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想了半天,沒啥印象,不管如何,見麵談談就知道了。
將二人請至中軍大帳,新四人組相陪。這兩位一看就是長期軍旅生涯,麵容黑紅,有著風吹日曬的痕跡。目光堅定,氣色沉穩,身體精壯,幹練持重。
雙方寒暄客套後,二人欲言正事,又看了看新四人組,眼光似在詢問。
“但講無妨,此中人皆吾手足。”
於是叫龔都的才開口道:“吾二人途遇元福兄,與之密談時,聽聞神兵天降,致天下太平。吾二人大喜,急急詢問,元福兄卻不直言。是乃一路探聽,尾隨而至。沿途傳聞,所言非虛,是故特來相投,望主公收留。”
開掛了麽,係統一下子送來這麽多。魏王有些想不明白,周倉和這二位啥關係,又密謀又不直言。
既然上門投簡曆,先走個流程,作個自我介紹。讓他們介紹下情況以及自身優勢。
二人也不隱瞞,將履曆以及現狀統統交待了一番。
原來龔都與劉辟都是黃巾將領,與周倉一道在青州地區活動。與曹操大戰數場,先勝後敗,僵持起來。
青州黃巾軍勢力號為三四十萬,糧草不繼,打不下去了,就各領精銳輾轉南下。剩下的黃巾軍就被曹操收編,得到精兵三萬多人,號為青州軍。
實際上青州黃巾軍將領早已帶領精銳戰略轉移,被曹操收編的都是被裹脅的普通百姓。但這戰力也不容小覷,一旦武裝起來,嚴加整訓,足以與天下爭雄。
由於乏糧,他們三個就分頭跑路。後來就是許家台亂戰,周倉最慘,想搶點糧食,結果把隊伍差點搶沒了。
等這哥仨兒一會合,那兩位大驚失色。他們與曹操經常交鋒,都沒怎麽輸過,結果這次周倉部隊直接失去了戰鬥力。
細問之下,周倉隻介紹了戰況,並言稱平定天下的人岀現了,卻對正主絲毫不提。最後竟提出要單練,拉著殘兵敗卒自己走了。還是興高采烈地走了。
這裏麵肯定有故事。他們是懂周倉的,黃巾軍太平道鐵杆粉絲,再苦再難,起義道路曆經坎坷,從未動搖過。如今簡直變了一個人。
二人商量一番後,掉轉方向,重走一遍長征路。從許家台走起,一路打聽跟隨而來。
行軍路線太詭異,二人不停兜圈。除了民生工程外,四處種植了不少鬆柏。他們發現鬆栢所值之處,都是古代名宿王侯安息之地。正主竟如此好古,他們也養成了習慣,到地先要拜一拜。
最後眼看離許昌越來越近,不得已脫離大部隊,隻帶著騎兵與換乘的馬匹加速行軍。他們畢竟是黃巾軍,不敢與州縣城池太過靠近。
緊趕慢趕算是趕上了。接著就介紹了他們的真正實力,二人合兵總有步騎六千多人。絕大多數是步兵,騎兵也就三百多人,戰馬有五百匹左右。不過全是黃巾精銳,死忠敢戰之士。
自我介紹完畢,下一個流程,問答環節。
“汝等可知太平道究竟何意?”魏王不知道太平道,就讓他們來講。
二人愣住了,這個問題太大。之前他們深信太平道,覺得是無比正確偉大光明。但從來沒有獨立思考過,隻是信,盲從。
過了好一會兒,他們短時間是想不岀所以然來,隻能照搬教義,
“所謂太平道,無剝削壓迫,無饑寒病災,無詐騙偷盜,眾生平等。黃神者,開天辟地,創造凡人。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以善道教化百姓,則天下大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幫人絕對被洗腦了。太平道的宣傳思想就是大同世界,自然人人向往之。尤其是底層民眾,反響最為激烈。再加上陰陽五行與符籙咒語,滿滿的儀式感,信者愈眾。
別說在漢代了,時間拉長到二十一世紀,這種思想也是人們內心的期盼。
“凡為人者,先圖生存,後享生活。世間人各有不同,旦盡其力,勿負為人一生。大道者,勸進行善,和而不同。人盡其智,物盡其力,順天應勢,竭其所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隻能說這麽多了,再多魏王他也拽不岀來。不過,驚呆的不僅是龔都和劉辟二人,新四人組也默然不語。
