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四禪
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 作者:笑麵易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考慮到善行此前從來沒有去過泰山,義淨帶著善行先行前往了泰山一帶。義淨首先帶著善行到了四禪寺,向四禪寺眾多高僧多年來給予自己的指導表達了感謝,同時說明了即將出發的信息。掛單之後,義淨安排善行前往四禪寺藏書閣內閱讀律典,他自己則徑直前往了妹妹出家之處。
在唐朝,出家當沙彌是很常見的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很榮耀的事。義淨的出家,正是在爺爺和父親的堅定支持下,拜在善遇法師門下。當時,義淨的妹妹就很羨慕義淨能夠去當小沙彌。到義淨十四歲那年,當義淨以卓越的成績成為沙門之後,義淨沒有想到妹妹也漸漸堅定了要出家的心思。尤其是義淨給她講了馮翊般若寺那位名叫智仙的女尼養育楊堅長大以至於後來楊堅廣修寺廟的故事後,妹妹出家的決心讓家人都不再反對,將她送到了四禪寺附近的尼姑庵中。這當然參考了義淨的建議,而義淨的建議是充分考察之後得到的結果。
在義淨的妹妹出家之後,本來就比較喜歡清淨的、義淨的爺爺和父親也漸漸說服家人,全家漸漸離開了家族聚居地,搬到了距離四禪寺很近的地方,山茌境內的一個小村莊裏。當年全家之所以搬到張氏家族為了修道和避難而建的丙舍,並將這裏建設起來,最大的願望還是最近的一家人能夠住得近一些。
義淨為妹妹選擇四禪寺附近的尼姑庵,當時也是考慮到爺爺和父親常到四禪寺附近的丙舍裏修道靜居,可以比較容易了解當時年齡尚小的妹妹的情況。不想,這個決定最後改變了全家的居住環境。先是母親跟著住了過來,後來是叔叔伯伯他們也相繼住到了附近。這一變化,義淨始料未及,但也不難理解。
在全家都搬到山茌一帶生活後,義淨親手種下了一棵白檀樹、一棵丁香花,讓它們代替自己和妹妹,在家陪伴母親。後來,義淨的爺爺就葬在了山茌,並在這裏確定了一片張家墳地。
約了妹妹一起,兄妹倆迴到了位於山茌的家中。父親和母親以及義淨的叔叔、伯伯和幾位堂兄弟姐妹看到他們一起迴來,知道義淨肯定已快要離開前往五天竺了。
雖然不舍,他們還是隻問了一句:“什麽時候出發?”
義淨答道:“月底從土窟寺出發。”
“多少時間迴來?”他們問。
“不知道。玄奘師用了十七年,我們從海路走,順利的話,時間會稍微短一點。”義淨答。
“好,選定了路,就走下去吧,家裏一切都不用掛念。”父親道。
母親沒有多說,隻是默默垂淚。盡管從小就依著家主的意願,將兩個孩子陸續送進了寺廟,但作為母親,她還是有著各種不舍。看到孩子們取得了其他人所羨慕的成績,她雖然高興,但作為母親,她更願孩子們環繞膝前,平安終老。但是,兒大不由娘,她也漸漸開始寬心,並已在孩子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指導下,在家中持齋念佛,也算是越來越理解孩子們。隻是,她再怎麽理解,在得知兒子已經決定要萬裏遠行,路途兇險,至少要十餘年才能迴來,她還是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
從義淨決定出行開始,她就在不斷進行心理建設,希望說服自己,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在看到義淨迴來辭行,她還是發現自己控製不住情緒。
敘話不多,在夜漸深沉的時候,義淨和妹妹各自返迴了寺廟和庵堂。
第二天,應四禪寺眾僧的邀請,義淨在四禪寺內講了兩個時辰的佛教戒律。這一次,義淨選擇講的是《四分律疏》的部分內容。四分律本是佛教分部派之後,印度上座部佛教係統曇無德部(法藏部)所傳的戒律。之所以選擇《四分律疏》,還是因為去年前往長安聽法,專注聽了幾位律師講法,尤其是聽了道宣律師對佛教戒律的一些梳理後,義淨對法礪律師的《四分律疏》一些內容有了更多的思考。正因為如此,義淨決定將自己最新的一些思考分享給眾僧。
和以前每一次到四禪寺講法一樣,大家都很佩服義淨對這些內容如此精準的把握和分析。他們怎麽也想不到,關於佛教戒律,竟然有那麽多需要留意的問題。
“義淨律師,您這次在土窟寺講法達一個月,都講的是這些嗎?”在講解完成後,一位高僧問道。
“不是的。因為聽法的主要是百姓,因此,年前那一個月,我主要是講《心經》和《金剛經》,教所有人要安住於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些對他們來說更有用。”義淨迴答。
