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見深站在園子裏的假山石台上,眾人或坐或站,但是顯得都沒有他的個頭高。
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臉上,期盼著他嘴裏說出來的每一個字。
“如果我是蘇州知府,去年一入秋,知道糧價上漲,立即向南京稟告,請求發售官倉裏的陳米。”
“陳米?”
“對啊,殿下說的沒錯。蘇鬆官倉裏,還有不少陳米,有的都是三五年前的舊米,都發黴了。”
朱見深繼續說道:“一天賣一百石,價格壓著糧商的米價打。他今天漲到一石三錢銀子,我就標價一石兩錢三分銀子。明天他要是還敢漲到一石三錢五分銀子,我繼續賣一石兩錢三分銀子,一天放一千石。”
“糧商要是不服,還敢漲價,我第三天直接賣一石一錢九分銀子,放五千石的量出來賣!要是糧商暫避鋒芒,保持一石三錢銀子的價格,我就繼續標價一石兩錢三分銀子,一天隻放一百石的陳米出來。”
其他人隻覺得有意思,薛敬卻聽得目瞪口呆,額頭上滿是汗珠。
他是生意人,聽出朱見深的手段用意,就是拽著你的米價,不讓上漲。
富貴有錢人家,肯定不願意吃陳米,沒關係,可以去買一石三錢銀子的好米。一石兩錢三分銀子的陳米,那些貧苦百姓搶著買。
如此一來,糧價不會暴漲,官府也不會吃虧。陳米能賣出一石兩錢三分銀子的價格,簡直賺得不要不要。
“殿下,那些身無分文的災民呢?”劉健問道。
“以工代賑。把這些人統統雇上,疏通河道,修葺水利,整飭道橋,幹一天活,領兩到三升陳米迴去,足以讓一家老小不至挨餓。”
“以工代賑?殿下,為何不直接放糧救濟災民呢?”劉健低著頭沉思著,他的書童劉蓉好奇地問道。
“因為陳米再陳,也是官倉的糧食。白白放出去救濟災民,會引起非議。再說了,以工代賑,杜絕那些懶怠之人渾水摸魚,白白擠占寶貴的賑災糧食。”劉健抬起頭答道。
王恕捋著胡須,點頭讚同。
“殿下之法,確實可行,是良法。隻可惜,殿下不是蘇州知府。一般知府,會呈報南京。南京六部,怕是不敢擔幹係,直接往京師送。”
“呈到內閣,一議二議三四五六議,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議得明白。”
馬文升出聲附和。
“是啊,尤其是開倉放糧,事關重大。洪武年間,《皇明祖訓》有載,地方災荒,地方官可先開倉賑災,救活百姓後再行上報。但是曆經永樂、宣德、正統年後,完全反過來了。”
“錢糧賦稅,催收不足就會丟官問罪。進了官倉的糧食,稍有閃失就是貪汙,重罪啊!誰也不會拿自己的前途和性命開玩笑,都會謹慎著來。這一謹慎,百姓們就苦了。地方官...還是難當啊。”
“其實也不難當。”朱見深搖了搖頭,“當前官員為何如此謹慎?首先,三司分衡,各司其職,能衡平權柄,也方便踢蹴鞠。沒有一攬地方的權力,自然也就沒有全責承擔的義務。”
“其次,那是因為上麵已經讓地方官員知道,糧稅催收不足,官倉有失,是會丟性命前途的,所以他在這些方麵,非常謹慎。”
“如果上麵讓他們明白,糧稅催收不足,官倉有失,會影響前途。但要是百姓餓死,出現民亂,不僅前途全無,還會危及性命。那他就會當機立斷了。”
“人做任何決定,都是在做權衡利弊。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得與失。如果他首先考慮的是治下百姓的得與失,那他是聖人。”
眾人麵麵相覷,王恕、馬文升、劉健等聰慧之人,已經隱約聽出殿下治國理政的思路,與前麵幾代先帝,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與曆朝曆代都有著天壤之別。
實施下去,效果會如何?大家不知道。
但是通過這些日子的實踐調查,他們確實認識,大明正在一個非常關鍵的調整期。
靜態時代已經過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蓄,靜窮變動,大明正在逐漸進入一個動態時代。
必須因時製宜、因地製宜,製定出適應不同時代的國製條則,否則的話,大明王朝可能會陷入泥潭之中。
隻是這個話題,現在過於敏感。
雖然大家都知道殿下是理所當然的皇儲,但他現在畢竟還隻是鎮國將軍,連王爺都不是。
朱見深揮揮手,示意跳過這個很敏感的話題,不要再繼續深入了,主動挑起另外一個話題。
“我們從京師南下,一路上接觸最多的是什麽?”