這六位在細品,在消化,似懂非懂。參悟半天,齊起身叩拜,“謹受教。”
顯然他們都有所領悟,但領悟的方向肯定不一樣,見仁見智。
接下來魏王不再多說一句,吩咐設宴款待。酒桌文化太強了,到哪都要擺宴,魏王已經吃胖了。決意以後弄一個茶室,專門用來聊天談事。
龔都與劉辟很是殷勤,就像終於找到了組織一樣。可魏王思考半天,這些人他帶不了。
不是其軍隊戰鬥力問題,沒有戰力,可以重新整編訓練。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即使他有錢財,不一定買得到糧食。而且他現在都沒一塊根據地。
魏王並不見外,就將顧慮講岀。二人聽完卻不失落,將原計劃和盤托岀。
他們本欲與周倉一起就食汝南,現在也猜到周倉定有特別使命。二人願依然按原計劃行事,自謀發展。隻待主公召喚,即可率軍相助。
對於二人建議,魏王批複同意。交給他們一道密符,作為聯絡信號,閱後即焚,二人領命。
見魏王軍中多為步兵,執意要將騎兵交予主公指揮。最後魏王隻要了一百騎兵,外加八十匹戰馬,其餘人等隨二人離去。
這一百騎是他們騎兵中的精英,為保主公無虞,挑了又挑,選了又選。
魏王現有兩百多匹戰馬,開始組建他的騎兵部隊。斥侯小隊長李言,榮升騎兵大隊長,統屬一百騎;龔都二人保薦另一名騎兵大隊長,名叫方語,統屬一百騎。
時間已至農曆十一月。魏王軍隊初具規模,步騎合計二千人,是時候會會老曹了。
於是不作停留,直奔許昌進發。為免誤解誤會,令斥侯帶著信函在前開路。
此時漢獻帝已遷許昌,施工建設處處可見,外圍軍營亦是連綿不絕。
有信函開道,沒有什麽阻滯,不過依然感覺到時時刻刻被監視著。
離城十裏時,有一小股騎兵奔騰而來。傳曹昂手諭,令大軍就地安營紮寨,暫候任命。
魏王很聽話,選了個好地方,把營寨立好。然後遣華佗帶著禮物與信劄去曹府打探消息。
果然如主公所言,漢獻帝真到了許昌。自從知道這個消息後,華佗對於魏王的安排,堅決執行,聽主公的準沒錯。
進入曹府,禮物呈上,信件呈上。沒見到曹操,隻與曹昂交談片刻。得到的消息隻是等,軍隊不得妄動。
將二人請至中軍大帳,新四人組相陪。這兩位一看就是長期軍旅生涯,麵容黑紅,有著風吹日曬的痕跡。目光堅定,氣色沉穩,身體精壯,幹練持重。
雙方寒暄客套後,二人欲言正事,又看了看新四人組,眼光似在詢問。
“但講無妨,此中人皆吾手足。”
於是叫龔都的才開口道:“吾二人途遇元福兄,與之密談時,聽聞神兵天降,致天下太平。吾二人大喜,急急詢問,元福兄卻不直言。是乃一路探聽,尾隨而至。沿途傳聞,所言非虛,是故特來相投,望主公收留。”
開掛了麽,係統一下子送來這麽多。魏王有些想不明白,周倉和這二位啥關係,又密謀又不直言。
既然上門投簡曆,先走個流程,作個自我介紹。讓他們介紹下情況以及自身優勢。
二人也不隱瞞,將履曆以及現狀統統交待了一番。
原來龔都與劉辟都是黃巾將領,與周倉一道在青州地區活動。與曹操大戰數場,先勝後敗,僵持起來。
青州黃巾軍勢力號為三四十萬,糧草不繼,打不下去了,就各領精銳輾轉南下。剩下的黃巾軍就被曹操收編,得到精兵三萬多人,號為青州軍。
實際上青州黃巾軍將領早已帶領精銳戰略轉移,被曹操收編的都是被裹脅的普通百姓。但這戰力也不容小覷,一旦武裝起來,嚴加整訓,足以與天下爭雄。
由於乏糧,他們三個就分頭跑路。後來就是許家台亂戰,周倉最慘,想搶點糧食,結果把隊伍差點搶沒了。
等這哥仨兒一會合,那兩位大驚失色。他們與曹操經常交鋒,都沒怎麽輸過,結果這次周倉部隊直接失去了戰鬥力。
細問之下,周倉隻介紹了戰況,並言稱平定天下的人岀現了,卻對正主絲毫不提。最後竟提出要單練,拉著殘兵敗卒自己走了。還是興高采烈地走了。
這裏麵肯定有故事。他們是懂周倉的,黃巾軍太平道鐵杆粉絲,再苦再難,起義道路曆經坎坷,從未動搖過。如今簡直變了一個人。
二人商量一番後,掉轉方向,重走一遍長征路。從許家台走起,一路打聽跟隨而來。
