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末羅瑜的兩個月裏,義淨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了部派的差異。


    對部派的差異,義淨最早是在讀法顯所寫的《佛國記》中有所感受。在《佛國記》中,法顯對公元五世紀初期的印度社會狀況、民情風俗、佛教發展及山川地理等均作了較為詳細生動的記述。義淨讀《佛國記》時還很小,但他還是能夠感受到印度的佛教與中國的佛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末羅瑜待的時間比較短,義淨找到的寺廟和僧人團隊成員並不多。在通關文牒手續辦好的同時,義淨也和當地的僧團成員進行了一些交流。義淨將重點放在交流部派差異上。


    “義淨律師,請問你們大唐皇朝的僧人組織模式,和我們這裏的差別大嗎?”一位僧人問道。


    “有一些差異。”義淨迴答,“事實上,我們大唐皇朝的僧人組織模式本身就存在不少差異。”


    “差異很大嗎?”另一位僧人問。


    “差異確實挺大的。”義淨迴答,“我這次出來才發現,有不少佛逝國的人所認識的我們大唐皇朝,其實隻是我們大唐皇朝的南方,嗯,有些像我們魏晉南北朝時南朝的那些土地上的情況。北朝的情況,好像佛逝國的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佛教傳入我們國家的渠道,有從吐蕃那邊傳入的,也有從西北通過草原傳入的,還有從大海傳入的,這些傳入渠道不同,大家理解和認同存在較大差異,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那我們和佛逝國呢,您感覺差異大嗎?”有僧人看著義淨追問道。


    “嗯,有一些差異。但因為我在佛逝國隻待了半年,在這裏到總共才四五十天,看到的地方不多,很多事不敢判斷。”義淨迴答。


    “是的,其實這種現象很能理解。”一位高僧迴答,“我聽說,這種差異在佛陀去世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大約在佛陀涅盤一百多年之後,有比丘要求教團承認大天五事,結果,有的讚成,有的反對。”


    “嗯,那應該是佛教第一次分化吧,分為了讚成大天五事的大眾部和反對大天五事的上座部。”李穀一為僧人迴應道。


    “這種部派分化,佛陀應該是知道會出現的。”又一位僧人說,“畢竟,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佛教傳入的地方理解和接受佛教的程度來確定佛教的發展。隻是我聽說的不是大天五事,而是有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這一主張,這種主張被簡稱為十事。其他的和上麵一樣,有的說十事是非法的,以教團耶舍為首之諸長老比丘為代表。也有的認為十事是正確的主張。嗯,如剛才所說,僧團分為了兩部,一部為大眾部,一部為上座部。”


    “是的,很多人將這稱為根本分裂。”義淨說,“我以前聽說過一點。據說,這兩部各自發展,後來又有了更多主張上的分歧,逐漸分成了十八部,也有人說分成了二十部。”


    “我們這裏是主張分為十八部的。”一位僧人說,“從印度向南傳的,多數認為分為了十八部,而從印度向北傳的,往往認為分為了二十部。”


    “二十部主要是增加了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一位僧人補充道。


    “是的,這種分裂,為了區分此前的根本分裂,有人將它稱為枝末分裂。”又一位僧人也說。


    “這種表達挺形象的。”義淨說,“我們仿佛看到了一棵樹。”


    “是的,二十部派的說法裏,大眾部共分為九部。按十八部派的說法分為七部,他們分別是一說部、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和北山主部。這些部派往往因所強調的某種主張或者所在的位置而命名。比如,一說部主張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無實體。而出世部則強調世間法但有假名,出世間則皆是真實的。很多部派是慢慢生發出來的,比如,多聞部是從雞胤部中分出來的,製多山部是從說假部中分離出來的。”一位僧人對部派特別熟悉,很熱忱地向義淨介紹起來。義淨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多聽多學,默默記錄。這種記錄中,義淨發現,部派最好放在地圖上來展示,而不是畫成一棵樹。


    義淨將他的這個發現告訴了那位僧人,那位僧人很開心。


    “你說得太對了!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看到,根本二部分裂之後,上座部不斷向喜馬拉雅山脈一帶挪動,又分出了很多部派來。比如說一切有部、雪山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住部、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經量部等。”僧人一口氣將所有的部派說了出來,義淨有些應接不暇。


    “說一切有部?”義淨追問道。


    “是的,這一部派主張有為法和無為法等一切法都有實體,也有人叫他們說因部。”僧人迴答。


    “我在佛逝國聽到過一個詞,叫根本說一切有部?”義淨問道,“那是不是說,根本說一切有部是在說一切有部之前形成的部派?”


    “剛好相反。”那僧人答,“根本說一切有部其實是在說一切有部之後才有的說法。嚴格來說,它實際上也就是上座部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佛滅後四百年初,說一切有部複分出經量部,又作說轉部,唯依經為正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援據,以經為證。”


    “原來是這樣。”義淨讚歎。


    “其實,在說一切有部裏分出的化地部比較有趣,它是由一個名叫化地的婆羅門組建,因為他出家得了阿羅漢果,弟子相承,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了。在後來,化地部中又分出了一個部,叫法藏部。這法藏部也是取了一個人的名字,不過,他不是後來的弟子的名字,而是取的神通第一目犍連的弟子法藏的名字來命名。這一部裏,共分了五藏,分別是經、律、阿毗達摩、明咒和菩薩本行事。”那位僧人繼續介紹道。


    義淨聽著,覺得好像有些支離,但他大概聽明白了,原來部派的區別,首先是在是否要在釋迦牟尼佛的主張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提升,然後才是根據各自的側重而進一步細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麵易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麵易珩並收藏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