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祭師
南遊記:大唐三藏義淨傳 作者:笑麵易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鹹亨二年,春,正月初一。
義淨吃過午飯,來到慧智禪師的門口等待。根據佛教禮製,義淨準備了他們該準備的各種物品。
善遇法師是土窟寺的高僧,在他去世後,有著較高規格的葬禮。在他的屍骸火化之後,安置在了土窟寺高僧共有的墓地中。在善遇法師的墓旁,按照高僧的禮遇,種上了一些小樹苗,讓它們成長起來,對墓形成半包圍保護。二十四年過去了,善遇法師的墓旁那些小樹苗都已經長成大樹。不僅如此,在墓的周圍,草也已經很茂盛。盡管是冬天,雜草均已枯萎,但從枯草布滿墓地的狀況,不難看出這裏草的繁盛程度。
義淨跟在慧智禪師身後,來到善遇法師的墓前,完成了祭拜的禮儀,在冬天溫暖的陽光照射下,兩人在墓前聊了一會。
畢竟,在寺廟裏說話,人多嘴雜,遠不如這裏安靜。
慧智禪師看著義淨,良久,才歎了一口氣道:“如今箭已在弦,不得不發了。”
義淨雙手合十道:“是的,謝謝兩位恩師成全。”
慧智禪師笑道:“你昨天總結的時候,應該是留了不少話沒有說的吧?”
義淨迴答:“是的。主要是想感激兩位恩師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導。”
“這是為師該做的。”慧智禪師道,“我觀察了你最近一個多月來所做的事,覺得善遇師雖已離開了我們二十多年,但他親自教導你的五年時間裏,在你身上所種下的種子,都已漸漸開花結果了呢。”
“和善遇恩師相比,義淨所做到的,不及萬一。”義淨感慨道。
“已經很不錯了。”慧智禪師說,“善遇師生前很豪爽,每天都會布施錢財給窮人,每天三文錢。盡管三文錢看起來不多,但每天堅持這麽做,不容易做到啊。盡管我沒有看到,但我聽說,你最近連張家送來給你準備前往五天竺物資的五十兩紋銀直接送給了一位大漢?”
“是的。那大漢的衣衫雖然破爛不堪,但從布料來看,不是窮苦人家。這大漢身無分文,應已餓了許久,但從吃糕點的狀態來看,竟然沒有半點寒酸落魄感,不是普通人。我給他我的冬衣,他盡管有些訝異,但毫無小門小戶的拘謹,反而落落大方地穿在身上。從頭至尾,他沒有一點乞討的模樣,也沒有半點卑微的神情。從這些看,他應該是遇到急難了。善遇恩師在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救窮難救,隨緣而行,救急必救,盡力而為。弟子也是判斷他屬於急難,才出手相助。”義淨迴道。
“那也不用拿五十兩銀子那麽多吧?”慧智禪師道。
“義淨平時身上不留錢,那天趕巧,張家剛剛送來了一錠五十兩的銀子。”義淨迴道。
“所以,你將所有的錢都給了那大漢?”慧智禪師笑了,“這倒確實是你的風格。”
“窮家富路。過年時節,如果仍流落在外,隻能說明遇到了急難。有相對寬裕的錢,才能助他順利返迴家中。”義淨答道。“倒不是弟子真有這麽大方,如果銀子不是一錠,而是幾塊,弟子就可能隻拿一塊給他了。”
“嗯,你還是很誠實的。”慧智禪師說。
“弟子不敢欺瞞恩師。”義淨迴答。
“昨天晚上大家對你講法很是讚歎,你確實成長得很快,我很開心。”慧智禪師轉換了話題,對義淨的恭謹,慧智禪師沒有太在意。
“和善遇恩師比起來,弟子太愚鈍了。弟子聽說,善遇恩師無論學什麽都很快,以至於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曆法術數,他都非常熟悉。在學習文字、遣詞造句方麵,也非常厲害。”義淨說。
“善遇師是萬裏挑一的人才。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對文字進行貫通。他曾經豪邁地表示過:如果我不認識那個字,那一定不是字。”慧智禪師笑著迴憶,“沒有想到,現在,你也對文字掌握得比較好,還開始掌握了梵語的一些寫法。那文字就跟畫畫一樣,如果你不說那是文字,我可不信。”
