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長卿與王安石小談了十日,王安石受益匪淺,原以為自己對大宋已經有了一個較深的認識。
可每當與桃君先生談論,自己對大宋的認知又涮新了一次。
或許正如桃君先生所說,這個大宋已病如膏肓了吧……
可自己的心中還是想改變這一切,大宋這個畸形的國家,他熱愛它!
大宋啊!大宋……
王安石長長的歎息,朝著桃園深深地行了一禮,隨後他帶著自己理想、帶著自己的抱負踏上了前往拯救這個國家的艱難之路。
他對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對大宋的未來也充滿了擔憂,可他依舊踏上自己的路,哪怕這條路充滿了絕望,但他還想盡自己的本分。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是他對自己理想的踐行,更是對的桃君先生的迴答。
可惜,王安石決得像桃君先生這種大才,決定隱世……
王安石走了,姬長卿對此隻是感慨萬千,哪怕他熟知曆史,在大宋考察了十幾年,可他對於大宋的統治者們依舊冷眼旁觀。
他們選擇從百姓身上盤剝,從百姓身上拿走了財富、自己,甚至是一切,可這一切並非沒有代價,隻是代價降臨,需要償還的那一天,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卻也跟隨他們一起償還。
人是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之中,沒人能獨善其身,包括姬長卿自己也是。
所以姬長卿還在等,根據希望書院數據顯示,如今的希望書院已有在讀學子四百八十九人,出仕為官的也近二十四人。
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需要漫長時間積累的過程,姬長卿一直潛藏在時間,慢慢加速,推動著量變的過程。
蜀中已盡是‘陳氏織機’,蜀中每年生產的棉布已經漸漸開始輻射整個大宋,江南也開始出現棉布,甚至嗅覺靈敏的江南商賈們,已經開始在廣南東路種植棉花,以抗擊棉布對絲綢市場的衝擊。
陳謹來找師父匯報,見姬長卿還在起草文稿,索性在一旁慢慢翻閱起自己的實驗數據。
等姬長卿放下筆,便對著陳謹問道:“子慎,久等了——”
“師父嚴重了,弟子來找師父沒別事,隻是想向您匯報一聲,您的‘稻種’計劃已經有了新結果。”
姬長卿對農業很重視,畢竟華夏作為農業大國,必須要有足夠的糧食來供應這個國家的百姓。
姬長卿連忙起身接過陳謹遞上的實驗報告,在十幾年前,姬長卿就一直在安排“農業增產”,無論這些年來商業競爭激烈,以至於現金、資金不夠,他都未曾不敢停掉這個項目,這些年來,水稻稻種的改良實驗雖然總是停滯不前,可水稻的產量卻是從兩百八十斤,提高到了三百四十七斤左右。
近些年來,蜀中因為普及“占城稻”和“天聖五改稻”,糧食的產量已經提高了近兩成。
可稻種也在不斷退化,引入新品種,攻克雜交水稻技術依舊還是遙不可及的夢。
每年光是從天下路府縣、周邊國家收集稻種,奇雲商行都需要花費十萬錢。
姬長卿名下的五百畝水田,甚至淪為了實驗田,希望書院中一直開設都有農科,可學子似乎對農科不敢興趣,除去資助的田力、薑生農戶兩個子弟外,其餘的學子隻對科舉和物理感興趣。
姬長卿深知要想改變此時人們想法,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對於學子們並未強求,隻是農科課的五個學分必須要的,否則留級,不允科考。
從田力所交上來《水稻品種退化實驗報告》來看,他對水稻品品種退化的原因已經有較為接近後世的結論,隻是實驗方法還是太過於落後了,需要再改進、再細化些。
據姬長卿所知,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品種遺傳性比較穩定,但一個優良品種經過多年推廣種植後,由於外界與人為因素影響,其優良整齊的群體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品種由純變雜,品種由優變劣,抗逆性降低,產量下降,其主要混雜原因如下:
