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咳,“三武一宗”吧,我們前麵反複提到過的。這四位帝王因為都有過相同的滅佛經曆而有緣走到了一起——聯係在一起。下麵將要出場的唐武宗李炎先生就是三武之一,而且也是推動唐朝道教發展達到第三次高峰的皇帝,還是唐朝崇道最深的一位皇帝,還是……算了,先這麽多吧。
不過,相比李炎的崇道熱情而言,滅佛這件壯舉反而讓他更加出名,他的滅佛壯舉史稱“會昌毀佛”,佛教界稱為“會昌法難”。
先簡單介紹一下李炎的生平吧,由於他並不是道教人物,就不給固定格式的簡介了。
李炎的上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上上任皇帝是唐敬宗李湛,三人是異母的親哥仨,李炎排行老五。想當年文宗為了選接班人、立太子也挺難的,各種鬥爭,曲曲折折的,反正選上誰誰死,宮廷戲就不說了,沒想到最後卻被手下人偷著把這個五弟給折騰上了皇位。
兩個哥哥皇帝當的都不怎麽樣,統治時期,把國家搞得內憂外患,生產凋敝,百姓困苦,各種矛盾特別是和地主階級的矛盾特別尖銳,總之就是給接手的李炎留下了一個好好的爛攤子。這裏需要多說一句,這種亂世正好是宗教昌盛的好時候。
登基以後,李炎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迅速恢複大唐的榮耀,而擺在他麵前的有兩個特別嚴重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藩鎮割據,二是宦官專權,是不是很像漢末三國時期的情況,然後才談得上恢複生產、推行仁政,解決老百姓的飯碗這類具體的問題,而這方麵李炎的確做得不錯。
外患方麵,李炎把迴紇(就是迴鶻)人收拾了一頓,這次對外作戰不僅穩定了邊防,還加強了中央統治,同時有利於社會穩定,對經濟發展也有提振氣勢的作用。所以,《舊唐書》評價他“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傑。屬天驕失國,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獨納大臣之計。戎車既駕,亂略底寧,紀律再張,聲名複振,足以章武出師之跡,繼元和戡亂之功。”雖然對他的功績有些誇張,但也離事實不是太遠,李炎的確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當然李炎也有不少缺點,比如他隻相信宰相李德裕一個人,其他賢才都不能得到重用,而這位李德裕對佛教一直持否定態度。李炎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殺戮過重,特別是對投降過來的軍將,所以學者也給他一個不仁不信且殘暴的差評。但是總體上來說,他還算得上是唐末一位難得的有所作為的皇帝,開創了會昌中興的短暫的小盛世。
以上是李炎取得的一些功績,但是我們更關心的還是李炎篤信道教和滅佛的行為,實際上佛教的危機,從李炎當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一天一天的逼近了。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李炎對佛教動手發動會昌毀佛的呢?經過總結歸納,有政治方麵的原因、有經濟方麵原因、有人口方麵的原因、有宗教爭鬥方麵的原因,還有一些可能的或不為人知的原因,簡單列舉一下吧。
一、政治方麵,李炎實際上是深受傳統儒家的家天下的思想影響的,從小就被培養並樹立了皇帝是整個國家的老大,我可以理智地處理任何事務,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任性胡為,因為天下就是自己家的,我願意怎麽玩就怎麽玩的觀念,當然,這種思想基本上是所有皇帝的共有的,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整個天下都是我的,滅佛,那不是小事嗎?在唐代二十二個皇帝中,李炎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反佛鬥士。
從安史之亂到會昌年間,唐朝的佛寺經濟又有點過度發展,所以說嘛,吃了好幾次虧也不長記性,和尚們表示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真沒辦法啊,都想著別的佛寺會收斂點嘛。李炎下詔說“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壞法害人,無逾此道”,顯然,李炎對佛教與國爭利,與國爭人口等現象認識得很清晰,也非常不滿,表示你們這是動搖國本的節奏,根本沒把我這個老大放在眼裏啊。鑒於這種現狀,是嚴厲打擊還是輕輕放過,都要取決於一個皇帝的最終想法。
二、那麽佛寺為什麽這麽有錢、有地還有人呢?多到連皇帝都眼紅、多到動搖國本的程度?
