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到達湖口統計人數以後,發現失蹤了十七八個人。這點兒人對於大軍來說自然是微不足道,但是還沒開戰就有戰損,朱元璋心情也不好,就把火發在了周顛身上,派人押著他去江邊淹死。


    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不久周顛又跟著手下人迴來了。朱元璋就問手下:“怎麽沒把他弄死,還帶他迴來了?”


    手下一臉苦相加恐懼地說:“實在是弄不死。”


    周顛湊上來說:“先給我來點酒肉,你們慢慢聊。”


    吃完以後,周顛還有心情收拾了一下儀容,來到朱元璋麵前一躬說:“好啦,我吃飽了,你接著派人殺我吧。”


    朱元璋說:“算了,以前也不是真要殺你,實在是被你煩來煩去受不了,以後也不敢殺你了,你隨意吧。”


    這次事件以後不久周顛便自行離去了,據說去了廬山隱居,從此就沒再見朱元璋。


    這裏有一個小問題:當時朱元璋是真想淹死周顛,還是隻想嚇嚇他?在十多年以後他親自寫的《禦製周顛仙人傳》中,描寫當時餓著周顛,火燒、水淹周顛的這些情節時,那種輕鬆的語氣顯然沒有把隨便殺死一個人當迴事,即便他是個仙人,就是不知道這種無視生命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當皇帝以後養成的了。


    綜上所述,周顛最初給我們的印象主要包括能預測,會辟穀、不畏水火等,這些對朱元璋來說還隻是把他當成了一個有些特殊本領的異人,離仙人還是有差距的。


    鄱陽湖大戰以後,朱元璋經常會想起周顛,希望他能出山再幫他打天下,於是多次派人去廬山找他,可惜一次也沒找到。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不無遺憾地派人在廬山竹林寺的舊址上修了一座訪仙亭,又名周顛亭,意思是向周顛表白自己很想他,你快迴來的意思。


    轉眼就是二十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時候,老朱得了個怪病。史料記載是高燒不退,而且是舉全國之名醫都束手無策。正在生命都垂危的時候,來了一位自稱赤腳僧覺顯的和尚,說自己是廬山人,前些天山裏有一個叫周顛的隱修來找他說皇帝病了,別人治不好,他這裏有一包特效藥,托他給送過來,保證藥到病除。


    在一群太醫的監視下,覺顯命人拿來一個大金盆,先從藥包裏拿出兩片溫良藥,接著又取出一塊溫良石把溫良藥磨成了細粉,接著用一個金盞裝著磨好的藥喂朱元璋服下,果然藥到病除。


    病好後,朱元璋把覺顯請來詳細問了問具體情況。覺顯說:“周顛來找貧僧時,說自己是天池山頂的一個隱修,和當今皇帝有過一段緣分。最近沒事他去天上二十八星宿的辦公室串門,發現其中一間辦公室裏有一條蛟龍,腦袋耷拉著,無精打采的,還嘩嘩地流血。我問他這是什麽意思?周顛說那條蛟龍就是萬歲你,現在重病垂危,再不治隨時都會掛。他又說自己不方便來,所以才會托我來送藥的。”


    而送藥的這件事情又被後人進行了深度解析,進一步渲染周顛的預言能力。事情要從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的死開始,朱元璋九月就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老朱自己非常清楚這麽做會有多大的隱患,為了這個寶貝孫子能順利接班,於是從第二年殺涼國公藍玉開始給孫子鋪路。


    後麵的事就不講了,周顛送藥的解析就被後人和藍玉案聯係上了。周顛送來的藥有溫良藥和溫良石,二者合到一起就是“溫涼藥石”。加工藥的過程中用到的盞諧音就是斬,所以連在一起的諧音就是“藍玉要死,斬”。


