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相爭是早已存在的問題了,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雙方的爭鬥就一直持續不斷,前麵也陸續講到過一些,下麵就先簡單總結迴顧一下。
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北方主要是以樓觀道為主導,圍繞著《化胡經》和《西升經》展開,南方則是以顧歡為代表,他的《夷夏論》是導 火索。總體上,當時的爭鬥都是基於民族大義,以華夏和蠻夷為中心展開,結果是雙方談不上勝負,但二教在義理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佛教的傳入,帶進來的不僅是宗教,不可避免的還會帶來一些天竺的文化、風俗,注重傳統、某些自以為是天朝上邦的中國人對於這些外來的東西很是看不習慣,道士們便出頭大肆謾罵,什麽“剪發曠衣”、“狐蹲狗踞”、“毀貌易性”……罵人沒好話,雖然這些罵人的話放到現在隻能說很文藝,但更重禮儀的古人可不這麽認為。總之就是對佛教帶來的天竺那些風俗很是看不慣,認為佛教會帶壞了我們的風俗,破壞了華夏的文明。
《夷夏論》則尖銳地指出,佛教的傳入會造成大量人口不生孩子,這就是不孝,增加了大量不納稅的人口,這就是不忠,對於以忠孝為驕傲的國人來說,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危害罪不可赦。
其後出現的《三破論》,更加尖銳地指出,佛教是入國破國,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如此惡劣無禮的宗教,就應該在中國徹底禁絕。
麵對道教界咄咄逼人的進攻,佛教界也積極應對,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擊。
針對顧歡的《夷夏論》,明僧紹作《正二教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朱存之作《谘夷夏論》進行反駁,並且還說孔子和老子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是佛祖派來教化中國的,感覺有點像小孩子打架似的。
對於《三破論》,佛教界反映更加強烈。劉勰作《滅惑論》,說佛教不僅無害於社稷,反而能教化人心,對社會穩定好處是大大滴。孝是發乎心的,不要總盯著和尚那光頭說事,人家那是怕那一頭秀發影響了偉大的教化事業,天天去洗頭燙發不費時間啊!還有,你們那個《化胡經》更無聊了,純屬“奸猾祭酒”偽造。南朝和尚玄光的《辨惑論》認為,現在不是隻有儒、佛兩教嗎?道教是什麽,那不過是儒教的小小分支罷了,怎麽這麽不知道尊卑?而且你自己都犯了“五逆六極”之罪,修煉的也全是歪門邪道,還好意思說我們大佛教如何如何,豈不讓人笑掉了頭發——嗯笑掉大牙。
總體上,這一階段的二教之爭,雙方都沒有涉及義理方麵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正統、夷夏方麵相互攻詰,前麵也分析過其中的原因。道教自漢末初建,理論體係尚處在萌芽階段,就連經書也就那麽三兩本,而佛經的傳入和翻譯同樣也需要時間來積累,打架就要用自己的長處攻擊對手的短處,大哥別說二哥,默契點就都別聊哲學那麽高深的學問了,麵子上都過得去。
當隋、唐大一統以後,隨著社會進步、政治穩定,文化、信仰又活躍起來,佛、道二教經過了知識體係的發展和儲備,感覺是時候再較量較量了,於是新一輪的爭鬥就開始了。
這一階段的佛道之爭主要發生在唐初,比較重要的有兩輪,第一輪佛道雙方出場的選手不多,分別以傅奕和法琳為代表,時間是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主張崇道反佛為導 火 索,雙方開戰,到貞觀十四年(640年),前麵講到過法琳死在去四川的路上為止,第一輪結束。
第二輪則發生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準確的說是顯慶年間(656-661)和龍朔年間(661-663),雙方圍繞道教義理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爭論。