首先是田產,佛寺的田產有皇室賜予的,也有地方官府或士族、地主捐獻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靠自己的勞動開墾的等。在封建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沒有之一,有了土地,就有了長期穩定的佛寺經濟基礎,進而形成穩固的產業鏈。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佛寺擁有的土地麵積太大了,而且還不納稅的。比如當時的隴州大像寺就占有七個村莊,五十三頃五十六畝多土地,具體相當於現代多少畝地,就不考證計算了,總之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而這又是一種遍布全國的普遍現象,所以算總賬的話,這就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了。動了不該動的蛋糕,而且還是切了一大塊去了,不收拾你收拾誰?
其次是人口,安史之亂後,不但農民可以隨便出家,官方還靠出售度牒賺錢呢,僅755年就一次性度僧尼近萬人,所以到830年時,大唐朝僧尼人數高達七十多萬了。皇帝呢,和尚太多,我還有錢時就沙汰一次,沒錢的時候就接著出售度牒,那真是“度僧與沙汰”反複運用級別轉眼就從青銅到了王者。
人口的重要性比土地低不了多少,僧尼是遊離在徭役之外的群體,寺院的經濟模式也脫離於法律、戶籍製度以外,如果規模再達到一定程度,那就不可避免的會和統治階級激化矛盾,惹皇帝的不高興。
除了正規的僧尼以外,一般寺廟裏還會收留大量的人口和黑戶,他們托庇在寺廟中,同樣逃避了課稅和賦役,這顯然會進一步造成了國家的役、稅損失。
當然了,這種情況並不隻佛寺存在,當時“富戶強丁多削發以避徭役”,在晚唐的政治敗落的情況下,中央集權控製力變弱,同樣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製,所以不能把人口流失的鍋全都甩給佛教。
由於佛寺擁有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又獨立於稅、賦之外,所以,隨著佛教寺院經濟的過度擴張,和尚們早就過上了小康生活了,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嚴重損害國庫收入之上,並且加劇了和普通地主階級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諸位道友可以看看李炎此詔的原文,大體是除了說佛教惑民亂眾以外,實質上還是因為佛教勢力發展過大,侵占了大量的人口、土地和賦稅,你吃的多了,我們皇家吃的不就少了,你這是老虎嘴裏奪食嘛。
三、文化本位意識方麵,佛教事實上是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功過放在一邊不談,但它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改變,對傳統文化本位統治地位、社會與家族或家庭倫理的挑戰,都是受到儒、道攻擊的重要方麵。
儒家思想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統治階級一直很喜歡的,而佛教呢,和尚們表示我要用今生的苦修追求來世綻放,隻活一世怎麽行,這一世受到種種苦,來世才能修成正果,這種出世的思想還有眾生平等的思想有悖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專製、皇權至上的思想。
特別是從董仲舒篡改了儒學以後,提出了帝王才是神靈在人間的化身,世俗一切,注意是一切,同樣包括宗教在內都是歸帝王掌控的,您這麽宣揚眾生平等是幾個意思,您把佛祖擺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那把我擺在哪?你這是要上天下海,眼裏隻有太陽和烏龜,就是沒有我這個皇帝唄!
