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蜀王世子劉震,其父是張獻忠的第三義子劉文秀,後被明廷封為蜀王。劉文秀死後,由其子劉震襲位。不過,因為朝廷播遷,諸事繁忙,劉震雖為世子,卻還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正式確立冊封,故僅僅是口頭上承認。
在蜀王劉文秀死前,他曾親口囑托,將尚未成年的劉震,以及他的一眾手下,一齊托付給了晉王李定國。
但是,這蜀王劉震雖與李定國是平爵,但其實力經過多年耗散與損失,卻連一名李定國的普通部下都不如。
這時,王從敬好奇地問了一句:“這麽說,世子劉震,現在還是與李晉王在一處的麽?”
許冠疑惑地看著王從敬,不知道該如何稱唿他。
朱慈煊連忙介紹道:“許給事,這位是與孤一道從蓖子坡逃走的都尉王從敬,其父乃是華亭伯王維恭……”
朱慈煊一語未完,許冠恍然大悟般地迴道:“哦,原來華亭伯的公子王都尉,在下失禮了。”
他正欲作揖迴禮,卻被王從敬立即止住:“許給事不必多禮,你再給我們說說蜀王世子之事吧。”
聽得王從敬追問,許冠卻是歎息一聲,搖了搖頭。
“稟二位,劉世子自被托付與李晉王後,卻與晉王所部多有不合,部眾亦是或被晉王手下吞並,或是星散零落而去。待到劉世子成年之後,其手下部眾,連同家屬在內,竟僅剩一千五百餘人。而早在大半年前,因為晉王逐漸病重,劉世子與代管軍事的晉王之子李嗣興,二人愈發不合,幹脆率其本部兵馬,一道負氣離去。而在下亦追隨劉世子,就此離開了景線城,開始向北發展。”
“最終,我等一路輾轉四處流離之後,劉世子在昆明南麵澂江府關索嶺一帶,終於尋得落腳地點,率領部眾在此駐紮存身。因為其部潛身偏僻山野,部屬不多,故一直未得清虜重視,從未派遣大軍前來清剿,我等才一直存活至今。”
“那劉世子尚有多少兵馬?”朱慈煊開口問了一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
他這一問,讓許冠先是一愣,然後便臉現尷尬之色。
迎著朱慈煊直視的目光,他嘴唇囁嚅了幾下,才猶豫著迴道:“稟殿下,劉世子率部一路北上,穿山越嶺,多曆煙癉難行之地,故人員損失頗多。且因關索嶺一帶地方偏狹,土地貧瘠,難以養活更多的部眾人員,到現在為止,蜀王世子僅有三百餘人的兵馬,另有家屬四百餘名……”
聽到許冠這句話,朱慈煊頓是陷於沉默。
沒想到,這位蜀王的兵馬如此之少,簡直連當地的稍大一股的土匪盜寇都不如。現在這位世子的狀況,說是苟延殘喘亦不為過了。
這時王從敬卻傻傻地插問了一句:“許給事,為何你所說的軍兵數量,竟與家屬人數差不太多,感覺甚是奇怪呢……”
許冠苦笑道:“王都尉,此事並不奇怪。因為我部一路北上,艱苦跋涉,多曆癉厲猛獸之地,且到了關索嶺後,生活艱難,吃用匱乏,故一眾家屬中,諸如老弱之輩,諸如染疫之人,俱是或死於溝壑澗途,或亡於猛獸之口,難以存活下來。這般流離艱辛,不說這些家屬,就是軍兵亦是傷亡極多呢。現在還有這四百餘名家屬,皆是身體尚健之人,皆是既能耐餓又能抗病者,才得以存活至今。其中諸事,說之令人心酸!”
王從敬臉現慚愧之色,遂閉口不言。
就在場麵陷於尷尬時,朱慈煊微笑道:“以孤看來,劉世子雖然部眾稀薄,又身處這般險境,卻還能在得到皇帝被關押昆明金蟬寺的消息後,就立即派人前來打探,這一片對皇上的忠心,對大明的忠心,甚是可嘉!”
“太子說的是,劉世子在得到了先帝與太子等人俱被關押在金蟬寺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遂即派出在下前來昆明,探查先帝詳情……”許冠急急迴道。
不過他尚未說完,朱慈煊卻又迅速想到了一件事情。
“許給事且住,你說那劉世子既在荒山僻嶺之中,與外界溝通不便,卻是如何得知皇帝被押在金蟬寺的消息?”