“可惜,弟子天分不足,現在所學還不足以順暢交流。”義淨慚愧道,“如果是善遇師,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了。弟子聽說,善遇師當年隻用一天讀了《涅盤經》,就對大意有所掌握。後來隻用了四個月,就將《涅盤經》爛熟於胸。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善遇師因為戰亂流落到了揚州一帶。那裏的僧人聽說善遇師來自齊州一帶,對善遇師有些輕視。但善遇師用《涅盤經》征服了他們。善遇師直接背誦了《涅盤經》,並講解了經文大意。一開始,他們不信善遇師能背出《涅盤經》來,還讓兩位僧人拿著《涅盤經》對著看,結果,善遇師連書都不看,從早晨講到晚上,口若懸河,將《涅盤經》講完了三十卷。這事震驚了當時揚州一帶的僧眾,對善遇師禮遇有加。弟子現在所學,遠遠達不到善遇師當年的熟悉程度。”
“善遇師的天分,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慧智禪師感慨道,“《般若經》可是大部頭的經書,他愣是從頭至尾讀了不下百遍。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善遇師可不隻是天分獨絕,更有著常人難有的努力。所以,我們隻要努力向學,即使取得不了善遇師那麽高的成就,也定然不會太差。”
“弟子謹記。”義淨讚歎著,恭敬迴答。
“剛剛講完一個月的法,就專門邀請我到這裏來,不止是初一的緣故吧?”慧智禪師笑著問。
“是的。”義淨答道,“師父,弟子很想問您,當年是不是善遇師在去世前提示過您什麽,以至於您總是在勸我們研習佛教戒律?”
“你感覺到了?”慧智禪師笑著問。
“弟子有所感,如果不是學習佛教戒律,弟子可能至今都難以意識到,從說出來到做到之間,還有那麽遠的距離。”義淨答道。
“還記得善遇師當年撕掉他的幾乎所有作品和一大堆書籍吧?”慧智禪師笑著說道,“從那時候開始,善遇師就不斷提醒我,將來要不斷提醒弟子們,專心佛墊,以戒為師。我一直欽佩善遇師,在神通寺就以他馬首是瞻,跟隨他到土窟寺後,一直都很敬佩他,當然會謹記他反複提醒的事了。”
“弟子當真要一再感謝兩位恩師。因為有兩位恩師不斷提醒以戒為師,弟子才得以逐漸感悟到,原來說到比做到要容易那麽多,以至於終於認識到我們為什麽要以戒為師了。”義淨感慨道。
“為什麽要以戒為師?”慧智禪師問道。
“人人皆可成佛,但為什麽那麽多人無法成佛?說到底無非是沒有堅定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的信心,更沒有一往無前努力做到的勇氣。”義淨說,“很多人會想,難道佛說的就一定對?於是,往往會在做到之前,就已經放棄了。佛在講法的時候,很重視用善巧方便讓大家懂得那些道理,並要求所有人一定要先想明白了道理再擇選,信受奉行。做到的前提,是信任並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真意呢。但後世人們懂的太少了,教導他們的人也有很多時候對很多道理無法圓融理解並講出來,這就導致很多時候隻能先讓他們嚴格遵守戒律,期望他們在嚴格遵守戒律中去領悟。可是,現在能有多少人願意像義淨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恩師的監督下執行呢?”義淨感慨道。
“你是不是已預感到,再空一段時間,土窟寺可能都難以存在了?”慧智禪師問。
“恩師在,弟子不擔心。但如果恩師不在了,弟子確實很擔心要不了多久,土窟寺可能會徒有其名。”義淨坦誠迴答。
“那也是幾十年後的事了,你也不用過多去擔心。從這裏走出去之後,你的天地就不會再拘泥於這個小寺廟,到時候能幫就幫,幫不了也是他們的造化。各人因果各人扛。”慧智禪師寬慰道。
說出了憂慮,義淨如釋重負。看慧智禪師已以因果來提示自己,心裏清楚,慧智禪師也明白,當守得住底線的高僧圓寂的圓寂、離去的離去,土窟寺將會從善遇法師當年努力營建的輝煌逐漸走向沒落了。這些,不止義淨心裏有了初步的評判,慧智禪師早已有了預料。