四、缺錢,特別是到了唐末,國家經濟不景氣,不複貞觀、開元的盛世,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皇帝家也好不到哪去了。特別是當戰亂或災荒發生時,國家就更會缺錢,特別是戰爭,這是件耗費國力的最大的殺器,而李炎正好又剛結束了兩次大規模的作戰——北方和西北的反擊迴紇和平定澤潞劉稹的割據叛亂。
這兩場大仗該不該打,肯定是應該的,但是戰事結束後,李炎就更沒錢了,財政又緊張了,所以急需找錢來解決人財物各方麵出現的虧空,這也是順便就把國內外的迴紇人和摩尼寺都給抄了的原因。通過抄家行動,讓李炎看到了佛寺的富有,所以國內那眾多的、很肥的寺廟就成了他眼中的搖錢樹。
你有錢不對,你比我有錢更不對,你比我這個皇帝還有錢?你咋不上天呢,所以,有錢才是原罪。
五、來自老對手道教的黑手。李炎身邊一直活躍著一位叫趙歸真的道士,下麵還要詳細講他。趙道長在李炎眼中是位神仙般的人物,對他極為崇敬的。在這位趙道長和宰相李德裕二人的努力下,李炎對佛教越來越不感冒,對和尚們手中巨量的土地、人口和財富越來越眼紅。
某一天,市井坊間悄然流行起很多讖語,經過趙道長的解讀,李炎才明白其中包含的玄機。
趙道長說陛下啊,現在天降征兆,坊間流傳“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臣等竊惟黑衣者,是僧人也”。這就厲害了,說和尚們要奪你們家的天下,這不是要把和尚們往死裏坑的節奏嘛。
“十八子”也是指李,“昌運”不僅可以說是國家的昌盛,還可以解釋成李炎的年號會昌,就是說李炎的運數,當時僧人們是穿黑衣的就不用解釋了,這是和尚的標誌。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這才是會昌毀佛的最主要原因,其他的那些反而隻起到了推動作用。
六、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深藏在背後的原因,且聽我慢慢道來。
諸位是否知道,李炎死後是他的叔叔宣宗李忱繼位的?李忱是一位很有才華,很有能力的人,“妙於音律”,“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元複仁恩之意”,他的統治時期稱為”大中之治“,還留下了一個”小太宗“的美名。
但是在當時,種種跡象表明李炎對他的這個叔叔很不感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人感應,早就知道這位叔叔要奪權,所以一直想找機會把他哢嚓了。
李忱也早有預感,於是找個機會跑路,“遊為僧”,這是個好主意,天下之大,佛寺之多,和尚之眾,就算皇帝也不容易找他出來了。
當李炎看到這條讖語時,心裏怎麽想的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是不是想到了他那個隱遁在佛門的叔叔,是不是想著這就是預示著李忱會來搶我的位子,所以,為了把這個隱患徹底解決而最終決定對佛教動手呢?
這方麵有篇文章推薦給諸位,就是於輔仁的《唐武宗滅佛原因新探》,無論這是不是個原因,這是不是主要原因,總之是個很新的思路,比起一直抄來抄去炒冷飯的文章好得多了。
不過,相比李炎的崇道熱情而言,滅佛這件壯舉反而讓他更加出名,他的滅佛壯舉史稱“會昌毀佛”,佛教界稱為“會昌法難”。
先簡單介紹一下李炎的生平吧,由於他並不是道教人物,就不給固定格式的簡介了。
李炎的上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上上任皇帝是唐敬宗李湛,三人是異母的親哥仨,李炎排行老五。想當年文宗為了選接班人、立太子也挺難的,各種鬥爭,曲曲折折的,反正選上誰誰死,宮廷戲就不說了,沒想到最後卻被手下人偷著把這個五弟給折騰上了皇位。
兩個哥哥皇帝當的都不怎麽樣,統治時期,把國家搞得內憂外患,生產凋敝,百姓困苦,各種矛盾特別是和地主階級的矛盾特別尖銳,總之就是給接手的李炎留下了一個好好的爛攤子。這裏需要多說一句,這種亂世正好是宗教昌盛的好時候。
登基以後,李炎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迅速恢複大唐的榮耀,而擺在他麵前的有兩個特別嚴重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藩鎮割據,二是宦官專權,是不是很像漢末三國時期的情況,然後才談得上恢複生產、推行仁政,解決老百姓的飯碗這類具體的問題,而這方麵李炎的確做得不錯。
外患方麵,李炎把迴紇(就是迴鶻)人收拾了一頓,這次對外作戰不僅穩定了邊防,還加強了中央統治,同時有利於社會穩定,對經濟發展也有提振氣勢的作用。所以,《舊唐書》評價他“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傑。屬天驕失國,潞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獨納大臣之計。戎車既駕,亂略底寧,紀律再張,聲名複振,足以章武出師之跡,繼元和戡亂之功。”雖然對他的功績有些誇張,但也離事實不是太遠,李炎的確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當然李炎也有不少缺點,比如他隻相信宰相李德裕一個人,其他賢才都不能得到重用,而這位李德裕對佛教一直持否定態度。李炎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殺戮過重,特別是對投降過來的軍將,所以學者也給他一個不仁不信且殘暴的差評。但是總體上來說,他還算得上是唐末一位難得的有所作為的皇帝,開創了會昌中興的短暫的小盛世。