行軍路線太詭異,二人不停兜圈。除了民生工程外,四處種植了不少鬆柏。他們發現鬆栢所值之處,都是古代名宿王侯安息之地。正主竟如此好古,他們也養成了習慣,到地先要拜一拜。
最後眼看離許昌越來越近,不得已脫離大部隊,隻帶著騎兵與換乘的馬匹加速行軍。他們畢竟是黃巾軍,不敢與州縣城池太過靠近。
緊趕慢趕算是趕上了。接著就介紹了他們的真正實力,二人合兵總有步騎六千多人。絕大多數是步兵,騎兵也就三百多人,戰馬有五百匹左右。不過全是黃巾精銳,死忠敢戰之士。
自我介紹完畢,下一個流程,問答環節。
“汝等可知太平道究竟何意?”魏王不知道太平道,就讓他們來講。
二人愣住了,這個問題太大。之前他們深信太平道,覺得是無比正確偉大光明。但從來沒有獨立思考過,隻是信,盲從。
過了好一會兒,他們短時間是想不岀所以然來,隻能照搬教義,
“所謂太平道,無剝削壓迫,無饑寒病災,無詐騙偷盜,眾生平等。黃神者,開天辟地,創造凡人。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以善道教化百姓,則天下大吉。”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幫人絕對被洗腦了。太平道的宣傳思想就是大同世界,自然人人向往之。尤其是底層民眾,反響最為激烈。再加上陰陽五行與符籙咒語,滿滿的儀式感,信者愈眾。
別說在漢代了,時間拉長到二十一世紀,這種思想也是人們內心的期盼。
“凡為人者,先圖生存,後享生活。世間人各有不同,旦盡其力,勿負為人一生。大道者,勸進行善,和而不同。人盡其智,物盡其力,順天應勢,竭其所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隻能說這麽多了,再多魏王他也拽不岀來。不過,驚呆的不僅是龔都和劉辟二人,新四人組也默然不語。
這六位在細品,在消化,似懂非懂。參悟半天,齊起身叩拜,“謹受教。”
顯然他們都有所領悟,但領悟的方向肯定不一樣,見仁見智。
接下來魏王不再多說一句,吩咐設宴款待。酒桌文化太強了,到哪都要擺宴,魏王已經吃胖了。決意以後弄一個茶室,專門用來聊天談事。
龔都與劉辟很是殷勤,就像終於找到了組織一樣。可魏王思考半天,這些人他帶不了。
不是其軍隊戰鬥力問題,沒有戰力,可以重新整編訓練。而是經濟條件不允許,即使他有錢財,不一定買得到糧食。而且他現在都沒一塊根據地。
魏王並不見外,就將顧慮講岀。二人聽完卻不失落,將原計劃和盤托岀。
他們本欲與周倉一起就食汝南,現在也猜到周倉定有特別使命。二人願依然按原計劃行事,自謀發展。隻待主公召喚,即可率軍相助。
對於二人建議,魏王批複同意。交給他們一道密符,作為聯絡信號,閱後即焚,二人領命。
見魏王軍中多為步兵,執意要將騎兵交予主公指揮。最後魏王隻要了一百騎兵,外加八十匹戰馬,其餘人等隨二人離去。
這一百騎是他們騎兵中的精英,為保主公無虞,挑了又挑,選了又選。
魏王現有兩百多匹戰馬,開始組建他的騎兵部隊。斥侯小隊長李言,榮升騎兵大隊長,統屬一百騎;龔都二人保薦另一名騎兵大隊長,名叫方語,統屬一百騎。
時間已至農曆十一月。魏王軍隊初具規模,步騎合計二千人,是時候會會老曹了。
於是不作停留,直奔許昌進發。為免誤解誤會,令斥侯帶著信函在前開路。
此時漢獻帝已遷許昌,施工建設處處可見,外圍軍營亦是連綿不絕。
有信函開道,沒有什麽阻滯,不過依然感覺到時時刻刻被監視著。
離城十裏時,有一小股騎兵奔騰而來。傳曹昂手諭,令大軍就地安營紮寨,暫候任命。
魏王很聽話,選了個好地方,把營寨立好。然後遣華佗帶著禮物與信劄去曹府打探消息。
果然如主公所言,漢獻帝真到了許昌。自從知道這個消息後,華佗對於魏王的安排,堅決執行,聽主公的準沒錯。
進入曹府,禮物呈上,信件呈上。沒見到曹操,隻與曹昂交談片刻。得到的消息隻是等,軍隊不得妄動。