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三年,春四月。


    經過三年的發展,奇雲商行、陳氏商行已經成為了梓州府乃至蜀中數一數二的商行。


    趁此機會,姬長卿命於掌櫃收購了城外一座荒山,這座荒山當地人稱為“簸箕山”,從地形上看,的確是像一個簸箕。


    姬長卿覺得這個名字不太好聽,於是便改為方硯山,畢竟要在這裏修一座學校,帶點文氣也好。


    方硯山東麵不遠處就是涪江,西麵是也有幾座山,樹木倒是茂盛,隻不過山下是連片都耕地,不好盤下來。


    改了方硯山的名字,姬長卿帶著匠人在山中考察了五天,這才選了一處背山麵水的位置。


    確認好書院的選址後,姬長卿便從陳府借來管家陳伯,讓於掌櫃、陳伯、陳謹負責采買建材、雇傭工匠、核算成本。


    他自己則是親自操刀設計整個書院。


    姬長卿準備采用中西結合式的設計方案,整天結構上以西式規劃為主,節約土地資源。


    以塔樓式圖書館為中心,搭建走廊鏈接會議廳,左右兩側為理工、人文兩個學院,理工學院除了教室,還有實驗室等場地,占地規模最大。


    人文學院,除了教室還有專門有的演講、辯論場。


    除此之外,就是操場、宿舍、食堂。


    這樣規劃下來,隻怕沒有五年怕是修不完,而且所花費之大,就連負責核算成本的陳謹,就不禁覺得太費錢了。


    在沒有朝廷財政的支持下,就個人而言,想要建成這麽龐大的書院,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三十萬兩銀子。


    三十萬兩銀子!這幾乎是朝廷一年的歲貢。


    姬長卿知道自己規劃的書院耗費時間長,花費巨大,但他也不打算一口氣建完,將整個書院劃分為五期工程,第一期工程先以圖書館、教室為主,圖書館可以先規劃好,但教室可以從現在開始動工。


    一期工程預計耗費一年半的時間,投入六萬兩銀子。


    關於書院的名字,姬長卿苦思了三天,最終於陳謹商量後,定名為希望書院。


    本來工匠們是打算用木材修建的,可姬長卿和陳謹核算了一下成本,發現使用木材修建,成本絕對不止六萬兩。


    為了降低成本,姬長卿和陳謹又開始專研,弄出的水泥。


    姬長卿不是理工生,好在他曾看過後世一個有關於“穿越者”的科普視頻。


    水泥的原材料無非是黏土、磚塊陶瓷碎片以及其他耐火材料(礦渣、煉鐵爐裏的廢渣、爐渣灰等),然後各種材料單獨按火藥的配比取比例,再加入一定的2的生石灰和少量的熟石膏


    此後將全部材料洗淨、烘幹,然後碾碎磨細,按比例摻混後一起磨細。


    磨細可以用錘砸,也可以用石碾壓,反複過篩研磨,磨細的程度要能通過麵羅,磨得越細,強度越高。


    按這種法子製作出來的水泥,雖不比標準水泥的強度高,但成本也比傳統的土木結構還要堅固,最關鍵的成本得到控製,一顆木材采購約五至十貫錢,三合土造價約四貫錢。


    而這種土法水泥,成本不過三貫錢,雖然前期成本會高一些,可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成本一定會降到兩貫錢。


    燒製完,測試強度,姬長卿發現這種水泥幹至少需要二十天左右養護,強度也不比他印象中的水泥。


    水泥生產的過程,會產生大量飛塵,人如果長期吸入會導致塵肺病,為了避免塵肺病,姬長卿實驗時不會讓陳謹參與,隻讓他在一旁負責記錄實驗數據。


    訂製了一批紗布口罩,姬長卿又雇傭了一批燒陶工匠,一再強調讓他們帶好口罩,不帶口罩將罰錢後,四月末,第一批水泥終於開始投入使用。


    隻可惜沒有鋼筋,宋朝沒有鹽鐵引是不能做鹽鐵生意的,蜀中雖然盛產鹽鐵,但鹽鐵引一直由蜀中的幾個名門望族把持著。


    就算是梓州知府也無法從他們手中弄來鹽鐵引,畢竟人家世代在蜀中經營,而梓州知府也隻是梓州的一名過客而已。


    況且知府的政績大多都靠這些人的支持,譬如修路塔橋、捐學,這些都需要這些大戶人家的支持才行。


    沒有鋼筋,隻能選擇更加方便,韌性更好的竹筋代替。


    姬長卿曾看過一篇報道,早在50年代末時,不少地方使用竹筋替代,以節約鋼材,由於竹與鋼之間的強度不可比擬,所以這種低強度製品僅能取代部分要求較低的場合。


    考慮到蜀中多地震,姬長卿並不打算將書院的建築建高,而是想辦法增加強度、抗震性能。


    其實姬長卿還是低估了這個時代的匠人,在聽到他提的抗震時,工匠們雖然詫異他一個讀書人竟然懂這些,但還是耐著性子姬長卿保證,他們建的宅子、塔樓,還從未塌過,就算是過了幾百年,也依舊可以住人。


    倒是這水泥,他們也是頭一次見,還需要時間摸索,畢竟此前他們用的都是三合土。


    這水泥雖然比三合土造價便宜,幹得也快,可畢竟事關自己的名聲口碑,也關乎人命,況且修得還是學校,萬一出了問題,這可損大了陰德,羞先人啊!


    姬長卿本以為造出水泥後,一切都不是問題,可匠人對水泥這種新材料保持懷疑的態度。


    他一時間也沒有好辦法,隻能找幾個工頭勸說道:“丁三,你放心,這水泥我很清楚,它比三合土好用,而且用起來也簡單方便,隻需要你加點水和沙子攪拌混合,就可以用來砌磚敷牆了。”


    “不行不行,主家,這水泥我們也沒用過,萬一要是砌牆倒了,那我們的名聲就臭了,還有這修的書院,將來都是給讀書人、貴人們讀書的地方,萬一要是出問題了,那是要折壽下陰司受罰的。”


    “丁三,我知道這書院,事關重大,但我手裏就這些錢,光是買木材、磚石的錢都要幾千貫錢了,更何況還要運輸到這裏,三合土賣得最貴了,且不說麻煩不說,而且還等個把月才能幹透。


    丁三,不瞞你們,這間書院我打算修成全大宋最大的書院,每年不光收一千名學生,而且我還要將他們個個悉心培養能造福大宋的人才,且不說能考科舉當官的有幾人,但在我這個書院之中,我會教他們讀書,我要教他們如何去讓糧食增收,讓布織的更多,讓大宋的老百姓過得好一些,至少每家每戶都能吃上肉。”


    丁三等人被姬長卿描繪的前景深深吸引了。


    就連他們之中,話最少,隻會低頭幹活的漢子,都開口問道:“這怎麽可能?”


    “這是可以做到的,千年以來,我們研究的就是這些,有人研究農學,想辦法改進糧食品種,有人研究如何防止蝗災、旱災,有人研究曆法天文,有人研究如何把房子修得更好更漂亮,這水泥,就他們研究的成果之一,我沒有他們的天賦,隻能做出這個簡單的水泥,而且我告訴你們,還有人研究出來過一種高產的稻子,能畝產千斤。”


    “多少?”


    “一千斤!”


    “我的老天爺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文華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姬子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姬子夢並收藏大宋文華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