“運河漕運!”李東陽搶先答道。
“對,運河。京杭運河,我們已經走了大半,大家可以討論一下,這條運河的利弊。”
朱見深說完,大家互相看了看,紛紛開口發言。
好處嘛,大家都看得出來,連通南北,尤其是把東南的錢糧運到北直隸,有力地支持了九邊。
水運,耗費總比陸運要低得多,它勾連了錢塘江、吳江、長江、淮河、黃河、衛河、大清河、盧溝河等多條河流水係,以一條主血脈連接多條次血脈再連通密密麻麻的細血管,進而把浙江、南直隸、山東、北直隸、河南、山西甚至陝西連成了一片。
壞處也是顯而易見。
用王恕的話說:“極窮地方民力,纖夫、腳夫、水夫、船夫,無不以運河兩岸州縣徭役支應。漕運越繁忙,徭役越繁重,民力越疲乏,地方越困頓。惠近半大明卻累及兩岸。”
王恕的話得到大家的一致讚同。
“殿下,你覺得有何良法解決這一問題?”馬文升代表眾人問道。
“你們覺得該用何法?”朱見深還是老規矩,不先表態,先問問大家的意見。
劉健建議,從惠及的諸布政司,浙江、南直隸、山東、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抽調民夫,輪流來運河應支。
這個建議被王恕、馬文升當初駁斥。
從各布政司抽調,路途遙遠,民夫應徭役需要自備的糧食衣被,更加多,負擔更加重。
水土不服,山高水遠,傷亡率可能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且行途耗費時間,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徭役在輪換的路上白白耗費掉。
王恕提出,漕運所用漕丁,全部由民夫改為專職的軍衛。按照太祖皇帝“幹一行愛一行,世世代代幹一行”的祖訓,編製漕戶,例同軍戶、匠戶和鹽戶。
這一建議得到了在場大多數人的讚同。然後大家熱情高漲地看著朱見深,期盼著他的意見。
“東陽,還記得我們學《王莽複古》,我提及他的國有企業試驗?”
李東陽點點頭,“記得。”
“我覺得,京杭運河就是大明國有企業的絕佳試驗點。首先,京杭運河的運營和管理,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像現在,由途經的州縣分段負責。可以成立京杭運河總商社,然後北直隸、山東、南直隸、江東各成立一個商社...”
“國有企業首先是商事實體,它得自己養活自己。所有從運河上過的船隻,分貨客兩類,按船隻收錢。再用收來的錢雇腳夫、船夫、纖夫、水夫,維持河道疏通、水閘修葺、航行正常等運營。”
王恕開始時想出聲反駁,聽了兩句後欲言又止,再聽到後來,就不出聲了。
“成立京杭運河總商社的目的,除了試驗國有企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以運河創造的財富去養護運河,不再以兩岸州縣去供養。隻有這樣,才是良法!”
“以運河創造的財富去養護運河?”王恕、馬文升和劉健陷入到深深的思考中,全然忘記了朱見深這句話裏另一段:試驗國有企業。
八月初六,初秋漸至,北風初興,停在寧波府鄞縣三江口港區的船舶,迫不及待地揚帆南下。
朱見深一行人包了三艘大海船,跟著這股浩浩蕩蕩的潮流,出海南下。
南京城,鎮守太監金英正在書寫一封發往京師的密信。
洋洋灑灑一席話後,他又提筆添了三句:“杭氏兄弟盤桓江都,一直未南下過江。襄王府人手,一支南下廣州,一支逆江迴襄陽。魏國公府五公子徐延宗,湖廣參政胡府公子胡宗淵,已被東廠密捕,遞交京師。外人皆以為落水溺亡,屍首難尋...”
