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曾在俄國接受過訓練的波斯哥薩克騎兵旅指揮官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僅靠3000人和18支機關槍就推翻了羸弱的鎧加王朝。禮薩汗隻是英國人在波斯利益上的代理人,但是禮薩汗並非等死之人,他登台掌權後,就馬上與蘇聯簽訂了波斯現代史的第一個平等條約,條約規定蘇聯承認波斯獨立,結束了之前所有的不平等權益,並且波斯受到蘇聯的軍事力量保護。由此,禮薩汗擺脫了英國人的控製。


    進過三年的努力,禮薩汗全麵鎮壓國內革命運動,結束了波斯多年來分裂的局麵,使得波斯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1925年,議會授予禮薩汗獨裁大權,同時正式宣布廢黜鎧加王朝,建立新的君主立憲製王朝:巴列維王朝,禮薩汗於次年登基,尊稱禮薩·沙赫·巴列維。


    禮薩汗強力推行西化政策,大力發展民族經濟與興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革除舊有風俗,禁止婦女佩戴麵紗,大力推行國家的現代化和世俗化。1935年,禮薩汗頒布一條法令,要求外國官方統一使用“伊朗”代替“波斯”。前麵我們提到,伊朗的意思是指“全部雅利安人的土地”;而波斯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泛指伊朗高原和阿富汗一帶,“伊朗”兩字更能體現波斯人的驕傲與大國雄心。


    波斯的這次更名,拉近了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德國的友好關係,因為希特勒的“人種優越”政策,就是強調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後裔,禮薩汗此舉為伊朗拉到了許多德國資本的投資,成為了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是禮薩汗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伊朗拒不製裁德國,為其招來了許多國際罵聲,損害了伊朗的國際名譽。1941年,蘇聯和英國同時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並將他流放。


    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沙赫。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冷戰開啟,伊朗選擇站隊美國。在自由與民主的熏陶下,1962年巴列維發動了“白色革命”,希望複刻美國奇跡,推動現代化發展。伊朗經濟一度蓬勃發展,1973年到1974年,伊朗gdp增速高達170%,到了1977年,伊朗人均gdp更是高達2316美元,而同一時期,我國的人均gdp僅有334元人民幣(185美元),美國是9452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729美元,也就是說伊朗的富裕程度遠超世界平均水平。


    伊朗的經濟不斷向好,“白色革命”看似十分成功,巴列維做了一個悔恨終身的決定。1971年,為了紀念居魯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國2500周年之際,巴列維在波斯波利斯舉辦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巴列維自視為居魯士第二,在居魯士大帝陵墓前發表演講,並麵向全球直播,好大喜功的巴列維還邀請各國首腦,舉行了據說耗資1億4千英鎊的盛大宴會。這場盛典活動被看成了是一場伊朗去伊si蘭化的行為,激起了伊朗國內穆si林的強烈不滿。


    伊朗漂亮的經濟數據,其實隱瞞了許多社會問題,那就是伊朗國內極度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加上腐敗的政府官僚及其社會上的拜金主義,在宣稱穆si林皆是兄弟的伊si蘭世界裏,這明顯是要出問題的前奏。而當日益突出的宗教問題出現時,巴列維選擇的是壓製言論自由,驅逐、逮捕並暗殺宗教領袖。正所謂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從1977年起,伊朗國內就陸續發生大規模抗議巴列維王朝的遊行活動,抗議不斷升級,愈演愈烈,最終宗教領袖塞義德·魯霍拉·霍梅尼站了出來,領導了伊朗的伊si蘭革命。


    伊si蘭革命抵製世俗化,抵製自由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宣稱要建立一個政jiao合一的伊si蘭共和國。在經曆了一年多的抗議衝突與流血事件後,巴列維迫於壓力,離開了伊朗。在1979年2月,霍梅尼的政府全麵接管伊朗各權力機關與軍事力量,宣告伊si蘭革命獲得全麵勝利。同年4月,伊朗更名為伊朗伊si蘭共和國,實行政jiao合一的製度,神權高於一切。


    巴列維輾轉各國,最後因病在美國接受治療,伊朗民眾獲悉後,強烈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迴伊朗接受人民的審判,並且發生暴動。伊朗國內的美國大使館遭受無妄之災,大使館被占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這便是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好萊塢大片《逃離德黑蘭》便是改編這個曆史事件的。伊朗的這種極端行為,使得伊朗與美國關係迅速惡化,最終導致兩國斷交。


    伊朗至今一直保持著和美國十分惡劣的關係,美國對伊朗更是全方麵地實行製裁,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七十年代那真的是差很遠,但是不管怎麽說,曆史選擇了伊朗伊si蘭共和國,再苦再累也要走下去,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味世界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軒之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軒之舟並收藏趣味世界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