下麵先講第一輪辯論。
作為本輪辯論賽的兩個代表隊的一辯,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傅奕和法琳了,雖然這二位在前麵都多次出鏡,但是一直沒有係統地介紹過他們,下麵就先簡單作個介紹。
姓名:傅奕
性別:男
籍貫:河南安陽(唐代叫相州鄴)
出生時間:555年
去世時間:639年
主要著作:《高識傳》
傅奕是河南安陽人,精通天文曆數,入仕以前做過幾天道士,所以對道教感情很深。
574年,就是北周武帝滅佛禁道那一年,作為儒家代表中的一員被安排到通道觀裏進修。前麵講到過這次事件,當時包括田穀十老的道教界高人,普曠、道安等佛教界的十人以及包括傅奕在內的儒家方麵的官員三方人馬,被皇帝組織在一起交流學習,當然是以道教為主導,最大的成果就是整理了《三洞珠囊》和《無上秘要》兩部重要的典籍,傅奕有幸參與了全程。
有過這樣一段經曆,傅奕對三教的思想、理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的反佛是基於對佛教的深入了解的,所以攻擊性就非常強,後麵還會講到韓愈,他的反佛就隻是為了反佛而反佛,由於不通佛理,話也說不到點子上,隻好參照傅奕的文章改一改,卻弄了個烏龍差點丟了命,這事後麵再說。
李淵在當扶風太守的時候,就和傅奕有來往,對他非常尊重。等到唐朝開國以後,李淵就請他來當了太史丞,後又經太史令瘐儉推薦升為太史令。
由於精通曆法,620年,已經六十多歲的傅奕還向李淵貢獻了漏刻的新方法並且推行於世,這也是對華夏文明的一個貢獻。
唐書裏麵有傅奕傳,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翻翻看,就不再詳細講了。
再簡單說一下付奕的著作《高識傳》,在新、舊唐書裏麵都對這部書有記載,成書大約在武德五年十卷,主要內容是傅奕整理的曆代排佛的文獻,比如有顧歡、範縝、李淵等在內的共計二十五位高識的文獻和事跡,裏麵也夾雜了一些他的評論,不過這部書失傳了。道宣和尚曾經專門批駁《高識傳》,寫了篇《列代王臣滯惑解》,所幸這篇作品沒有失傳,被收錄在《廣弘明集》裏麵,所以借助它可以推測出《高識傳》的部分內容,這對分析、研究初唐的宗教政策、現狀及傅奕的思想有很大的幫助。
下麵再看一下法琳的簡曆:
姓名:法琳
性別:男
籍貫:潁川
出生時間:572年
去世時間:640年六月
主要著作:
法琳俗家姓陳,出生在南陳太建四年(572年),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和傅奕還是河南老鄉,後來跟隨先祖搬到了襄陽。
法琳少年時就出家了,從小就能言善辯,廣涉名川,優遊宇內,學通釋道,身曆三朝,政移六帝,更因為參加了唐初的佛道論爭贏得了一個護佛衛士的美稱。
595年,法琳結束了遊曆生活,隱居在襄陽附近的青溪山中,晝誦佛經,夜覽俗典,棲心山野,暢遊溪穀,期間創作了《青溪山記》,廣傳於世。
601年春天,法琳結束了隱修,離開青溪山來到了大興(即長安,隋時稱為大興),開始遊曆關中,到處參觀道教名勝,學習儒教經典。
617年,法琳留起了胡須,不知道從哪弄了件道袍,頭上包塊黃巾,頭發當然也留起來了,然後以道士的身份四處找道士聊天,目的就是為了套取道教界的情報,當然了他搞這套無間道最想要的是掌握道教的核心機密。
一年以後,大唐開國,法琳結束了間諜生涯返迴佛門,入住濟法寺。通過法琳在佛道之爭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他對道教的熟悉程度要高於同期的絕大多數僧人,想來和這一年的間諜生涯是離不開的。
武德元年,就是618年,李淵找來了六十九個和尚和六十九個道士,兩撥人馬在太極殿行道七日,結束以後還舉辦了千僧齋犒勞大家,當然了道士們也沒有趕出去,同樣有吃有喝。為了表達對皇帝的感謝之情,法琳當場作賦,說“翼神功將三景連衡,寶命與二儀齊久”,盛讚李淵的重視佛道二教的聖明,推行三教並用的神武,要不怎麽說和尚善辯是有傳統的呢,也沒見道士寫文拍馬。