寫完後,放好毛筆的金英吹了吹信紙,把墨跡吹幹,也把粘在上麵的微塵輕輕吹掉。
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他的臉上,期盼著他嘴裏說出來的每一個字。
“如果我是蘇州知府,去年一入秋,知道糧價上漲,立即向南京稟告,請求發售官倉裏的陳米。”
“陳米?”
“對啊,殿下說的沒錯。蘇鬆官倉裏,還有不少陳米,有的都是三五年前的舊米,都發黴了。”
朱見深繼續說道:“一天賣一百石,價格壓著糧商的米價打。他今天漲到一石三錢銀子,我就標價一石兩錢三分銀子。明天他要是還敢漲到一石三錢五分銀子,我繼續賣一石兩錢三分銀子,一天放一千石。”
“糧商要是不服,還敢漲價,我第三天直接賣一石一錢九分銀子,放五千石的量出來賣!要是糧商暫避鋒芒,保持一石三錢銀子的價格,我就繼續標價一石兩錢三分銀子,一天隻放一百石的陳米出來。”
其他人隻覺得有意思,薛敬卻聽得目瞪口呆,額頭上滿是汗珠。
他是生意人,聽出朱見深的手段用意,就是拽著你的米價,不讓上漲。
富貴有錢人家,肯定不願意吃陳米,沒關係,可以去買一石三錢銀子的好米。一石兩錢三分銀子的陳米,那些貧苦百姓搶著買。
如此一來,糧價不會暴漲,官府也不會吃虧。陳米能賣出一石兩錢三分銀子的價格,簡直賺得不要不要。
“殿下,那些身無分文的災民呢?”劉健問道。
“以工代賑。把這些人統統雇上,疏通河道,修葺水利,整飭道橋,幹一天活,領兩到三升陳米迴去,足以讓一家老小不至挨餓。”
“以工代賑?殿下,為何不直接放糧救濟災民呢?”劉健低著頭沉思著,他的書童劉蓉好奇地問道。
“因為陳米再陳,也是官倉的糧食。白白放出去救濟災民,會引起非議。再說了,以工代賑,杜絕那些懶怠之人渾水摸魚,白白擠占寶貴的賑災糧食。”劉健抬起頭答道。
王恕捋著胡須,點頭讚同。
“殿下之法,確實可行,是良法。隻可惜,殿下不是蘇州知府。一般知府,會呈報南京。南京六部,怕是不敢擔幹係,直接往京師送。”
“呈到內閣,一議二議三四五六議,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議得明白。”
馬文升出聲附和。
“是啊,尤其是開倉放糧,事關重大。洪武年間,《皇明祖訓》有載,地方災荒,地方官可先開倉賑災,救活百姓後再行上報。但是曆經永樂、宣德、正統年後,完全反過來了。”
“錢糧賦稅,催收不足就會丟官問罪。進了官倉的糧食,稍有閃失就是貪汙,重罪啊!誰也不會拿自己的前途和性命開玩笑,都會謹慎著來。這一謹慎,百姓們就苦了。地方官...還是難當啊。”
“其實也不難當。”朱見深搖了搖頭,“當前官員為何如此謹慎?首先,三司分衡,各司其職,能衡平權柄,也方便踢蹴鞠。沒有一攬地方的權力,自然也就沒有全責承擔的義務。”
“其次,那是因為上麵已經讓地方官員知道,糧稅催收不足,官倉有失,是會丟性命前途的,所以他在這些方麵,非常謹慎。”
“如果上麵讓他們明白,糧稅催收不足,官倉有失,會影響前途。但要是百姓餓死,出現民亂,不僅前途全無,還會危及性命。那他就會當機立斷了。”
“人做任何決定,都是在做權衡利弊。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得與失。如果他首先考慮的是治下百姓的得與失,那他是聖人。”
眾人麵麵相覷,王恕、馬文升、劉健等聰慧之人,已經隱約聽出殿下治國理政的思路,與前麵幾代先帝,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與曆朝曆代都有著天壤之別。
實施下去,效果會如何?大家不知道。
但是通過這些日子的實踐調查,他們確實認識,大明正在一個非常關鍵的調整期。
靜態時代已經過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蓄,靜窮變動,大明正在逐漸進入一個動態時代。
必須因時製宜、因地製宜,製定出適應不同時代的國製條則,否則的話,大明王朝可能會陷入泥潭之中。
隻是這個話題,現在過於敏感。
雖然大家都知道殿下是理所當然的皇儲,但他現在畢竟還隻是鎮國將軍,連王爺都不是。
朱見深揮揮手,示意跳過這個很敏感的話題,不要再繼續深入了,主動挑起另外一個話題。
“我們從京師南下,一路上接觸最多的是什麽?”
