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長卿希望能遠離鬥爭,從不經意間改變大宋,改變華夏的命運。
華夏不缺智慧,卻很缺發現和運用這些智慧的人。
古人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術已經有了長期開發,大宋最有名的科學家沈括。
他是大宋最全麵的科學家,一生涉及了數學、自然、天文、農學、軍事、軍事工程、醫學、音樂等。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
被譽為“我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華夏科學史上的裏程碑”,推動了華夏的科技大發展,代表作有《夢溪筆談》《良方》《靈苑方》等。
宋仁宗天聖九年,沈括出生於杭州錢塘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搜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佑二年,沈周知明州,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姬長卿很想讓將沈括培養成一個‘大宋牛頓’,但眼下沈括並未出生,姬長卿隻能繼續等待。
造紙術的改進一直沒有突破,姬長卿並不是化學、物理專業的人,作為一個文科生,能記住造紙術發展的大概路線,已經不錯了。
紙的成本真正降下來,惠及百姓是在民國時期,隨著化學工業技術的發展,造紙技術也迎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在化學藥劑的催化下,造紙的原料,不在需要長達三個月的漂洗、搗碎等繁瑣的過程,隻需要短短幾天,就能完成人工長達三個月的勞動。
提起民國時期的造紙發展史,姬長卿忽然想起了,曾在近代手工業史課上,許教授曾經說過:造紙在我國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曆史,但直到近代,外國機器製造的紙才傳入了我國,並且正在迅速地取代那些粗糙的土紙。然而舊的造紙方法在偏僻的農村裏依然還存在,用以製造土紙最常用的原材料是稻草、毛竹、桑樹枝。在造紙地區的路上經常能夠見到苦力們挑著一捆捆的毛竹和桑樹枝去造紙作坊作為造紙的原料。
在江浙地區的富陽一帶,在這兒仍然還在生產的紙主要有三種。
姬長卿記不得種類了,但使用人群主要是百姓、貧窮的讀書人、有一定資產的知識文人。
許教授曾詳細介紹過,清末時期的造紙方式,根據使用的原材料,造紙的步驟也會有變化。
在生產草紙的時候,先把稻草堆在露天裏,並且不斷地往草垛上潑水,並在兩周之內不時地翻動草堆,或將其重新垛一下。
由於在這段時間內稻草一直保持著濕潤,所以稻草纖維也已軟化。兩周之後,這些半腐爛的稻草被放進一個池子,並將其跟熟石灰混合在一起。
大約370磅石灰比4000磅的稻草,再加上一些水。
然後再牽一頭水牛到那個池子裏,在那兒踐踏20-30分鍾,以確保熟石灰與稻草完全混合在一起。接著,人們會把浸軟的稻草從池子裏撈出來,堆積在一起。
當時的記錄者是一個外國人,因此他的記錄很具有參考價值,外國人在後來記錄中這樣描述:“隻要那堆腐爛的稻草冒出水汽時,就需要將它翻個身了。這個腐爛的過程一般會持續三四天,在這段時間裏,草垛大概要翻四五次。”
當然在生產草紙的預備過程中,可以把部分腐爛的稻草扔進一個有熟石灰跟水混合的池子裏,以加速稻草的腐爛。
“浸漬過程完成之後,紙漿被從池子裏撈出來,放在一個水槽裏。人們會再次牽來一頭水牛踐踏紙漿。這之後紙漿會被裝進粗麻布口袋,袋口紮緊之後,投入鄰近的一條小溪,讓小溪中的流水反複衝洗,石灰被洗淨之後,再拉出水麵,擠去麻袋裏的水分,使麻袋裏隻留下了一大塊均質的紙漿。
紙漿被再次放入一個長42英寸、寬18英寸、並有三條腿的紙槽,和上清水。造紙到了這一步,就需要特殊的技藝了。造紙工站在茅屋工坊的紙槽後麵,手裏拿著一個做工精細、長方形、並分為三層的篩子。他把篩子放入紙漿和水的混合體內,通過快速的左右擺動,使得篩子的底層形成一層薄薄的紙漿。在很快將多餘的水濾幹之後,他就將篩子翻轉過來,把那層紙漿倒在身邊一堆同樣的紙漿上。這堆紙漿半成品被放到壓床中輕輕地壓一下,以擠出紙漿中的水分,並被送到造紙工坊內的另一個茅舍。在那兒,工匠家裏的女人們會把紙一層層揭下來,並拿出去,在陽光下曬幹。草紙曬幹之後,就被收起來打包,並磨光草紙的邊緣,然後挑到鎮裏集市上去售賣……”
這節課姬長卿以前隻是聽個獵奇,真是怎麽也沒想想到,他竟可以將課堂聽了的趣聞,用在實踐生產上。
有了實踐啟發,姬長卿當即帶著陳謹到造紙作坊,開始安排工匠們改進生產技術。
雖然不能使用更加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但清末時期的生產技術明顯要比宋朝先進。
最直白的就是,樹皮等植物原料在微生物發酵、石灰漂洗、衝洗、搗碎後,以往需要三個月的生產時間,縮短至40天左右。
“東家,要的草紙已經造出來了,按照東家的吩咐,我們已經造出了一批草紙,正等著東家過目。”
陳謹緊緊跟在姬長卿身邊,看著師父激動的接過工匠遞上來的草黃紙,他有些不明白,師父怎麽這麽容易高興啊!