“您不是研究佛教戒律嗎?為什麽還要去學《法華經》《涅盤經》《心經》《金剛經》之類的佛經?慧智禪師不是隻念《法華經》?”有僧人不解道。
“慧智恩師並不是隻念《法華經》,隻是比較專注於《法華經》的研習。”義淨迴答,“研究佛教戒律,是為了用戒律指導我們的言行。但為什麽要這麽規定,這麽規定到底有什麽價值,這些,是需要我們深入閱讀經書去理解佛教的思想和理念才能相對比較清楚的。”義淨答道,“比如,讀《俱舍》,也就是《對論》,當我們讀懂了它主要在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掌握了其中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的細致入微的分析,清楚了解了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掌握了真實開顯四諦真理,就能明白,它是在為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而懂了這些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何要持戒了,就更能嚴謹地執行佛教戒律了。”
“咱們寺名四禪寺,其中的四禪,來自梵語catvāri dhyānāni,也稱為四禪定、四靜慮,它是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當我們了解了《心經》,就能明白,我們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所希望實現的是不同的寂靜狀態。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是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所依,故各皆稱為根本定。如果持戒修行達到第四禪時,便已脫離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禪定之災患,達到如如不動的狀態。\"義淨感慨道,“以戒為師,佛祖涅盤之時,提醒我們要以戒為師,我也是最近才真正意識到,隻有真正懂得為什麽要這麽持戒,才可能真正如法修行,最終達到最佳狀態。”
“還真是,很多小沙彌來了之後,覺得各種戒律很約束人,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去勸他們。現在想來,還是我們沒有理解為什麽要以戒為師。”一位僧人道。
義淨點了點頭。他沒有更進一步說。畢竟,隻有如法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以戒為師的重要。他說得再多,僧人們如果不能堅持去做,終究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事。要去除外在一切對人的影響,關閉心門,談何容易?!
在唐朝,出家當沙彌是很常見的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很榮耀的事。義淨的出家,正是在爺爺和父親的堅定支持下,拜在善遇法師門下。當時,義淨的妹妹就很羨慕義淨能夠去當小沙彌。到義淨十四歲那年,當義淨以卓越的成績成為沙門之後,義淨沒有想到妹妹也漸漸堅定了要出家的心思。尤其是義淨給她講了馮翊般若寺那位名叫智仙的女尼養育楊堅長大以至於後來楊堅廣修寺廟的故事後,妹妹出家的決心讓家人都不再反對,將她送到了四禪寺附近的尼姑庵中。這當然參考了義淨的建議,而義淨的建議是充分考察之後得到的結果。
在義淨的妹妹出家之後,本來就比較喜歡清淨的、義淨的爺爺和父親也漸漸說服家人,全家漸漸離開了家族聚居地,搬到了距離四禪寺很近的地方,山茌境內的一個小村莊裏。當年全家之所以搬到張氏家族為了修道和避難而建的丙舍,並將這裏建設起來,最大的願望還是最近的一家人能夠住得近一些。
義淨為妹妹選擇四禪寺附近的尼姑庵,當時也是考慮到爺爺和父親常到四禪寺附近的丙舍裏修道靜居,可以比較容易了解當時年齡尚小的妹妹的情況。不想,這個決定最後改變了全家的居住環境。先是母親跟著住了過來,後來是叔叔伯伯他們也相繼住到了附近。這一變化,義淨始料未及,但也不難理解。
在全家都搬到山茌一帶生活後,義淨親手種下了一棵白檀樹、一棵丁香花,讓它們代替自己和妹妹,在家陪伴母親。後來,義淨的爺爺就葬在了山茌,並在這裏確定了一片張家墳地。
約了妹妹一起,兄妹倆迴到了位於山茌的家中。父親和母親以及義淨的叔叔、伯伯和幾位堂兄弟姐妹看到他們一起迴來,知道義淨肯定已快要離開前往五天竺了。
雖然不舍,他們還是隻問了一句:“什麽時候出發?”