許冠低聲道:“稟太子,這是因為,在這昆明城中,我等尚有內應。”
“內應,內應是誰?”
“就是原總兵鄧凱。”
“鄧凱?”
許冠見朱慈煊一臉錯愕之狀,立即迴道:“鄧凱作為總兵,原為先帝身旁親隨。因為人忠謹,向為先帝所重。自皇帝被從緬甸押迴雲南後,鄧凱尋機脫逃,不慎從山道上摔下,傷了右腿,自此落下殘疾。遂後他改名換姓,來到與昆明城外長鬆山上的普寧寺為僧,取名“自非”,法號普然。”
“不過,鄧凱雖出家為僧,卻依舊心係國事,十分關心先帝的動向。他密令自己的弟子暗中探查,才了解到了先帝等人俱被關押在金蟬寺的消息。後來,他又悄悄與蜀王世子劉震取得了聯係,產生了讓世子派出兵馬,暗中解救先帝的想法。當然了,這般機密事宜,尚在商量謀劃之時,先帝卻已被吳老狗這條清廷鷹犬,殺害於蓖子坡……”
說到這裏,許冠忍不住用破爛的衣袖,悄悄地拭了一下眼角。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正因為鄧凱能及時了解昆明城中情況,我等才能知曉皇上的最新動向。也正是因為鄧凱派人傳遞消息,我等才能從關索嶺處緊急趕來,趕去金蟬寺,準備具體查看一下當地的布防情況,以便解救先帝與太子等人。結果沒想到,我受了世子之命,領著兩個隨從,一同假扮成行商,從關索嶺趕至普寧寺後,卻又從鄧凱那裏,聽到最可怕的消息。原來,就在我來到普寧寺的前一天,先帝已在蓖子坡遇害了……”
“這一刻,我萬念俱灰,嚎哭不止,卻被鄧凱勸慰說,據民間傳言,在行刑當天,先帝雖是被害,但那太子與另一名少年卻是跳崖而去,不知所終。最終清虜尋不到二人屍首與蹤跡,隻得立這二人的衣冠塚,陪葬在先帝身邊。所以,鄧凱要我等再去一趟蓖子坡,查看一下當地的情況,到底是如何。而在下自己,亦是極想知道,那位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太子,到底是何去向……”
(今天一天停電,快十點才來,遲更為歉)
在蜀王劉文秀死前,他曾親口囑托,將尚未成年的劉震,以及他的一眾手下,一齊托付給了晉王李定國。
但是,這蜀王劉震雖與李定國是平爵,但其實力經過多年耗散與損失,卻連一名李定國的普通部下都不如。
這時,王從敬好奇地問了一句:“這麽說,世子劉震,現在還是與李晉王在一處的麽?”
許冠疑惑地看著王從敬,不知道該如何稱唿他。
朱慈煊連忙介紹道:“許給事,這位是與孤一道從蓖子坡逃走的都尉王從敬,其父乃是華亭伯王維恭……”
朱慈煊一語未完,許冠恍然大悟般地迴道:“哦,原來華亭伯的公子王都尉,在下失禮了。”
他正欲作揖迴禮,卻被王從敬立即止住:“許給事不必多禮,你再給我們說說蜀王世子之事吧。”
聽得王從敬追問,許冠卻是歎息一聲,搖了搖頭。
“稟二位,劉世子自被托付與李晉王後,卻與晉王所部多有不合,部眾亦是或被晉王手下吞並,或是星散零落而去。待到劉世子成年之後,其手下部眾,連同家屬在內,竟僅剩一千五百餘人。而早在大半年前,因為晉王逐漸病重,劉世子與代管軍事的晉王之子李嗣興,二人愈發不合,幹脆率其本部兵馬,一道負氣離去。而在下亦追隨劉世子,就此離開了景線城,開始向北發展。”
“最終,我等一路輾轉四處流離之後,劉世子在昆明南麵澂江府關索嶺一帶,終於尋得落腳地點,率領部眾在此駐紮存身。因為其部潛身偏僻山野,部屬不多,故一直未得清虜重視,從未派遣大軍前來清剿,我等才一直存活至今。”
“那劉世子尚有多少兵馬?”朱慈煊開口問了一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
他這一問,讓許冠先是一愣,然後便臉現尷尬之色。
迎著朱慈煊直視的目光,他嘴唇囁嚅了幾下,才猶豫著迴道:“稟殿下,劉世子率部一路北上,穿山越嶺,多曆煙癉難行之地,故人員損失頗多。且因關索嶺一帶地方偏狹,土地貧瘠,難以養活更多的部眾人員,到現在為止,蜀王世子僅有三百餘人的兵馬,另有家屬四百餘名……”
聽到許冠這句話,朱慈煊頓是陷於沉默。
沒想到,這位蜀王的兵馬如此之少,簡直連當地的稍大一股的土匪盜寇都不如。現在這位世子的狀況,說是苟延殘喘亦不為過了。
這時王從敬卻傻傻地插問了一句:“許給事,為何你所說的軍兵數量,竟與家屬人數差不太多,感覺甚是奇怪呢……”
許冠苦笑道:“王都尉,此事並不奇怪。因為我部一路北上,艱苦跋涉,多曆癉厲猛獸之地,且到了關索嶺後,生活艱難,吃用匱乏,故一眾家屬中,諸如老弱之輩,諸如染疫之人,俱是或死於溝壑澗途,或亡於猛獸之口,難以存活下來。這般流離艱辛,不說這些家屬,就是軍兵亦是傷亡極多呢。現在還有這四百餘名家屬,皆是身體尚健之人,皆是既能耐餓又能抗病者,才得以存活至今。其中諸事,說之令人心酸!”