陳謹當然不明白,姬長卿這段時間用樹葉,用廁籌上廁所的痛苦。
就差點得痔瘡了!
不是姬長卿不用紙,而是哪怕最便宜的草紙,也被用來印農曆,一刀粗糙的黃紙,一刀也要五、六十文。
“這草黃紙的成本,你覺得可以定價多少?”
造紙匠葛瘸子,思索了片刻:“成本在二十錢左右,可以將價格定在四、五十錢左右。”
姬長卿點了點頭:“你們都辛苦了,傳我的吩咐,每一位工匠發五十錢的賞錢,學徒賞二十五錢,這種草紙的售價就定在三十八錢,另外你們還要多多試試,看看能不能用這種方式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竹紙、白紙。
若是有人能想辦法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白紙,我賞他一貫錢!”
“好!東家仁義!”
華夏不缺智慧,卻很缺發現和運用這些智慧的人。
古人對自然科學、生產技術已經有了長期開發,大宋最有名的科學家沈括。
他是大宋最全麵的科學家,一生涉及了數學、自然、天文、農學、軍事、軍事工程、醫學、音樂等。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
被譽為“我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華夏科學史上的裏程碑”,推動了華夏的科技大發展,代表作有《夢溪筆談》《良方》《靈苑方》等。
宋仁宗天聖九年,沈括出生於杭州錢塘沈氏家族,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裏的藏書,並隨父親宦遊州縣,到過泉州、潤州、簡州和汴京等地,接觸社會,增長見識,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強烈興趣和敏銳觀察力。
沈括自幼體弱,加上讀書十分用功,經常需要服食中藥調理。錢塘沈氏在醫藥學頗有建樹,有家傳藥學書籍《博濟方》,受家庭影響,沈括也從搜集醫方開始鑽研醫學。
皇佑二年,沈周知明州,沈括借居蘇州母舅家,從舅舅許洞的著作與藏書中得益甚多,開始對軍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姬長卿很想讓將沈括培養成一個‘大宋牛頓’,但眼下沈括並未出生,姬長卿隻能繼續等待。
造紙術的改進一直沒有突破,姬長卿並不是化學、物理專業的人,作為一個文科生,能記住造紙術發展的大概路線,已經不錯了。
紙的成本真正降下來,惠及百姓是在民國時期,隨著化學工業技術的發展,造紙技術也迎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在化學藥劑的催化下,造紙的原料,不在需要長達三個月的漂洗、搗碎等繁瑣的過程,隻需要短短幾天,就能完成人工長達三個月的勞動。
提起民國時期的造紙發展史,姬長卿忽然想起了,曾在近代手工業史課上,許教授曾經說過:造紙在我國已經有了數百年的曆史,但直到近代,外國機器製造的紙才傳入了我國,並且正在迅速地取代那些粗糙的土紙。然而舊的造紙方法在偏僻的農村裏依然還存在,用以製造土紙最常用的原材料是稻草、毛竹、桑樹枝。在造紙地區的路上經常能夠見到苦力們挑著一捆捆的毛竹和桑樹枝去造紙作坊作為造紙的原料。
在江浙地區的富陽一帶,在這兒仍然還在生產的紙主要有三種。
姬長卿記不得種類了,但使用人群主要是百姓、貧窮的讀書人、有一定資產的知識文人。
許教授曾詳細介紹過,清末時期的造紙方式,根據使用的原材料,造紙的步驟也會有變化。