1、機械混雜。在水稻浸種催芽、播種、移栽、收獲、脫粒、曬種、貯藏、運輸等一係列生產流通過程中,人為疏忽,沒有認真執行操作規程,都容易造成品種間甚至種間的混雜。其次前作和雜草種子的自然脫落,或者施用混有作物和雜草種子的未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都可造成機械混雜,直接降低了品種的純度,影響到品種生長整齊度和豐產性。
2、生物學混雜。一般情況下,水稻的自然雜交率一般在4%左右,因此水稻優良品種多年種植不進行提純複壯,由於與其它品種進行的自然雜交等自然因素都可使優良品種下代植株性狀發生分離,雜株增多,品種退化。
3、環境條件不良與栽培管理不當。一個水稻優良品種的優良性狀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下形成的,即良種與良法要配套,良種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如果不能保證一定的環境條件,優良品種由於自然選擇使品種產生適應性變異,適應性強的個體往往豐產性較低,年複一年,適應性強的個體增加,就會導致品種逐步退化、變劣。
但此時運輸、條件都靠人力,不存在這些因素,唯有田間管理太過粗糙了。
姬長卿讓陳謹把田力、薑生找來,與他們交流了現在的實驗,並讓陳謹、沈括負責幫忙改進實驗工具。
為了表示對兩位學生的支持,姬長卿從書院的管理經費中批了三萬錢給田力、薑生,更為促成實驗,特批了農業溫室大棚的修建。
“子苗、子育,農糧大事,事關國計民生,你們二人且放心大膽的去做,一切由我為你們兜底,此次若成,稻種便命名為田薑稻,為師親自命人你們造像刻石,立於農學堂。”
姬長卿的話,讓兩個學生熱血沸騰不已,當即便向姬長卿立下軍令狀:“夫子放心,我二人本就莊戶子弟,幸得夫子垂青,教我等識字讀書,又傳授我等秘術,弟子自當竭盡全力,死而後已,以報夫子!”
可每當與桃君先生談論,自己對大宋的認知又涮新了一次。
或許正如桃君先生所說,這個大宋已病如膏肓了吧……
可自己的心中還是想改變這一切,大宋這個畸形的國家,他熱愛它!
大宋啊!大宋……
王安石長長的歎息,朝著桃園深深地行了一禮,隨後他帶著自己理想、帶著自己的抱負踏上了前往拯救這個國家的艱難之路。
他對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對大宋的未來也充滿了擔憂,可他依舊踏上自己的路,哪怕這條路充滿了絕望,但他還想盡自己的本分。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是他對自己理想的踐行,更是對的桃君先生的迴答。
可惜,王安石決得像桃君先生這種大才,決定隱世……
王安石走了,姬長卿對此隻是感慨萬千,哪怕他熟知曆史,在大宋考察了十幾年,可他對於大宋的統治者們依舊冷眼旁觀。
他們選擇從百姓身上盤剝,從百姓身上拿走了財富、自己,甚至是一切,可這一切並非沒有代價,隻是代價降臨,需要償還的那一天,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卻也跟隨他們一起償還。
人是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之中,沒人能獨善其身,包括姬長卿自己也是。
所以姬長卿還在等,根據希望書院數據顯示,如今的希望書院已有在讀學子四百八十九人,出仕為官的也近二十四人。
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需要漫長時間積累的過程,姬長卿一直潛藏在時間,慢慢加速,推動著量變的過程。
蜀中已盡是‘陳氏織機’,蜀中每年生產的棉布已經漸漸開始輻射整個大宋,江南也開始出現棉布,甚至嗅覺靈敏的江南商賈們,已經開始在廣南東路種植棉花,以抗擊棉布對絲綢市場的衝擊。
