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多看看地球儀,少看看世界地圖!


    雍治的教育是缺失的。


    小時候不受太上皇重視,基本上沒啥關注度,就跟在兄弟們屁股後麵,在上書房讀書。


    那時候負責有問題,請教最多的,也就是張英。


    當時還不是大學士,隻是翰林院的掌院學士,後來才兼任了禮部左侍郎。


    算是有了登閣拜相的資格。


    怎麽說呢,雍治和張英,算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也算是忘年交。


    ……


    和太上皇文書一塊抵達京城的,還有賈環發迴來的信件。


    內容很簡單。


    就是囑咐賈薔和賈芸二人,跟京城裏投資關係比較親近的幾家商量一下,共同出資經營土地,以及搞科研中心的事情。


    按說得分成兩個部分。


    畢竟按照性質來看的話,搞研發和搞土地,完全是兩碼事。


    前者基本上以費用和開支為主。


    而後者以搞資產兼並為主。


    但是賈環在信中,專門指明了,必須把這兩項綁定在一起來執行。


    為的就是把風險對衝一下。


    科研這種事情,賈環沒有做過,但是也聽說過。


    是一項失敗率極高的活動。


    不說是十之八九,估計有時候連百分之一的成功率都沒有。


    多少人力物力,全都投進去了,到最後就得到了失敗的經驗。


    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當然,如果要是成功了,收益也很可觀。


    不能讓付出的人吃虧。


    “芸哥兒,三叔安排的差事,你有沒有什麽想法?”


    按照分工來說,找人拉投資什麽的,應該是賈薔的業務範圍。


    但是牽涉到了土地的購買,以及接下來的組織耕種什麽的,就是賈芸的工作了。


    也就是說,這事兒,得兩個人通力協作才行。


    “三叔的方略不都寫好了嗎?”


    “咱們照著執行不就行了。”


    賈芸也不能說是死心眼,利害關係什麽的,賈環確實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就是想拉著大家夥入股。


    拿到地之後,盈利的部分,用來補貼科研。


    直到成果出來之後,再產生的利益,才能分配給大家。


    這個周期可能會很長,屬於高風險高迴報型的項目。


    “你不知道,那些人可賊著呢,要是看不到迴頭錢的話,估摸著想讓他們拿銀子的話,肯定是千難萬難。”


    永遠不要低估人的智慧。


    一開始的時候,賈環推動的各個項目,速度都很快。


    一方麵是能夠保障盈利。


    另一方麵,也是大家都不太懂項目的內在邏輯,看在太上皇領投的麵子上,也都沒有那麽多的顧慮。


    但是這次不一樣。


    土地這玩意兒,大家都挺熟悉。


    賈環給出的這個盈利方式,以及不太確定的迴報率,確實挺難打動人。


    “先試試吧,不行的話,再跟三叔匯報。”


    賈芸始終認為,隻要遵照賈環的指示辦事,就肯定不會出什麽差錯。


    說實話,更深層次的原因,賈芸也想象不到。


    利益的獨享和共享,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


    運河,龍船。


    雍治的聖旨,在第二天一大早就下發了。


    同時還快馬加鞭的送達各省。


    太上皇和賈環坐在龍船的船頭上釣魚。


    沒辦法,河兩岸的布防需要時間,根本不可能一日千裏什麽的。


    路上總是走走停停。


    又不能上岸,賈環也不方便一直搞船震,沒有比釣魚更好的消遣方式了。


    按說運河上川流不息,魚類或許可以生存,但是想要釣上來的話,就沒那麽容易了。


    自從龍船南下之後,繁忙的運河,也終於迎來了難得的平靜。


    再加上直隸地區的來水,運河裏的生物多樣性,空前繁榮了起來。


    太上皇往後靠在椅子背上,十分愜意道:“朕自從登基以來,還從來沒有這麽輕鬆過。”


    “奏章是永遠都看不完的。”賈環也靠在椅子背上道:“微臣以為,朝廷有許多方麵的製度和規章,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沒有積極作用的。”


    “就比如官紳的土地,都有一定的額度,不用繳納稅賦。”


