把口出狂言的崔琰下獄,這讓眾多大臣非但不以為懼,反而愈加的興奮起來,因為崔琰是反對曹操進魏王。


    群臣第三次勸進,曹操依舊拒絕,並表示高祖殺白馬立盟約,非劉姓者不得為王,此乃高祖陛下定下的白馬盟約,我曹操身為漢臣豈能違之?。


    三月末


    漢帝劉協從許都送來詔書,言語懇切的請求曹操進行魏王,曹操見滿朝文武,鄴城百姓,漢帝劉協都懇請他進魏王,遂不再推脫同意進封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三月末


    曹操在鄴城稱王,標誌著持續三十餘年的諸侯爭霸落下帷幕,開始進入三國問鼎階段。


    曹操進封魏王,讓曹魏勢力上上下下都沸騰不已,這意味著他們又能加官進爵了,他們支持曹操進魏王不就為了這個麽。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開心,比如:


    曹丕:我老婆呢?


    曹植:我嫂嫂呢?


    董祀:我老婆呢?


    甄堯:庶子可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魏延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一隻狸花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一隻狸花貓並收藏這個魏延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