在生產草紙的時候,先把稻草堆在露天裏,並且不斷地往草垛上潑水,並在兩周之內不時地翻動草堆,或將其重新垛一下。
由於在這段時間內稻草一直保持著濕潤,所以稻草纖維也已軟化。兩周之後,這些半腐爛的稻草被放進一個池子,並將其跟熟石灰混合在一起。
大約370磅石灰比4000磅的稻草,再加上一些水。
然後再牽一頭水牛到那個池子裏,在那兒踐踏20-30分鍾,以確保熟石灰與稻草完全混合在一起。接著,人們會把浸軟的稻草從池子裏撈出來,堆積在一起。
當時的記錄者是一個外國人,因此他的記錄很具有參考價值,外國人在後來記錄中這樣描述:“隻要那堆腐爛的稻草冒出水汽時,就需要將它翻個身了。這個腐爛的過程一般會持續三四天,在這段時間裏,草垛大概要翻四五次。”
當然在生產草紙的預備過程中,可以把部分腐爛的稻草扔進一個有熟石灰跟水混合的池子裏,以加速稻草的腐爛。
“浸漬過程完成之後,紙漿被從池子裏撈出來,放在一個水槽裏。人們會再次牽來一頭水牛踐踏紙漿。這之後紙漿會被裝進粗麻布口袋,袋口紮緊之後,投入鄰近的一條小溪,讓小溪中的流水反複衝洗,石灰被洗淨之後,再拉出水麵,擠去麻袋裏的水分,使麻袋裏隻留下了一大塊均質的紙漿。
紙漿被再次放入一個長42英寸、寬18英寸、並有三條腿的紙槽,和上清水。造紙到了這一步,就需要特殊的技藝了。造紙工站在茅屋工坊的紙槽後麵,手裏拿著一個做工精細、長方形、並分為三層的篩子。他把篩子放入紙漿和水的混合體內,通過快速的左右擺動,使得篩子的底層形成一層薄薄的紙漿。在很快將多餘的水濾幹之後,他就將篩子翻轉過來,把那層紙漿倒在身邊一堆同樣的紙漿上。這堆紙漿半成品被放到壓床中輕輕地壓一下,以擠出紙漿中的水分,並被送到造紙工坊內的另一個茅舍。在那兒,工匠家裏的女人們會把紙一層層揭下來,並拿出去,在陽光下曬幹。草紙曬幹之後,就被收起來打包,並磨光草紙的邊緣,然後挑到鎮裏集市上去售賣……”
這節課姬長卿以前隻是聽個獵奇,真是怎麽也沒想想到,他竟可以將課堂聽了的趣聞,用在實踐生產上。
有了實踐啟發,姬長卿當即帶著陳謹到造紙作坊,開始安排工匠們改進生產技術。
雖然不能使用更加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但清末時期的生產技術明顯要比宋朝先進。
最直白的就是,樹皮等植物原料在微生物發酵、石灰漂洗、衝洗、搗碎後,以往需要三個月的生產時間,縮短至40天左右。
“東家,要的草紙已經造出來了,按照東家的吩咐,我們已經造出了一批草紙,正等著東家過目。”
陳謹緊緊跟在姬長卿身邊,看著師父激動的接過工匠遞上來的草黃紙,他有些不明白,師父怎麽這麽容易高興啊!
陳謹當然不明白,姬長卿這段時間用樹葉,用廁籌上廁所的痛苦。
就差點得痔瘡了!
不是姬長卿不用紙,而是哪怕最便宜的草紙,也被用來印農曆,一刀粗糙的黃紙,一刀也要五、六十文。
“這草黃紙的成本,你覺得可以定價多少?”
造紙匠葛瘸子,思索了片刻:“成本在二十錢左右,可以將價格定在四、五十錢左右。”
姬長卿點了點頭:“你們都辛苦了,傳我的吩咐,每一位工匠發五十錢的賞錢,學徒賞二十五錢,這種草紙的售價就定在三十八錢,另外你們還要多多試試,看看能不能用這種方式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竹紙、白紙。
若是有人能想辦法造出更好、更便宜的白紙,我賞他一貫錢!”
“好!東家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