以上是李炎取得的一些功績,但是我們更關心的還是李炎篤信道教和滅佛的行為,實際上佛教的危機,從李炎當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在一天一天的逼近了。
那麽是什麽原因讓李炎對佛教動手發動會昌毀佛的呢?經過總結歸納,有政治方麵的原因、有經濟方麵原因、有人口方麵的原因、有宗教爭鬥方麵的原因,還有一些可能的或不為人知的原因,簡單列舉一下吧。
一、政治方麵,李炎實際上是深受傳統儒家的家天下的思想影響的,從小就被培養並樹立了皇帝是整個國家的老大,我可以理智地處理任何事務,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任性胡為,因為天下就是自己家的,我願意怎麽玩就怎麽玩的觀念,當然,這種思想基本上是所有皇帝的共有的,家就是國,國就是家,整個天下都是我的,滅佛,那不是小事嗎?在唐代二十二個皇帝中,李炎可以說是唯一一個反佛鬥士。
從安史之亂到會昌年間,唐朝的佛寺經濟又有點過度發展,所以說嘛,吃了好幾次虧也不長記性,和尚們表示我們也不想這樣,但是真沒辦法啊,都想著別的佛寺會收斂點嘛。李炎下詔說“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壞法害人,無逾此道”,顯然,李炎對佛教與國爭利,與國爭人口等現象認識得很清晰,也非常不滿,表示你們這是動搖國本的節奏,根本沒把我這個老大放在眼裏啊。鑒於這種現狀,是嚴厲打擊還是輕輕放過,都要取決於一個皇帝的最終想法。
二、那麽佛寺為什麽這麽有錢、有地還有人呢?多到連皇帝都眼紅、多到動搖國本的程度?
首先是田產,佛寺的田產有皇室賜予的,也有地方官府或士族、地主捐獻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靠自己的勞動開墾的等。在封建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沒有之一,有了土地,就有了長期穩定的佛寺經濟基礎,進而形成穩固的產業鏈。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佛寺擁有的土地麵積太大了,而且還不納稅的。比如當時的隴州大像寺就占有七個村莊,五十三頃五十六畝多土地,具體相當於現代多少畝地,就不考證計算了,總之是個相當龐大的數字,而這又是一種遍布全國的普遍現象,所以算總賬的話,這就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了。動了不該動的蛋糕,而且還是切了一大塊去了,不收拾你收拾誰?
其次是人口,安史之亂後,不但農民可以隨便出家,官方還靠出售度牒賺錢呢,僅755年就一次性度僧尼近萬人,所以到830年時,大唐朝僧尼人數高達七十多萬了。皇帝呢,和尚太多,我還有錢時就沙汰一次,沒錢的時候就接著出售度牒,那真是“度僧與沙汰”反複運用級別轉眼就從青銅到了王者。
人口的重要性比土地低不了多少,僧尼是遊離在徭役之外的群體,寺院的經濟模式也脫離於法律、戶籍製度以外,如果規模再達到一定程度,那就不可避免的會和統治階級激化矛盾,惹皇帝的不高興。
除了正規的僧尼以外,一般寺廟裏還會收留大量的人口和黑戶,他們托庇在寺廟中,同樣逃避了課稅和賦役,這顯然會進一步造成了國家的役、稅損失。
當然了,這種情況並不隻佛寺存在,當時“富戶強丁多削發以避徭役”,在晚唐的政治敗落的情況下,中央集權控製力變弱,同樣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控製,所以不能把人口流失的鍋全都甩給佛教。
由於佛寺擁有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又獨立於稅、賦之外,所以,隨著佛教寺院經濟的過度擴張,和尚們早就過上了小康生活了,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嚴重損害國庫收入之上,並且加劇了和普通地主階級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諸位道友可以看看李炎此詔的原文,大體是除了說佛教惑民亂眾以外,實質上還是因為佛教勢力發展過大,侵占了大量的人口、土地和賦稅,你吃的多了,我們皇家吃的不就少了,你這是老虎嘴裏奪食嘛。
三、文化本位意識方麵,佛教事實上是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功過放在一邊不談,但它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改變,對傳統文化本位統治地位、社會與家族或家庭倫理的挑戰,都是受到儒、道攻擊的重要方麵。
儒家思想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也是統治階級一直很喜歡的,而佛教呢,和尚們表示我要用今生的苦修追求來世綻放,隻活一世怎麽行,這一世受到種種苦,來世才能修成正果,這種出世的思想還有眾生平等的思想有悖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專製、皇權至上的思想。
特別是從董仲舒篡改了儒學以後,提出了帝王才是神靈在人間的化身,世俗一切,注意是一切,同樣包括宗教在內都是歸帝王掌控的,您這麽宣揚眾生平等是幾個意思,您把佛祖擺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那把我擺在哪?你這是要上天下海,眼裏隻有太陽和烏龜,就是沒有我這個皇帝唄!