    “這給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朝廷不管幹什麽事情,都是要花銀子的。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開國建朝的時間越久,朝廷的各項開支就越大。


    維持和平時期的中央集權,甚至要比戰亂年代,打仗的花費高多了。


    就很奇怪。


    和高花費相對應的,就是高財政收入。


    朝廷是不搞生產活動的,所有的收入,幾乎全都來自於賦稅。


    花費越高,與之相匹配的稅賦也就越高。


    按照征收稅賦的對象來劃分,也就那麽幾種類型。


    農民、手工業者、小商人……


    總而言之,全都是底層民眾。


    而官紳之類的,包括王公貴族什麽的在內,基本上都是不納稅的。


    都是朝廷給的優待。


    新朝初立的時候,稅賦不是很重,可新增的土地也很多,經過了戰爭的洗禮之後,人口的數量也沒上來。


    人均土地的額度,還處在高位。


    收上來的糧食,繳納了稅賦之後,還有一些剩餘。


    但是隨著承平時代的到來,人口就會出現爆炸式的增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


    同時根據朝廷的政策,不納稅的土地,也會隨之增加。


    就是一個加減法。


    朝廷和百姓的開支都在增大,而新增的耕種土地,並不足以支撐這種增長。


    再加上中間官紳階層,又在不斷做大,侵蝕著朝廷的稅基。


    朝廷和百姓之間的利益衝突,就會日益嚴峻。


    直到有一天,徹底失去了平衡之後,開始爆發起義,從此萬劫不複。


    幾乎所有係統的崩塌,都是從內部開始的。


    “朝廷需要官紳來管理百姓,同時也需要調動百姓的積極性。”


    太上皇還是一貫類似的論調。


    賈環明白其中的含義。


    朝廷需要收稅,來滿足財政開支,同時也要保證,收稅之後百姓的穩定性。


    這是一對十分典型的矛盾。


    如果朝廷沒有威信可言的話,是沒有人會主動交稅的。


    真金白銀的往外掏,誰都不願意。


    而且皇帝和百姓之間,也需要有一定的緩衝層。


    皇帝總是英明的。


    犯錯誤,做壞事的,都是夾在中間的朝廷命官。


    本來嘛~


    當官也隻是一份職業。


    拿一分薪酬,幹一分事。


    突然就開始承擔薪酬以外的義務,那麽自然也會要求職責以外的權利。


    更有甚者,開始隻講權利,不講義務。


    從另一方麵來看,朝廷也確實需要轉移百姓的注意力。


    考中科舉之後,就能做官。


    一係列的福利待遇,以及特權,就全都有了。


    這是一條金燦燦的光明大道。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錦簇簇。


    朝廷需要在百姓的心中,樹立起這樣的觀念。


    差別待遇,才是進步的動力。


    隻要大家都爭著要做朝廷的官,那麽自然而言就得跟著朝廷的路往前走。


    誰也不會主動砸自己的飯碗。


    或者爭著去搶的飯碗。


    畢竟碗砸了,可就連搶的機會的都沒了。


    “管理百姓的辦法有很多,調動百姓積極性的機會也很多。”


    賈環明白太上皇的意思。


    不就是讓下麵的人相互卷,隻要不影響上層的利益就行。


    對於皇帝而言,百官也隻是下麵。


    “有肯定是有的,但是從風險和成本的角度考慮,恐怕沒有比眼下這個策略更合適的了。”


    也就是賈環的視角比較高,能夠看清楚其中的內在邏輯。


    索性太上皇也就敞開心扉了。


    不然的話,有些事情是絕對不會承認的。


    就好像有些朝廷官員,當了半輩子的官,都沒有明白身處其中。


    “說說高產糧食的事兒吧,你確定有把握?”