王從敬臉現慚愧之色,遂閉口不言。
就在場麵陷於尷尬時,朱慈煊微笑道:“以孤看來,劉世子雖然部眾稀薄,又身處這般險境,卻還能在得到皇帝被關押昆明金蟬寺的消息後,就立即派人前來打探,這一片對皇上的忠心,對大明的忠心,甚是可嘉!”
“太子說的是,劉世子在得到了先帝與太子等人俱被關押在金蟬寺的消息後,心急如焚,夜不能寐,遂即派出在下前來昆明,探查先帝詳情……”許冠急急迴道。
不過他尚未說完,朱慈煊卻又迅速想到了一件事情。
“許給事且住,你說那劉世子既在荒山僻嶺之中,與外界溝通不便,卻是如何得知皇帝被押在金蟬寺的消息?”
許冠低聲道:“稟太子,這是因為,在這昆明城中,我等尚有內應。”
“內應,內應是誰?”
“就是原總兵鄧凱。”
“鄧凱?”
許冠見朱慈煊一臉錯愕之狀,立即迴道:“鄧凱作為總兵,原為先帝身旁親隨。因為人忠謹,向為先帝所重。自皇帝被從緬甸押迴雲南後,鄧凱尋機脫逃,不慎從山道上摔下,傷了右腿,自此落下殘疾。遂後他改名換姓,來到與昆明城外長鬆山上的普寧寺為僧,取名“自非”,法號普然。”
“不過,鄧凱雖出家為僧,卻依舊心係國事,十分關心先帝的動向。他密令自己的弟子暗中探查,才了解到了先帝等人俱被關押在金蟬寺的消息。後來,他又悄悄與蜀王世子劉震取得了聯係,產生了讓世子派出兵馬,暗中解救先帝的想法。當然了,這般機密事宜,尚在商量謀劃之時,先帝卻已被吳老狗這條清廷鷹犬,殺害於蓖子坡……”
說到這裏,許冠忍不住用破爛的衣袖,悄悄地拭了一下眼角。
他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正因為鄧凱能及時了解昆明城中情況,我等才能知曉皇上的最新動向。也正是因為鄧凱派人傳遞消息,我等才能從關索嶺處緊急趕來,趕去金蟬寺,準備具體查看一下當地的布防情況,以便解救先帝與太子等人。結果沒想到,我受了世子之命,領著兩個隨從,一同假扮成行商,從關索嶺趕至普寧寺後,卻又從鄧凱那裏,聽到最可怕的消息。原來,就在我來到普寧寺的前一天,先帝已在蓖子坡遇害了……”
“這一刻,我萬念俱灰,嚎哭不止,卻被鄧凱勸慰說,據民間傳言,在行刑當天,先帝雖是被害,但那太子與另一名少年卻是跳崖而去,不知所終。最終清虜尋不到二人屍首與蹤跡,隻得立這二人的衣冠塚,陪葬在先帝身邊。所以,鄧凱要我等再去一趟蓖子坡,查看一下當地的情況,到底是如何。而在下自己,亦是極想知道,那位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太子,到底是何去向……”
(今天一天停電,快十點才來,遲更為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