四、缺錢,特別是到了唐末,國家經濟不景氣,不複貞觀、開元的盛世,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皇帝家也好不到哪去了。特別是當戰亂或災荒發生時,國家就更會缺錢,特別是戰爭,這是件耗費國力的最大的殺器,而李炎正好又剛結束了兩次大規模的作戰——北方和西北的反擊迴紇和平定澤潞劉稹的割據叛亂。
這兩場大仗該不該打,肯定是應該的,但是戰事結束後,李炎就更沒錢了,財政又緊張了,所以急需找錢來解決人財物各方麵出現的虧空,這也是順便就把國內外的迴紇人和摩尼寺都給抄了的原因。通過抄家行動,讓李炎看到了佛寺的富有,所以國內那眾多的、很肥的寺廟就成了他眼中的搖錢樹。
你有錢不對,你比我有錢更不對,你比我這個皇帝還有錢?你咋不上天呢,所以,有錢才是原罪。
五、來自老對手道教的黑手。李炎身邊一直活躍著一位叫趙歸真的道士,下麵還要詳細講他。趙道長在李炎眼中是位神仙般的人物,對他極為崇敬的。在這位趙道長和宰相李德裕二人的努力下,李炎對佛教越來越不感冒,對和尚們手中巨量的土地、人口和財富越來越眼紅。
某一天,市井坊間悄然流行起很多讖語,經過趙道長的解讀,李炎才明白其中包含的玄機。
趙道長說陛下啊,現在天降征兆,坊間流傳“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天子理國。臣等竊惟黑衣者,是僧人也”。這就厲害了,說和尚們要奪你們家的天下,這不是要把和尚們往死裏坑的節奏嘛。
“十八子”也是指李,“昌運”不僅可以說是國家的昌盛,還可以解釋成李炎的年號會昌,就是說李炎的運數,當時僧人們是穿黑衣的就不用解釋了,這是和尚的標誌。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這才是會昌毀佛的最主要原因,其他的那些反而隻起到了推動作用。
六、還有一個少為人知的深藏在背後的原因,且聽我慢慢道來。
諸位是否知道,李炎死後是他的叔叔宣宗李忱繼位的?李忱是一位很有才華,很有能力的人,“妙於音律”,“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元複仁恩之意”,他的統治時期稱為”大中之治“,還留下了一個”小太宗“的美名。
但是在當時,種種跡象表明李炎對他的這個叔叔很不感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人感應,早就知道這位叔叔要奪權,所以一直想找機會把他哢嚓了。
李忱也早有預感,於是找個機會跑路,“遊為僧”,這是個好主意,天下之大,佛寺之多,和尚之眾,就算皇帝也不容易找他出來了。
當李炎看到這條讖語時,心裏怎麽想的就隻有他自己知道了,是不是想到了他那個隱遁在佛門的叔叔,是不是想著這就是預示著李忱會來搶我的位子,所以,為了把這個隱患徹底解決而最終決定對佛教動手呢?
這方麵有篇文章推薦給諸位,就是於輔仁的《唐武宗滅佛原因新探》,無論這是不是個原因,這是不是主要原因,總之是個很新的思路,比起一直抄來抄去炒冷飯的文章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