及至李淵認了太上老君為祖以後,宗教政策開始有了傾斜,佛教地位下降,佛、道間的矛盾逐漸升級,特別是傅奕的廢佛法奏事十一條一出,開啟了新的佛道之爭,法琳挺身而出,扛起了反對道教的大旗。
有關傅奕和法琳的詳細生平就不講了,史書記載也比較多,我們更關心的是他們各自代表的佛道兩個陣營在這次論爭中的表現如何以及論爭內容和結果。
南北朝時期的佛道之爭,北方主要是以樓觀道為主導,圍繞著《化胡經》和《西升經》展開,南方則是以顧歡為代表,他的《夷夏論》是導 火索。總體上,當時的爭鬥都是基於民族大義,以華夏和蠻夷為中心展開,結果是雙方談不上勝負,但二教在義理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佛教的傳入,帶進來的不僅是宗教,不可避免的還會帶來一些天竺的文化、風俗,注重傳統、某些自以為是天朝上邦的中國人對於這些外來的東西很是看不習慣,道士們便出頭大肆謾罵,什麽“剪發曠衣”、“狐蹲狗踞”、“毀貌易性”……罵人沒好話,雖然這些罵人的話放到現在隻能說很文藝,但更重禮儀的古人可不這麽認為。總之就是對佛教帶來的天竺那些風俗很是看不慣,認為佛教會帶壞了我們的風俗,破壞了華夏的文明。
《夷夏論》則尖銳地指出,佛教的傳入會造成大量人口不生孩子,這就是不孝,增加了大量不納稅的人口,這就是不忠,對於以忠孝為驕傲的國人來說,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危害罪不可赦。
其後出現的《三破論》,更加尖銳地指出,佛教是入國破國,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如此惡劣無禮的宗教,就應該在中國徹底禁絕。
麵對道教界咄咄逼人的進攻,佛教界也積極應對,作出了強有力的反擊。
針對顧歡的《夷夏論》,明僧紹作《正二教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朱存之作《谘夷夏論》進行反駁,並且還說孔子和老子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是佛祖派來教化中國的,感覺有點像小孩子打架似的。
對於《三破論》,佛教界反映更加強烈。劉勰作《滅惑論》,說佛教不僅無害於社稷,反而能教化人心,對社會穩定好處是大大滴。孝是發乎心的,不要總盯著和尚那光頭說事,人家那是怕那一頭秀發影響了偉大的教化事業,天天去洗頭燙發不費時間啊!還有,你們那個《化胡經》更無聊了,純屬“奸猾祭酒”偽造。南朝和尚玄光的《辨惑論》認為,現在不是隻有儒、佛兩教嗎?道教是什麽,那不過是儒教的小小分支罷了,怎麽這麽不知道尊卑?而且你自己都犯了“五逆六極”之罪,修煉的也全是歪門邪道,還好意思說我們大佛教如何如何,豈不讓人笑掉了頭發——嗯笑掉大牙。
總體上,這一階段的二教之爭,雙方都沒有涉及義理方麵的內容,主要是針對正統、夷夏方麵相互攻詰,前麵也分析過其中的原因。道教自漢末初建,理論體係尚處在萌芽階段,就連經書也就那麽三兩本,而佛經的傳入和翻譯同樣也需要時間來積累,打架就要用自己的長處攻擊對手的短處,大哥別說二哥,默契點就都別聊哲學那麽高深的學問了,麵子上都過得去。
當隋、唐大一統以後,隨著社會進步、政治穩定,文化、信仰又活躍起來,佛、道二教經過了知識體係的發展和儲備,感覺是時候再較量較量了,於是新一輪的爭鬥就開始了。
這一階段的佛道之爭主要發生在唐初,比較重要的有兩輪,第一輪佛道雙方出場的選手不多,分別以傅奕和法琳為代表,時間是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傅奕上《廢省佛僧表》主張崇道反佛為導 火 索,雙方開戰,到貞觀十四年(640年),前麵講到過法琳死在去四川的路上為止,第一輪結束。
第二輪則發生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準確的說是顯慶年間(656-661)和龍朔年間(661-663),雙方圍繞道教義理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爭論。
下麵先講第一輪辯論。
