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要講的劉沅,可能研究曆史或者中文的道友聽說過,其他道友可能還真不知道這位是何許人。


    本篇開篇就講了,隨著正統道教的失勢,再加上千百年的深入到骨子裏的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有統治階級的支持,自以為占據著大勢,那種用鼻孔視人的優越感,使儒學界對佛、道一直有著偏見的。所幸,由於比較接地氣,道教世俗化、民俗化的深入使它在民間如野草一般的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散落在江湖中的讀書人則一般不太排斥佛祖和老子,他們多少都會看些道書。百姓們呢,雖然沒錢去讀四書五經,但是對城裏、村裏隨處可見的佛寺、道觀卻異常熟悉,所以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廣大讀書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佛、道,往往會把他們和孔孟等聖人放在同等地位來看待的,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儒、道、佛合起來的打磨。三教互融千百年了,其實越有文化的大儒,對佛、道的研究就越深入,其中就包括槐軒學派的創始人,劉門的門主劉沅。


    南懷瑾就曾經提到過劉門,說劉沅“初以博學鴻儒,不獵功名,歸而學道,相傳得老子真傳,居山八年而成道。以儒者而兼弘佛道之學,著作等身,名震當世,世稱其教曰劉門。長江南北,支衍甚多,而尤以閩浙為盛。”


    幾句話,讓我們對劉門、劉門教和劉沅有了一個非常簡練的印象,下麵就講一講劉沅和他的劉門。


    姓名:劉沅,字止唐、納如,號槐軒、青陽子、青陽居士、碧霞居士


    出生時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去世時間:鹹豐五年(1855年)


    籍貫:四川雙流雲棲裏


    主要貢獻:開創槐軒學派


    主要著作:《槐軒全書》


    劉門在四川,但是劉沅的祖籍卻是在湖北麻城孝感鄉,在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間,先祖劉朝弼因避戰亂舉家才搬到了四川眉州。四川就是個寶地,受戰亂影響較其他地區少得多,所以劉家先祖才選擇來這裏避難。到四川穩定下來以後,劉家憑借底蘊,很快就穩定下來,先後幾世先祖入朝為官,逐漸發展成為望族。


    劉沅的五世祖叫劉坤,據說對易經極為精通,沒事也愛給別人起個卦,看個風水什麽的。當時正值明末清初,那段曆史道友們都清楚,寶地四川也沒能逃過戰亂的影響,麵對越來越亂的時局,劉坤便算了一卦,對家裏人說:“據我神算可知,此地不久將有亂兵過境,還是早點跑路為上策。”於是舉家搬到了今天的成都西邊的溫江縣公平鎮,從此劉家人就在這一帶半耕半讀,定居下來。隨著家族的開枝散葉,劉沅一支逐漸遷到了今天的雙流縣柑梓鄉三聖村。


    劉沅的爺爺劉漢同樣是一位易學高手,估計也是家傳絕學吧。到他老爸劉汝欽(1730-1789)也是好學生,幼承家學,累進太學,同樣是位易學高手。當年正好四川有一場小金川之亂,劉汝欽曾經在一個叫嶽鍾琪的手下做幕僚隨軍出征。劉汝欽的情商相當高,為人還有一股豪士之風,出手也大方,交下了不少好友,不過弄得家裏也經常揭不開鍋,老媽向氏也是毫無怨言。


    這就是劉沅家庭的大致情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劉沅出生在三聖村。總體來說,先祖們為劉沅的成長積攢下了足夠的積澱,祖輩的耕讀傳家為他提供了後天的成長養分,特別是易學的傳承,為他構建自己的思想體係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和劉一明、閔一得相似,劉沅同樣是體弱多病,同樣是聰明過人,家族又有讀書的傳統,為人又勤奮好學,據說七歲能文,在鄉裏博了一個神童的美稱。


    劉沅的學業開始很正常,乾隆五十年(1785年),劉沅在雙流縣進了癢生,後來一直跟隨當地貢生古鶴峰學習。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劉沅被選為貢生,同年,老爸劉汝欽去世,劉沅便開始在鄉裏執教。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劉沅在成都考中舉人,是年25歲。再往上考,學業就不那麽順利了,不過他的哥哥劉芳皋卻比他順利得多。嘉慶元年(1796年),劉芳皋在北京中進士,查了一下,他中的是三甲六十六名。那一屆的狀元是趙樸初先生的先祖趙文楷,授翰林院庶吉士,劉沅則名落孫山。


    哥哥進京時,劉沅也一路陪同,當路過陝西紫柏山留侯廟(還有一種說法是湖北當陽紫蓋山)時,遇到了在那裏隱居的靜一道人。關於這位道人的記載不多,劉沅在注《道德經》的時候曾經提及過他,“……道出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升”。二人一番交談,誌趣相投,靜一道人便給劉沅講了很多道門的經義,還送了一套呂洞賓注的《道德經》。