    “應該沒什麽問題,事情的關鍵在於搞清楚決定糧食產量多寡的關鍵因素是什麽,隻要搞清楚了這個原理,再操作起來就容易一些。”


    大秦的農業生產還處於初級階段。


    基本談不上什麽科學種田。


    即便是最原始的小田變大田,搞農場化的規模生產,都能增加不少的產量。


    這些還隻是管理層麵的事情。


    要是科研能夠跟得上的話,肥料,種子,農藥什麽的。


    稍微突破一項,就是質的飛躍。


    “你說的這個倒是挺有意思,千百年來,大家隻知道種地,都知道麥子可以隻種在旱田裏,而稻子必須種在水田裏,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都是按照老一輩人的囑咐,手把手傳授下來的,從來就沒想過為什麽要這麽做。”


    做管理的都是偏向文科,這是有著天然缺陷的。


    對於自然科學類的東西不理解,就會容易視角狹窄。


    許多事情都存在著另外一條出路,隻是需要從技術上來解決。


    不然的話,單純依靠有限的生產力,去解決無限的內耗矛盾,隻能是越理越亂。


    “在直隸以北的有些地方,種糧食的話,基本上隻能一年種一茬。”


    “但是往南走的話,到了黃河,到了中原地區,基本上就能一年兩茬或者兩年三熟了。”


    “要是再往南的話,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單純數量頻率上的差異,就已經很明顯了。”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麽?”


    “都是微臣所提出的關鍵性的問題。”


    賈環確實想讓大家意識到,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但是也知道,這玩意兒眼下在大秦朝基本上就是異端。


    主流的社會形態,還是在重視科舉考試上。


    畢竟那玩意兒通過了之後,就能做官,是個穩定的特殊行業。


    研究種地能有什麽前途?


    子子孫孫都種地?


    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一項技術的研究,並不能帶來足夠收益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鼓勵性措施,全都是廢話。


    和朝廷的鼓勵是一樣的道理。


    “你說的這些,朕都明白,確實意義非凡。”


    “隻是什麽時候能出成果,能做出多大的成果,是不是都得打個問號?”


    “相同的投入,如果要是放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多造幾條戰船,用來跟其他的番邦小國進行糧食買賣,是不是能更快,更有效的解決糧食的問題?”


    賈環之前就提出了三條解決糧食問題的路徑。


    增大種植麵積,提高單位產量,還有就是糧食的外來輸入。


    單純就難度而言,提高單位產量是最難的。


    而增大種植麵積,則是被兩人直接忽略了。


    時局到了今天這個地步,以眼下的技術,能種的地,肯定都種了。


    剩下的就是為外來輸入這條路了。


    抉擇自古兩難。


    賈環肯定是想走技術路線,這玩意兒常年累月的積累,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


    也能改變固有的利益格局。


    但是在太上皇看來,外來糧食的輸入,可能會更加劃得來。


    屬於明顯短平快的解決方案。


    遇上不開眼的,順便還可以開疆拓土。


    對於太上皇這一代上馬能帶兵的皇帝而言,是不可能讓文官扣上禮儀道德的大帽子的。


    為什麽在北邊修長城,而不是長期占有土地。


    歸根到底的原因還是劃不來。


    種不了地就沒有什麽經濟價值,屬於天然虧本的買賣。


    大秦的技術,可不比現在。


    礦產資源什麽的,根本搞不出來,也利用不了。


    就算給你個鋰礦,你也造不出鋰電池。


    即便是以現在的技術條件,南北極還是有許多地方開發利用不了。


    依然還是大麵積的荒地。


    以及冰川大量的淡水資源什麽的。


    不過有一個不好不壞的消息。


    據說因為全球變暖的緣故,原本一直被冰層封死的北極圈,已經開始逐漸融化了。


    一些原本不存在的海上航線,也可以投入使用。


    這必將改變全球的戰略形勢。


    都說地球是圓的,實際上這種說法是完全扯淡的。


    地球光從名字判斷,就知道是特麽的一個球體,是個球!


    球麵上的兩點,最短的路線,是這兩個點與地心的連線,所構成的扇麵,與球麵的交界線。


    這也是為什麽,從漂亮國的西海岸,到魔都的航線,不是直接橫穿太平洋的一道直線,而是需要往上飛到阿拉斯加,感覺像是飛了一道弧線的原因。


    研究地球的時候,多看看地球儀,少看看世界地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翻雲覆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千公裏加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千公裏加急並收藏紅樓翻雲覆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