    當然這種解釋估計朱元璋自己肯定是不知道的,至於周顛當時是不是想借這個藥方來預測“藍獄”這件事也沒人知道,反正真真假假才更有意思嘛。


    總之,病好了以後朱元璋當然非常高興,於是當年七月,朱元璋下令禮部員外郞潘善應等人去廬山立碑,用來表示對周顛的感謝。


    八月份一群使臣們帶好了禮物從南京出發,九月初便到達廬山安排致祭立碑。碑文署名是“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九月日,從事郎中書舍人臣占希原奉敕書丹並篆額”。


    這還不算,深感周顛的不凡,朱元璋迴憶了當年周顛隨他征戰的點滴,便寫了一篇《禦製周顛仙人傳》,把和周顛交往過程中的那些異事、怪事都記錄下來,把周顛說得比濟公活佛還神。


    當了二十幾年皇帝,文學水平有所提高,老朱還給周顛寫了首詩:


    跣足殷勤事有秋,苦空顛際孰為儔?


    懲消累世冤魂斷,幻脫當時業海愁。


    方各昔聞仙婁跡,天池今見佛來由。


    神憐黔首增吾壽,丹餌來臨久疾瘳。


    由於朱元璋又是傳記又是詩的一通宣傳,周顛仙人的名字逐漸上了熱搜,成功地為中國神仙譜係增加了一位成員。


    歸根到底,對周顛的宣傳是有一定政治意義的,因為這符合老朱家的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所謂大節不虧,細節無妨。周顛的神秘傳聞通過權威的官方宣傳以後,帶動了一係列有利於朱元璋的民間傳聞生成,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自己家。後來明宣宗、英宗對周顛也有進一步的官方信仰,並且一直影響到現在,可以說民間,特別是鄱陽湖及廬山一帶對周顛的信仰一直沒有中斷過。


    《倚天屠龍記》中的周顛的形象相信道友們應該很熟悉,不但武功很高,而且為人很自負,在金庸筆下即便不是主角,刻畫得也非常到位。如果迴過頭來再看看朱重八筆下的周顛,再好的形象經過他那頗顯俗鄙、堪比小學生作文的文章寫出來也好不到哪裏了。


    上麵講的陸人龍的《型世言》裏麵有一篇《奇顛清俗累仙術動朝廷》,對周顛的仙人形象也有描寫,差不多和濟公和尚的風格一樣,一個顛僧,一個顛仙,遊戲人間,非常親民。


    陸人龍對周顛的描寫,主要是以《禦製周顛仙人傳》為藍本。古人對濟公、周顛這類人物的塑造,包括《紅樓夢》裏的瘋道人和癩和尚,更多的是要表達那種神異,人們的注意力則更多地放到了那些除暴濟困的俠義、青天的情結上,可惜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沒有認識到那種反諷和批判意義的重要性,沒有能更深入地在這方麵加以挖掘。


    對了,有些人經過論證後說,金庸筆下的老頑童的原型也是周顛,看了一下感覺有些牽強,當然也可能是自己水平太低理解不了。


    五散人中的其他三位,冷謙是和朱元璋同時代的人,出身道士,和劉伯溫、張三豐是好友,不過相比道學方麵的的名氣,他更精於音律和繪畫,所以又和大量的名儒關係很好,道士身份反而有點成了副職業了。


    現存冷謙的畫很少,發現的僅有兩幅,其中一幅是他送給張三豐的《蓬萊仙奕圖》,不過有人說是偽作。另一幅是《白嶽圖》,是至正三年(1343年)他和劉伯溫一起從浙江沿江而上,在皖南遊覽白嶽的時候畫的。畫上有他和劉伯溫二人的題字,後來張居正得到此畫以後,又在這二人的題字中間題了字。傳到清朝的時候,乾隆還在畫上加蓋了印章,經鑒定,這幅畫為真跡。


    曆史上的彭瑩玉也是元末起義軍領袖,外號彭和尚,當年宣揚牟尼教,支持徐壽輝起兵,死地比較早。


    布袋和尚說不得的原型和朱元璋就沒什麽關係了,應該是五代後梁時期的契此和尚。之所以這麽說,主要是契此和尚有個特點,也是一個麵袋從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師,此人的傳說也不少,這裏就不展開講了。


    以上就是以張中、周顛為代表的五散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