義淨答道:“月底從土窟寺出發。”
“多少時間迴來?”他們問。
“不知道。玄奘師用了十七年,我們從海路走,順利的話,時間會稍微短一點。”義淨答。
“好,選定了路,就走下去吧,家裏一切都不用掛念。”父親道。
母親沒有多說,隻是默默垂淚。盡管從小就依著家主的意願,將兩個孩子陸續送進了寺廟,但作為母親,她還是有著各種不舍。看到孩子們取得了其他人所羨慕的成績,她雖然高興,但作為母親,她更願孩子們環繞膝前,平安終老。但是,兒大不由娘,她也漸漸開始寬心,並已在孩子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指導下,在家中持齋念佛,也算是越來越理解孩子們。隻是,她再怎麽理解,在得知兒子已經決定要萬裏遠行,路途兇險,至少要十餘年才能迴來,她還是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
從義淨決定出行開始,她就在不斷進行心理建設,希望說服自己,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在看到義淨迴來辭行,她還是發現自己控製不住情緒。
敘話不多,在夜漸深沉的時候,義淨和妹妹各自返迴了寺廟和庵堂。
第二天,應四禪寺眾僧的邀請,義淨在四禪寺內講了兩個時辰的佛教戒律。這一次,義淨選擇講的是《四分律疏》的部分內容。四分律本是佛教分部派之後,印度上座部佛教係統曇無德部(法藏部)所傳的戒律。之所以選擇《四分律疏》,還是因為去年前往長安聽法,專注聽了幾位律師講法,尤其是聽了道宣律師對佛教戒律的一些梳理後,義淨對法礪律師的《四分律疏》一些內容有了更多的思考。正因為如此,義淨決定將自己最新的一些思考分享給眾僧。
和以前每一次到四禪寺講法一樣,大家都很佩服義淨對這些內容如此精準的把握和分析。他們怎麽也想不到,關於佛教戒律,竟然有那麽多需要留意的問題。
“義淨律師,您這次在土窟寺講法達一個月,都講的是這些嗎?”在講解完成後,一位高僧問道。
“不是的。因為聽法的主要是百姓,因此,年前那一個月,我主要是講《心經》和《金剛經》,教所有人要安住於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些對他們來說更有用。”義淨迴答。
“您不是研究佛教戒律嗎?為什麽還要去學《法華經》《涅盤經》《心經》《金剛經》之類的佛經?慧智禪師不是隻念《法華經》?”有僧人不解道。
“慧智恩師並不是隻念《法華經》,隻是比較專注於《法華經》的研習。”義淨迴答,“研究佛教戒律,是為了用戒律指導我們的言行。但為什麽要這麽規定,這麽規定到底有什麽價值,這些,是需要我們深入閱讀經書去理解佛教的思想和理念才能相對比較清楚的。”義淨答道,“比如,讀《俱舍》,也就是《對論》,當我們讀懂了它主要在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類別,掌握了其中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的細致入微的分析,清楚了解了流轉與還滅的因果法則,掌握了真實開顯四諦真理,就能明白,它是在為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而懂了這些之後,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何要持戒了,就更能嚴謹地執行佛教戒律了。”
“咱們寺名四禪寺,其中的四禪,來自梵語catvāri dhyānāni,也稱為四禪定、四靜慮,它是指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根本禪定。當我們了解了《心經》,就能明白,我們的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所希望實現的是不同的寂靜狀態。四種靜慮,以其自體而言,是發起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諸功德所依,故各皆稱為根本定。如果持戒修行達到第四禪時,便已脫離尋、伺、苦、樂、憂、喜、出息、入息等八種能動亂禪定之災患,達到如如不動的狀態。\"義淨感慨道,“以戒為師,佛祖涅盤之時,提醒我們要以戒為師,我也是最近才真正意識到,隻有真正懂得為什麽要這麽持戒,才可能真正如法修行,最終達到最佳狀態。”
“還真是,很多小沙彌來了之後,覺得各種戒律很約束人,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去勸他們。現在想來,還是我們沒有理解為什麽要以戒為師。”一位僧人道。
義淨點了點頭。他沒有更進一步說。畢竟,隻有如法修行到一定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以戒為師的重要。他說得再多,僧人們如果不能堅持去做,終究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事。要去除外在一切對人的影響,關閉心門,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