陳謹來找師父匯報,見姬長卿還在起草文稿,索性在一旁慢慢翻閱起自己的實驗數據。
等姬長卿放下筆,便對著陳謹問道:“子慎,久等了——”
“師父嚴重了,弟子來找師父沒別事,隻是想向您匯報一聲,您的‘稻種’計劃已經有了新結果。”
姬長卿對農業很重視,畢竟華夏作為農業大國,必須要有足夠的糧食來供應這個國家的百姓。
姬長卿連忙起身接過陳謹遞上的實驗報告,在十幾年前,姬長卿就一直在安排“農業增產”,無論這些年來商業競爭激烈,以至於現金、資金不夠,他都未曾不敢停掉這個項目,這些年來,水稻稻種的改良實驗雖然總是停滯不前,可水稻的產量卻是從兩百八十斤,提高到了三百四十七斤左右。
近些年來,蜀中因為普及“占城稻”和“天聖五改稻”,糧食的產量已經提高了近兩成。
可稻種也在不斷退化,引入新品種,攻克雜交水稻技術依舊還是遙不可及的夢。
每年光是從天下路府縣、周邊國家收集稻種,奇雲商行都需要花費十萬錢。
姬長卿名下的五百畝水田,甚至淪為了實驗田,希望書院中一直開設都有農科,可學子似乎對農科不敢興趣,除去資助的田力、薑生農戶兩個子弟外,其餘的學子隻對科舉和物理感興趣。
姬長卿深知要想改變此時人們想法,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對於學子們並未強求,隻是農科課的五個學分必須要的,否則留級,不允科考。
從田力所交上來《水稻品種退化實驗報告》來看,他對水稻品品種退化的原因已經有較為接近後世的結論,隻是實驗方法還是太過於落後了,需要再改進、再細化些。
據姬長卿所知,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品種遺傳性比較穩定,但一個優良品種經過多年推廣種植後,由於外界與人為因素影響,其優良整齊的群體會發生變化,從而使品種由純變雜,品種由優變劣,抗逆性降低,產量下降,其主要混雜原因如下:
1、機械混雜。在水稻浸種催芽、播種、移栽、收獲、脫粒、曬種、貯藏、運輸等一係列生產流通過程中,人為疏忽,沒有認真執行操作規程,都容易造成品種間甚至種間的混雜。其次前作和雜草種子的自然脫落,或者施用混有作物和雜草種子的未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都可造成機械混雜,直接降低了品種的純度,影響到品種生長整齊度和豐產性。
2、生物學混雜。一般情況下,水稻的自然雜交率一般在4%左右,因此水稻優良品種多年種植不進行提純複壯,由於與其它品種進行的自然雜交等自然因素都可使優良品種下代植株性狀發生分離,雜株增多,品種退化。
3、環境條件不良與栽培管理不當。一個水稻優良品種的優良性狀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下形成的,即良種與良法要配套,良種才能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如果不能保證一定的環境條件,優良品種由於自然選擇使品種產生適應性變異,適應性強的個體往往豐產性較低,年複一年,適應性強的個體增加,就會導致品種逐步退化、變劣。
但此時運輸、條件都靠人力,不存在這些因素,唯有田間管理太過粗糙了。
姬長卿讓陳謹把田力、薑生找來,與他們交流了現在的實驗,並讓陳謹、沈括負責幫忙改進實驗工具。
為了表示對兩位學生的支持,姬長卿從書院的管理經費中批了三萬錢給田力、薑生,更為促成實驗,特批了農業溫室大棚的修建。
“子苗、子育,農糧大事,事關國計民生,你們二人且放心大膽的去做,一切由我為你們兜底,此次若成,稻種便命名為田薑稻,為師親自命人你們造像刻石,立於農學堂。”
姬長卿的話,讓兩個學生熱血沸騰不已,當即便向姬長卿立下軍令狀:“夫子放心,我二人本就莊戶子弟,幸得夫子垂青,教我等識字讀書,又傳授我等秘術,弟子自當竭盡全力,死而後已,以報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