夕陽西下,師徒二人辭別善遇法師,迴到了寺廟中。新的一年開始了,義淨嶄新的人生也將開始了。
義淨吃過午飯,來到慧智禪師的門口等待。根據佛教禮製,義淨準備了他們該準備的各種物品。
善遇法師是土窟寺的高僧,在他去世後,有著較高規格的葬禮。在他的屍骸火化之後,安置在了土窟寺高僧共有的墓地中。在善遇法師的墓旁,按照高僧的禮遇,種上了一些小樹苗,讓它們成長起來,對墓形成半包圍保護。二十四年過去了,善遇法師的墓旁那些小樹苗都已經長成大樹。不僅如此,在墓的周圍,草也已經很茂盛。盡管是冬天,雜草均已枯萎,但從枯草布滿墓地的狀況,不難看出這裏草的繁盛程度。
義淨跟在慧智禪師身後,來到善遇法師的墓前,完成了祭拜的禮儀,在冬天溫暖的陽光照射下,兩人在墓前聊了一會。
畢竟,在寺廟裏說話,人多嘴雜,遠不如這裏安靜。
慧智禪師看著義淨,良久,才歎了一口氣道:“如今箭已在弦,不得不發了。”
義淨雙手合十道:“是的,謝謝兩位恩師成全。”
慧智禪師笑道:“你昨天總結的時候,應該是留了不少話沒有說的吧?”
義淨迴答:“是的。主要是想感激兩位恩師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導。”
“這是為師該做的。”慧智禪師道,“我觀察了你最近一個多月來所做的事,覺得善遇師雖已離開了我們二十多年,但他親自教導你的五年時間裏,在你身上所種下的種子,都已漸漸開花結果了呢。”
“和善遇恩師相比,義淨所做到的,不及萬一。”義淨感慨道。
“已經很不錯了。”慧智禪師說,“善遇師生前很豪爽,每天都會布施錢財給窮人,每天三文錢。盡管三文錢看起來不多,但每天堅持這麽做,不容易做到啊。盡管我沒有看到,但我聽說,你最近連張家送來給你準備前往五天竺物資的五十兩紋銀直接送給了一位大漢?”
“是的。那大漢的衣衫雖然破爛不堪,但從布料來看,不是窮苦人家。這大漢身無分文,應已餓了許久,但從吃糕點的狀態來看,竟然沒有半點寒酸落魄感,不是普通人。我給他我的冬衣,他盡管有些訝異,但毫無小門小戶的拘謹,反而落落大方地穿在身上。從頭至尾,他沒有一點乞討的模樣,也沒有半點卑微的神情。從這些看,他應該是遇到急難了。善遇恩師在的時候,常常提醒我們,救窮難救,隨緣而行,救急必救,盡力而為。弟子也是判斷他屬於急難,才出手相助。”義淨迴道。
“那也不用拿五十兩銀子那麽多吧?”慧智禪師道。
“義淨平時身上不留錢,那天趕巧,張家剛剛送來了一錠五十兩的銀子。”義淨迴道。
“所以,你將所有的錢都給了那大漢?”慧智禪師笑了,“這倒確實是你的風格。”
“窮家富路。過年時節,如果仍流落在外,隻能說明遇到了急難。有相對寬裕的錢,才能助他順利返迴家中。”義淨答道。“倒不是弟子真有這麽大方,如果銀子不是一錠,而是幾塊,弟子就可能隻拿一塊給他了。”
“嗯,你還是很誠實的。”慧智禪師說。
“弟子不敢欺瞞恩師。”義淨迴答。
“昨天晚上大家對你講法很是讚歎,你確實成長得很快,我很開心。”慧智禪師轉換了話題,對義淨的恭謹,慧智禪師沒有太在意。
“和善遇恩師比起來,弟子太愚鈍了。弟子聽說,善遇恩師無論學什麽都很快,以至於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曆法術數,他都非常熟悉。在學習文字、遣詞造句方麵,也非常厲害。”義淨說。
“善遇師是萬裏挑一的人才。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對文字進行貫通。他曾經豪邁地表示過:如果我不認識那個字,那一定不是字。”慧智禪師笑著迴憶,“沒有想到,現在,你也對文字掌握得比較好,還開始掌握了梵語的一些寫法。那文字就跟畫畫一樣,如果你不說那是文字,我可不信。”