“運河漕運!”李東陽搶先答道。
“對,運河。京杭運河,我們已經走了大半,大家可以討論一下,這條運河的利弊。”
朱見深說完,大家互相看了看,紛紛開口發言。
好處嘛,大家都看得出來,連通南北,尤其是把東南的錢糧運到北直隸,有力地支持了九邊。
水運,耗費總比陸運要低得多,它勾連了錢塘江、吳江、長江、淮河、黃河、衛河、大清河、盧溝河等多條河流水係,以一條主血脈連接多條次血脈再連通密密麻麻的細血管,進而把浙江、南直隸、山東、北直隸、河南、山西甚至陝西連成了一片。
壞處也是顯而易見。
用王恕的話說:“極窮地方民力,纖夫、腳夫、水夫、船夫,無不以運河兩岸州縣徭役支應。漕運越繁忙,徭役越繁重,民力越疲乏,地方越困頓。惠近半大明卻累及兩岸。”
王恕的話得到大家的一致讚同。
“殿下,你覺得有何良法解決這一問題?”馬文升代表眾人問道。
“你們覺得該用何法?”朱見深還是老規矩,不先表態,先問問大家的意見。
劉健建議,從惠及的諸布政司,浙江、南直隸、山東、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抽調民夫,輪流來運河應支。
這個建議被王恕、馬文升當初駁斥。
從各布政司抽調,路途遙遠,民夫應徭役需要自備的糧食衣被,更加多,負擔更加重。
水土不服,山高水遠,傷亡率可能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而且行途耗費時間,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徭役在輪換的路上白白耗費掉。
王恕提出,漕運所用漕丁,全部由民夫改為專職的軍衛。按照太祖皇帝“幹一行愛一行,世世代代幹一行”的祖訓,編製漕戶,例同軍戶、匠戶和鹽戶。
這一建議得到了在場大多數人的讚同。然後大家熱情高漲地看著朱見深,期盼著他的意見。
“東陽,還記得我們學《王莽複古》,我提及他的國有企業試驗?”
李東陽點點頭,“記得。”
“我覺得,京杭運河就是大明國有企業的絕佳試驗點。首先,京杭運河的運營和管理,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像現在,由途經的州縣分段負責。可以成立京杭運河總商社,然後北直隸、山東、南直隸、江東各成立一個商社...”
“國有企業首先是商事實體,它得自己養活自己。所有從運河上過的船隻,分貨客兩類,按船隻收錢。再用收來的錢雇腳夫、船夫、纖夫、水夫,維持河道疏通、水閘修葺、航行正常等運營。”
王恕開始時想出聲反駁,聽了兩句後欲言又止,再聽到後來,就不出聲了。
“成立京杭運河總商社的目的,除了試驗國有企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以運河創造的財富去養護運河,不再以兩岸州縣去供養。隻有這樣,才是良法!”
“以運河創造的財富去養護運河?”王恕、馬文升和劉健陷入到深深的思考中,全然忘記了朱見深這句話裏另一段:試驗國有企業。
八月初六,初秋漸至,北風初興,停在寧波府鄞縣三江口港區的船舶,迫不及待地揚帆南下。
朱見深一行人包了三艘大海船,跟著這股浩浩蕩蕩的潮流,出海南下。
南京城,鎮守太監金英正在書寫一封發往京師的密信。
洋洋灑灑一席話後,他又提筆添了三句:“杭氏兄弟盤桓江都,一直未南下過江。襄王府人手,一支南下廣州,一支逆江迴襄陽。魏國公府五公子徐延宗,湖廣參政胡府公子胡宗淵,已被東廠密捕,遞交京師。外人皆以為落水溺亡,屍首難尋...”
寫完後,放好毛筆的金英吹了吹信紙,把墨跡吹幹,也把粘在上麵的微塵輕輕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