作為本輪辯論賽的兩個代表隊的一辯,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傅奕和法琳了,雖然這二位在前麵都多次出鏡,但是一直沒有係統地介紹過他們,下麵就先簡單作個介紹。
姓名:傅奕
性別:男
籍貫:河南安陽(唐代叫相州鄴)
出生時間:555年
去世時間:639年
主要著作:《高識傳》
傅奕是河南安陽人,精通天文曆數,入仕以前做過幾天道士,所以對道教感情很深。
574年,就是北周武帝滅佛禁道那一年,作為儒家代表中的一員被安排到通道觀裏進修。前麵講到過這次事件,當時包括田穀十老的道教界高人,普曠、道安等佛教界的十人以及包括傅奕在內的儒家方麵的官員三方人馬,被皇帝組織在一起交流學習,當然是以道教為主導,最大的成果就是整理了《三洞珠囊》和《無上秘要》兩部重要的典籍,傅奕有幸參與了全程。
有過這樣一段經曆,傅奕對三教的思想、理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的反佛是基於對佛教的深入了解的,所以攻擊性就非常強,後麵還會講到韓愈,他的反佛就隻是為了反佛而反佛,由於不通佛理,話也說不到點子上,隻好參照傅奕的文章改一改,卻弄了個烏龍差點丟了命,這事後麵再說。
李淵在當扶風太守的時候,就和傅奕有來往,對他非常尊重。等到唐朝開國以後,李淵就請他來當了太史丞,後又經太史令瘐儉推薦升為太史令。
由於精通曆法,620年,已經六十多歲的傅奕還向李淵貢獻了漏刻的新方法並且推行於世,這也是對華夏文明的一個貢獻。
唐書裏麵有傅奕傳,有興趣的道友可以翻翻看,就不再詳細講了。
再簡單說一下付奕的著作《高識傳》,在新、舊唐書裏麵都對這部書有記載,成書大約在武德五年十卷,主要內容是傅奕整理的曆代排佛的文獻,比如有顧歡、範縝、李淵等在內的共計二十五位高識的文獻和事跡,裏麵也夾雜了一些他的評論,不過這部書失傳了。道宣和尚曾經專門批駁《高識傳》,寫了篇《列代王臣滯惑解》,所幸這篇作品沒有失傳,被收錄在《廣弘明集》裏麵,所以借助它可以推測出《高識傳》的部分內容,這對分析、研究初唐的宗教政策、現狀及傅奕的思想有很大的幫助。
下麵再看一下法琳的簡曆:
姓名:法琳
性別:男
籍貫:潁川
出生時間:572年
去世時間:640年六月
主要著作:
法琳俗家姓陳,出生在南陳太建四年(572年),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和傅奕還是河南老鄉,後來跟隨先祖搬到了襄陽。
法琳少年時就出家了,從小就能言善辯,廣涉名川,優遊宇內,學通釋道,身曆三朝,政移六帝,更因為參加了唐初的佛道論爭贏得了一個護佛衛士的美稱。
595年,法琳結束了遊曆生活,隱居在襄陽附近的青溪山中,晝誦佛經,夜覽俗典,棲心山野,暢遊溪穀,期間創作了《青溪山記》,廣傳於世。
601年春天,法琳結束了隱修,離開青溪山來到了大興(即長安,隋時稱為大興),開始遊曆關中,到處參觀道教名勝,學習儒教經典。
617年,法琳留起了胡須,不知道從哪弄了件道袍,頭上包塊黃巾,頭發當然也留起來了,然後以道士的身份四處找道士聊天,目的就是為了套取道教界的情報,當然了他搞這套無間道最想要的是掌握道教的核心機密。
一年以後,大唐開國,法琳結束了間諜生涯返迴佛門,入住濟法寺。通過法琳在佛道之爭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他對道教的熟悉程度要高於同期的絕大多數僧人,想來和這一年的間諜生涯是離不開的。
武德元年,就是618年,李淵找來了六十九個和尚和六十九個道士,兩撥人馬在太極殿行道七日,結束以後還舉辦了千僧齋犒勞大家,當然了道士們也沒有趕出去,同樣有吃有喝。為了表達對皇帝的感謝之情,法琳當場作賦,說“翼神功將三景連衡,寶命與二儀齊久”,盛讚李淵的重視佛道二教的聖明,推行三教並用的神武,要不怎麽說和尚善辯是有傳統的呢,也沒見道士寫文拍馬。
及至李淵認了太上老君為祖以後,宗教政策開始有了傾斜,佛教地位下降,佛、道間的矛盾逐漸升級,特別是傅奕的廢佛法奏事十一條一出,開啟了新的佛道之爭,法琳挺身而出,扛起了反對道教的大旗。
有關傅奕和法琳的詳細生平就不講了,史書記載也比較多,我們更關心的是他們各自代表的佛道兩個陣營在這次論爭中的表現如何以及論爭內容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