    據劉沅後來說,讀了這本書後,“訝其與吾儒同”。其實,儒學和道家的經義本就有諸多相通之處,劉沅認識到這點以後,便留意找一些道門的經書來讀,可以說,這次奇遇對劉沅今後“以儒為宗,旁及佛道”的學術研究之路有著直接的影響。另外,這部呂祖注的《道德經》由於得到了劉沅的認可和推薦得以印刷傳世,這是後話。


    在北京期間,劉沅兄弟收到了家裏的來信,得知劉芳皋的兒子不幸病故,家裏也有惡鄰侵占祖塋。要知道,老爸死的早,獨自孀居的老媽怎麽可能幹得過惡人,一氣之下得了場大病,現在正臥床不起。兄弟兩個一聽,心裏如何著急上火自不必說,哥哥身不由已,不能迴家,於是劉沅便星夜兼程往家趕。可惜當時還沒有飛機高鐵,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可是也不可能朝發夕至啊,雖然正值壯年,怎奈本就體弱的劉沅一路奔波,半路上生了一場大病。勉強迴到家裏,處理好一切以後,一連幾年都沒有緩過來。


    此後,劉沅又先後參加過三次會試,可惜都沒有高中,心情不好,身體也不好,於是便失了科舉之心,迴家安心照顧老母。


    嘉慶二年(1797年),劉沅在成都彭家場大集上碰到一個賣藥的老頭兒,“形容殊異”,於是便聊了起來。老頭兒自稱李果園,江湖上有個野雲老人的名號,今年86歲了,鶴發童顏,仙風道骨,再加上言談頗為不俗,劉沅感覺這個老人必定是高人,想想自己這副身體,用廣告裏的話就是三十歲的身體,七十歲的心髒,唉,好生羨慕啊,於是便虛心求教老人如何養生長壽。


    老頭兒說,:“看你的氣色顯然是先天不足,後天又沒有培養元氣,現在年齡也稍大了,所以必須用猛藥先固本培元,然後再存心養性,慢慢就能身強體健了。”


    劉沅一想,自己一直在家奉養老太太,正好可以調理一下身體,便誠心邀請老人跟他迴家,以便早晚請教,老人欣然答應了。


    從此,野雲老人便住在劉沅家裏,開始隻是想學一些養生之道,沒想到深入交談以後才發現,老人是一位大德高人。


    首先,在老人的指導下,劉沅一直堅持打坐靜修,多年下來,不但彌補了先天不足,身體越來越好,而且真的達到了長壽延年的效果。估計他的內功早已達到了某一境界,不但活了八十多歲,而且60歲到80歲間還連生了八個兒子。


    更重要的是,劉沅發現老人的學問淵深似海,在教導他養生之道的同時說,人人身體裏都有長生大藥,可惜世人不知道如何利用,你今後要注意存心養性,行善積德,“大德必壽”,這才是養生的正確姿勢。如此一通大道理砸過來,劉沅驚為天人,從此誠心拜野雲老人為師,老人在劉沅家一住就是8年。


    劉沅後來迴憶當年老人對他的教誨,每每感慨頗多,他就是按老人所說,遵循聖人教導,守身存身,修身養性,堅持修煉靜功,真的是受益終生,“迴思平生辛苦備嚐,幾如再世,使不遇野雲老人,早歸大暮”。


    野雲老人是何許人也無從考證,不過他在劉門內部是一個精神領袖般的存在,劉門有一種傳說,說他就是老子。有學者考證後說,野雲老人當年傳授給劉沅的是張三豐的《大道論》。前麵講到過,張三豐是三教合一、性命兼修的,如果真有這樣的淵源,那麽對劉沅儒道兼修就有很大的影響了。


    嘉慶十八年(1813年),劉沅在成都南門純化街(大概位置就在今天的上南大街和中南大街連接處的東側)買了塊地,開始修房子。因為新宅的院子裏有一株古槐,就把宅子命名為槐軒,大門兩側是劉沅手書對聯:


    書史生涯不知老至


    風雲事業願與人同


    從此劉沅在家潛心修史,著書立說,學問漸漸聞名遠近,很多人慕名來求學。此後餘生的42年,劉沅便一直在這裏居住,治學講學,沒睡過一天懶覺。


    慢慢地,學生越來越多,劉沅對學生的教導也不再限於四書五經,而是漸漸有了自己的體係。劉沅特別注意深入群眾,經常帶領門人弟子們去搞些慈善、義診、救災、捐贈、而且還開辦一些義學,慢慢地江湖上聲望越來越高,漸漸形成了一個學派,後世學術界就以他的槐軒宅子為名,稱為槐軒學派,也稱為劉門,劉沅也被尊稱為川西夫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