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興走後,隻剩下寇謙之獨自在山洞裏打坐修行,心裏想著成公興這幾年教授的東西,想著自己今後的發展。經過幾天的閉關,靜極思動,決定下山,看看外麵的世界是否很精彩,自己一個也真的挺無聊的。從此以後,寇謙之修煉之餘,常常外出遊曆,學習娛樂兩不誤,修行日深,天下大勢和道教的現狀也都了然於胸。


    首先,政治環境方麵,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是鮮卑人,地盤上又全是仇視自己的漢人,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不得不重用漢族的地主階級和讀書人,並且很英明地走上了漢化的道路。


    也許有道友會提出疑問,北魏漢化不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才開始的嗎?那時寇謙之都死幾十年了。實際上,少數民族進入中原之後,甚至之前,就與中原文化有著交流,特別是北魏立國之後,原來西晉統治下的幽州和並州等地的士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和未來考慮,皇帝把他們拋棄一跑了之,山高路遠的,鐵路、高速又還沒修,想跟著去南方也不現實啊,於是隻有投靠了看不起又打不過的化外政權。北魏統治階級也急需這些士族管理政務,自己騎馬殺人是專家,治理國家基本上幼兒園水平,可能還是小班,而且他們也有學習漢民族的先進的文明的想法,所以在文化、教育、出版、官製、禮樂、刑法等各方麵都有意推動漢化。同時,為了進一步緩解民族矛盾,鮮卑人又極力宣揚自己的漢族血統。


    據《北史.魏本記》記載,拓跋氏對治下的漢人百姓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黃帝把北地分封給了兒子昌意的小兒子,按輩分就是給了孫子一塊封地。昌意的兒子到達封地後,封地叫什麽名字啊?恰好那裏有一座高山叫大鮮卑山,於是很愉快的把國號就定為了鮮卑。黃帝以土為德,在北方的方言裏,土就是托,後就是跋,所以就用托跋(現在用拓跋)為姓,意思就是我們是黃帝的後代。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這方言,反正我在辭海裏沒查到,但感覺就是普通話不及格。但這麽一說,我們鮮卑人其實是根正苗紅的、純正的、黃帝的、漢族的……後代,是真正的漢族血統,我們是一家人啊。什麽,繼續仇視!那我們也穿和你們一樣的衣服。還是不行!那我們不說鮮卑話了,改說漢話。還不夠!這是逼著我們放大招啊!我們政體也改,和前朝晉一樣實行門閥製行不行。什麽?這樣做還不夠,繼續仇視?事實也如此,無論北魏政權如何努力,民族矛盾最終還是需要用時間慢慢來消磨,所以在一段時間內始終是令北魏統治階級頭疼的一個大問題。後來,為了進一步增加說服力,幹脆把姓氏也改了,你們不是說漢人沒有姓拓跋的嗎,我們以後改姓“元”了,元也和土有關係,包括孝文帝大力推行漢化等這些都是後話了,都反映了北魏統治時期,特別是初期的民族矛盾問題的嚴重程度。


    政治大環境大體就是這樣了,那麽道教是什麽情況呢?


    一,自從張魯死後,北方的五鬥米道群龍無首,加上統治階級一直有意識地控製,所以基本上處於分崩離析、停滯狀態。而南方孫恩為代表的教團又不斷組織起兵作亂,使宗教在民間百姓和統治階級兩頭都沒留下好印象。比如要求信徒必須要為信仰奉獻一切,“竭財產,進子女”,看到沒有,不止要貢獻出全部身家,連你的孩子也要奉獻出來,而且四處燒殺,百姓哪會歡迎這幫土匪,統治階級又怎麽會不打壓。特別是孫恩這個不幹好事的瘋子,異常殘暴,又大肆殺戮,把五鬥米道的這塊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徹底給抹得又黑又亮。


    有道友可能會有疑問,寇謙之在嵩嶽隱修時,是如何知道孫恩等人在南方起義這些事的,孫恩又怎麽能影響到北魏統治階級的警惕心理的?實際上,南北的交往一直沒有完全斷絕,雙方在經濟、文化等方麵交往一直沒有停止,所以知道這些是很正常的事。在寇謙之對北方道教改革中,有著南方道教的思想內容可以從側麵證明他對南方並非一無所知,這方麵的資料,劉屹教授曾專門做過考證,我們不多講,道友們可以找找他的文章看看。


    二,北方基本上處於少數民族的統治,北魏從拓跋珪、拓跋嗣到拓跋燾,又都極力拉攏佛教,作為加強自己統治的助力,所以佛教在北魏前期就有了一個黃金發展階段,徹底站穩了腳跟,頗有欣欣向榮之勢,於是不可避免地就與道教發生了衝突,最後甚至到了有我沒你、你死我活的地步。


    當然,在本質上,拓跋氏也並不是真心向佛的,甚至連對佛教的最基本的了解都沒什麽興趣,這些文縐縐的東西哪有騎馬打仗、燒殺搶掠有意思啊。隨便舉一例,北魏皇帝中,拓跋嗣這位儒學功底算是不錯的皇帝,對佛教的扶持力度很大,卻為法果、曇證兩位沙門封侯封爵,還封法果為老壽將軍,法果還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出家人,拒絕接受。等法果圓寂後,拓跋皇帝又追封了老壽將軍,加送了一個越胡靈公,這次法果真沒辦法拒絕了。由此可以看出來,拓跋氏如果真正信仰佛教,這種起碼的尊重還是應該有的,也正因如此,才會有後來的太武法難,差點把佛教連根斷絕。


    百姓在鮮卑民族的壓迫統治下,自然就有了尋求宗教的安慰的需求,從而加速了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佛道雙方要想在這次競爭中獲得成功,必須在尋求統治階級支持、地位、文化、政治、義理等諸多方麵謀劃,二者之間的矛盾則越來越突出,最後激化為生死之爭,關於佛道之間爭鬥的詳細的內容,將在樓觀道派部分係統地講解。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入世修煉和入世行走,已經五十多歲的寇謙之不但看穿了當前的政治大勢,洞悉了道教的危機,更是修煉出了一副仙風道骨,隨便往那一站,就是一位老神仙的。但是僅僅有好形象和豐富的內涵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實現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帶領自己心目中神聖的道教走出困境,還要有足夠高的聲望、權力和地位,嗯,我得好好想想,細細謀劃一番。


    在不知道揪掉幾根白發之後,寇謙之終於想明白了,北魏拓跋氏的苦惱,道教的生死存亡,二者之間存在一個關鍵點的,如果利用得好,則可以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既可以解決拓跋氏的困境,又能挽救道教,還可以使自己功成名就。不過這件事,非有大智慧、大能力之人不可辦到啊。寇謙之感覺,自己就是那個冥冥中早已注定的,那個非凡之人,於是,他開始了為期長達十年的謀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道教也有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才差八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才差八鬥並收藏中國道教也有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