“可惜,弟子天分不足,現在所學還不足以順暢交流。”義淨慚愧道,“如果是善遇師,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了。弟子聽說,善遇師當年隻用一天讀了《涅盤經》,就對大意有所掌握。後來隻用了四個月,就將《涅盤經》爛熟於胸。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善遇師因為戰亂流落到了揚州一帶。那裏的僧人聽說善遇師來自齊州一帶,對善遇師有些輕視。但善遇師用《涅盤經》征服了他們。善遇師直接背誦了《涅盤經》,並講解了經文大意。一開始,他們不信善遇師能背出《涅盤經》來,還讓兩位僧人拿著《涅盤經》對著看,結果,善遇師連書都不看,從早晨講到晚上,口若懸河,將《涅盤經》講完了三十卷。這事震驚了當時揚州一帶的僧眾,對善遇師禮遇有加。弟子現在所學,遠遠達不到善遇師當年的熟悉程度。”
“善遇師的天分,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慧智禪師感慨道,“《般若經》可是大部頭的經書,他愣是從頭至尾讀了不下百遍。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善遇師可不隻是天分獨絕,更有著常人難有的努力。所以,我們隻要努力向學,即使取得不了善遇師那麽高的成就,也定然不會太差。”
“弟子謹記。”義淨讚歎著,恭敬迴答。
“剛剛講完一個月的法,就專門邀請我到這裏來,不止是初一的緣故吧?”慧智禪師笑著問。
“是的。”義淨答道,“師父,弟子很想問您,當年是不是善遇師在去世前提示過您什麽,以至於您總是在勸我們研習佛教戒律?”
“你感覺到了?”慧智禪師笑著問。
“弟子有所感,如果不是學習佛教戒律,弟子可能至今都難以意識到,從說出來到做到之間,還有那麽遠的距離。”義淨答道。
“還記得善遇師當年撕掉他的幾乎所有作品和一大堆書籍吧?”慧智禪師笑著說道,“從那時候開始,善遇師就不斷提醒我,將來要不斷提醒弟子們,專心佛墊,以戒為師。我一直欽佩善遇師,在神通寺就以他馬首是瞻,跟隨他到土窟寺後,一直都很敬佩他,當然會謹記他反複提醒的事了。”
“弟子當真要一再感謝兩位恩師。因為有兩位恩師不斷提醒以戒為師,弟子才得以逐漸感悟到,原來說到比做到要容易那麽多,以至於終於認識到我們為什麽要以戒為師了。”義淨感慨道。
“為什麽要以戒為師?”慧智禪師問道。
“人人皆可成佛,但為什麽那麽多人無法成佛?說到底無非是沒有堅定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的信心,更沒有一往無前努力做到的勇氣。”義淨說,“很多人會想,難道佛說的就一定對?於是,往往會在做到之前,就已經放棄了。佛在講法的時候,很重視用善巧方便讓大家懂得那些道理,並要求所有人一定要先想明白了道理再擇選,信受奉行。做到的前提,是信任並真正理解了佛法的真意呢。但後世人們懂的太少了,教導他們的人也有很多時候對很多道理無法圓融理解並講出來,這就導致很多時候隻能先讓他們嚴格遵守戒律,期望他們在嚴格遵守戒律中去領悟。可是,現在能有多少人願意像義淨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在恩師的監督下執行呢?”義淨感慨道。
“你是不是已預感到,再空一段時間,土窟寺可能都難以存在了?”慧智禪師問。
“恩師在,弟子不擔心。但如果恩師不在了,弟子確實很擔心要不了多久,土窟寺可能會徒有其名。”義淨坦誠迴答。
“那也是幾十年後的事了,你也不用過多去擔心。從這裏走出去之後,你的天地就不會再拘泥於這個小寺廟,到時候能幫就幫,幫不了也是他們的造化。各人因果各人扛。”慧智禪師寬慰道。
說出了憂慮,義淨如釋重負。看慧智禪師已以因果來提示自己,心裏清楚,慧智禪師也明白,當守得住底線的高僧圓寂的圓寂、離去的離去,土窟寺將會從善遇法師當年努力營建的輝煌逐漸走向沒落了。這些,不止義淨心裏有了初步的評判,慧智禪師早已有了預料。
夕陽西下,師徒二人辭別善遇法師,迴到了寺廟中。新的一年開始了,義淨嶄新的人生也將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